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是一門兼具理論性與實踐性的學科。初中地理課程是一門綜合性課程,涉及多個學科的知識。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需以提升學生的地理學習力、發展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為目標設計作業。為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深入挖掘教材主題,讓地理作業在主題統領下更具方向性、針對性、實效性。地理作業不僅是地理課堂學習的補充,更是地理課堂學習的延伸和拓展。跨學科主題學習下的初中地理單元作業設計,要從單元整體出發,以充分發揮地理學科的育人功能,彰顯地理學科的育人價值。
、立足地理知識,設計功能性作業
跨學科主題學習背景下,初中地理單元作業的設計應聚焦于學生地理認知的深化、地理思維的發展以及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初中地理單元作業按照功能劃分,可以分為基礎性作業、發展性作業和挑戰性作業。基礎性作業旨在幫助學生掌握基本概念、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發展性作業側重于引導學生鞏固知識、應用知識;挑戰性作業則聚焦于培養學生的高階認知能力和高階思維品質。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要立足地理知識,設計功能性作業,讓學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功能性作業有助于促進學生地理學習力不斷提升。
地理學科大概念中的“大”,不僅體現在地理學科概念外延的廣泛性上,更體現在其內涵的深刻性上[1]。大概念作為一種具有統攝性、遷移性和指導性的核心概念,貫穿地理學科學習的始終。以地理學科大概念為引領,教師所設計的單元作業,無論是基礎性、發展性還是挑戰性的,都能始終保持正確的方向,避免偏離教學目標。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深入鉆研地理教材,精準把握地理學科大概念,并以此為依據設計契合教學主題的作業,從而助力學生全面認知與深度理解地理學科知識。例如,在完成人教版地理七年級上冊“地圖”這一單元的教學后,筆者圍繞“地圖”這一單元大概念,結合教材中編排的“山東省地圖”,設計了以下作業。
【作業1】地圖的判讀:確定地圖的東、西、南、北方向;思考并回答日照在濟南的什么方向?濟南在濰坊的什么方向?這項作業旨在提高學生識別地圖方向以及運用經緯度知識進行定位的能力。
【作業2】地圖的使用:識別、記憶圖中的圖例;根據圖中的比例尺,量算濟南到煙臺的直線距離。
【作業3】地圖的繪制:前往距離學校較近的某個地點進行實地考察,嘗試運用所學比例尺知識、圖例知識等繪制該地的地圖。
這些作業需要學生綜合運用數學、美術知識,能夠培養學生的地理空間思維,發展學生的區域認知能力,深化學生對地理概念的認識和理解,使學生養成在學習與生活中應用地圖的意識和習慣。教師應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完成單元作業,以促進學生地理學習力的不斷提升。立足地理學科大概念設計單元作業,能夠使作業具有整體性、結構性,避免傳統地理作業存在的碎片化、單一化、形式化、孤立化等問題,同時能充分發揮地理學科的育人功能,促進學生的認知能力提升與思維進階,發展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2]
二、立足具體學情,設計層次性作業
學生在地理認知能力方面存在顯著差異。教師應基于學生多樣的學習需求,緊密結合學生的具體學情,設計層次性作業,以此讓每一位學生的地理學習力得到有效提升,地理核心素養獲得全面發展[3]。層次性作業涵蓋多種類型,呈現出多樣化、多形態的特點。其中,有偏重于知識記憶的記憶型作業,有側重于知識理解的理解型作業,還有強調知識應用與分析的應用型作業、分析型作業。此外,還包括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和綜合判斷能力的評價型作業,以及激發學生創新思維的創造型作業等。
立足于學生的多元學習需求,教師需設計層次性作業,以提升學生的地理學習力,推動學生的地理學習從被動轉向主動,從淺層走向深層,從低階邁向高階。以層次性作業為載體的地理教學,是因材施教的生動實踐。以下以人教版地理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天氣與氣候”的作業設計為例。
【作業1】記憶型作業:區分并記憶天氣和氣候的概念,識別常見天氣符號。
【作業2】分析型作業:分析本地氣候特征,繪制本地降水量柱狀圖,探究本地氣候的形成因素。
【作業3】評價型作業:評價氣候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在設計層次性作業時,教師還需積極創新作業形式,以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例如,針對作業1,教師可設計填空題、選擇題、判斷題等。這些題型簡潔明了,能夠引導學生回顧關鍵知識點,有效夯實學生的地理知識基礎。對于作業2,教師可設計繪圖題、數據解讀題、案例分析題等,以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針對作業3,教師可設計實踐活動,要求學生撰寫調研報告,讓學生在實踐中真正實現知識的內化與能力的提升。
這些作業涵蓋了地理學習內容的多個維度,涉及天氣與氣候的定義、常見天氣符號等基礎知識,氣候的特征、形成機制等核心知識,以及氣候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引導作用,通過指導學生完成單元作業,幫助學生將零散的知識點串聯起來,構建系統的單元知識體系。如此一來,學生能夠更加系統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識,有效提升地理學習力,全面發展地理核心素養。
三、立足作業形式,設計多樣化作業
