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本文系山東高校人文社科研究課題“新世紀中國類型電影研究——基于產業、美學、文化的思考”(J16WH27);2024年度山東省“藝術教育”專項課題“中國新主流電影促進社會美育建設的路徑研究”研究成果。
2021年河南衛視春節聯歡晚會火爆出圈,其中舞蹈節目《唐宮夜宴》在各大移動平臺廣為傳播,受到網友的普遍贊譽,還贏得了包括新華社在內的主流媒體的一致褒獎。此后,河南衛視趁熱打鐵,相繼推出以“中國節日”為主題的系列綜藝節目,如《元宵奇妙夜》(2021)、《清明奇妙游》(2021)《端午奇妙游(2021)、《七夕奇妙游》(2021)、《中秋奇妙游》(2021)、《重陽奇妙游》(2021)、《2022“虎虎生風”河南春晚》、《元宵奇妙游》(2022)以及《清明奇妙游》(2022)等。這些節目,凸顯傳統文化特色,突破傳統節日晚會敘事形式,借助技術賦能之下的嶄新藝術形式,開啟場景傳播新模式,破圈式的傳播效果,開啟了文化類節目的新高潮。“2021年河南春晚全網點擊量超50億、元宵奇妙夜全網點擊量超30億、清明奇妙游全網點擊量超25億、端午奇妙游全網點擊量超50億,中央媒體、國外媒體、商業網站紛紛關注、推介。”[成功破圈的河南衛視“中國節日”系列節目,成為省級主流媒體彰顯文化使命擔當的成功范本,也為文化類節目的守正創新提供了啟示與借鑒。
一、傳統文化的創意敘事
河南地處中原,在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自20世紀90年代起,河南衛視便致力于探索打造“文化衛視”品牌。“中國節日”系列節目的成功,可以看作是河南衛視長期堅守、不斷探索的結果,究其成功經驗,可以從河南衛視在傳統節日人文內涵的深度挖掘,搭建感覺結構兼容多元文化,突出戲劇美學和IP人設等方面做出探究。
(一)傳統節日人文內涵的深度挖掘
中國傳統節日根植于農業文明的土壤中,擁有豐富的人文內涵,涵蓋了天文歷法、歷史哲學等方方面面,成為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各大衛視都致力于打造傳承傳統文化、弘揚民族精神的文化類節目,但鮮見爆款節目。2021年播出的河南衛視春晚卻超越諸多央視頻道和頭部省級衛視成功出圈,一炮走紅。究其成功的關鍵在于河南衛視對于傳統節日人文內涵的深度挖掘。“古人根據日月運行的位置、天氣的變化以及動植物的生長等自然現象創立了‘二十四節氣’,并總結出了‘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的四時規律,把兩節氣相交之日確定為‘節日’。”大多數綜藝晚會往往強調元旦、春節、中秋、國慶等重大節日,使得元宵、清明、端午、七夕、重陽等傳統節日無人問津,被迫處于邊緣地帶。河南衛視抓住了這一視點,打造了包括元宵、清明、端午、七夕、重陽等節日在內的綜藝晚會,將傳統節日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學思想,“敬天愛人”“敬仰先祖”的宗教信仰,“注重家庭”“崇尚團圓”的文化氛圍以及“以和為貴”“愛國崇德”的民族氣質融入其中,深度挖掘與精準弘揚了傳統節日的人文內涵。如在《中秋奇妙游》(2021)中,唐小月通過集齊信物與父親團聚,其過程涉及到中國人對于中秋的禮敬,對闔家團圓的感激。《七夕奇妙游》(2021)中,通過挖掘拓展節日人文內涵,從源于星宿崇拜的七夕節日,衍生出新時代女性自立自強之美和對現代航天事業的期許,豐富了節日文化的現代意義。《2022“虎虎生風”河南春晚》中,關于“愛在哪里故鄉就在哪里”“心在哪里家就在哪里”的樸素溫暖朗誦,表達了國人對家的感悟,契合了中華民族傳承、祈福、守望的民間情感。節目片段《紅燈籠》通過靈動的舞蹈表現一個手藝人制作燈籠的過程,貼合春節的節日內涵,表達了對家族人丁興旺、國家繁榮昌盛的美好祝愿。
(二)巧妙搭建感覺結構,創造多元文化文本
