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伊夫林·沃(EvelynWaugh,1903—1966)是英國文學史上一位影響力極大的作家,其以幽默諷刺的文筆著名,所著《衰落與瓦解》《邪惡的軀體》《一抔塵土》《舊地重游》等都獲得了廣泛關注?!杜f地重游》創作于“二戰”期間,首版于1945年發行。小說以回憶錄的口吻和懷舊的基調[1-2],借查爾斯·賴德上校的視角,圍繞布賴茲赫德莊園展開,講述了賴德與弗萊特家族之間的故事。主人公查爾斯和弗萊特家族子女都沒能與父母建立健康的親子關系,他們的命運走向與各自的親子關系有著密切聯系。針對作品的研究多圍繞宗教主題和弗萊特家族的人物命運展開[3],針對賴德家庭的研究則相對薄弱。本論文擬在父親在位理論指導下,著重關注小說主人公查爾斯·賴德與其父親的關系,分別從孩子內心的父親、孩子與父親的關系、其他人的重要影響和有關父親的信念四個維度,結合賴德家庭的基本情況及查爾斯與父親的對話、相處情況,具體解讀賴德父子關系,分析查爾斯性格的形成原因。同時,通過查爾斯為人父后在該承擔父親責任時的表現,分析賴德父子關系對查爾斯的心理、性格塑造、成長等所產生的影響,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查爾斯性格的成因及命運走向。同時,分析不良親子關系對孩子人格塑造所產生的負面影響,也能為現實生活中健康親子關系的塑造提供借鑒。
一、父親在位理論概述
父親在位(FatherPresence)由伊迪薩·克蘭珀(EdytheM.Krampe)和雷·牛頓(RaeR.Newton)等人提出,他們在現有父子關系研究的基礎上,從孩子的視角出發,以孩子心理層面的感受考察父子關系,是對傳統父子關系研究的重要補充與發展。該理論認為,不同的家庭有不同質量的父親在位[4],高質量的父親在位對孩子的成長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反之則會產生負面影響[5]。
父親在位理論分別從孩子內心的父親、孩子與父親的關系、其他人的重要影響和有關父親的信念四個維度出發,從孩子的角度,深入剖析父子關系。孩子內心的父親指孩子天生對父親的感知、對父親形象的體驗和父親形象,而父親形象由前面兩者共同塑造。孩子與父親的關系從孩子對父親的情感、對父親參與的感知、與父親直接的肢體接觸,以及母親對父子關系的支持四個角度來分析。其中,孩子對父親參與的感知可分為兩個維度:一是表達的父親,指父親在情感上是親近的;二是工具的父親,指將父親描述為培養孩子成長的工具。其他人的重要影響指父親與其他人的關系對他教養孩子方式的影響,以及起到父親作用的其他家庭成員或非家庭成員對孩子的影響。有關父親的信念指文化或宗教中父親形象對父親在位質量的影響。父親的文化形象直接影響父親責任的定義,同時,信仰更虔誠的父親會更多地參與到育兒過程中。[6-8]
親子關系對孩子的成長有著重要的影響,父親在位理論從孩子的角度展現父子關系,說明婚姻質量、母親支持與家庭環境都會影響孩子的性格塑造和成長發展。
二、難以親近的父親
查爾斯的家庭并不完整,他幼年喪母,父親內德從未完全走出悲痛。喪妻之痛使內德變得封閉厭世,他整日沉默,斷絕與所有朋友的交往,只活在自己的世界中,而忽視了他作為人父的責任。在查爾斯心中,父親一直是難以接近、難以溝通交流的。兩人雖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卻沒有任何親近之感。查爾斯的姑媽菲利帕在查爾斯的母親過世后搬到他們家,悉心照顧查爾斯和內德,希望能幫他們走出悲痛,試圖填補查爾斯母親留下的空缺。查爾斯將姑媽視作母親般的存在,然而內德并不接受她的好意,最后還把她趕走了。查爾斯與內德的疏遠本就讓他在家中毫無歸屬感,菲利帕姑媽的離開更加重了他寄人籬下之感。
