基礎教育階段青年教師的成長質量,直接關乎當前及未來教育發展水平,更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抓手。隨著新時代基礎教育改革深化與優質均衡發展要求的推進,青年教師培養模式亟須轉型:一方面,《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通稱“新課標”明確提出教學需從“知識立意\"向“能力立意\"進階,并最終指向“素養評價”;另一方面,新課標強調需創新教學研究與教師培訓機制,通過構建教師合作共同體促進經驗共享,即教師專業發展從依賴“個人化努力\"轉向依托“學習者共同體”,在協作實踐中生成教學智慧。由此可見,無論是培養方向,還是培養形式,均需系統性重構以適應時代要求。
名師工作室以“問題導向一協同攻關一成果反哺”為工作導向,通過構建多層級教研共同體,打破傳統教研“各自為戰\"的壁壘,構建起“研一教\"雙驅帶動打底、區域聯動提質、專題深研突破的立體化教研網絡。同時,針對青年教師教研意識薄弱、教學方法單一、教學經驗欠缺等問題,名師工作室重點推進“在教學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學\"的雙驅實踐模式,助力區域內青年教師提升專業能力。
一、名師工作室建設對青年教師專業發展的意義
《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以下簡稱《綱要》)將建設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列為筑牢教育強國根基的核心任務。《綱要》強調,要提升教師專業素質能力并實施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行動。新課標也明確提出教學研究與教師培訓要著力引導教師準確、深刻地領會課程理念、目標和要求,并轉化為切實有效的教學實踐,不斷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根據這兩項綱領性文件的核心要求,名師工作室應提升青年教師的課程實施能力和教研合作能力,搭建“教一學一研一訓”一體化成長平臺,為青年教師成長起到示范引領與輻射帶動作用。
(一)搭建“研—教”雙核驅動發展平臺
名師工作室要組織多樣的主題式教研,通過“問題呈現一團隊研究一集體分享\"的路徑發揮集體教研作用,為教師的教學活動打牢理論根基;同時,聚焦課堂主陣地,通過課例研修、課題研究、區域聯動等實踐方式,引導教師厘清優質課堂標準,掌握教學評價方法,進而精準定位教學提升方向,挖掘教學潛能,實現發展性課堂的深度建構。
(二)著力培育教師的教育實證研究素養
教師作為課程的實施者,是確保課程質量的關鍵因素,需要具備針對具體的教育現象進行研究、總結、反思的能力,以此來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達成及教師個人教學能力的發展。名師工作室要帶領區域內青年教師提升對教育現象的診斷能力,并形成“數據實證一教學反思一改進應用\"的閉環思維,提升教育實證研究素養。
(三)強化教師隊伍建設
教師隊伍建設是提升教師發展能力的重要環節,名師工作室主要從梯度培養和資源共享兩方面著手,為教師隊伍建設提供保障。一是通過“以老帶新,以新促老”的互利雙贏模式,為區域青年教師專業發展提供菜單式培訓;二是通過電子研修手冊及優秀案例分享等措施,保證優秀教學資源的共享,促進區域教師共同提升并深化教師隊伍建設。
二、基于PDCA的\"研一教\"雙驅名師工作室運行模式
為切實提升區域青年教師的專業發展能力,名師工作室以“研\"筑基、以“教\"導學,研教共育學生素養。具體來說,一方面,青年教師通過理論學習、專家引領、集體教研等方式,明確教學精進方向,為自身專業的發展與提升提供理論基礎;另一方面,青年教師通過學習優秀課例、展示課例、研磨課例等方式,明確所教課程能實現“研”的目標,通過科學評價提升課程質量,進而促進學生學科素養的提升。名師工作室通過搭建“研一教\"雙核驅動平臺,讓青年教師在“研\"中凝練理論思想,并以此為依托進行日常教學,在“教\"中通過反復實操、反思、改進,切實地促進區域內青年教師的專業發展。
基于以上自標及區域內青年教師現狀,名師工作室選用PDCA理論作為工作室運行模式。該理論是指通過計劃(Plan)—執行(Do)一檢查(Check)一改進(Act)四個階段的持續循環,實現產品質量的螺旋式提升。近年來,其科學性逐漸被教育管理領域采納,成為教師專業發展項目設計的經典范式。
(一)計劃階段
