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背景下,素質教育理念成為基礎教育階段的指導思想,學校管理工作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對于民族學校而言,如何把握不同民族之間的關系、做好民族團結工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已經成為學校管理者的必修課題。校長作為學校管理的主體,其素養和能力對學校管理有著重大影響,要充分立足于民族團結、教育改革背景,優化自身在學校管理中的必備素養,提升基礎教育階段學校的管理效率。
一、基礎教育階段校長在學校管理中的必備素養
校長既是學校管理的主體,也是學校管理工作
的執行者,其素養和能力直接影響到學校管理工作。在基礎教育階段,為了做好學校管理工作,校長應努力強化自身的必備素養,具體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一)專業素養
在執行學校管理工作計劃時,校長要了解自身職責,定位工作方向,準確認識學校管理的各項工作目標,以堅定的信念和扎實的專業能力,科學評判學校發展情況,探索學校可持續發展道路。在學校管理和校長的個人發展過程中,專業素養是校長的必備素養,校長只有不斷增強自身的專業素養,才能深入了解課程改革的方針政策、明確素質教育的本質和內涵,將先進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傳達給一線教師,以生本化教育思想引領學校管理工作。與此同時,校長還需積極踴躍地學習學校管理的相關知識,精進自身的管理技能、積累管理經驗,這樣才能靈活應對學校管理工作中出現的各項問題。
(二)文化素養
文化既能體現出一個人的涵養,也是其職業發展路上的支撐要素,尤其是學校教育和教學工作中,文化素養的重要性尤為突出。基礎教育階段的學校管理工作中,校長具備深厚的文化素養,將“以人為本\"“仁者愛人\"等理念融人工作中,通過情感引導、文化宣傳等形式,能夠引領一線教師將仁愛作為處理師生關系的出發點,嚴謹對待工作中遇到的問題。
(三)管理素養
學校管理工作中,管理素養不僅是校長的必備素養,也是提升管理實效的基礎元素。只有具備管理素養,校長才能從科學的角度出發參與管理活動,從而在師資培訓、課程安排、教務管理、可持續發展規劃等方面做出正確的決定。基于校長視角的學校管理,要求校長既具備著眼于整體的全局意識,也能夠結合具體的工作內容,做出合理的決策。
(四)道德素養
當前教育背景下,建設“四有\"教師隊伍成為教育界的熱點話題。其中,道德素養是教師隊伍建設的基礎要素,同時也是校長在學校管理中的必備素養。校長具備優秀的道德素養,并能以嚴格的師德規范要求自身,不僅可以推動其個人的成長與發展,還能發揮榜樣作用,對全校師生產生積極正向的影響,在校園內形成良好的德育氛圍,從而促進“立德樹人\"教育理念與學校管理工作的深度融合。
二、基礎教育階段校長在學校管理中必備素養的優化策略
上面探討了基礎教育階段校長在學校管理中的必備素養,而對于民族學校校長而言,其既要結合基礎教育階段的教育實情、學生的成長規律,還要從民族團結的角度出發,在日常管理工作中促進不同民族教師間的互動和交流,推動民族團結工作的開展,從而做好學校的管理工作,為培養教師、學生的民族團結意識和文化自信奠定基礎。
(一)參與培訓活動,創新思維模式
基礎教育階段的學校管理工作,需要校長樹立起生本觀念,以學生的成長與發展為工作宗旨,創新思維模式,從根本上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和工作習慣,為教師和學生創造自由、開放的學習環境。因此,校長要積極參與專業培訓活動,通過教育部門主辦的教育管理培訓活動、優秀示范校交換活動等,準確理解新形勢下學校管理工作的新觀念和新要求,不斷豐富自身的專業理論、管理經驗,從成熟的管理模式中借鑒知識與經驗,從而創建更為科學、合理的管理模式。
除了積極參與校外培訓和交流活動之外,為了加強學校內部的工作實效、教師之間的團結意識,校長也要積極組織和參與校內培訓活動,與各學科教師共同舉辦教研培訓、班主任培訓,了解教務管理人員和一線教師在管理、教學等方面的情況。,基于民族學校管理的特殊性,該校校長在校內培訓工作中積極了解雙語教學的真實情況、明確各民族教師間的交流和溝通情況,并與教務主任和班主任相互交流管理經驗,從而根據學校管理、班級管理等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做出適當的改進,增強學校的整體教學實力。
(二)制定成長計劃,著眼自我發展
