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3日,在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偉大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時空、歷久彌新,必須永續傳承、世代發揚。\"抗美援朝精神蘊含著寶貴的理想信念、家國情懷教育內涵,是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引導少年兒童聽黨話、跟黨走的生動教材。遼寧作為抗美援朝的出征地,擁有豐富的紅色主題資源,為開發主題課程、實施家國情懷教育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那么,如何開發與實施抗美援朝主題課程,構建學校課程體系,促進學生成長呢?(以下簡稱“學校”的前身是沈河區令聞街第三小學,向南一路之隔就是抗美援朝戰爭時期生產炮彈的五三廠,向北不遠則是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其特殊的地域文化生態,使師生長期與抗美援朝主題文化相伴。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學校以抗美援朝精神為鮮明旗幟,傳承紅色基因,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在抗美援朝主題課程開發與實施方面做出了諸多有益嘗試。
一、抗美援朝主題課程開發與實施的多維價值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指出:“著力在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修養、增長知識見識、培養奮斗精神、增強綜合素質上下功夫。\"在小學開設抗美援朝主題課程,弘揚抗美援朝精神,具有深厚的歷史意義、重要的現實價值與深遠的教育影響。
(一)傳承紅色基因,厚植愛國情懷
抗美援朝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和國際主義精神。小學階段是學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通過學習抗美援朝主題課程,學生能深入了解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知曉志愿軍戰士為保家衛國、維護和平所做出的巨大犧牲和貢獻,從而激發民族自豪感與愛國熱情,將紅色基因融入血脈,從小樹立為國家和民族奮斗的遠大志向。
(二)促進學科融合,提升綜合素養
抗美援朝主題課程可以打破學科界限,實現多學科的有機融合。在語文課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學習相關文學作品,提高閱讀理解和寫作能力;在數學課程中,教師設計與戰爭物資運輸、兵力部署等相關的計算問題,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在美術、音樂課程中,教師通過創作藝術作品、學唱革命歌曲等,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這種跨學科的學習方式,有助于學生構建更加完整的知識體系,提高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
(三)落實立德樹人,踐行教育使命
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抗美援朝主題課程的開發與實施,是學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通過課程實施,教師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使學校教育更好地服務于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需要,踐行新時代的教育使命。
二、抗美援朝主題課程開發與實施的路徑探索
學校抗美援朝主題課程的開發與實施以多維路徑探索為核心,形成系統育人模式。在開發層面,立足學科融合,構建主題式課程框架;結合地域特色,挖掘本土資源,豐富課程內容。在實施環節,以基礎課程為依托,以社團活動為延伸,以探究項目為特色,完善課程內容與實施方式。
(一)重構以學科課程為依托的抗美援朝主題基礎課程
小學道德與法治、語文等多學科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抗美援朝主題教育元素。學校通過重構以學科課程為依托的抗美援朝主題基礎課程,打破學科壁壘,系統整合各學科相關教學資源,將零散的教育要素轉化為結構化、層次化的育人內容,引導學生從多元視角感悟歷史、傳承精神,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有機統一。
