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所在,不僅承載著傳播道義、家國情懷與承前啟后的深遠價值,更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璀璨映射。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精心打造的大型文化節目《典籍里的中國》,自其誕生之日起,便贏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贊譽和高度評價,熱度持續至今仍如火如茶,學術界對于該節目的探討亦不絕如縷。該節目深度挖掘中華優秀文化典籍的豐富內涵,通過創新的“文化+ 戲劇+影視”綜合表現形式,將古老智慧與現代審美巧妙融合,將“時空穿越”的情節融入其中,娓娓道來中華典籍五千年歷史脈絡中緣起、流轉及動人故事,讓受眾讀懂經典,讓原本塵封已久的中華文化典籍重新煥發生機與光芒。
一、影像表達:跨越時空,歷史與現實的對話
法國電影理論家讓·米特里從格式塔心理學出發,以辯證的眼光看待現實與藝術,他認為攝影機攝錄下來的影像逼真地記錄了現實,此為美學的第一個層次[11232。《典籍里的中國》便是對這一理論精髓的生動實現,巧妙地運用影像語言,通過精心策劃的場景布置、匠心獨運的舞臺設計以及蒙太奇等復雜而細膩的影視敘事技巧,實現了對古代典籍文本的創造性轉化與影像活化。這一過程不僅超越了傳統文字閱讀的界限,更將觀眾引領至一個跨越時空的沉浸式藝術體驗之中,與先賢智者進行了一場跨時空的心靈對話。
(一)共時性:多重時空的敘事空間
“所有的歷史事件都必然發生在具體的空間里。因此,那些承載著各類歷史事件、集體記憶、民族認同的空間或地點變成了特殊景觀,成為了歷史的場所。場所不是抽象的空間,只有當某一個空間和具體的人物、事件以及時間結合在一起的時候,才能成為真正的場所,而這一場所則構成了一個‘敘事空間’。”這一過程中,空間不僅是歷史敘事的基石,更是歷史影像在當代重構與演繹的關鍵媒介。《典籍里的中國》在敘事藝術的探索上展現了非凡的創造力,它巧妙地將多種媒介元素融合,構建了一個層次分明、維度多元的時空敘事體系,這一體系由四大核心敘事空間交織而成:嘉賓訪談空間、典籍解讀空間、演員準備空間(化妝空間)及舞臺表演空間。這些空間不僅各自承載著獨特的敘事功能,更在相互交織中共同營造了一種跨越時空的敘事場域。
《典籍里的中國》第二期匠心獨運,將現代科學巨匠袁隆平與三百年前的《天工開物》作者宋應星巧妙聯結,兩位人物分別在一號舞臺兩側的稻田背景中矗立,二者雖相隔三個多世紀的時間鴻溝,卻因共同的“禾下乘涼,天下富足”之愿景而心靈相通。這一設計不僅精準捕捉并傳達了節目的主旨,更通過直觀的舞臺表演區域,瞬間將觀眾引領至一個宏大的跨時空敘事之中,實現了歷史與現代的即時對話;在舞臺演繹環節,主持人步入二號舞臺,這里精心復原了清朝康熙年間宋應星的書齋,營造了一種沉靜而雅致的歷史氛圍。與此同時,作為表演核心的一號舞臺,則廣袤地展現了稻田風光與明朝時期的街巷、書坊風貌,通過視覺的轉換與延伸,使觀眾仿佛穿越時空,親歷歷史現場;三號舞臺的設計尤為巧妙,其下層空間細膩地再現了明朝萬歷年間青年宋應星的家,而上層則通過場景的巧妙轉換,將觀眾帶入了明朝的繁忙碼頭、軍器制造局及絲綢養殖的蠶房,這一設計不僅豐富了敘事層次,更通過空間的上下聯動,實現了時間與空間的雙重跨越,構建了一個立體而生動的歷史敘事場域。“觀眾很容易被帶入到一個充滿民族文化和元素的‘媒介儀式空間’,分散的受眾個體重新匯聚到電視節目中,在一個共同的媒介儀式空間中分享和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3]不僅加深了觀眾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與認同,更通過媒介儀式的力量,促進了文化的傳承與再生產,展現了《典籍里的中國》在文化傳承與創新方面的獨特貢獻。
伏生非語言符號 (圖片來源:央視頻)
技術創新 (圖片來源:《典籍里的中國》宣傳片截圖)
