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核心素養培養背景下,小學英語教學要從“知識本位”向“素養導向”轉變,重視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思維品質與創新能力。英語新課標對學生英語聽說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強調在真實語境中培養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并利用數字化技術優化教學流程[1]。江蘇省中小學語音學習系統作為教材配套智能工具,具有模塊化設計、情境化練習與實時評測等功能,能夠為教師落實新課標理念提供技術支持。然而,如何利用這類工具開展英語課堂教學,還需要教師在教學中進行深入探索。教師基于英語新課標要求,在英語聽說教學中融入智能語音系統,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技術賦能,激發興趣:構建多維互動空間
英語新課標指出,教師在教學中要以學生興趣為起點,通過多元互動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智能語音系統通過游戲化任務設計與即時反饋機制,能將傳統聽說練習轉化為動態交互活動,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智能語音系統中的模塊化資源能夠幫助教師設計有針對性的任務,為學生構建多維互動的學習空間[2]
(一)智能系統激發學習興趣
智能語音系統依托模塊化資源整合功能與游戲化任務設計,能為英語聽說教學搭建動態交互平臺。在譯林版小學英語教材單元主題框架下,教師可以借助智能語音系統的情境模擬功能,將教材內容轉化為沉浸式語言實踐場景。
以“Askingtheway”一課的聽說教學為例,教師可依托智能語音系統設計三維實踐活動。在課前準備階段,教師可將相關內容拆分為方位介詞、地標建筑、交際用語三個模塊,并引入對應的不同難度的語音訓練素材。在課堂實施環節,教師可讓學生通過頭戴式設備進入虛擬社區場景,依次完成基礎語音學習、雙人對話模擬、實時導航挑戰三個任務。在實時導航挑戰任務中,系統會隨機生成包含醫院、郵局、超市等不同目的地的問路請求,讓學生運用單元核心句型應答。在學生完成任務后,系統會及時分析學生的發音清晰度、語調準確性及語言連貫性,并通過三維聲波圖呈現評估結果。同時,系統會自動整理、分析學生的練習數據,對高頻錯誤詞匯進行提煉,生成包含易錯點分布與進步曲線的個性化學習檔案。在拓展教學環節,教師可借助系統開展小組配音競賽,并給予優勝小組相應的虛擬勛章獎勵。
(二)數據閉環優化教學決策
智能語音系統能通過構建數據閉環體系,重塑傳統聽說教學模式。其通過采用多模態數據采集技術,能完整記錄學生的語音輸入特征、互動響應時長及任務完成軌跡,并借助相應的診斷模型,自動識別學生的發音偏差類型,生成學生學情圖譜[3]而教師則可通過數據看板獲取學生能力分布信息與個體進步曲線,進而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策略與教學內容。
以“Ouranimalfriends”一課的聽說教學為例,教師可依托智能語音系統設計多個階段的學習鏈。在預熱階段,教師可設置聲紋辨識游戲,借助智能語音系統隨機播放20種動物鳴叫的聲音,讓學生通過語音輸入對應動物的英語名稱,語音輸入正確的學生便能解鎖相應的動物科普短視頻。在核心訓練環節,教師可借助智能語音系統創設虛擬動物園導覽情境,讓學生組隊完成10個展區的解說任務。在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系統會自動找出學生發音的異常點并生成改進建議表。在此基礎上,教師可選取典型錯誤案例進行投屏展示,并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在鞏固階段,教師可設置分層訓練:基礎組進行單詞跟讀矯正練習,進階組開展情境對話練習。智能語音系統會根據學生的表現動態調整訓練難度。在課后延伸環節,教師可讓學生自主完成動物主題英文播報任務,并借助系統從語音標準度、語流自然度、情感表現力三個維度對其進行綜合評價。
二、創設情境,培養能力:促進語言遷移應用
在英語聽說教學中,教師依托教材內容,借助智能語音系統創設虛擬場景,還原真實的交際情景,能有效提升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教師可借助智能語音系統的“自動判分”功能量化評估學生的語音準確度與流暢度,借助其“智能投屏”功能讓學生開展協作學習,從而構建“個體練習一集體研討一教師指導”的立體化學習網絡[4]
(一)虛擬場景還原真實交流情景
智能語音系統能通過數字化手段構建仿真的語言交際場景,將教材知識轉化為動態交互式學習內容,從而培養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在對應的學習中,學生不僅能掌握語言形式,還能同步理解相關知識的社會價值及文化內涵,形成“形式一功能一文化”三位一體的認知體系[5]。
以“AtChristmas”一課的聽說教學為例,教師可依托智能語音系統構建虛擬圣誕派對場景。在“禮物交換”環節,學生要使用“This...isforyou”等句型完成虛擬物品傳遞。智能語音系統會實時捕捉學生的語音信息并匹配文化數據庫,自動補充對應的節日習俗表達。在“節日祝福”環節,學生要根據虛擬人物身份選擇恰當的祝福語。系統能通過語音識別技術檢測學生的語言表達情況,并生成包含語境適配度、文化敏感性等內容的分析報告。在教學過程中,系統會同步呈現動態文化背景墻,展示圣誕布丁制作流程等視聽資源,幫助學生理解語言背后的文化內涵。在“情境糾錯”環節,學生要回顧自己之前的對話,并結合系統的分析進行反思,從而培養語言運用能力。在課后,教師要依據系統生成的學生語用失誤熱力圖,設計有針對性的文化對比微課,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
(二)協作網絡促進能力培養
智能語音系統能通過構建多層次協作網絡,促進學生的語言能力發展。在這樣的教學中,教師要綜合運用智能投屏、云端協作與數據可視化技術,構建“個體一小組一班級”三級訓練體系,并借助系統記錄學生協作過程中的語言策略、互動模式與決策路徑,生成學生群體能力圖譜,以此為后續的差異化教學提供依據。