查爾斯認為父親是在故意忽視他,因為每次與父親用餐,父親都只全神貫注地閱讀手中的書籍,仿佛自己是個透明人一般。查爾斯心里也鄙視父親,父親吹噓起他自己的事時,總是會吸鼻子,查爾斯常以一種戲謔的語氣提起父親的這種行為。他認為內德是個偽君子,打心底里看不起內德。
有時,查爾斯也會同情父親。他認為父親因悲傷過度而過早衰老,五十歲的年紀卻像七十歲的老人,說起話來更是像八十歲的老人。查爾斯認為父親是被悲慘命運壓垮的人,他越是表現得憤世嫉俗,越是顯得孤獨無助。
在查爾斯看來,父親從未對他表現出多少關心,父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把所有人拒之門外,是一個孤獨而悲慘的夫。對查爾斯來說,他也是一個無法親近、無法信任的父親。
三、疏離緊張的父子關系
孩子與父親的關系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們對父親是否有足夠的親近感,越是容易溝通,父子關系就越輕松、親近。
查爾斯認為自己很難與父親進行溝通,兩人在情感上也十分疏離。查爾斯認為自己的童年和青春期是孤獨的,認為這種孤獨是由戰時的艱難和喪母的陰影造就的。他的父親沉溺在喪妻的悲痛中,從來沒有嘗試去幫助他逃脫泥潭。查爾斯也明白,父親只是看起來快活地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但實際上,他早已被失去妻子的痛苦吞噬,同查爾斯一樣深陷悲痛的泥潭。
大學期間,查爾斯過著揮霍無度的生活,父親每年給他的600英鎊根本不足以支付他的開銷。雖然十分不情愿,但查爾斯不得不找父親尋求幫助。查爾斯小心翼翼地試探父親,第一次向父親提起他的經濟困難時,父親沒有表現出任何關心和興趣,只是埋頭讀書。查爾斯沒有辦法,只能繼續嘗試。在第二次嘗試中,查爾斯試探性地向父親問道:“你肯定不希望我整個假期都和你在一起吧?”[9]然而,父親只是直白地回應說,即使他不想,也不會表達出來。隨后又繼續埋頭讀書,忽略了查爾斯的真實意圖。兩人低效率的交流使查爾斯很難與父親正常溝通。
內德既不能在情感上給予查爾斯支持,也沒能起到培養孩子成長的工具作用。由于父親沒有額外給錢,查爾斯只得留在家中。父子倆的關系在接下來的一周越發緊張。查爾斯只能一個人留在家中,因為內德很少在家,查爾斯沒法找他要錢,晚飯餐桌變成了父子倆的戰場。內德談起菲利帕姑媽照顧他們生活的日子時,總是以一種諷刺和不尊重的口吻談論菲利帕姑媽,因為他知道這會讓查爾斯感到不適。提到自己把菲利帕姑媽趕走時,內德顯得十分得意。查爾斯不滿父親的挖苦,于是在第二天開始報復。喬金斯是查爾斯的一位朋友,但查爾斯很不喜歡他,卻專門邀請喬金斯到他們家吃飯,只為了激怒父親。幾天后,內德舉辦了一場晚宴,只邀請那些會讓查爾斯感到尷尬的客人。父子倆的較勁持續了兩個星期,他們怨恨彼此,似乎根本沒有和解的余地,最后鬧得兩個人都筋疲力盡。在這種相處模式中,父親既不能在情感上接近孩子,也不能在孩子的成長上給予支持。
