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林語堂在文壇受到很大爭議,但不少文人對他作家身份是持肯定態度的。雖說魯迅曾批評過他及其論語派的文學主張,但在回答斯諾提出的“最優秀的雜文作家”時,并未否定作為作家的林語堂[1]。他的好友徐訏也表達過對其的肯定,“我相信他在中國文學史有一定的地位,但他在文學史也許是最不容易寫的一章”[2]145。而“最不容易寫”則主要表現在他本人思想、性格、愛好的多重性、復雜性和矛盾性等方面。林語堂有著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根基以及廣博的西方文化視野。正是由于這種中西交融的雙重文化背景,使他能夠以獨特的視角看待中國文化,并且直接用英文表達來扭轉西方人所建構的中國形象。單論他“對外講中”這一行為而言,的確為中華文化的傳播及中國形象的塑造做出了獨特貢獻。因此,探討林語堂“對外講中”的寫作實踐有助于我們更深入地了解他在中國文化傳播及中國形象塑造方面的積極意義。
一、英文寫作:對外講中
1934年,林語堂應賽珍珠之約開始用英文寫作《吾國與吾民》,并于次年在美國出版。該書一經出版便大獲成功,受到讀者的熱捧,連續多次登上美國暢銷書榜單。在這本書中,林語堂以自己獨特的觀點和活潑的語言呈現了他眼中的“中國和中國人”形象。就“德行”一詞出發,他用英文直接表達了這一詞語在漢語中呈現出來的中國人形象。“theChineseword for'character'brings to us the vision of a mature man of mellow temperament,retaining an equanimity of mind under all circumstances,with a complete understanding not only of himself but of hisfellowmen.”[3]46他稱中國人是人類中最有教養的民族,他們性情溫和,在任何情況下都能保持鎮定,能夠清楚了解自己和別人。和平、知足、鎮靜、忍耐這四種美質是他們的顯著特征[4]41。除了直接描述中國人的性格,他還通過對比手法呈現出中國人的特性。如對比中西的本質,“西方人較長于進取與工作而拙于享受,中國則善于享受有限之少量物質”[4]95。此外,還介紹了中國人在文學、藝術、生活等方面的藝術。在文學生活部分,通過創造性翻譯具體的散文、詩歌、小說、戲劇等,強調了中國人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的生活態度及其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在藝術部分,通過中國書法、繪畫及建筑呈現了中國智慧。中國藝術教導我們廣泛愛好自然精神,因為中國畫的最大成功便是描寫自然的山水畫[4]298。在生活部分則介紹了中國的日常娛樂、生活環境、飲食等,充分展現了中國人的生活藝術。從這一意義上來說,林語堂的“對外講中”正是對西方的偏見和誤解作出批駁與回應。賽珍珠對《吾國與吾民》給予高度評價,稱它是“歷來有關中國的著作中最忠實、最巨麗、最完備、最重要的成績。它滿足了我們一切熱望的要求,它是忠實的,毫不隱瞞一切真情”[4]6。
如果說《吾國與吾民》是林語堂在美國的成名作,那么《生活的藝術》不僅使他成為美國家喻戶曉的人物,而且奠定了他在美國知識界的尊崇地位。1937年,英文版《生活的藝術》在美國出版,先后印行了40版以上并且暢銷三四十年而不衰。可以說,《生活的藝術》是對《吾國與吾民》生活藝術部分更進一步的描寫。他從文學、繪畫、書法、音樂、休閑娛樂等各個層面詳細地闡釋了中國文化及其藝術的一面,細致地介紹了中國人的生活哲學。他在序言中表明他要表達的是中國人的觀點,在中國民間智慧和文學中表現出來的人生觀和事物觀。余英時稱:“《生活的藝術》更能表現林語堂自己關于中國文化的取向。他在中國所提倡的晚明和清代文人的生活情調在本書中得到一次較有系統的匯集和整理。”「5]464 這兩本書的寫作正是他對自己文化身份的認同以及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的深刻實踐。
二、文化鏡像:內在認同與外在投射