對于“研”,名師工作室主要從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一,以課題研究錨定素養自標。名師工作室將青年教師在落實新課標理念的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以課題的形式呈現出來,培養青年教師能夠依據教學理論解決教學中面臨的實際問題,通過課題研究引領青年教師邁向以素養為導向的實證型發展道路。第二,菜單式課程培訓與專家引領相結合。名師工作室以“你缺我補”為原則,為區域青年教師量身定制菜單式課程培訓,基于所選議題邀請省、市教育教學專家開展專題培訓,內容涵蓋命題技術、教學理念更新、教學方法改進等多個方面。第三,校際聯動促進優秀資源共享。針對區域內教研質量發展不均的問題,名師工作室舉辦優秀教研成果展示活動,各校以“切片”的形式展示日常的教研實操,通過教師互鑒、工作室優秀教師“會診”的方式推廣優秀教研成果,讓教師知教研、促教研、評教研。
基于“研\"的所得,名師工作室推動教師將“研”的收獲轉化為教學實踐,達成以“教”導“學”的自標。教師要基于研究所得的新思路、新方法設置課程目標,并思考如何創設課程結構才能有效落實課程目標,再根據學生課堂反饋等評價手段來明確課程效果和質量,最后經過專家指導和團隊研討形成具有推廣價值的優秀課例集。
(二)執行階段
名師工作室嚴格按照“研一教\"雙驅模式進行工作推進:第一階段,以課題研究帶動理論深研。名師工作室先后開展了全國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以及多項市級規劃課題研究,幫助青年教師提升理論基礎,推動教學實踐的改進與優化。第二階段,以菜單式培訓促進問題精研。名師工作室收集并整理青年教師亟待解決的問題,并邀請專家有針對性地對青年教師進行指導,通過“把課堂還給學生\"“基于課例研究的聽評課\"\"等主題研修活動,解決青年教師所面臨的痛點問題,幫助教師專業提升。第三階段,以優秀教研展示活動實現范例共研。在各校展示教研活動后,專家評委會進行現場評價及打分,推選出優秀教研范例,通過解構優秀教研范例讓教師明確改進方向。第四階段,以課堂實操促進教研成果應用。名師工作室以課題研究成果為導向、以專家引領為依托,打磨青年教師課程。此外,名師工作室還組織青年骨干教師撰寫課例40余篇,內容涵蓋課例背景、設計意圖、教學過程及反思等方面,助力青年教師形成構建高質量課程的能力。
(三)核查階段
基于對執行過程及結果的分析與反思,名師工作室發現了以下有待改善的問題:首先,教師培訓成果落實力度不夠。經過訪談與下校考察發現,教師雖然積極參與了各項培訓,但培訓后并沒有及時地將所學知識轉化到課堂中。其次,教研驅動缺少個性化。教研活動雖然能夠解決部分教師的教學難題并做到有效引領,但這些活動均是以集體活動為主,無法有針對性地提升青年教師。最后,涉及的廣度有待加強。教研活動的舉辦由于受到場地等多方面限制,無法讓所有青年教師都到場學習,阻礙了部分教師專業能力的提升。
(四)改進階段
名師工作室組織由工作室全體成員及區域內骨干教師組成的下校視導團隊。下校視導團隊成員先梳理出在教與研過程中的先進理念與反映出的問題,再通過評析區域內初中各校的層次劃分,挑選有代表性的7~8所學校作為視導對象。通過下校視導,工作室成員可以明確各校對教研成果的落實情況,同時針對落實力度不夠的學校,視導團隊會集中反思、分析出學校落實欠佳的原因,從課堂教學與集體教研兩方面給予指導,加強學校的落實力度。視導團隊深人到校,讓所有教師都能參與其中,給予任課教師符合學情的個性化指導,保證了教研活動的參與廣度,切實提升了區域青年教師的專業能力。
三、搭建名師工作室與區域學校聯動的支架
在深化基礎教育改革、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名師工作室與區域內學校聯動,通過課堂實踐培訓、交流研討等形式,為區域內青年教師提供多層次、全方位的跟蹤培養服務。為更好地服務區域內青年教師成長,名師工作室構建了“教一研一用”三維聯動的實踐框架,實現區域內青年教師共同提升。
(一)搭建“教”的支架,實現教學實踐突破
名師工作室全體成員深人研讀新課標,并通過聽評課、同課異構等形式診斷分析教師課程,從頂層設計、縱向維度、橫向維度三方面創設了具有實效性的課程創設模型,為教師在教學實操中落實英語學習活動觀提供了有效抓手。