在基礎教育階段的學校管理工作中,校長的作用不容忽視,他們既是管理工作的設計者,也是具體的執行者。為了提升學校管理工作的實效性,校長不僅需要開展多種類型的培訓活動,還要著眼于自我發展和個體成長,制定個性化的成長計劃,從思想和情感上認識到自身的價值,主動地學習理論知識、鍛煉實踐技能。
著眼于校長自身的自我發展,并不意味著脫離學校管理工作的“絕對自我”,而是建立在學校管理工作之上的“個性化發展”。校長要在準確定位自身職能的基礎上,以增強自身文化素養、專業素養等必備素養為目的,制定個人成長計劃,從學習進度、學習內容、工作方案、管理程序、責任劃分、階段性自省等角度出發,優化和完善個人成長計劃中的內容。
教育改革大背景下,校長要積極了解國家的各項政策,確定學校的教育宗旨和目標,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和優化個人成長方案,為學校管理工作儲備能力、積累經驗。
,該校校長在制定個人成長計劃時,結合民族學校的教育實際情況,從學習朝鮮族發展歷史、建設朝鮮族特色文化園、開設民族特色雙語課程等角度出發,制定校長的個人工作和學習自標,將個人成長與學校管理工作融為一體,在自主學習、集體培訓等活動中找準自身定位。
(三)優化師德規范,發揮榜樣作用
校長是一個學校的領軍人物,他們的道德素養不僅會影響教師隊伍的建設效果,還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學校的文化建設工作和德育氛圍。為了發揮榜樣作用、營造良好的德育氛圍,校長要從自身做起,以中華民族傳統道德規范、新時代教師的師德規范為依據,嚴格規范自身行為,不斷增強自身的道德素養,提升個人的管理能力。
校長可以通過組織和舉辦思想交流會等形式,將師德規范動態化、具象化,從而在學校內部樹立起道德榜樣,營造良好的德育氛圍。,該校校長舉辦了“學習師德規范,爭做‘四有'教師\"等主題活動,結合國家的教育政策、師德熱點話題、學校的實際教育教學情況等,與教務主任、學科教師和班主任展開互動和交流活動,了解他們在思想建設和師德師風建設上的基本情況,明確當前教師隊伍建設和學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從而做好查缺補漏的工作。
(四)完善考核機制,驅動個體進步
個體的成長與進步,不僅需要自身的學習,還要建立在外力驅動下,這一點也體現在校長的成長歷程中。當外部的考核和監督機制逐漸完善時,校長既能增強自身在學校管理工作中的必備素養,還能提升個人的綜合實力。為了推動校長的進步和發展,學校可在上級教育部門的引領和幫助下,完善校長考核機制,從工作態度、基本職能、管理實效、綜合素養等角度出發,不斷優化監督和考核機制,將教師、家長、學生等作為考核和監督的主體,以此加強外力的監督和驅動作用。
(五)開啟多元對話,做好民主監督
為強化基礎教育階段校長在學校管理中的必備素養,他們需要在行動上有所改善和創新,真正提升學校管理的水平和能力。因此,校長可開啟多元對話活動,設置“校長對話專線”,利用電話、網絡專欄、一對一談話、座談會等形式,與學校各級管理人員、各學科教師、學生等展開交流和對話活動,從而做好民主監督和管理工作。
校長借助網絡平臺、專用電子郵箱等載體,針對師生關系是否融洽、民族意識是否強烈、課程教學是否順利推進、班級管理是否有序展開等不同方面,與教師、學生展開多元對話和溝通,全面了解學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弊端,并在后續的工作中查缺補漏,不斷完善自身的專業素養、文化素養,以更加飽滿的狀態和積極的心態應對學校管理中出現的問題。
在教育改革進程中,基礎教育階段民族學校校長在認識到自身重要價值的情況下,結合學校的教育實際情況,從參與培訓活動、制訂成長計劃、優化師德規范、完善考核機制和開啟多元對話等角度出發,優化自身學校管理素養,增強民族學校的學校管理質量,不僅有助于提升學校的教育教學水平,還能推動民族團結工作的開展,讓學生從內心深處激發起民族團結意識,增強文化自信,進而推動民族學校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章小建.角色轉變:現代學校的校長管理之道[J].江蘇教育,2021(70).
[2]陳殿兵,繆怡郡.校長經營學校的理念進階:管理、治理與善治[J].現代中小學教育,2025(3).
[3]董君武.在學校變革中,構建校長的自主管理能力“圓臺\"[J].人民教育,2019(Z3).
[4]吳夕龍.學校管理中的校長引領[J].教學與管理,2018(23).
(責任編輯:趙靜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