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注重作業內容的豐富性,還要關注作業形式的多樣性。傳統地理作業多以紙筆作業為主,學生往往只需在紙上作答,這種單一的作業形式不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與發展。為提升學生地理學習力、促進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發展,教師應突破局限,除了設計紙筆作業,還應設計操作性、畫圖性、實踐性等多樣化作業。形式多樣化的作業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主動投身到地理學習中,充分發掘自身的地理學習潛能[4]
例如,在完成“天氣與氣候”這一單元的教學后,筆者設計了以下作業,旨在提升學生的地理實踐力,幫助學生理解地理知識、地理現象與人類生活之間的緊密聯系,進而引導學生樹立人地協調觀。
【作業1】參觀本地的氣象局、氣象站,根據獲取的本地多年氣溫和降水數據,繪制年氣溫曲線圖和年降水量柱狀圖。
【作業2】自主設計實驗方案,通過模擬實驗來探究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作業3】前往超市進行實地調查,對超市中牛奶、橄欖油、葡萄酒等相關商品的主要進口國進行詳細統計,分析這些進口國的主要氣候類型,探討氣候條件如何影響當地農作物的生長和畜牧業的發展,以及氣候因素對國際貿易和商品供應的影響。
【作業4】通過實地走訪、查閱資料等方式,探究本地美食、服飾、民居與當地氣候之間的內在聯系。
【作業5】繪制世界主要氣候類型分布圖、相應氣候類型的氣溫曲線圖和降水量柱狀圖。
形式多樣的作業能夠有效降低地理學習的枯燥性,為學生帶來豐富多元的學習體驗。通過完成作業,學生不僅能扎實掌握地理學科的基礎知識,還能提升地理實踐力。教師應積極搭建實踐平臺,創造有利條件,有計劃、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開展地理實踐活動,完成實踐作業,以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提升他們的地理認知能力。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實踐中發現自身在地理學習中的薄弱環節,并主動采取針對性補救措施,進而逐步提升地理思維能力。
教師設計形式多樣的作業,既能引導學生進行細致的觀察與生動的描述,又能鼓勵他們動手開展實驗,廣泛搜集信息。
四、立足評價方式,設計展示性作業
評價是學生地理學習力與地理核心素養持續發展的動力。教師應充分發揮評價的正面導向功能,對學生的地理學習進行積極、有效的評價。基于多樣的評價方式,教師要精心設計各類展示性作業。此外,教師要搭建多元化的展示平臺,以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地理知識的積極性。
例如,在完成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級下冊“我們鄰近的地區和國家”這一單元的教學后,為深化學生對單元知識的理解,筆者設計了以下作業。
【作業1】借助互聯網查找相關資料,仔細研讀日本地圖,準確說出日本所處的半球位置和海陸位置;深入了解日本針對地震所采取的防護措施;深入分析日本自然環境對其生產生活的影響;全面了解日本的經濟文化特征。
【作業2】通過互聯網搜集與東南亞自然與人文環境相關的資料,認真研讀東南亞地圖,清晰說明東南亞位置的重要性;詳細了解東南亞國家的主要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繪制思維導圖,直觀展示東南亞山脈與河流的分布特點,深入理解城市的發展與河流之間的緊密關系。
【作業3】利用互聯網搜集與印度地理現象相關的資料,準確掌握印度的位置、首都等信息;探究印度人口眾多的優勢和劣勢;詳細說明印度人口給資源和經濟發展帶來的壓力;探討印度如何因地制宜地發展農業。
【作業4】通過互聯網搜集俄羅斯的相關資料,準確說出俄羅斯的位置、首都;了解俄羅斯小麥主要產地的地形類型;說明俄羅斯發展農業的自然條件;對比俄羅斯和印度兩國的緯度差異,說明緯度位置對農業生產的具體影響。
要想完成以上展示性作業,學生需要具備一定的信息技術知識。在學生完成作業后,教師要引導學生開展自評與互評,讓學生在評價過程中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學習他人的長處,從而不斷提升學習能力。同時,教師要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進行全面評價,以此激發學生完成地理作業的興趣和積極性,促使學生更積極主動地學習地理知識。
結語
跨學科主題學習背景下,教師設計功能性作業、層次性作業、形式多樣化的作業以及展示性作業,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還能幫助學生更全面、系統地掌握地理知識,提升學生綜合應用地理知識的能力,發展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教師要樹立“大課程觀”“大教學觀”,以地理單元作業為載體,著重發展學生的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能力以及地理實踐力,促進學生實現深度學習,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李屏.“雙減”政策背景下初中地理單元作業設計探析:以“中國的水資源”為例[J]:新課程評論,2022(5):72-80.
[2]穆維玉,謝夢醒.基于區域認知培養的初中地理作業設計:以“‘魚米之鄉’—長江三角洲地區”為例[J].中學教學參考,2022(28):80-83.
[3]宋彩萍.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地理作業設計[J].教學與管理,2021(28):74-77.
[4]陳作允,沈丹丹,崔允濠,如何設計指向核心素養的地理作業[J].地理教學,2021(12):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