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對人的作用是多方面的,見仁見智都正常。如果有人問文學于我是做什么的,我會毫不猶豫地回答,文學可以用來描繪靈魂的影子。
靈魂有影子嗎?靈魂本身像霧又像風,無形如何會變為有形?就像夢中永遠見不到太陽一樣,沒有人見過靈魂影子的長短,正因為如此,去描繪這難以琢磨的光影,去解析這光影的結構與審美,以及光影背后的哲學,就需要有人去做,于是這任務便有幸落在了人類靈魂工程師的作家頭上。
靈魂的影子應該是虛擬的,從文學的角度看虛擬比現象更真實。作家需要營造一個文學的烏托邦,把讀者帶進去,讓讀者去觀照靈魂的影子。這樣做的妙處是作家不會落入現象的窠白,不違背審美需要距離這個藝術公式。
發達的AI技術可以將老姬美顏成少婦,可以讓暗淡的空間變成明亮的氛圍,但它卻無法模擬和構建靈魂的影子。每一個靈魂的影子都屬于原創,無堅不摧的算法捉不住靈魂影子的一絲一縷,因為世界上沒有相同的影子,更何況影子本身是一個動態的存在。
我們常說創作需要靈感,當你有靈感的時候,其實你已經感受到了靈魂的影子,是靈魂的影子在向你招手,這也是“靈感”一詞的新解。反之,如果對某一事物找不到靈感,說明你還沒有捕捉到靈魂的影子,沒有進入那種空靈的精神境界,事實上是你還沒有從蕪雜的現象中跳出來。
描繪靈魂的影子,可以描繪自己,可以描繪別人,也可以描繪其他生命。方物有靈,萬物同道,莊子早就說過“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大自然中的任何一種生命,都能在作家的心底感光、顯形,投下靈魂的影子。當然,想做到這一點需要具備體驗他物精神世界的能力,達到“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的“物化”境界。
一段時期以來,我關注草木、關注昆蟲,關注那些不被人們所關注的小動物,力求描繪出它們靈魂的影子。當我這樣實踐之后,我覺得我文學的烏托邦變成了大千世界,它的宏闊與瑰麗和我的現實世界形成了難得的互補,靈魂的影子給了我現實無法給予的滋養。
文學是虛構的藝術,而虛構是分層次的,從虛構故事、虛構人物到虛構靈魂,這是作家大都經歷的過程。而在虛構靈魂的時候,不能忽略靈魂的影子,這就要求作家練就一副火眼金睛,能看穿龍袍、鎧甲,以及綾羅綢緞遮蓋下的肉體,看出肉體中血液的顏色以及厚厚脂肪下的骨骼,唯有如此,平面化的影子才會立體起來。
作者簡介:老藤,山東即墨人,中國作家協會主席團委員,原遼寧省作家協會主席。出版長篇小說《刀兵過》《北地》等11部,小說集《熬鷹》等9部,文化隨筆集《儒學筆記》等3部,老藤作品典藏(15卷)。作品以英、德、法等11種文字譯介到國外。長篇小說榮獲第十五屆、第十六屆、第十七屆全國“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