(二)在場性:跨媒介敘事與沉浸式體驗
在視覺技術或場景布局的影響下,人們在觀看節目時會完全投入到情境之中,進入一種沉浸的狀態,這種全情投入而忘記自身存在與時間流逝的感受就是“沉浸式體驗”[4]。《典籍里的中國》搭建起虛實交融的場景,邀請知名導演指導、實力派演員傾情演繹,結合環幕投屏、增強現實、實時跟蹤等舞臺技術,生動再現千年歷史中經典書籍的誕生緣起和流轉傳承。
節目在敘事手法上采用雙線并進的策略,一方面橫向鋪陳空間之美,通過細膩的場景設計與視覺效果的強化,營造出歷史與現實的強烈對比與交融;另一方面縱向勾勒時間之韻,通過歷史故事的深入挖掘與演繹,使每一個歷史故事都顯得飽滿而深邃。這種敘事結構不僅豐富了節目的層次感,更使觀眾在時空的交錯中感受到文化的厚重與傳承的力量。在技術手段的運用上,《典籍里的中國》借助多機位同步拍攝與精湛的剪輯技巧,將同一人物在不同時空中的形象并置呈現,這種多視角交織的影視空間構造,不僅增強了節目的視覺沖擊力,更賦予了觀眾前所未有的沉浸式視聽體驗。觀眾在跟隨舞臺表演的同時,仿佛游走在不同的敘事場景中,實現與節目內容的深度互動與情感共鳴。
第二期節目《天工開物》中,主持人撒貝寧化身當代讀書人,引領觀眾跨越時空的界限,共同見證宋應星創作《天工開物》的艱辛歷程。節目尾聲,“宋應星”穿越時空與現代“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握手言歡,這一跨時空對話不僅展現了科技傳承的壯麗篇章,更將節目的情感推向高潮。這種“穿越劇情”的設計,不僅實現了古今時空的并置與交織,更通過“今穿古”與“古穿今”的雙重敘事,這種“時空隧道”產生一種時間轉換感,將典籍中所蘊含的思想精髓與當代價值深度融合,使觀眾在沉浸式的文化體驗中感受到文化的連續性與創新性。
二、符號空間:多種類符號喚醒文化記憶
法國歷史學家皮埃爾·諾拉引入了“記憶場”這一核心概念,它作為一種促進記憶的工具及符號體系存在,使得置身于該場域中的個體能夠尋獲一種深刻的文化認同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典籍承載著綿延不絕的文化記憶,蘊含著中華文明的深厚基因。因此,我們有責任深入挖掘并喚醒這些典籍中的記憶,重新審視并解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典籍中的符號空間。這些典籍不僅包含了文字符號,還蘊含了圖像、色彩、聲音等多種模態的符號系統,它們共同構成了一個復雜而精妙的符號網絡,為文化記憶的傳遞與再生提供了豐富的資源與路徑。
袁隆平與宋應星跨時空握手(圖片來源:CCTV官網)
(一)語言符號再現歷史畫面
在文化傳承與記憶傳遞的宏大敘事中,符號扮演著至關重要的媒介角色。語言,作為節目構建文化記憶不可或缺的標志性符號,每期《典籍里的中國》均圍繞所選典籍的原文精髓,精心編織劇情主線,通過主持人、專業演員和學者的誦讀、深度闡釋以及屏幕上細膩的文字展示,將典籍中的文字從靜態的紙面躍然于動態的視聽空間,實現了文字與歷史的“活化”交融。
以第一期節目為例,主持人撒貝寧與扮演《尚書》編纂者的學者之間展開了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學者以其平和而深邃的語調,緩緩鋪陳出《尚書》成書之路的坎坷與它在中華文明史上不可撼動的地位。這一對話不僅讓觀眾得以窺見古代先賢們對于國家治理理念的深邃思考,以及他們在面對自然與社會雙重挑戰時所展現出的超凡智慧與無畏勇氣,更在潛移默化中激活了觀眾心中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刻記憶與認同感。隨著節目的推進,場景巧妙轉換,撒貝寧仿佛穿越時空的旅者,置身于大禹治水的壯闊現場,與扮演大禹的演員并肩同行,共同經歷了那段波瀾壯闊的治水歲月。通過精心設計的情景再現與演員們深情的演繹,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奉獻精神、帶領民眾開山劈石、疏通河道的艱辛歷程被生動而深刻地展現出來。觀眾的耳畔仿佛回響著遠古的濤聲,眼前浮現出洪水逐漸退去、大地重現生機的壯麗景象,這不僅是一場視覺與聽覺的盛宴,更是一次心靈與情感的洗禮。