例如,鐵西區青年教師李成林老師承擔了為全市初中教師展示中考備考示范課任務。李老師選定中考閱讀理解試題作為講授內容,按照閱讀理解題型特點將近三年的中考閱讀理解試題進行分類并講解。會前,名師工作室通過李老師的教學設計及課程展示發現,該課程切口過大導致內容泛泛,同時對各語篇的講解深度不夠,無法實現學生的深度學習。名師工作室引導季老師從相同的語篇類型入手,深挖該類語篇類型的結構特征、寫作手法、主題意義等特點,并通過英語學習活動觀中的三類活動讓學生從表層信息進人,理解語篇深層信息,再基于所學解決新情境中的新問題。經過反復磨課與研討,李老師最終選取了故事類語篇進行講授,切實地明確了針對故事類語篇的閱讀方法和分析策略。
(二)搭建“研”的支架,實現教研生態重構
1.素養導向“切片式\"校本研修名師工作室創新實施基于真實教學問題的“切片式\"校本研修模式,以“小切口、真反饋、廣參與、可復制”為導向,通過構建校本研修學習共同體,推動教師從經驗型教學向研究型實踐轉變。
名師工作室與沈陽市鐵西區各學校聯動,圍繞閱讀教學開展了為期三年的校本研修。首先,教師基于新理念,講授語篇時注重詞匯情境化理解、滲透語篇涵蓋的文化知識,達成“知識為基”的自標;其次,教師通過設計情景化的聽說讀寫任務,讓學生理解語篇暗含的“言外之意”,能夠基于語篇主題意義深度理解內容,達成“能力為重\"的目標。最后,教師創設具有思辨性、開放性問題,引導學生利用所學詞匯知識分析新的問題情境,解決新情境中的新問題,達成“素養導向”的學習自標。
2.“剝洋蔥\"法深耕英語課題研究
在學習“雙新\"理念中,部分青年教師的理解只停留在表層含義上,不能將教學理念應用到自己的教學實際中。基于此種情況,工作室采用“剝洋蔥\"法,從本土化、草根式的研究人手,讓青年教師一“剝\"理論內核,二“剝\"學情特點,三“剝\"研究目標,四“剝”實現路徑,五“剝”實操反饋,實現研究閉環,保證研究質量。例如,沈陽市規劃課題“‘雙新'背景下初中英語O—R—D—E—R大單元讀寫教學模式的研究\"依據大單元教學的理論內核,基于初二學生的寫作基礎,以提升應用型寫作能力為目標,打造“O一R一D一E一R\"五步寫作提升路徑,實現以讀促寫、以寫帶讀的深度學習。
(三)搭建“用”的支架,實現成果轉化應用
1.為區域學校培養“種子\"教師
名師工作室根據職初教師工作熱情高但缺乏提升路徑的普遍特點,以理論研討為導向、以活動交流為載體,為區域學校培養“種子\"教師。首先,以課堂為陣地,培養課堂“種子\"教師。名師工作室將課堂重點環節細化、模塊化,舉辦以“提升學生課堂參與度”為主題的青年教師教學評優課活動,以小模塊、深研究引領青年教師關注自己如何教、學生如何學,從而建構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有豐富多彩活動做支撐的生本課堂。其次,以推行先進教學理念為目標,培養教研“種子\"教師。例如,針對“教學評一體化\"的落實,名師工作室引領青年教師思考如何評價一堂好課,促進青年教師依據教學理論、復盤課堂環節等措施來制定研討課堂評價表,以激勵青年教師優化日常教學。
2.為區域學校提供實踐研究成果
名師工作室以“教”與“研\"雙驅模式所取得的優秀教學成果為基礎,將它們轉換為區域內學校可復制、可推廣的教學改進方案。針對初中生的詞匯學習,名師工作室通過教研與課例研修,形成了“問題診斷一分層突破一循環迭代\"的詞匯教學模式,并在市級重點學校清樂圍棋學校開啟了詞匯學習項目。一是把脈學困生、中等生、學優生的詞匯學習困境;二是通過詞塊記憶、語句運用、語篇遷移三階遞進的方式,提升學生詞匯學習的效率與深度;三是通過個體與集體研修,讓教師基于多維度評課量表提升課堂實效。同時,名師工作室在該校還組建了研究型教師團隊,為教學質量的提升提供保障力量。
名師工作室始終秉持凝聚、提升、示范、輻射的教育理念,以“研一教\"雙驅的運行模式,為區域內青年教師專業提升、學校學科教學發展提供服務與支持。未來名師工作室將繼續開展一系列研修活動,在“室\"內著重提升成員團隊素養,在“室”外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深人課堂進行親身演示與指導。在注重厚基礎、寬視野、重實踐、謀發展的基礎上,不斷追求創新,打造和諧奮進的青年教師團隊,促進青年教師專業能力的持續提升。
參考文獻:
[1]Thomas,G,Wineburg,S,Grossman,P,etal.In thecompany ofcolleagues:Aninterimreport of the development ofa community teacherlearners[J].Teachingand TeacherEducation,1998(1).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責任編輯:趙昆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