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先秦時期的眾多典籍中,《山海經》以其豐富的內容和獨特的風格占據著極為重要的地位?!敖癖尽渡胶=洝贩譃椤渡浇洝肺寰砗汀逗=洝肥韮刹糠?,分別以諸山諸海為點,描述各地風土,同時串聯起眾多神人怪物?!保踋全書雖僅有三萬多字,但內容極為廣泛,不僅涵蓋了古代中國的地理、歷史、神話、民族等諸多方面,還對動植物、礦產資源、醫藥等進行了大量記載,成為研究古代社會的重要文獻。
一、《山海經》中記錄的植物
《山海經》對植物的描寫尤為引人注目。據筆者統計,《山海經》中記錄的植物多達182種,其中有名稱的178種,無名稱的4種。這些植物描寫不僅為我們提供了古代植物的形態特征、生長環境等信息,還反映了當時人們對植物的識別水平[2],具有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
《山海經》中記錄的有名稱的植物有:桂(草類,又名祝余)、啖木、怪木、梓楠、荊杞、木、白蕃(藥物)、椶楠、條(草類)、丑韁、喬木、黃籊(草類)、竹箭、盼木、薰草、棫疆、丹粟、轂柞、桃枝鉤端、瞢蓉(草類)、菅蕙、杜蘅(草類)、無蓧(草類)、樟楮、稷、楠、豫章、蕙棠、竹(草)丹木、沙棠、蕒草(草類)、亹蕃(草類)桑、楮、榛栝、漆、椶、蘸(草類)、芎藭(草類)、松柏、櫟檀、漆木、檫木、機木、椶僵、桐據、樗柏、韭(草)、丹雘(草)、蔥、葵、韭、桃、李、樗柘、茈草(草類)、枳棘剛木、三桑、百果樹、藷篝、秦椒、栒、芍藥、桑柘、樗、棘、菌蒲(草類)、芑、楨木、柤木、(草類)、僵、木、植楮(草類)、草(草類)、鬼草(草類)、彫棠、榮草(草類)、芒草(草類)、荀草(草類)、蔓居之木、茇、竹、茉芫(草類)、槐、槐桐、冬、木、芃(草類)、柳楮、糟木、苦辛、焉酸、蕃草(草類)、黃棘、天褊、蒙木、牛傷(草類)、嘉榮(草類)、帝休、橢木、帝屋、亢木、蘭草(草類)、棃(草類)、葡柏、覆(草類)、杼檀、橘(草類)、梓楠、桃枝(疑與“桃枝鉤端”同)、梓桑、梅、杏、黃堊、白堊、寓木、柏、檀、柘、菊茉(草類)、梅棠、橘柤、梅梓、橡章、嘉榮、辛、鈕橘(疑與“扭”同)、櫟柘、橄禪、楊、龍條、椒據、枝勾(疑與“桃枝鉤端”“枝鉤”同)、彌鈕、漆梓、苴、纍、羊桃、雞穀、香(草類)、桂竹、抉竹、桑楮、雞鼓(疑與“雞穀”同)、筆竹、麋、三株樹、尋木、范林、扶桑、桂林八樹、建木、木禾、文玉樹、圩琪樹、不死樹、離木、服常樹、瑯玕樹、鳥秩樹、扶木、甘華、甘租、甘木、楓木、藥、朱木、甘花、青樹、槃、赤樹、膏菽、膏稻、膏黍、膏稷、若木。
此外,還有4種植物只記錄其性狀特征,卻沒有名稱。
二、《山海經》中植物的分類與記錄方式
(一)有名植物的記錄
《山海經》是我國現存最早對植物進行形態描述和類型劃分的古老典籍,其中保存了我國植物學形成雛形時期的大量史料,是研究我國古代植物分類學的歷史依據[2]?!渡胶=洝分兴涗浀闹参锊糠质怯忻值?,如“又北水行五百里,流沙三百里,至于洹山,其上多金玉。三桑生之,其樹皆無枝,其高百仞。百果樹生之。其下多怪蛇”[3]105,這里明確指出了三桑和百果樹的名稱,并對其形態特征進行了簡單描述。又如“又南水行八百里,曰岐山,其木多桃李,其獸多虎”[3]140,直接列舉了岐山上的植物種類。又如“又南水行七百里,曰孟子之山,其木多梓桐,多桃李,其草多菌蒲,其獸多麋鹿。是山也,廣員百里。其上有水出焉,名曰碧陽,其中多鱣”[3]140。再如“又東五十里,曰少室之山,百草木成囷。其上有木焉,其名曰帝休,葉狀如楊,其枝五衢,黃華黑實,服者不怒。其上多玉,其下多鐵。休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洛,其中多魚,狀如盩雌而長距,足白而對,食者無蠱疾,可以御兵”〔3]188。可見,《山海經》記物是以山為中心,然后圍繞山來介紹其中的動植物、礦藏及河流等??筛爬橐陨綖榻?、以物產為緯。這些記錄使植物的分布與地理環境緊密相連。