(二)非語言符號引發情感共鳴
在《典籍里的中國》這一文化節目的精湛編排中,非言語符號以其獨特的魅力,成為增強節目藝術氛圍、激發觀眾情感共鳴的重要載體。節目巧妙融合了手勢、面部表情、音樂旋律以及服飾道具等多種非言語元素,構建了一個多維度、立體化的敘事空間,使觀眾在沉浸式的視聽體驗中,深刻感受到文化的溫度與歷史的厚重。
在第一期節目中,古代護書人伏生穿越時空的壯舉,不僅是一次視覺上的震撼,更是一次情感上的強烈沖擊。當他踏入現代圖書館的殿堂,目睹《尚書》在當代依舊熠熠生輝時,那深情的一回眸,結合其深邃的眼神與沉穩的語調,傳遞出跨越時空的情感力量,直擊觀眾的心靈深處。這一非言語的瞬間,成為情感共鳴的爆發點,將觀眾與節目內容緊密相連,共同見證了文化傳承的輝煌時刻。節目的背景音樂,如同一曲靈魂的贊歌,它不僅是情感的催化劑,更是歷史的見證者。旋律之中,仿佛能聽見歷史長河的低吟淺唱,讓人心潮澎湃,感受到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的輝煌與榮耀。音樂與畫面的完美結合,不僅提升了節目的藝術價值,更在觀眾心中種下了對民族歷史的自豪與敬仰。
在技術創新方面,《典籍里的中國》同樣展現了非凡的創造力。環模投屏、增強現實(AR)技術與實時跟蹤系統的巧妙結合,為觀眾呈現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歷史畫卷。這些高科技手段的運用,不僅增強了節目的視覺效果,更使典籍中塵封的文化記憶得以生動再現,仿佛穿越時空的門戶被悄然開啟,讓古老智慧在現代社會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此外,節自還通過精心設計的服飾道具,進一步強化了歷史文化的厚重感。它們與高科技的影像還原技術相得益彰,共同構建了一個既真實又夢幻的歷史世界。觀眾在欣賞節目的同時,仿佛也穿越時空,與古人進行了一場跨越千年的對話。《典籍里的中國》還通過互動環節的設置,鼓勵觀眾積極參與討論,分享自己對典籍的理解與感悟。這種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傳播方式,不僅加深了觀眾對傳統文化的認知,更激發了年輕一代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與熱愛。
三、藝術意蘊:格局之美,情懷之美
通過想象力的創造,符號層次的敘事美學可上升到第三個層次—藝術,這是讓·米特里所推崇的最高層次的美學[1232。《典籍里的中國》以新穎獨到的藝術視角,呈現了典籍在歷史長河中的流轉脈絡。通過精心設計的影像與符號元素,節目深刻挖掘并展現了蘊含于視聽藝術之中的敘事美學,凸顯了中華文明博大精深的格局與深厚的人文關懷。
(一)宏大格局之美
《典籍里的中國》以多種影像呈現方式打造“文化 + 戲劇 + 影視”的綜合性視聽范本,在節目的美學意蘊上表現出“一種內在的生氣、情感、靈魂、風骨和精神”[5],,展示了古老典籍中蘊藏的的天下大愛與家國情懷。這種宏大格局之美,一方面體現在節目對典籍內容的深度挖掘與精彩呈現上,另一方面在于其通過影像與符號的巧妙運用,將觀眾帶入一個跨越時空的歷史與文化世界,使他們在沉浸式的體驗中感受到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與獨特魅力。
在《本草綱目》這一期節目中,以撒貝寧的現代視角與李時珍之子李建元的敘述線索為雙軸驅動,構建了一個跨越時空的敘事框架。觀眾跟隨李時珍的腳步,走進他波瀾壯闊的一生,感受他不畏行醫之艱、著書之難與出版之阻的堅定信念與執著追求。李時珍傾盡四十年心血完成的《本草綱目》,不僅是一部鴻篇巨制,更是他對生命奧秘不解探索的見證,以及對人類健康事業無私奉獻的結晶。節目中,主舞臺巧妙運用蕎麥、玉蜀黍、三七等藥材作為故事線索,通過一系列碎片化而富有深意的場景演繹,將李時珍的生平事跡與《本草綱目》的編纂過程緊密相連。每一味藥材背后,都承載著李家人的智慧與汗水,是對生命奧秘不懈探索的見證,也是對醫者仁心與家國情懷的深刻詮釋。這種將藥材與人物命運、歷史背景相結合的敘事手法,不僅增強了節自的藝術感染力,更使觀眾在欣賞節目的同時,深刻感受到中華醫藥文化的獨特魅力與深厚底蘊。
