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一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指出“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教師要“創設豐富的教育環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求”。教師應以幼兒一日活動為主線,開展浸潤式禮儀教育。浸潤式禮儀教育是指通過多種教育手段,以禮儀教育活動為載體,為幼兒營造沉浸式體驗活動氛圍,讓幼兒在多元化的活動中了解禮儀知識,展開遷移實踐,從而提升幼兒的文明禮儀素養[1]。
一、基于認知心理,創設禮儀教育環境
(一)布置主題標識,引導節約用水
《指南》指出要讓幼兒“在良好的社會環境及文化的熏陶中學會遵守規則,形成基本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教師應結合幼兒的認知心理特點,引導他們參與布置主題標識,創設良好的禮儀教育環境,幫助他們養成節約用水的好習慣。
幼兒感知世界時,主要通過視覺、聽覺、嗅覺等感官來獲取并處理信息。筆者借此引導幼兒認識為何要節約用水,并指導他們設計并布置與“節水”相關的標識。在“看一看”環節,筆者讓幼兒觀察同伴的用水情況,找出不當的行為,并思考如何繪制主題標識。例如,幼兒發現有同伴在衛生間玩水,則可以繪制一幅嬉鬧的畫面,并配上“×”作為標識。在“聽一聽”環節,筆者讓幼兒細心傾聽衛生間是否有水滴聲,并結合“手、水龍頭、水流”等符號繪制標識,提醒大家及時關閉水龍頭,節約每一滴水。在“嗅一嗅”環節,筆者讓幼兒聞一下使用后沒有沖水的衛生間,說說自己的感受,讓他們明白大小便后要及時沖水,并繪制相應的標識。節約用水不僅是環保行為,也是禮儀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在參與環境布置的過程中,幼兒在潛移默化中形成了節約用水的意識,逐步養成了良好的用水習慣。
(二)搭建游戲場景,遵守排隊秩序
由于幼兒的學習基本是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所以教師要結合他們的認知特點,引導他們搭建與生活密切相關的游戲場景,讓他們置身其中,獲得切身感受,進而明確在生活中要遵守哪些規則。
在游戲中,常常可以發現不少幼兒哄搶玩具,推揉同伴,搶占游戲場地。針對此問題,筆者引導幼兒自主搭建游戲場景。首先,筆者讓幼兒回憶喧鬧混亂的游戲場景,讓他們認識到這樣會影響游戲效果,甚至會導致同伴摔跤。然后,筆者讓幼兒回想生活中有哪些設施可以避免此類問題,試著布置游戲場地,還原生活場景。幼兒總結了如下幾種方法:一是合理分配空間。可以按照功能劃分建構區、繪畫區、閱讀區等不同區域,并用桌椅分隔開。二是設置排隊通道進行導流。可以運用繩索劃分出若干排隊通道,根據需求選擇不同的隊伍。最后,筆者引導幼兒在“坐地鐵”“娃娃餐廳”等角色扮演區域實施這些措施,幫助他們養成排隊的好習慣,強化他們的規則意識。
(三)植入傳統文化,懂得分享玩具
幼兒的好奇心比較強,他們喜歡探究未知事物。基于此,教師可以給他們展示傳統玩具,并引導他們自主探究還有哪些傳統玩具,試著在布置游戲場地時放置這些玩具,創設具有傳統文化韻味的游戲環境。
觀察幼兒的日常行為,可以發現部分幼兒不懂得與同伴分享自己的玩具,長此以往,他們可能會變得自私自利。針對此問題,筆者引導幼兒參與布置與“謙讓分享”有關的下午茶環境。“茶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其中蘊含著諸多禮儀知識。在活動中,筆者讓幼幾將座椅相隔一定距離,擺放成面對面的兩排,并在桌子上放置仿真茶具玩具。同時,筆者結合環境提出問題,啟發幼兒思考,如“桌子很長,坐在兩側的小朋友無法拿到放在中間的玩具,你認為該怎么辦?”“著到對面的小朋友,你認為要如何與他們打招呼呢?”“如果你想要玩對面桌子上的玩具,你應該說些什么呢?”在幼兒有所感悟后,筆者適當給他們介紹“先客后主”“先老后少”等“茶文化”禮節,進一步植入傳統文化。將傳統禮儀、傳統玩具和環境布置結合在一起,能創設古韻盎然的游戲環境,讓幼兒認識到中華民族自古便是守禮的民族。
二、契合成長需求,拓展禮儀教育途徑
(一)關注生活細節,傳遞溫暖尊重
傳統的灌輸式教學難以滿足幼兒的成長需求,教師要結合幼兒的情感發展需求、社交發展需求、認知發展需求,拓展禮儀教育的途徑。幼兒在情感上需要得到關愛、理解和支持,因此,教師要關注日常生活中的細節,給予他們肯定、鼓勵和贊賞,讓他們感受到溫暖和被尊重,引導他們將愛傳遞給身邊的人。