這種記錄方式不僅有助于我們了解古代植物的分布情況,還反映了古人對植被資源的重視。通過將植物與具體的地理位置相結合,《山海經》為后世的地理學和植物學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例如,通過對《山海經》中植物分布的分析,我們可以推測古代的氣候條件和生態環境。三桑和百果樹的分布可能暗示了當時洹山地區土壤肥沃、氣候適宜,而岐山上的桃李則可能表明該地區有較為溫和的氣候和充足的降水。這些信息對于研究古代的自然環境和生態變化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二)無名植物的記錄
這類情況是指只介紹某種植物的性狀、外部形態,而未給出名字。如“西次三經之首,日崇吾之山,在河之南,北望冢遂,南望遙之澤,西望帝之搏獸之丘,東望蠕淵。有木焉,員葉而白拊,赤華而黑理,其實如枳,食之宜子孫。有獸焉,其狀如禺而文臂。豹虎而善投,名曰舉父。有鳥焉,其狀如鳧,而一翼一目,相得及飛,名曰蠻蠻,見則天下大水”[3]48;“又西北三百七十里,曰不周之山。北望諸之山,臨彼岳崇之山,東望沏澤,河水所潛也,其原渾渾泡泡。爰有嘉果,其實如桃,其葉如棗,黃華而赤柑,食之不勞”[3]50;“又東三百里,曰高梁之山,其上多堊,其下多砥礪,其木多桃枝、鉤端。有草焉,狀如葵而赤華,莢實白柑,可以走馬”「3]206等。這些地方在介紹山上的樹或草的時候,一般只涉及其枝葉、果實性狀及用途,而沒有記錄這些草木的名字,這很有可能是作者在記錄時也不知道它們的名字,倒不像是忘了記錄它們的名字。考慮到《山海經》并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這種情況反映出當時人們對植物的分類和命名尚未形成完整的體系。
對無名植物的描述,雖然沒有明確的名稱,但通過對枝葉、果實等特征的細致描繪,使讀者能夠對其形態有一定的了解。這種對無名植物的描述方式,反映了古人對植物的認知過程。這種基于形態特征的分類方法雖然較為原始,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具有重要的實用意義。
(三)具有藥用價值植物的記錄
《山海經》在介紹草木的時候,如果它們具有藥用價值,也會一并介紹。復旦大學胡亮統計,《山海經》中具有藥食兩用價值的植物有54處50種(4處為同種)[4]?!渡胶=洝吩诮榻B草木的時候,如果它們具有藥用價值,也會一并介紹。這是先民們在日常生活中積累的醫藥知識。如,“其草多條食之已疥”[3]28,說“條”這種植物,人吃了后可以治療疥瘡。又如,“有木焉,其狀如棠,黃華赤實,其味如李而無核,名曰沙棠,可以御水,食之使人不溺”[3]58,說“沙棠”這種植物,人吃了后具有神奇的效果,就是可以駕馭水,在渡河的時候不會溺水。再如,“少水出焉,其中多彫棠,其葉如榆葉而方,其實如赤菽,食之已聾”「3]152,說“彫棠”這種植物,它的果實像赤小豆,人吃了后可以治療耳聾。以上幾類是對人體有益的。還有一類是對人心智有益的。如“有木焉,其葉如槐,黃華而不實,其名曰蒙木,服之不惑”[3]185,這里說人服用了“蒙木”之后便不會再有疑惑,可以間接理解為變聰明了。類似的還有“又東二十里,曰歷兒之山。其上多僵。多枋木,是木也,方莖而員葉,黃華而毛,其實如楝,服之不忘”「3]148,這是說人服用了“析木”,可以增強記憶力,過目不忘。當然,《山海經》中記錄的植物還有一些有毒性。如“又東南五十里,曰云山。無草木。有桂竹,甚毒,傷人必死”「3]230,“有草焉,其狀如槁茇,其葉如葵而赤背,名曰無蓧,可以毒鼠”[3]36,“有木焉,其狀如樗,其葉如桐而莢實,其名曰茇,可以毒魚”[3]165,“有草焉,方莖而黃華,員葉而三成,其名曰焉酸,可以為毒”[3]183等。不過,這些記錄大部分是簡單記錄使用這些植物后有什么效果,對于這些具有藥用價值的植物,在使用時候如何加工、如何控制量等沒有記錄,這可能與當時人們對植物藥用原理的認識有限有關。具體情況見表1。