《吾國與吾民》和《生活的藝術》的廣泛流傳與高度認可,為林語堂在海外贏得了極高的聲譽,使他成為西方讀者了解中國的重要窗口。他間接而深刻的表達方式,讓他的作品有了更為普遍的吸引力和持久的生命力。他深厚的民族文化自豪感、對國家民族的自我審視,以及在跨文化溝通中積極構建正面的中國形象,都深刻地傳遞著他強烈的家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
(一)道家哲學的認同與展示
道家哲學對中華民族的文化心理和民族性格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較大影響。林語堂雖然在兩本書中多次談及儒家文化,但對其影響最大的還是道家文化。他以老莊門徒自許,提出了“中國人生下來就是一個道家”“中國好的詩文都是道家思想”的論斷[6],指出“中國文化中重要特征之田野風的生活與藝術及文學,采納此道家哲學之思想者不少”[4]13,可見道家哲學在林語堂的文化思想中的重要地位。陳平原指出,在中國現代史上,有這樣幾位杰出的并在西方產生一定影響的“東方哲人”,他們致力于東西方文化的融合,并試圖借助東方文化拯救人類,“一是以儒家救世界的辜鴻銘…再就是以道家救世界的林語堂”[7]52。
崇尚自然、親近自然歷來是中國人的天性,人生真正的目的是樂天知命以享受樸素的生活[4]94。在《吾國與吾民》中,林語堂熱烈頌揚了道家哲學中返璞歸真、崇尚自然的生活藝術和審美情趣,深刻揭示了道家智慧對中華民族性格與文化塑造的積極力量。道家理念如同一劑良藥,替中國人的靈魂準備了一條退路和一服止痛劑,治療了中國人頭痛和心痛的毛病[4]53。道家哲學是浪漫主義的,主張重返自然之道,崇尚田園牧歌式的生活方式,推崇在文學與藝術中體現原始的純真與樸素,構建了一幅充滿奇幻想象與純真神話的世界圖景[4]10。它常與遁世絕俗、幽隱山林、陶性養生之思想不可分離,正是這一點,為中國文化孕育出了最迷人的特性即田野風的生活、藝術與文學[4]12。林語堂“幽默、性靈與閑適”的文學藝術思想正是借助了道家哲學才真正融為一體。
在《生活的藝術》中,林語堂直接闡述了道家哲學的精髓,還切實地將這些哲學思想融入自己的寫作風格和生活方式中。他以輕松自如的筆觸細致地描繪了中國人如何藝術地生活。與朋友談天,不必固定題目,想到便談;不必固定地點,隨處可談;不必固定章法秩序,談到興盡便可歡然而散;贊美了古代文人的閑適生活,推崇他們隨遇而安、順其自然、追求精神富足的生活態度,如莊子的淡泊名利、陶淵明的田園詩意。這種超然物外的人生態度與道家超脫世俗、返璞歸真的理想境界不謀而合。在他看來,真正的幸福來自內心的平靜和滿足,而不是外在的名和利。他借用中西對比闡釋了中國人的悠閑理論,挖掘出中國人內心深處對自然休閑的親近與熱愛,塑造了一個有著熱愛生活、享受生活、追求生活情趣滋味以及有著悠久歷史文化傳統的詩意中國形象。
(二)民族特性的自我審視
林語堂以幽默坦率的表達全面而真實地展示了中國人的性格、道德觀念、心靈世界和生活哲學。贊揚中華民族堅韌、和諧、超然物外的人生態度以及直面當時的社會問題,這本身就是對國家民族的深情表白。
他在《吾國與吾民》開篇即指出西方人對中國認識的偏差,“中國是一個龐大的國家,她的民族生命,涵育著太復雜的內質,欲加以闡釋,勢難免于秖悟歧異之見解。但真理終是真理,它將克服任何巧黠的私見”[4]7。他從民族起源的討論開始,針對西方對中國形象的誤解做出回應。因為歷史延續,所以古老;因為中華民族及其文化也會經歷新陳代謝,所以仍能煥發生機。其中暗含著林語堂對中國未來的堅定自信,無論當前面臨何種挑戰或混亂,中華民族憑借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歷史韌性,必將克服困難,迎來新的發展時期。因此,西方人眼中的衰敗、落后只是一種假象,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的強大生命力必將顯現。在面對西方的誤解時,他的回應往往體現出智者的從容與幽默,這不僅體現在他對缺點的直接承認,還在于他如何巧妙地將這些討論轉化為深入的文化分析,如何將這些缺點存在的必要性進行合理化。他在介紹中國人的德行時,雖然使用的詞語“圓熟”“忍耐”“保守”與明恩溥使用的差別不大,但在不同的文化環境下,所對應的內涵是完全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林語堂認為,這些所謂的缺點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道家哲學的生活智慧和生存策略。