1.以文本剖析與價值提煉驅動主題要素挖掘
語文課本中有不少直接或間接涉及抗美援朝主題的文章,這些文章以生動的文字描繪了戰爭中的感人故事和英雄人物形象。課文《青山處處埋忠骨》以抗美援朝戰爭為時代背景,通過毛主席面對毛岸英犧牲的抉擇,展現出強烈的家國責任感與無私的國際主義精神;課文《黃繼光》講述了抗美援朝戰爭中,黃繼光在上甘嶺戰役中用胸膛堵住敵人槍眼英勇犧牲的事跡。道德與法治教材中,對抗美援朝戰爭的歷史背景、過程和意義進行了系統闡述。美術課本中反映抗美援朝戰爭的繪畫作品、音樂課本中抗美援朝時期的歌曲,這些元素為抗美援朝主題課程融合提供了豐富素材。
2.以內容優化與方法創新驅動課堂教學升級
一是優化教學內容。教師在講解語文課文時,除了分析語言文字和寫作手法外,更應注重引導學生體會文章中傳達的抗美援朝精神。教學《黃繼光》一課時,教師組織學生開展小組討論,從黃繼光的行為細節中分析其英勇無畏、自我犧牲、堅定信念等品質,引導學生從英雄人物身上汲取精神力量。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教師運用多媒體資源(歷史紀錄片、圖片等)豐富教學內容,讓學生直觀了解抗美援朝戰爭的歷史場景,增強學習趣味性和實效性。教師講解重要戰役時,通過播放動態地圖演示,引導學生清晰了解戰役的戰略布局和戰斗過程,加深對歷史知識的理解。
二是創新教學方法。教師運用情境教學法,在課堂上模擬抗美援朝戰爭場景,讓學生扮演志愿軍戰士、朝鮮民眾等角色,通過角色扮演感受戰爭的殘酷和志愿軍的英勇。學校開展以抗美援朝為背景的情境教學活動,讓學生穿上仿制的志愿軍軍服,模擬上甘嶺戰役堅守場景,通過模擬炮火攻擊、志愿軍反擊等環節,深刻體會志愿軍戰士的困難與堅韌。教師運用問題導向教學法,提出啟發性問題,引導學生深人思考探究,培養歷史思維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3.以學科交融與素養培育驅動育人效能提升
學校充分利用其他學科中與抗美援朝相關的潛在元素,實現學科間有機整合。美術課上,教師引導學生以抗美援朝為主題進行繪畫創作,將語文和歷史課知識通過藝術形式展現;音樂課上,教師引導學生唱抗美援朝歌曲后,讓其結合歷史背景分析歌曲創作意圖和情感表達,加深對歷史的理解和對音樂的感悟。學校組織以遼寧英雄“六地\"之抗美援朝出征地為主題的跨學科項目式學習活動:語文教師指導學生撰寫英雄事跡文章,美術教師引導學生創作繪畫作品,音樂教師教學生演唱抗美援朝歌曲,最后,教師整合作品舉辦“抗美援朝主題文化展”。通過活動,學生從多學科角度深人了解抗美援朝戰爭,全面提升綜合素養。
(二)開發以社團課程為延伸的抗美援朝主題拓展課程
學校以社團課程為載體開展抗美援朝主題教育活動,通過成立特色主題社團,將紅色教育從課堂拓展至課外。圍繞抗美援朝主題設計多元化社團活動,以沉浸式、體驗式學習深化學生認知;建立社團與課堂教學的聯動機制,將課堂所學的歷史背景、精神內涵轉化為社團實踐素材。學校通過社團活動反哺課堂教學,形成“學思踐悟”的閉環,讓學生在實踐中傳承抗美援朝精神,增強民族自豪感與使命感。
學校成立“抗美援朝歷史探秘社團\"和“英雄頌文藝社團”。“歷史探秘社團”的學生深人研究抗美援朝戰爭歷史資料(起因、經過、重要人物和事件等),引導學生通過查閱書籍、觀看紀錄片、采訪老兵等方式收集珍貴資料,整理分析形成研究成果;“英雄頌文藝社團”通過編排話劇、舞蹈、合唱等節目,組織學生以文藝形式展現抗美援朝精神。
社團活動注重多樣化和趣味性,邀請多位抗美援朝老戰士到校舉辦講座,生動的講述讓學生仿佛回到戰火年代,學生被老戰士的愛國情懷和奉獻精神所打動;學校定期舉辦抗美援朝主題知識競賽和演講比賽,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在準備中深人學習知識,在比賽中鍛煉表達和應變能力。
拓展型課程與基礎課程相互補充促進。學生將社團活動中獲取的知識和經驗帶回課堂,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將課堂教學中的理論知識在社團活動中得到實踐和應用。學生在道德與法治課堂學習歷史知識,在道德與法治研究社團活動中深人探討;學生在語文課堂學習人物描寫技巧,并運用到話劇劇本創作中,使人物形象更豐滿。通過互動,學校實現課堂與社團協同發展,深化學生對抗美援朝主題的學習理解。
(三)實施以探究為特色的抗美援朝主題品牌課程
遼寧擁有眾多珍貴的歷史遺跡、紀念場館與豐富的老戰士資源,這為學生探究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通過挖掘特色資源,搭建沉浸式學習情境,借助創新任務驅動,教師引導學生自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升實踐能力。學校將探究成果轉化為紅色研學手冊、文創作品等形式,融人校園文化建設,形成“挖掘一探究一推廣\"的品牌育人生態。
1.深挖本土資源,構建沉浸式探究情境