在這樣緊張的關系下,賴德父子也談不上任何親近的肢體接觸。父親和孩子之間的肢體接觸通常是通過擁抱和親吻實現的,也可以通過共同參與社交活動來表達,最簡單的方法便是一起吃飯。雖然內德和查爾斯不缺一起用餐的時間,但父親自顧自地埋頭讀書,顯然無法拉近父子倆的距離。同時,內德埋頭閱讀其實是一種對交談的抵抗,埋頭讀書減少了內德與查爾斯互動的機會,也暗示了父子關系的冷淡。此外,塞巴斯蒂安帶查爾斯去見他的父親馬奇曼勛爵時,查爾斯注意到塞巴斯蒂安非常自然地親吻了他父親的臉頰,還非常熱情地問候他。馬奇曼勛爵和塞巴斯蒂安之間的肢體接觸看上去十分自然,查爾斯卻很少能和他的父親內德有這樣的時刻。查爾斯站在一旁,心里想到自己最后一次親吻父親大概是幼兒園畢業時,感到有些尷尬。肢體接觸的缺乏使內德和查爾斯很難有親近的機會,這也拉大了他們的距離。
婚姻關系會影響父子關系,父母互動也會影響孩子對父親的感受。父母關系良好時,父親會更容易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查爾斯對母親知之甚少,只知道母親在他年幼時加入紅十字,到戰場前線救人去了。自從她離開后,內德就變得古怪起來。他不見朋友,整天把時間花在收集物品上。查爾斯的母親去世后,內德的情況變得更糟糕。父母的婚姻無聲地破裂了,父親自那以后從未真正停止過悲痛,這給查爾斯的生活蒙上了陰影。與此同時,查爾斯母親的缺席也意味著她無法為父子關系的建立提供支持。此外,菲利帕姑媽雖然一度起到了母親的作用,但她未能與內德建立和睦的關系,并在中途離開了查爾斯,也沒能幫助父子建立親近的關系。
情感支持和肢體接觸的缺乏,以及母親的缺位,共同造成了內德和查爾斯之間疏離而緊張的父子關系。
四、他人膚淺的關懷
母親與父親的關系會影響教養孩子的方式。通常,孩子在開始新的學習生涯或生活階段時,父母會提供建議以幫助孩子更好地適應新生活。然而,在查爾斯即將開始大學生活前夕,內德直言不諱地對他說,他從來沒有從自己的父親那里得到過任何指導,只有一個親戚給過他如何保持體面的建議。內德也確實像自己的父親一樣,沒有給查爾斯提供任何建議。不過,在查爾斯看來,他也從不指望能從父親那里得到什么建議。
查爾斯在大學期間,盡管內德沒能盡到教育的責任,但查爾斯堂兄賈斯帕的出現填補了他的空缺。賈斯帕是學校里的名人。查爾斯入學時,賈斯帕就到他的房間里為他定下了一系列行為準則:如何選擇課程、服裝、俱樂部和朋友。他還特別提醒查爾斯遠離天主教徒。但正如查爾斯抵抗他父親那樣,他也沒有認真對待賈斯帕的建議。他在學校過著揮霍的生活,還交了個天主教朋友,也從不關心自己在俱樂部或社區中的地位。賈斯帕意識到自己沒能引導查爾斯過上他為之設想的體面生活,甚至表弟的名聲還威脅到了自己,他馬上對查爾斯進行了一番說教。雖然賈斯帕比內德更關心查爾斯的生活,但他的關心和建議都是膚淺的。相比擔憂查爾斯的生活質量,他更擔憂查爾斯在大學的行為可能會影響到自己的聲譽。當他意識到查爾斯不會聽取他的建議時,就馬上不再拜訪查爾斯了??梢?,賈斯帕對查爾斯父親在位并未起到積極作用。
其他家庭成員也未能對查爾斯父親在位質量的提高提供幫助。堂兄賈斯帕希望查爾斯舉止得體,因為這能給賈斯帕帶來好名聲。當事情朝著完全不同的方向發展時,他就毫不猶豫地切斷聯系。他的關心是自私自利的。查爾斯從他那里得到的只是無用的建議和徒勞的說教,沒有受到任何教化。
五、物質的關懷
查爾斯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長大的。這個時期,父親仍然被認為是家庭中最有權力的人物,主要作用是為家庭提供經濟支持。此外,父親一般都要給孩子進行紳士教育,尤其是中產階級的父親,他們重視教給孩子社交禮儀,以展示自已的地位與權威。[10]
一位典獄長告訴內德,多數學生每年的生活費是300英鎊,于是內德決定每年給查爾斯600英鎊,因為他希望這能幫助他的孩子在學校獲得更高的地位和更高的聲望。此外,內德還向查爾斯強調穿著得體的重要性,叮囑他要注意穿著,保持尊嚴。內德重視為孩子提供充足的物質支持,也非常重視孩子在學校的地位和體面。