“‘感覺結構’是英國理論家雷蒙·威廉斯提出的一個群體范疇的文化概念,泛指特定群體階級或社會所共有的價值觀和社會心理,是一種特殊的生活感覺,一種無需表達的特殊的共同經驗。”[3感覺結構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并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變化。河南衛視的系列節目將感覺結構與時代發展相結合,在制作中緊緊圍繞當下熱點,形成具有當代意識的新的感覺結構。《端午奇妙游》(2021)中,一段融合了建鼓、大堂鼓、琵琶等傳統樂器的節目一《蘭陵王入陣曲》勾起了觀眾們對文化瑰寶失而復得的欣慰之情。節目將戲曲和帶有寓意的故事情節相結合,成功將觀眾的共同生活經驗和感覺調動出來,做到舊曲賦新意,形成新的感覺結構。《元宵奇妙夜》(2021)中的《五世請纓》片段,唱詞“立功邊境”“一門忠貞”契合時事,觀眾們在感受著戍邊戰士英勇無畏的精神之余,也生發出對邊防軍人的崇高敬意。小人物視角承擔敘事責任,或已成為新時代構建情感共鳴的最佳路徑與選擇。如果說上述例子是大視角下的熱點事件所構成的感覺結構,那么《2022“虎虎生風”河南春晚》則是立足普通人微小視角展開對家國夢想的憧憬與暢談。《2022“虎虎生風”河南春晚》以六個玩偶探訪長壽老人過年拉開帷幕,種類繁多的樂器演奏著富有時代印記的歌曲串燒,基調歡樂活潑,完美詮釋了中國人過年時熱鬧喜慶的場面。將普通人當下的生活狀態作為感覺結構的支點,呈現放射狀輻射更多人群,能夠激發受眾強烈的情感共鳴,使觀眾在節目中平復焦慮、放逐心靈。
傳統模式的節日晚會更強調慶典性與儀式性,其制式可能僅強調主旋律文化色彩,而忽略了受眾的娛樂需求。但河南衛視“中國節日”系列節目在堅持主旋律文化的核心基礎上,大膽破圈,將“二次元”“說唱”“波普藝術”“古風”等多元文化并入其中。主流文化與亞文化的交融,打破了傳統電視強調主流意識形態的嚴肅性,節目晚會的娛樂理念得以真正綻放。“唐小妹”的漫畫形象在《清明奇妙游》(2021)中誕生,除了豐富“唐宮少女”的IP人設,還起到在表演段落間過渡轉場的作用。節目《我們是一家人》中,三星堆、青銅器等中國文物“活”了起來,他們披上了賽博朋克的風格,玩起了說唱,將古蜀文化一展眼前,以出土文物的血脈相連暗示著主流文化與非主流文化也能和諧共生。琵琶、古箏、嗩吶、二胡等民族樂器演奏的節目《龍的傳人》,讓觀眾真切感受到流行文化與古典文化碰撞下的藝術魅力。
受眾在文化交融中轉變身份,從被動觀看轉變為主動消費的一方。“美國傳播學家亭利·詹金斯提出‘參與式文化'這一概念,用以描述媒介文化中的互動現象。\"4隨著“中國節日”系列節目的熱播,官方跨界合作的移動平臺上有數千萬條彈幕滾動在屏幕上方,網友們通過小屏積極互動,隔空參與“中國節日”系列節目的討論。觀眾在討論中獲得了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對傳統文化的態度漸漸由文化自信轉變成文化自覺。他們自發掀起的“博物館熱”“漢服熱”“文創熱”等浪潮的文化消費與文化創造促使河南一躍成為熱門旅游勝地。“據中國旅游研究院監測數據和在線旅游服務平臺攜程發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春節假日和端午假期,河南省游客接待量居全國第二,河南鄭州首次入圍黃金周熱門前十目的地。”這種線上線下的相互呼應,表明了在互聯網環境下,用戶成為了文化產業和娛樂內容重要的生產驅動力。
(三)以戲劇美學和IP人設為標志的創意敘事
互聯網發展帶來了受眾細分,意味著有更多的個性化訴求需要被滿足。河南衛視“中國節日”系列節目從創作之初就嘗試與當下年輕觀眾的喜好相結合,創造出更加青春化的節目形式,讓傳統文化以“另類”的方式在青年群體中繼續傳承。他們將Z世代作為節目主要受眾群體,主動迎合他們追求群體認同、追求互動表達的心理需求,創造性使用“穿越+實景”“網劇 + 網綜”的互聯網思維,突出戲劇美學的情節性與懸念感。同時,取消了傳統晚會中主持人的設置,發揮用戶思維,打造具有豐富精神內核的“唐宮少女”IP人設,并發揮流量思維積極進行網絡互動,實現粉絲變現。