這些藥用植物的記載不僅具有重要的醫學價值,還反映了古代社會的生活需求和醫療水平。例如,“條”可以治療疥瘡,這表明當時的人們已經意識到某些植物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沙棠”可以使人不溺水,可能反映了古人在水上活動中對防護措施的需求;“蒙木”可以使人聰明,這則體現了古人對智慧和認知能力的追求。
這些記載雖然簡略,但為后世的中醫藥學研究提供了寶貴的線索,許多植物的功效在后世的中醫藥學中得到了進一步的驗證和應用。也有人認為,這些藥用植物的功能,是以所在山脈為背景想象出來的,山的屬性、山與上天的關聯,在很大程度上是奇草異木生成的根據[5]。
表1《山海經》中具有藥用價值植物的記錄

三、《山海經》中植物描寫的特征分析
(一)重紀實性,輕文學性
《山海經》的植物描寫以紀實性為主,其記錄方式類似于文獻式的記載,更多的是對植物客觀特征的簡單描述。例如,在介紹各種植物時,通常會提到其生長環境、形態特征、藥用價值等,但很少運用文學性的修辭手法。這種重紀實性、輕文學性的特點,使得《山海經》中的植物描寫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為我們研究古代植物的真實情況提供了可靠的依據。然而,由于缺乏文學性的渲染,這些描寫在文學價值上相對較低,但并不影響其在學術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這種紀實性的描寫方式反映了《山海經》的編撰目的。它并非一部文學作品,而是一部綜合性的地理、博物著作,旨在記錄和傳遞實用信息。這種風格使《山海經》成為研究古代社會的重要資料。
(二)認知性與生活常識的結合
《山海經》對植物的描寫更多地體現了當時人們對植物的認知水平,這種認知基于生活常識而非科學研究。例如,書中對植物形態的描述多為直觀的觀察,如“員葉而白拊,赤華而黑理”等,這些描述反映了人們對植物外觀的直觀感受。同時,書中對植物藥用價值的記載也多源于生活經驗的積累,而非科學實驗的結果。例如,“名曰沙棠,可以御水,食之使人不溺”[3]58,這種記載可能是基于人們在生活實踐中偶然發現的植物功效,而非經過系統的科學研究。
這種認知性與生活常識的結合,反映了古代社會的科學水平和思維方式。當時,人們對自然的認識主要依賴日常生活中的觀察和經驗總結,尚未形成系統的科學理論。因此,《山海經》中的植物描寫雖然缺乏現代科學的嚴謹性,但是體現了人們對自然的敬畏和探索精神。
(三)實用價值的體現
《山海經》中對植物的描寫還注重實用價值。除了前面提到的藥用價值外,書中還記載了一些植物的食用價值、觀賞價值等。例如,“有草焉,狀如葵而赤華,莢實白柑,可以走馬”[3]206,這里的“可以走馬”可能暗示了這種草具有一定的觀賞價值或特殊用途。此外,《山海經》中還記載了一些具有毒性的植物,如“有桂竹,甚毒,傷人必死”[3]230,這種記錄提醒人們在采集植物時要注意其潛在的危險性。這些對植物實用價值的記載,反映了古人對植物資源的利用意識,也體現了《山海經》作為一部綜合性著作的實用價值。
這種對植物實用價值的重視,反映了古代社會的經濟和人們的生活需求。例如,藥用植物的記載反映了古人對醫療保健的需求;食用植物的記載體現了古人對食物資源的重視;而觀賞植物的記載則反映了古人對美的追求。這種對植物實用價值的全面記錄,使《山海經》不僅是一部科學著作,還是一部反映古代社會生活的重要文獻。