節目還穿插了李氏父子共同誦讀唐代名醫孫思邈《大醫精誠》中的名句:“大醫精誠,凡大醫治病,必當無欲無求。遇有疾苦求治者,不問其身份貴賤、財富多寡、種族國籍、智慧愚鈍,皆應一視同仁,視如至親。”這一對話,不僅彰顯了李家世代傳承的大醫風范與深厚的人文關懷,更深刻體現了作為一名醫者超越個人、心系蒼生的家國情懷。這是對中華文明中“天下為公”“仁愛之心”等核心價值觀的深刻體現,它讓我們看到,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始終秉持著對生命奧秘的不懈探索與對人類健康事業的無私奉獻精神,深深植根于每一個中華兒女的血脈之中。
(二)人文情懷之美
《典籍里的中國》每期節目聚焦一部典籍、一個人,通過跨越時空的敘事手法,深度挖掘典籍的創作背景、人物故事、文化淵源,將背后的歷史故事娓娓道來。在藝術審美層面賦予節目更濃厚、更鮮活的人文氣息,賦予典籍中的人物血肉,傳遞出人文情懷。在《尚書》這一期節目中,倪大紅飾演的伏生一角,以其深情而堅定的形象,深刻詮釋了人文情懷之美。作為秦朝儒學博士,伏生不僅學識淵博,更具備堅定的文化信仰與崇高的道德情操。他不顧秦始皇的禁書令,毅然決然地冒險從咸陽攜《書》歸鄉,將其藏于壁中,以保護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產。在逃難途中,伏生的家人為守護《書》而相繼犧牲,這一情節更是將人文情懷之美推向高潮。伏生面對家人的犧牲,深感悲痛與自責,認為全家才是護《書》的真正英雄。這種對家人的深情與對書籍的執著,不僅展現了伏生個人的高尚品質,更體現了中華民族在面對文化危機時所展現出的堅韌與勇氣。在與現代讀書人撒貝寧的對話中,伏生關切詢問:“兩千余載后的今天,你們是否仍讀《書》?”這一句話,不僅是對《尚書》本身的關切,更是對文化傳承的深刻思考。此處的“書”,已超越了其本身的物質形態,成為了一種象征,寓意著中華文化的綿延不絕與生生不息。伏生的這一詢問,不僅表達了他對文化傳承的期許與關切,更激發了觀眾對于文化傳承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正是有了像伏生這樣的文化守護者,中華文化才得以薪火相傳、綿延不絕。這種文化傳承,不僅是對典籍本身的保護與傳承,更是對中華民族精神特質與文化傳統的深刻理解與弘揚。
四、結語
《典籍里的中國》構筑了一座古今對話的橋梁,賦予古老的典籍新的生命力,成為滋養現代思想的潺潺活水。在回歸歷史典籍的基礎上,回應現實熱點話題,運用戲劇化的故事演繹和現代化的科技手段,拓寬了電視文化類節目的敘事空間,彰顯了中華民族獨特的審美旨趣,實現了中國故事的創新表達。
參考文獻:
[1]彭吉象.影視美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2]龍迪勇.空間敘事學[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5.
[3]曾一果,朱赫.記憶、詢喚和文化認同:論傳統文化類電視節目的“媒介儀式”[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9(3):92-98.
[4]郭涵鈺.淺析“沉浸理論”在真人秀節目中的運用[J].當代電視,2019(9):46-48.
[5]黑格爾.美學:第一卷[M].朱光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作者簡介:胡沐坤,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廣播電視藝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