2021年河南春晚中的《唐宮夜宴》段落可以看作是河南衛視對戲劇美學的初嘗試,表現了幾位體態豐腴、俏皮可愛的宮廷樂師在赴宴途中所發生的趣事:有的不小心摔倒、有的排練遲到、有的被姐妹捉弄…幾個充滿戲劇化的生活場景使唐宮小妞的形象變得鮮活具體。隨后的《端午奇妙游》(2021)中,戲劇美學的理念得到進一步完善,節目采用多線并行的方式,講述了唐小玉、唐小竹、唐小彩、唐小可四人準備進宮獻藝的故事,結尾處還留下了懸念,讓觀眾心系“唐小妹”四人進宮后的命運究竟如何?營造追劇心態的同時還多了幾分綜藝色彩。再之后的《中秋奇妙游》(2021),可以看作是河南衛視追求戲劇美學愈發嫻熟的嘗試,使用“穿越 + 實景”的創舉,講述宮廷樂師之女唐小月穿越回唐朝,通過集齊信物與父親團聚,在這期間收獲成長的故事。不僅人物性格有所發展,劇情方面也有明顯的關于家國情懷的主題升華。
河南衛視嘗試以角色講述故事,在2021年春晚節目《唐宮夜宴》中,塑造了憨態可掬的“唐宮少女”人物形象,獲得了全網空前的關注。之后,節目組趁熱打鐵,沿用《唐宮夜宴》制作邏輯,繼續深入“唐宮少女”的IP形象,嘗試打造出相對完整的IP人設,如《端午奇妙游》(2021)中的“藥膳專家”唐小竹、“空間機械師”唐小天、“干飯大人”唐小可等,使“唐宮少女”的辨識度和記憶點得到提高。過于空泛的IP人設無法引領節目的深度與格局,河南衛視深知這一點,于是他們在賦予IP人設精神內核方面做足了功課。在《唐宮夜宴》中,為了能完美還原盛唐氣象、帶給觀眾身臨其境之感,從場景布置到舞臺燈光,從演員妝容到服飾穿戴,無一不充滿著濃厚歷史氣息。即便當今追求“瘦為美”的觀念橫行于世,河南衛視也未受其影響,讓演員們身穿塞滿海綿的連體衣、口含棉花,最大限度還原唐朝“胖為美”的審美理念,這種不迎合的態度,是文化自信的體現,也為“唐宮少女”的IP人設注入了豐富的精神內涵。在此過程中,河南衛視還積極發揮流量思維,推出的“唐宮夜宴版仕女樂隊盲盒系列”成功吸引了Z世代進行互動,為節目帶來可持續的商業發展同時,還有助于傳統文化走入市場,拓寬了傳統文化的傳播渠道。
二、技術賦能的場景傳播
“場景一詞最開始出現在戲劇、電影中,指在特定時間、空間內發生的行動,或者因人物關系構成的具體畫面。最早把‘場景’一詞用于傳播領域的是羅伯特·斯考伯和謝爾·伊斯雷爾,他們認為場景傳播的到來依托技術的支撐,即“場景五力”,分別是移動設備、社交媒體、大數據、傳感器和定位系統。”[6131隨著融媒體的發展和科技的不斷進步。移動設備漸漸普及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促進了傳播主體多元化,傳播渠道多樣化。原本報紙、廣播、電視等大眾媒體平臺“高高在上”“受人仰視”的境況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被打破,受眾不再是這些傳統平臺的被動接收者,他們借由便捷的移動設備,如微信、微博、QQ等,能在相對自主的媒體環境中互相交流,快速分享和生成各種層出不窮的信息,逐漸演變成信息的傳播者、生產者,并“依托媒介技術營造的內容場景,獲得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在場感[6]31。
由于網絡發展帶來的媒介變革,“Web2.0的社交媒體時代已演變為Web3.0的場景傳播時代”[631。河南衛視“中國節日”系列節目與時俱進,對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運用場景傳播的技術手段,通過情景式場景、虛擬話題場景、符號化場景等較好實現了場景傳播。受眾在享受視覺盛宴的同時,也被建立起了集體記憶,喚醒了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達到了場景傳播的意義—這將為傳統文化的宣傳賦能。
(一)情景式場景的還原再現
