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魯迅是近代以來極具影響力的文學家,他的文學作品針砭時弊,直觸當時社會的最深層,對當時的中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他的文學作品就像一柄利刃,成為當時知識分子在黑暗社會掙扎與探索的重要武器。時至今日,魯迅的作品依舊在源源不斷地輸送著能量,他的多篇作品被收錄到中學語文教材中,為塑造學生的精神品格發揮著重要作用。魯迅作為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者,其作品深刻反映了時代的精神風貌與社會矛盾。知識分子形象在魯迅的創作中占據著重要地位,這些形象承載了作者對社會變革的思考,同時反映了特定歷史階段中國知識分子的生存狀態與精神世界。研究魯迅作品中的知識分子形象,不僅有助于深入理解其創作意圖與其作品的文學價值,更能借助這些形象洞察時代變遷對知識分子的影響,對當下知識分子的價值取向與責任擔當也有深刻的啟示。
一、魯迅作品中知識分子形象的價值
(一)揭示社會矛盾與時代問題
魯迅以筆為刃,在中國社會激烈變革時期塑造的知識分子形象精準記錄了時代,映照出當時社會矛盾的復雜交織。《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是深受封建科舉制度戕害的典型形象。封建時代底層知識分子改變命運幾乎僅科舉一途,孔乙己將一生押于此,但時代變遷,科舉廢除,他難以適應變化,沉浸于“讀書人”的虛幻身份,放不下架子,不屑于體力勞動,又缺乏其他謀生技能,因此四處碰壁,溫飽都難以維持。孔乙己排出幾文大錢時的炫耀、教小伙計識字時的認真,都顯示著對讀書人身份的執著。眾多底層知識分子與他命運相似,共同構成了時代悲劇群像。長衫不只是一件衣物,它象征著封建思想與舊制度,既給孔乙己虛幻的優越感,又成為他融入新社會的束縛,其悲慘遭遇揭示了封建教育制度對人性的嚴重扭曲。科舉制廢除后,底層知識分子陷入生存絕境。當時的中國正處于從傳統封建向現代社會轉型的關鍵階段,新舊思想激烈碰撞,舊制度崩塌,新秩序尚未建立,底層知識分子成為時代變革的犧牲品「1]。魯迅刻畫的這一形象,使讀者感受到時代交替中新舊思想的撕裂掙扎,以及由此引發的尖銳社會矛盾。
(二)呈現精神困境,激發自我反思
《孤獨者》里的魏連殳起初充滿理想,一心想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社會現狀,為民眾謀福祉,可黑暗的社會現實使他的理想一次次被無情地碾碎。周圍人的冷漠與誤解,社會的腐朽墮落,讓他逐漸陷入孤獨絕望的深淵。為了生存,他不得不接受曾經厭惡的生活方式,內心充滿了矛盾和掙扎。這種精神困境不只存在于魏連殳身上,當時許多知識分子在黑暗現實前也表現得迷茫無助。魯迅塑造這一形象,是為了促使知識分子進行深刻的自我反思。理想與現實之間橫宣的落差,往往令知識分子陷入迷茫的困境,魏連殳的個人化思考提示了在理想堅守中如何應對現實困境的挑戰。當個人力量難以對社會結構進行改變時,如何處理妥協與堅守的平衡點成為急需思考的問題。魏連殳的經歷為當代知識分子的精神出路指明了方向,即要在復雜的環境中保持審視內心的力量,汲取教訓、堅守底線,尋求自我精神的出路[2]
(三)傳承創新文化,促進社會進步
《藥》里的夏瑜在社會環境艱難、民眾愚味麻木的狀況下,仍然心懷民族未來,不懼反動勢力的迫害,致力于傳播新思想。在那個新舊文化激烈交鋒的時代,舊文化根深蒂固,新文化步履維艱,夏瑜這些進步知識分子不為傳統觀念束縛,作為新文化的倡導者與傳播者為社會注人新活力,從他的行動中可以看到知識分子在文化傳承與創新方面的重大價值。夏瑜的精神對后世知識分子有著激勵作用,促使一大批青年為社會變革奮斗不休。在當代,知識分子的重要使命在于繼承先輩精神、促進社會進步、推動文化創新,在具體領域積極探索、勇于創新,用智慧與力量構建更加美好的社會。
二、魯迅作品中知識分子形象反映的問題
(一)封建思想的束縛
《白光》里陳士成生活的時代,科舉制度雖已不穩,但封建思想的余威像濃重的陰霾籠罩著社會。對陳士成而言,科舉功名不只能改變命運,更是人生的全部意義。在封建觀念的長期浸染下,他堅信唯有通過科舉獲取功名利祿才能得到尊重,從而實現自我價值。此類思想如枷鎖般束縛著他的行動。一次次落第后,他不反思科舉制度的荒謬,反而在追逐功名的道路上越陷越深,屢遭打擊后精神失常,最終溺亡。陳士成的悲劇揭示了封建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的戕害,這一制度將知識分子的思想局限于儒家經典,限制了其對外部世界的認知,扭曲了其價值觀與人生觀,令其喪失獨立思考的能力[3]。科舉制度下,知識分子僅以功名利祿為重,不重視對實用知識與技能的學習,社會環境一變遷就難以適應。封建禮教中的等級觀念、男尊女卑思想也束縛著知識分子的行為。家族事務中的知識分子必須遵循嚴格的等級秩序,無法自由表達觀點。陳士成的遭遇警示后人,封建思想的影響不會隨著時代變遷而迅速消失,人們要保持警惕,打破傳統束縛。