除了對傳教士筆下片面不實的中國形象進行了回應與辯駁,林語堂還直接對當時存在的問題與不足進行了深刻剖析。他在《吾國與吾民》的序言中寫道:“我堪能坦白地直陳一切,因為我心目中的祖國,內省而不疚,無愧于人。我甚能暴呈她的一切困惱紛擾,因為我未嘗放棄我的希望。中國乃偉大過于她的微渺的國家,無需乎他們的粉飾。她將調整她自己,一如過去歷史上所昭示吾人者。”[4]8他以幽默的筆調對當時存在的社會問題與缺點進行了反思和揭露,如他將解決方案比作送葬儀式,只是滿足了形式上的要求,實質上無法有效解決當時所面臨的問題。他對幽默手法的運用不僅表達了自己對當時形勢的擔憂與痛惜,還使嚴肅的社會議題變得容易被大眾接受,讓讀者在笑聲中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并引發思考。
(三)“異托邦”的正面建構
不論是《馬可·波羅游記》中高度文明、神秘繁榮的東方帝國,還是明恩溥筆下誤解的中國形象,都是他者視野下的中國想象。林語堂以中國人的視角用英文直接寫作,打破了長期以來中國被表述的敘述模式。他以道家思想為底色,向西方建構了一個完全不同于同時代西方的“異托邦”。這不僅滿足了西方人對于遙遠中國的好奇與想象,而且為他們提供了一個重新認識充滿異域色彩、真實可靠的東方世界的窗口。
林語堂有著長時間的海外生活經歷,正是這種經歷使他發出“我們怎樣去享受人生,怎樣去調整我們的人生,使得我們得以和平地工作,曠達地忍耐,幸福地生活”的疑問[8]97。他在《生活的藝術》中表示,老子順應自然的智慧、莊子超越世俗的境界以及陶淵明悠然自得的田園生活,都是對如何享受人生問題的回答。在他看來,中國的生活哲學與西方是大不相同的。中國人崇尚悠閑生活,寧愿辭官回鄉過農夫生活也不愿內心被奴役;而美國人往往講求時間觀念,追求效率,難以享受悠閑生活。他在書中表明美國人之所以不懂悠閑,是因為“他們做事的情趣太高,把工作看得高于生存,比生存來得緊要”[8]168。在現代工業生活的背景下,過于追求時間、金錢、效率引發了西方人一系列的精神危機和心理恐慌林語堂給出的生活智慧恰好能夠拯救西方人的精神危機,他借用茶道、書法、繪畫、園林藝術等中國文化元素向西方人詳細介紹了中國人如何藝術地生活,如何品茗觀山、賞花養鳥、吟風弄月。這種以享受生活為人生真正目的的生活哲學不僅為西方人提供了一種可以效仿的生活范式,而且為他們提供了一劑治愈精神危機與心理恐慌的良方。
林語堂在生活藝術的層面為西方讀者描繪了一幅充滿獨特韻味與智慧的中國圖畫,在寫作技巧的探索上也巧妙融人了豐富的中國文化元素。他以英文宣傳中國文化,將其引人西方讀者的視野。他在翻譯蘊含中國文化的詞語、俚語、諺語和經典名句的過程中不遺余力地保留中國腔調,確保中華文化的獨特韻味穿透字里行間。如將“太學生”譯為“universitystudents”既凸顯了“太學生”的本質含義,又保留了中國的語言特色;再如將“山從人面起,云傍馬頭生”譯為“Above theman's facearisethehills;Besidethe horse's head emerge the clouds”[3]256。林語堂創造性翻譯中國詩詞,將動詞提前使得句子更具節奏感,也兼顧了其中呈現的意象。這種創造性的翻譯方式讓西方讀者能夠輕松理解和欣然接受,品味到異域文化的醇厚與微妙,極大提升了文本的吸引力與可讀性,在一定程度上是對西方文化強勢入侵的有效抵御。
三、情感表達:認同與審視
林語堂在海外旅居三十多年始終保持著對祖國的深厚情感,有著堅定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有人勸他加入他國國籍,在海外定居扎根,他淡然回應:“這兒不是落根的地方。”正是這份濃濃的鄉土情促使他不入他國國籍而回國定居,回到那片令他魂牽夢繞的土地。在海外旅居的日子里,他常常教導女兒要有民族自尊,要堅定文化自信,“我們在外國,不要忘記自己是中國人。作為一個中國人既要平和又要自豪,既不能妄自尊大更不能自卑自棄不要因為外國人笑話我們與他們不同,就感到自卑甚至懷疑我們的文明。因為我們的文化比他們悠久而又優美”[9]205