“中國節日”系列節目以虛擬現實(AR)、增強現實(VR)、混合現實(MR)、5G、水下攝影、子彈時間等數字技術為依托,融入從春節到重陽節的一系列節目中,大大豐富了晚會本身的文化敘事場景,給受眾帶來了“沉浸《清明奇妙游》(2021)中節目組先實景拍攝出清明時節該有的民間習俗,如掃墓、追思、踏青、投壺等,又使用VR技術將穿越而來的“唐小妹”角色置入實景之中,實現了“穿越 + 實景”的創舉,這種新穎獨特的觀感使節目意外出圈,并廣受觀眾歡迎。在《端午奇妙游》(2021)中,舞蹈《祈》為了更好還原端午節帶五彩繩祈福的習俗,舞者“洛神”衣著邊五彩斑斕的飄帶,手腕戴著精妙絕倫的配飾,如此巧思使整個畫面的色彩倍顯艷麗,保證了對中華美學精神的精準傳達。同時采用高清水下攝影,妙曼舞姿配合夢幻般的燈光,詮釋了“驚若偏鴻,婉若游龍”的洛神美態。通過這種藝術的創作方式,大大提升了節目的視覺美感和想象空間,激發了觀眾對傳統文化的自覺熱愛和由衷自信。在另一個節目《唐印》中,河南衛視使用了MR技術,在《霓裳羽衣曲》的背景音樂下,表演者突然化身為傀儡戲中的牽線木偶,穿梭在虛擬的鼓樓與真實的街道之中。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同現代科技相結合的手法,為神秘的東方文化注入了新的藝術魅力,帶給觀眾全方位滿足的同時,也牢牢吸引著Z世代的目光。對于Z世代來說,當現代科技被廣泛應用于傳統文化場景時,新異觀感油然而生,這使他們更愿意主動靠近并觸摸歷史文化的深層意蘊。《七夕奇妙游》(2021)中《少林功夫》一段,運用XR技術(即擴展現實技術,是AR、VR、MR的合稱)和子彈時間,定格住了武林之美。武術動作在充滿歷史文化的圖景中來回穿梭,突破了二維屏幕的平面感,場景化傳播逐漸由“場”向“景”邁進,觀眾在“景”中獲得了多維度的感官刺激,自覺產生了對傳統武術文化的認同。《龍門石窟》以極具雄壯的金剛形象為背景,采用360度環繞攝影全方位展示飛天婀娜的舞姿,在一剛一柔的對比中,將飛天的陰柔之美一展眼前。在2022年虎年春晚中,河南衛視繼續發力,利用節目場景化和實景虛擬化,構建了一場以“年”為主題的“年宇宙”漫游,觀眾在實由虛生、虛實交融的敘事場景里,沉浸式品味辭舊迎新的歡樂時刻。
(二)交互式符號化的場景體驗
符號間的組合能產生大于符號本身的意義。中華文化歷史悠久,擁有眾多內涵深厚的文化符號。“中國節日”系列晚會將眾多中華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借助技術手段增強了觀眾的在場感、沉浸感、共情感,獲得了場景傳播的意義。
《七夕奇妙游》(2021)中的片段節目—《廣寒宮》,上演了一場嫦娥歷經千年與探月宇航員超時空相遇的浪漫情景,片中出現的玉兔、月球、廣寒宮等符號,表達了中國人對現代航天事業的美好期盼,實現了歷史文化符號與新興話語的跨媒體共生。除此之外,《清明奇妙游》(2021)中隨處可見的二胡、笛子、嗩吶等古典樂器,《端午奇妙游》(2021)里的吃粽子、賽龍舟等民間習俗,《中秋奇妙游》(2021)中剪紙、皮影、刺繡等非遺技藝的展現,《重陽奇妙游》(2021)里“敬老”“愛老”的主題以及《2022“虎虎生風”河南春晚》里憨態可掬的黃河泥娃所勾起的童年回憶…這些符號成為構建場景的關鍵元素,受眾在欣賞節目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接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的熏陶與感染,建立了與中華文化的情感鏈接,增強了國人的文化自信。
文創產品可以看作是當下最具特點的場景符號化范式。自2021年春晚出圈后,河南衛視立即成立唐宮文創集團,對唐宮夜宴、洛神水賦及龍門金剛系列IP投入運營。從最開始的品牌聯名入手,與沃爾瑪、雀巢合作,推出《月圓奇妙夜》廣告片以及中秋限定款雀巢怡養奶粉禮盒,與十三余率這一漢服品牌推出聯名款漢服。隨后以“唐宮”系列為旗,從生活、潮玩、游戲等多個方面打造出與唐宮少女相關的周邊產品,如唐宮文創口罩、唐宮文創聯名版手辦、唐宮夜宴版仕女樂隊盲盒。再到綜藝、游戲的全面拓展:與《劍網3》推出12周年紀念活動—“大唐幻夜”,籌備開發《唐宮夜宴》超級綜藝、繼續打造2022中國節日系列等。這些文創產品的誕生,將傳統文化與具有商業特性的文化衍生品聯系起來,通過有創意、有溫度、有深度的視覺文化符號,使Z世代及大部分青年群體自發參與傳統文化的傳播,在符號化場景中獲得對主流價值觀的認同。
(三)虛擬話題場景的記憶構建