(二)理想與現實的矛盾
《傷逝》里的涓生與子君,對自由愛情和新生活懷有浪漫幻想,勇敢挑戰封建禮教并追求幸福。激情消逝后,殘酷現實如冰冷潮水,沖垮美好幻想,經濟困窘使基本溫飽都維持艱難,生活壓力使兩人不堪重負。社會輿論的指責,如利箭刺痛他們的內心,使其精神飽受折磨。內外交困下,他們的感情出現裂痕,熾熱愛情在現實消磨中終結。涓生與子君的悲劇,真實映照了當時知識分子追求理想時的艱難處境。在那個社會動蕩、經濟落后、政治腐敗的時代,理想的種子難以在現實的土壤中生根發芽。即使知識分子心懷美好的愿景與堅定的信念,強大的現實阻力也使其力不從心。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帶來了巨大的精神痛苦,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社會的進步。當代知識分子應認識到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客觀差距,制訂合理的目標與計劃,避免因幻想不切實際而遭受挫折。
(三)缺乏有效的行動能力
在《端午節》中,方玄綽對社會的黑暗和不公有著清醒的認識。他對現狀深感不滿,意識到社會需要深刻變革,可他僅僅停留在思想層面的批判上,想法始終未能轉化為實際行動。在具體問題前,他總是逃避,用各種冠冕堂皇的借口為不作為開脫,像同事因欠薪發起抗爭時,他內心支持,卻因害怕得罪上級而沉默。這種“無抵抗主義”,體現了當時部分知識分子面對社會問題的軟弱無力。在那個急需變革的時代,知識分子本應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先鋒力量,肩負起引領社會變革的重任[4]。方玄綽此類知識分子雖然存在批判精神與改革熱情,卻缺乏實踐勇氣與能力,無法實質性地對社會產生推動作用。他們過于理想化,對現實的復雜性與變革的艱巨性認識不全面,應對策略也不足,這就造成只空有想法卻無法施于行動的局面。當代社會中,知識分子同樣面臨著社會問題,從方玄綽的故事中可總結經驗教訓,增強行動能力,投身于社會實踐,以具體行動推動社會的發展。
三、借魯迅之光,涵養當代知識分子的人文精神
(一)以獨立精神守望真實:從魯迅的批判意識汲取思想勇氣
魯迅是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的代表性人物,其作品以深刻的思想內容和獨立的精神風貌,為當代學人提供了寶貴的啟示。他的寫作不僅關注社會現實的剖析,更強調思想者在時代洪流中的自我立場與價值擔當。魯迅所倡導的“不盲從、不媚權、不趨利”的批判意識,體現了一種真正意義上的思想自主與文化自覺。在《吶喊》《彷徨》等作品中,魯迅塑造出多個典型形象,通過文學形式展現了當時社會結構、文化傳統與個體精神之間的深刻張力,為今天的知識分子提供了認識社會與自我反思的雙重鏡鑒。當今時代,信息更新迅速、輿論環境多元,知識分子既面臨表達的空間,也面臨判斷的挑戰。魯迅的精神提醒我們,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應堅持基于事實與理性的表達,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在多元聲音中辨析是非、提煉真知。獨立不僅是對外界態度的把握,更是對內在信念的堅守。在學術研究、社會觀察、文化表達等多個層面,知識分子應秉持魯迅式的洞察力和責任感,以思考回應現實,以理性引導輿論,真正做到在喧囂中守住清醒、在爭論中立足真實。魯迅為我們樹立的榜樣,不僅是思想的堅定者、文化的引導者,更是社會理性的守護者。這種精神力量,對當代知識分子依然具有重要的引導意義[5]。
(二)從“吶喊”到“自省”:重拾知識分子的良知與道義擔當
魯迅不僅以犀利的筆觸揭示出社會矛盾,更在思想層面深刻表達了對知識分子責任意識的期許。他主張,知識分子不僅要具備高度的文化素養和思想深度,還應當將自身置于時代背景中,勇于承擔公共使命,服務社會發展[6]。在他的雜文中常表露出這樣的想法:希望學人走出書齋、直面現實、關懷民眾。這種從純粹表達轉向主動參與的思想路徑,為當代知識分子的價值建構提供了重要參照。隨著社會結構愈加復雜、公共空間更加多元,知識分子的角色早已不再局限于學術研究和理論建構,而是拓展為連接知識體系與現實生活的重要橋梁他們的發聲不僅影響著專業領域,也在社會意識、公共議題、文化價值等層面發揮著引導作用。