四、《山海經》中植物描寫的文化價值
首先,這些描寫豐富了古代文學的創作題材。《山海經》中對植物的獨特描寫為后世的文學作品提供了豐富的素材,許多植物在后世的文學作品中被賦予象征意義,成為文學創作中的重要意象。例如,桂樹在《山海經》中被多次提及,后世文人常以桂樹象征高潔、美好等品質。
其次,《山海經》中對植物形態的記載反映了古人對自然的認知。書中對植物的神奇功效和神秘特性的描述,體現了古人對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對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這種敬畏自然、尊重自然的態度在當今社會仍然具有重要的啟示。
最后,《山海經》中對植物的描寫也為現代文學創作提供了靈感來源。近年來,許多以《山海經》為背景的影視作品、漫畫、游戲等紛紛涌現,其中對植物的奇幻描寫吸引了大量觀眾和玩家的關注,成為現代文化產業中的重要元素。例如,近年來以《山海經》為背景的影視作品和動漫作品中,常常出現對“沙棠”“蒙木”等植物的奇幻描寫?!渡胶=洝肥侵袊糯幕闹匾M成部分,通過文創產品的設計和制作,可以將其中的神話、傳說、地理、動植物等元素傳承給當代人[6]。這些作品不僅傳承和弘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還為現代文化產業的發展注人了新的活力。通過將古代植物文化與現代藝術形式相結合,這些作品使觀眾也能了解到古代植物文化的知識和內涵。
結論
《山海經》為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動植物志書,弄清書中所載地理及生物類型,是了解上古時期自然環境和社會人文特征的重要途徑[7]。通過對《山海經》中植物描寫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這部著作在記錄方式上以山為經、以物產為緯,既有有名植物的詳細記載,也有無名植物的性狀描述;在描寫特征上,重紀實性、輕文學性,注重認知性與生活常識的結合,同時強調植物的實用價值。這些特點不僅為后世的植物學研究、中醫藥學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素材,也為古代文學創作和現代文化產業提供了豐富的靈感來源。它不僅反映了古代社會的生產生活狀況和人們對自然的認知水平,還為現代人提供了了解古代文化和自然環境的重要窗口。
參考文獻:
[1]陳才.神話學視野下的《山海經》新注:評袁珂先生《山海經校注》[J].歷史文獻研究,2014(2):307-312.
[2」丁永輝.《山海經》與古代植物分類[J」.自然科學史研究,1993(3):268-276.
[3]郭璞,注.郝懿行,箋疏.沈海波,校點.山海經[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4]胡亮.《山海經》藥食兩用植物考證[J].中國中藥雜志,2008(10):1226-1230.
[5]李炳海.《山海經·五藏山經》藥用植物文化生成蠡測[J].中州學刊,2013(10):146-150.
[6]李梓桐.《山海經》文化元素在國圖文創中的應用[J].作家天地,2024(20):176-178
[7]蘆靜,趙建成,楊艷秋,等.《山海經·南山經》植物考[J].科學通報,2013,58(增刊I):66-70.
作者單位:南寧市第一職業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