“場景傳播的核心在于受眾,目的是在建立互動關系的基礎上引起受眾的情感共鳴。”[7]“中國節日”系列節目的創作團隊利用全媒體時代下信息傳播的便利性,積極擁抱互聯網,讓受眾參與視頻傳播、內容評價與話題引導。從受眾的實際觀感出發,打造出與年輕目標受眾心理契合度相近的文化類節目。
一方面,河南衛視利用傳統媒體的傳播力、影響力進行就地宣傳,在節目播出前推出新聞報道做到預熱效果,節目播出后帶動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新華社、廣電時評等主流媒體推出文章予以正面評價,促進內容的不斷發酵;另一方面,河南衛視與B站、優酷跨界合作,采用“移動先行”策略,讓網絡比電視提前30分鐘播出,以小屏火爆帶動大屏關注度的攀升;同時將精彩短視頻進行拆條分發,先投擲于微博、抖音、快手等移動平臺并設置話題引導詞,如“只看《祈》還不夠,完整版的河南衛視端午奇妙游更驚艷”“不要眨眼,《重陽奇妙游》呂一精彩舞蹈來了”。待節目播出后引導受眾反向尋找,促進節目觀看量高點的來臨。這些短視頻的片段投放,迎合了當下空隙化、碎片化、場景化的傳播形式,而虛擬話題的設置,助推了對中華傳統文化虛擬時空場景的營造。
在制作方式上,河南衛視也別具創新。《端午奇妙游》(2021)采用全開放的制作方式,邀請網友積極參與互動。
除了向觀眾發布“江湖征集令”征集四位“唐小妹”的名字外,還向各個平臺貼出招募素人演員的訊息,眾人合力促成一部制作精良的晚會節目。面對2022年的春晚,河南衛視提出“河南春晚你來造”的號召,鼓勵全國網民向衛視官方提出將好創意、好建議,調動了網友們的積極性,有效為晚會預熱。同樣,在《元宵奇妙夜》(2021)節目播出前,河南衛視便在微博等平臺發起“唐宮小姐姐為你點亮心愿燈”活動,提前收集大家的心愿,并在節目末尾以放飛孔明燈的形式將心愿展現。這些虛擬的線上互動,在節目制作中都得以展現。網友如臨現場的互動感得到加強,在感同身受的過程中增強了對節目的認同感。
三、結語
在當下激烈的媒介競爭環境中,河南衛視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熱潮中。一邊挖掘傳統節日中深厚的人文內涵,結合時代熱點搭建新的“感覺結構”,以追求戲劇美學的創新表達完成對傳統文化的創意敘事;一邊又以科技手段為動力拓展傳播渠道,將傳統文化以新穎的樣式在受眾中傳播開來,努力建構起傳統與現代共通的情感共鳴。節目的出圈不可復制,但寶貴的經驗可以借鑒,傳統媒體應抓住文化架構中的底層邏輯,做到以科技賦能,與觀眾共情,再利用移動平臺的優勢達到傳播手段的全覆蓋,再續華夏文明之輝煌。
參考文獻:
[1]河南廣電新聞中心.文化節目創作案例|河南臺:根植文化沃土,綻放創新活力[EB/OL].[2017-07-18].http://news.hnr.cn/djn/article/1/1416716608235245568.
[2]范如國.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內核[J].人民論壇,2017 (7):134-135.
[3]楊康恩.《唐宮夜宴》系列節目的審美與文化表征[J].東方藝術,2021(5):80-84.
[4]武炳丞,盧武,周高尖.科技破壁文化加持精神賦能:助力內容出圈——河南衛視《端午奇妙游》的創新實踐[J].北方傳媒研究,2022(1):77-79,82.
[5]胡妍妍.優秀傳統文化現代表達的創新路徑探析——以河南衛視“中國節日”系列節目為例[J].中州學刊,2021(11):168-172.
[6]王雙振.場景理論視域下文化類綜藝節目的傳播策略分析以《典籍里的中國》為例[J].聲屏世界,2022(2):31-32.
[7]王雙振.從場景理論看河南衛視“中國節日”系列節目出圈[J].視聽,2021(12):52-53.
作者簡介:何倩雯,山東藝術學院傳媒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電影學研究。
實習編輯:符冉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