魯迅的思想啟示我們:知識應當是一種具有社會溫度的力量,其最終歸宿是改善現實、啟迪人心。在今天的社會環境中,無論是教育工作者、科研人員,還是文化創作者,都有機會以自己的專業背景參與到社會事務中,通過理性發聲、實踐行動,將所學知識真正轉化為服務社會的資源。在文化建設、思想引導、公共表達等方面,知識分子可以發揮獨特的價值引領作用。正如魯迅所說:“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這種共情式的人文態度,體現的是一種超越自我、面向大眾的廣闊視野,也是知識分子擔當意識的真實體現
同時,在公共事務頻繁交匯、社會熱點快速生成的時代背景下,知識分子更應注重價值立場與言行一致的統一。他們的發言不僅是一種學術主張,更是一種影響輿論、凝聚共識的社會實踐。通過深度參與公共議題、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傳播專業知識,知識分子可以不斷拓寬社會理性思考的邊界,增強文化自信,促進社會共識的形成。魯迅為我們樹立的榜樣,不僅體現在其作品的思想高度上,也體現在其始終堅持用文字影響社會、用人格照亮時代的精神姿態中。他用“吶喊”開啟了時代對思想的渴求,用“自省”喚起了知識群體的責任意識[7]。
在此啟發下,今天的知識分子應更加注重學術與社會、理念與實踐的雙向聯動,將所學轉化為推動社會進步的能量。無論是在教育教學中傳遞思辨精神,還是在社會議題中提供理性分析,抑或在文化創作中弘揚人文價值,知識分子都可以以實際行動回應這個時代對“良知”與“擔當”的期待,由此實現從“吶喊者”到“踐行者’的角色升華。這既是魯迅精神的時代回響,也是知識分子自我價值實現的光輝路徑。
(三)以“自我審判”促文化自覺:激活知識分子的反思精神
魯迅在中國文學史上的獨特地位,部分來自其不但敢于批判社會、揭露時代病灶,更敢于“自揭傷疤”,將批判之刃對準知識分子自身。他在《而已集》中坦率剖析自我軟弱與不作為,在《偽自由書》中揭露知識界的虛偽與虛榮,體現了強烈的自我反思精神。他不是以道德裁判者的身份批評別人,而是以“同類”的姿態呼呼覺醒。他指出,真正的知識分子首先要具備“自我革命”的勇氣,敢于面對自身的偏見、懦弱與局限。這種批判內省的姿態,是推動文化進步與精神重建的內在動力。
知識分子應是文化自覺的承擔者,而文化自覺首先來自個人的反思與自覺。魯迅作品所體現的是一種“剖開自我”的力量,這種力量源于對個體良知的尊重和對集體命運的關切。魯迅式的“自我審判”提醒我們,真正的文化傳承與思想推進,不能只依靠他者賦予的合法性,而要靠內在的誠實與批判精神支撐。知識分子唯有持續反思自身立場與角色,才能在時代轉型中守住文化精神的根脈,并不斷喚醒社會的深層意識[8]。
結束語
魯迅作品中知識分子形象的內涵相當豐富,且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對這些形象進行研究,可以了解到特定歷史階段中知識分子的生存狀態與精神世界,從中汲取智慧,為當代知識分子的發展提供借鑒。當代知識分子應繼承并發揚魯迅倡導的精神品質,堅定理想信念,立足現實并積極行動,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姜佳奇.現代文學中的鄉紳書寫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24.
[2」劉行.從精神共鳴到藝術實踐[D」.長春:吉林大學,2024.
[3]馮輝.百年中學教材中的魯迅作品選編與形象建構研究[D].保定:河北大學,2023.
[4]石懷偉.中國現代諷刺小說敘事倫理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23.
[5]趙陽.魯迅文學遺產的“精神詩性”與當代中國文學的精神欠缺[J].名家名作,2023(28):70-72.
[6]劉世浩.王瑤學術思想中的魯迅影響:基于現代文學學術史視野的一種考察[J].魯迅研究月刊,2023(6):42-51.
[7」李秋陽.基于深度教學理念的高中魯迅作品教學研究[D].鞍山:鞍山師范學院,2022.
[8]彭燕晴.基于學習任務群的高中魯迅作品教學探究[D].廣州:廣州大學,2021.
作者單位:江蘇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