有研究表明,無論是出于文化背景原因還是社會規范原因,有虔誠信仰的父親往往會更多地參與到與孩子的互動中,反之,沒有虔誠信仰的父親則會忽視親子互動與親子關系塑造。內德從不是一位虔誠的信徒,他只在必要時才參加禮拜,甚至還會在禮拜現場嘲弄宗教。從小說中也不難得知,內德從來不太在意查爾斯。聽說查爾斯在大學里的種種行徑后,他沒有采取任何措施,也沒有表現出任何擔憂。此外,有一次,查爾斯離家15個月后回來,內德看見他只是隨口說了一句“真高興這么快又見到你”[9]。查爾斯成家后,內德也不知道查爾斯的婚姻并不幸福。
20世紀上半葉,父親的角色主要是提供經濟支持。內德較好地履行了這一職責,但忽視了孩子的情感需求,使他與同一時期的其他父親一樣可觸不可及。當時的文化與社會環境共同塑造了他們疏遠的父子關系。
六、同樣疏遠和孤獨的父親
父親在位與孩子的性格塑造、成長發展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內德雖然為查爾斯提供經濟支持,卻忽視孩子的情感需求。他脾氣古怪,一直沒有從妻子去世的陰影中走出來,過著孤獨而悲慘的生活。同時,他也會幼稚地和孩子斤斤計較。內德和查爾斯關系緊張,甚至對對方懷有敵意。而查爾斯與內德疏遠、緊張、冷淡的關系和低質量的父親在位最終影響了他的命運。
這種影響首先體現在查爾斯成家后在履行父親責任時的表現。查爾斯把自己的藝術抱負放在首位,很少陪在孩子身邊,對自己的孩子也知之甚少。談論起孩子時,他的妻子西莉亞總是飽含深情,查爾斯則顯得過分冷淡。例如,西莉亞提到他們的兒子約翰給自己起了“強強”這個綽號時,她抑制不住地夸贊孩子可愛,而查爾斯只感到困惑,于是西莉亞問查爾斯不會把兒子也忘記了吧。西莉亞在分享起孩子們的事情時,查爾斯總是表現得心不在焉。查爾斯長時間在外工作,回到倫敦后,西莉亞勸他和她一起回家見見孩子,查爾斯卻毫不猶豫地拒絕了,并且表示沒必要急著回去見孩子,因為晚一些回去,孩子們也不會有什么變化。與查爾斯相反,西莉亞的情人羅賓與孩子們的關系似乎比查爾斯更親近。查爾斯外出工作期間,羅賓與孩子們建立了良好的關系,給孩子們提供了查爾斯沒能提供的陪伴。查爾斯與西莉亞離婚后,查爾斯也沒有為爭取孩子們的監護權做出任何努力。“有其父必有其子”,在如何建立親密友好的父子關系方面,查爾斯沒有做出任何努力,他與孩子的疏離是他與父親內德關系的翻版。
喪妻之痛的影響使內德變得異常孤獨封閉。伴著這樣的父親長大,查爾斯也同他一樣變得孤獨封閉。
查爾斯在大學交到了一位密友塞巴斯蒂安,好幾個月他們都形影不離,然而,當塞巴斯蒂安經歷巨大打擊時,查爾斯也只是以旁觀者的身份目睹他的掙扎。最終,塞巴斯蒂安逃離了原來生活,查爾斯也安靜地離開了布賴茲赫德莊園,獨自去追求他的藝術抱負。多年后,他以情人的身份,同朱莉婭一起回到了布賴茲赫德。然而,朱莉婭最后在宗教中找到了解脫,離開了查爾斯。查爾斯再一次獨自離開了布賴茲赫德。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查爾斯隨軍隊再次來訪布賴茲赫德莊園,他獨自在城堡里游蕩,寫下了回憶錄。查爾斯是一位畫家,這也暗示著他旁觀者的特征:只在畫布后觀察,而不涉足其中。他見證了貴族的衰落、舊世界的崩潰,以及世界大戰的爆發;他雖是弗萊特一家的好友,但始終沒有真正融入他們;他是塞巴斯蒂安的摯友,還是朱莉婭的情人,然而他們的關系是建立在不可逾越的宗教和階級分歧之上的。與父親分離、與摯友疏遠、兩次放棄婚姻,查爾斯最終追隨了母親的步伐,獨自身赴戰場。如他的父親一樣,查爾斯是一個孤獨的人一一一個置身事外的旁觀者。
結束語