在《生活的藝術》中,林語堂圍繞歷史、哲學、生活等方面對中國文化元素進行了細致分析,探討了中國人對生活的態度、對自然和人生的思考以及怎樣將這些智慧運用于日常生活中。他將中西服飾進行對比,把西服領帶比喻為“狗項圈”,從形態和意義上幽默地表達了西服對身心的束縛,闡明了中國長衫、布鞋具有使身體舒適、靈魂放松的作用。在當時的西方社會,人們大多時候追逐物質利益而忽略了生活的本質,導致內心產生痛苦與不安。書中所介紹的中國式悠閑生活恰好契合西方人的心理訴求,為他們提供了具體可行的生活實踐。這種悠閑的生活方式改變了西方人眼中落后愚昧的中國刻板印象,突出了中國文化的豐富性與優越性,讓他們認識到原來中國的生活是這般悠閑有趣,引發他們對當下生活意義以及過往偏見的思考。林語堂除了在生活哲學層面向西方讀者傳達中國人休閑的生活觀念,還在英文寫作中巧妙地融人了豐富的文化要素,精準把握了漢語的獨特韻味,讓西方讀者能夠更深層次地感受到東方古老的智慧。《吾國與吾民》與《生活的藝術》在西方暢銷幾十年而不衰并且被譯為多國語言,無疑是源于西方人對中國人生活哲學的深刻領悟和對中國人崇尚自然、追求心靈解放的由衷贊賞。
林語堂對中國的描繪是深刻而直接的,在展現中國文化魅力的同時還對當時社會中的沉疴頑疾進行了深刻的剖析與揭示。但他的批評并不是全盤否定,而是基于對中國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愛。他以這種坦誠又帶有幽默感的方式揭示了當時社會需要消除的弊病,試圖引起人民大眾對社會現實的深刻思考,以期更好地實現自我完善和社會發展。換個角度來看,他的自我審視也反映出了他對當時現狀的關注和擔憂、對未來發展的真誠關懷,以及對社會進步和改善的迫切期待,表達了他對國家民族的深情厚愛。
結束語
林語堂的“對外講中”是一次文化之旅,更是一次心靈的溝通。他筆下的中國不僅僅是遙遠的地理概念,更是人性復雜、具有獨特藝術哲學和生活習俗的文化實體。在《吾國與吾民》和《生活的藝術》中,他以中國人的視角用英文直接寫作的方式打破了長期以來中國被表述的敘述模式,全面展現了一個充滿生活氣息、哲學深度與人文關懷的真實國度,糾正了當時西方對中國的歪曲想象。他以道家門徒自許,在自己的文學創作中熱烈頌揚了道家哲學中返璞歸真、崇尚自然的生活藝術和審美情趣,深刻揭示了道家智慧對中國民族性格與文化塑造的積極力量。更為重要的是,他在對外傳播中國文化的過程中始終保持著理性的自我反思,用幽默的寫作手法讓嚴肅的社會議題變得更容易被社會大眾所接受,也讓讀者在笑聲中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進而對社會問題進行反思。
總而言之,林語堂間接而深刻的跨文化寫作展現了他對中國人的生存智慧和生活的深刻理解以及對中國文化的強烈認同。其“對外講中”的寫作實踐跨越了文化鴻溝,觸動了不同國界讀者的心靈,加深了東西方讀者的情感共鳴與思想碰撞,向世界展示東方文化的獨特價值與無限魅力,為中國文化在國際舞臺上的發聲增添了一些力量與溫度。
參考文獻:
[1」斯諾,安危.魯迅同斯諾談話整理稿[J」.新文學史料,1987(3):7-12.
[2]徐訝.徐訏文集:第11卷散文[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2.
[3]林語堂.吾國與吾民[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
[4]林語堂.林語堂名著全集:第20卷吾國與吾民[M].黃嘉德,譯.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
[5]余英時.余英時文集:第五卷現代學人與學術[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6]林語堂.小大由之:四談螺絲釘(一夕話)[J].宇宙風,1935(6):274-277.
[7]陳平原.在東西方文化碰撞中[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8]林語堂,越裔漢.林語堂名著全集:第21卷生活的藝術[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
[9」王兆勝.林語堂大傳[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
作者單位:成都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