學校秉持“讓歷史貼近學生,讓學生感悟歷史”的理念,依據教育心理學中情境學習理論(強調學習與情境緊密聯系,學生在真實情境中能更高效獲取、理解知識),引導學生深度學習。學校與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定期組織學生參觀研學。通過玲聽講解員講述烈士事跡、觀察墓碑上的文字與浮雕,學生直觀感受志愿軍戰士的英勇無畏與愛國情懷。同時,學校邀請抗美援朝老戰士走進校園,開展“老戰士講黨史\"活動,其聲情并茂講述親身經歷,讓學生體會志愿軍戰士的堅韌意志。
2.創新任務驅動,培養自主探究能力
學校設計一系列具有挑戰性與趣味性的任務,激發學生好奇心與求知欲,引導學生主動探究抗美援朝歷史。開展“重走英雄之路”項目,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利用地圖、歷史資料規劃志愿軍從鴨綠江到主要戰役地點的行軍路線,分析路線選擇的戰略意義、途中困難及應對策略。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需自主查閱大量歷史文獻、地圖資料,運用地理、歷史知識進行分析推理。在“還原戰役沙盤\"任務中,學生了解具體戰役的地形地貌、雙方兵力部署、戰斗過程后,動手制作沙盤模型,深人理解戰役復雜性與志愿軍戰術智慧。通過任務驅動,學生從“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逐步提升自主學習與探究能力。
3.強化成果轉化,打造品牌化育人生態
一是搭建多元展示平臺。學校舉辦“英雄故事會”,引導學生在分享、探究中了解英雄事跡,鍛煉表達能力,加深對英雄精神的理解;學校開展“抗美援朝主題藝術展”,展示學生創作的繪畫、手抄報、書法作品等,使其將感悟以藝術形式呈現;學校將學生研究成果、優秀作品結集成冊,作為特色教學資源。
二是積極開展校社聯動。學校與社區合作組織學生參與紅色文化宣傳活動,在社區舉辦歷史展覽、為居民講述英雄故事,擴大課程影響力;借助媒體報道課程成果,吸引社會關注,形成品牌效應;組織學生開展志愿服務、紅色宣講等常態化活動,讓英雄精神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實現從課程學習到行為實踐的轉化,營造良好育人生態。
三、抗美援朝主題課程開發與實施的保障措施
為保障抗美援朝主題課程有效實施,學校多維度構建課程保障體系。打造專業素養過硬的育人團隊,建立教師教學質量評價機制;統籌校內外資源,融合教材文本、紅色場館等多元素材,構建豐富立體的課程資源庫;既關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參與度、探究能力,也重視知識掌握與情感價值的內化,同時確保課程實施質量,為主題課程的持續推進與優化提供堅實支撐。
(一)凝聚課程開發與實施的育人合力
教師是課程實施的關鍵因素,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至關重要。學校定期組織教師參加抗美援朝歷史培訓,邀請抗美援朝紀念館研究員講解歷史細節和
研究成果;鼓勵教師開展教學研究,分享教學經驗和課程設計思路,共同探索更有效的教學方法和策略。
(二)搭建大格局的校內校外資源平臺
學校與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定期組織學生開展祭掃、參觀學習等活動;廣泛收集抗美援朝相關資料,建立包含歷史文獻、老照片、紀錄片等的資源庫;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開發線上課程資源,開展微課、在線講座,拓展資源傳播渠道和覆蓋面,滿足學生多樣化學習需求。
(三)構建過程性與終結性的評價體系
構建科學合理的課程評價體系是保障課程有效實施的重要環節。學校采用多元化評價方式,注重學生在課堂討論、社團活動、項自式學習中的表現:在社團活動中,教師根據學生排練、表演、組織協調等表現進行評價;在項目式學習中,從團隊合作、問題解決能力、成果展示等多維度對學生進行評價。學校采用多元化評價主體(教師評價、學生自評、互評等),確保評價結果客觀公正。通過科學評價體系,及時反饋教學效果,為課程改進完善提供依據。
30年來,學校以學科為基礎、以社團為拓展、以特色鑄品牌,構建完整系統的抗美援朝主題課程體系。一屆又一屆學生在課程滋養下成長,綜合素質不斷提升,愛國情懷代代傳承。學校不斷發展,成為全國知名的紅色教育品牌學校,回應了教育作為政治屬性、戰略屬性、人民屬性的學校實踐表達。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代表大會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0-10-24(002).
[2]宋緒光,邵志豪,姜遠才.用英雄戰歌激勵學生做好新時代的接班人:“抗美援朝精神”課程開發案例[J].人民教育,2021(12).
[3]鄭浩.新時代少先隊活動課程建設的理論基礎、邏輯架構和路徑選擇[J」.少年兒童研究,2021(8).
(責任編輯:趙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