妻子的去世給內德的內心蒙上了一層陰影,導致他變得厭世和孤獨。他被困在喪妻的痛苦中,而忽視了自己的孩子,甚至把孩子看作是要傷害自己的敵人。內德為查爾斯提供足夠的生活費用,注重其外在的富足,而忽視給查爾斯心理上的支持。有時,內德就像一個好斗的小孩,為了滿足自我,與自己的孩子斤斤計較,互相報復。這使查爾斯很難與父親進行正常的溝通。母親的去世和姑媽的離開使查爾斯在家里感到孤立無援。這也是為什么查爾斯跟隨塞巴斯蒂安發現一種全新的生活時,他會如此渴望擺脫自己的家庭。他將父親視作一位悲痛過度的怪人,難以親近也沒有去嘗試親近;他不顧堂兄的警告,花錢如流水,不在乎學業,也絲毫不在意自己在社會和學校的地位。他與父親之間的關系充滿了深深的誤解和疏離,這讓查爾斯產生了孤獨感,這種孤獨感使他成長為一位旁觀者一一無法建立長久且穩定的親密關系,一輩子游離在外。內德的父子關系是疏離、冷漠、緊張的,這樣低質量的父親在位給查爾斯的成長帶來了負面影響,塑造了他冷漠的旁觀者形象,也使他同自己的父親一樣,未能很好地履行父親的職責。
參考文獻:
[1]趙隆.論伊夫林·沃的《舊地重游》[J].外國 文學,1988(5):85-87.
[2]張欣.伊夫林·沃的天主教敘事[J].文化與詩學, 2013(2):67-85.
[3]葉少暉.伊夫林·沃研究在中國[J].名作欣賞, 2018(3):79-80,129.
[4]Boss P.A clarification of the concept of psychological father presence in families experiencing ambiguity of boundary [J] .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1977(39): 141-151.
[5]KrampeEM.The inner father[J].Fathering,2003, 1(2): 131-148.
[6]Krampe E M.When is the father really there: A conceptual reformulation of father presence[J].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2009(1): 875-897.
[7]Krampe E M, Fair Weather P D.Father presence and family formation:A theoretical reformulation[J].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1993,14(4):572-591.
[8]蒲少華,李臣,盧寧,等.國外“父親在位”理論 研究新進展及啟示[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 科學版),2011,28(2):141-147.
[9]Waugh E.Brideshead Revisited[M].Dublin: Penguin Books, 2009.
[10]King L. Family men: Fatherhood and masculinity in Britain,1914-1960 [M] .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5.
作者單位:廣西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