以“Summer holidayplans”一課的聽說教學為例,教師可設計“旅行規劃師”項目活動,讓學生進行項目式學習。首先,學生要借助智能語音系統開展跨國電話訂票交流活動。系統能通過語音分析功能檢測學生語言表達情況,實時生成發音及語法糾正建議。然后,學生要開展跨組談判活動,通過智能語音會議協調行程沖突。系統會自動分析學生的語言表達情況,并評估學生建議提出方式的得體性,最終生成包含交際策略有效性、邏輯嚴密性等內容的評估報告。最后,教師要導出系統記錄的學生語用失誤數據,組織學生對跨文化溝通技巧進行探討。在此基礎上,學生要通過對比中美旅行規劃差異的案例,分析“We'dbetter...”與“Maybewecould...”在不同語境中的適切性,合作編寫跨文化溝通準則手冊。這樣的三級協作網絡教學,能有效提升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三、智能評價,提升效能:實現教學生態閉環
英語新課標倡導“教一學一評”一體化,提出評價應貫穿教學全過程。智能語音系統的實時評測功能可以為教師開展形成性評價提供技術支持。其能通過分析學生的發音錯誤率、練習頻次與進步曲線,生成可視化學情圖譜,從而輔助教師分析教學盲區[]。同時,其能幫助學生分析自己的發音情況,強化學生的元認知能力,逐步提升學生的學習信心。這種“技術 + 人文”的評價模式,既能保障評價的客觀性,又能促進學生的自我反思,最終形成“以評促學、以評優教”的良性教學生態。
(一)動態監測賦能過程評價
智能語音系統具有動態監測功能,能完善英語教學評價體系,促進過程性評價的開展。教師借助智能語音系統能及時記錄學生的語言實踐過程。通過建立包含語音準確度、語言連貫性、語用恰當性等維度的分析模型,智能語音系統可對學生的語言能力進行立體化評估。這種評價模式突破了傳統終結性評價的局限,能讓教師更精準地了解學生個體的不足之處,為教師實施差異化教學提供數據支持。
以“Seeingthedoctor”一課的聽說教學為例,教師可依托智能語音系統構建階梯式評價體系。在教學中,教師可設計分層的教學內容,一方面讓基礎層學生圍繞疾病癥狀詞匯進行發音訓練,并借助聲紋分析技術分析學生發音的飽滿度及準確性;另一方面讓進階層學生進行問診對話訓練,并借助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分析學生的語言表達情況。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智能語音系統能自動生成可視化學習檔案,包含發音偏誤頻譜圖與對話流利度成長曲線等內容。針對頻繁出現發音問題的學生,教師可借助智能語音系統設置相應的指導模塊,幫助他們改正問題。在單元教學周期內,教師可通過數據看板實時追蹤學生的學習情況,動態調整教學重點,從而有效提高教學質量。
(二)元認知引導自主發展
智能語音系統能通過可視化反饋工具促進學生元認知能力的發展。系統具有語音波形對比功能,可將學生的發音樣本與標準音軌進行對比分析,讓學生直觀了解自己發音的不足。同時,系統具有錯誤熱力圖功能,可分別標注學生高頻失誤區域,讓學生形成自我診斷意識[]。在這些功能的支持下,學生能夠突破被動接受評價的局限,逐步形成自我監控、自主修正的學習能力,提高元認知能力。
以“Whatdo theydo?”一課的聽說教學為例,教師可構建基于元認知發展的三階評價體系。在預備階段,教師可通過智能語音系統推送職業詞匯診斷測試題,并借助系統評估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而調整教學重點。在核心教學環節,教師可設置“職業訪談”情景任務,讓學生在模擬電視臺訪談場景的過程中完成角色對話。系統能實時檢測學生的專業詞匯發音準確率,統計學生的復合句使用頻次,評估學生信息傳遞完整度,進而生成相應的三維能力圖譜。在鞏固階段,教師可借助智能語音系統,根據學生學習情況,推送個性化學習包。如為發音能力薄弱者提供消防器械術語跟讀材料,為語法使用能力不足者提供職業場景時態轉換練習題目,為語用能力較強者提供相應的跨文化交際視頻。在此基礎上,教師可定期整理智能語音系統記錄的學生發展信息,并開展專題教研會議,為進步緩慢者設計跨學科主題學習方案,以此有效提升其綜合能力。這種評價體系的構建,能促使學生從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轉變為主動的知識探究者,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結語
在新課標背景下,教師在小學英語聽說教學中融入智能語音系統,能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教師借助該系統不僅能提升學生的語言輸入與輸出效率,還能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在未來的研究中,教師可進一步探索智能技術與跨學科教學的融合路徑以及智能語音系統在城鄉教育均衡發展中的作用等,以此為教育數字化轉型提供支持。
[參考文獻]
[1]王麗箏.小學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策略探究[J].英語教師,2024,24(8):30-32.
[2]張愛芳.指向高階思維能力培養的小學英語綜合實踐類作業設計與實踐[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24(2):26-29.
[3]吳瑩瑩.以語言為架鑄文化之魂:小學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培養策略研究[J].名師在線,2023(25):32-34.
[4]王亞靜.小學生英語綜合能力培養的探討[J].小學生(下旬刊),2023(8):130-132.
[5]高佳楠.小學英語教學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J].學園,2023,16(24):84-86.
[6]吳文英.現代信息技術助力初中英語聽說教學[J].新課程導學,2020(31):97-98.
[7]姜艷玲,馬娟.現代技術助力初中英語聽說教學[J].基礎教育課程,2020(10):5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