在某次體育活動中,有一名幼兒因為腳腕扭傷,只能在旁邊看著其他同伴玩游戲。這使得他產生了消極失落的負面情緒。筆者觀察到此情況后,先引導幼兒互動討論,讓他們意識到同伴無法參加劇烈運動,鼓勵他們探討能否設計出適合同伴的游戲。經過討論,幼兒設計出了“原地丟沙包”游戲,即使腿腳不方便,也可以參與其中。最后,筆者啟發幼兒思考:在生活中如果遇到腿腳不方便、失明失聰的人,應該如何做?幼兒明白,自己要觀察其他人的言行,分析他們是否需要幫助,并及時向有需要的人提供幫助。這能將溫暖和愛傳遞給其他人,讓他人體會到被尊重和關愛。
(二)挖掘節日資源,踐行敬老美德
在社會性發展方面,幼兒需與他人建立良好的社交關系。但是,不少幼兒沒有認識到要尊敬老人,社交能力也比較薄弱。針對此問題,教師可以利用重陽節等節日,組織幼兒參加敬老活動,讓他們明白應該如何與老人相處。
在“重陽敬老”活動中,筆者安排了“讀、思、行”三個環節的活動,讓幼兒逐步懂得尊老敬老。首先,筆者引導幼兒閱讀繪本,了解古人尊老敬老的小故事,并讓他們以看圖說話的方式,試著講述“黃香溫席”的故事。其次,筆者提出問題,組織幼兒互動討論。問題一:黃香為什么要在夏天給席子扇風,在冬天給父母暖被?問題二:你會做和黃香一樣的事情嗎?你是如何對待父母長輩的?最后,組織幼兒參加與重陽節有關的游戲活動。例如“負重登高”活動,筆者讓幼兒在腿上綁上重物,模擬老人登樓的場景,讓他們切身體會老人的艱辛。又如“做重陽糕”活動,筆者引導幼幾制作重陽糕,并將制作好的糕點分給敬老院中的老人。在組織與敬老有關的節日活動時,教師要聯系家長或社區工作人員,組織家校社聯合活動。這能更好地引導幼兒,讓他們認識到要尊老敬老,學會與老人建立良好的社交關系。
(三)進行家園互動,深化家國意識
幼兒時期是個體認知發展的關鍵時期,教師要把握好這個時間段,設計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幼兒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也是禮儀教育的重點之一。教師可組織家園互動活動,讓幼兒明確“國”與“家”的關系,形成家國情懷。
在國慶節期間,筆者開展了“看國慶閱兵儀式,畫愛國主題畫作”家園互動活動。首先,筆者安排幼兒和家長一起觀看國慶閱兵儀式,并邀請了解國防知識的家長給幼兒講解不同部隊的作用,介紹各種先進的國防裝備。觀看結束后,筆者組織了親子交流活動,讓幼兒說說自己觀看閱兵儀式的感受,并邀請家長給幼兒示范軍禮,讓幼兒試著做舉手禮、注目禮等。接著,筆者開展了繪畫活動,讓幼兒和家長一起參與,嘗試繪制閱兵儀式中的某個場景。不同的家庭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祖國的熱愛和祝福。最后,筆者組織了交流分享活動,讓幼兒拿著自己家庭繪制的作品,說說畫了什么,想表達什么意思。家長則擔當評委,為每一幅畫作打分。通過家園互動活動,能讓幼兒認識到“家是最小國,國是最大家”,使他們明白自己也肩負著建設國家的重任。這樣的活動拓展了禮儀教育的途徑,也深化了幼兒的家國情懷。
三、聚焦群體學習,組織禮儀教育活動
(一)共讀活動,交流角色行為
《指南》指出,教師要“經常和幼兒一起參加一些群體性的活動,讓幼兒體會群體活動的樂趣”。在浸潤式禮儀教育中,教師要設計一些與禮儀有關的群體學習活動,如共讀活動,引導幼兒一起閱讀與禮儀有關的繪本作品。幼兒在探討交流主人公的行為的過程中,能夠相互啟發,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我有禮貌》繪本包含了“呼嚕豬請客”“臭嘴巴和甜嘴巴”“犀牛買西瓜”“新鄰居”“沒禮貌王國”等小故事,告訴幼兒要懂文明、講禮貌。在共讀活動中,筆者設計了如下幾個活動環節:一是“點評主人公”,在閱讀“臭嘴巴和甜嘴巴”后,讓幼兒說說同樣是去求助他人,有禮貌的弟弟和沒禮貌的哥哥得到的對待為何不同,他們的故事給了自己什么啟迪;二是“演繹主人公”,讓幼兒扮演“臭嘴巴”的哥哥,說說他應該如何做才能得到他人的原諒;三是“相互照鏡子”,讓幼兒“以人為鏡”,找出同伴有哪些不講禮貌的行為,結合繪本內容,說說應該如何端正言行。在共讀討論的過程中,幼兒能逐步明白什么是文明禮貌的行為,同時,他們也能在同伴的提醒下反思自己的言行,進而糾正自己的不當言行。
(二)創作活動,厚植審美觀念
在集體創作活動中,教師可以引導幼兒探討怎樣的行為才是“美”的體現,讓他們嘗試畫出生活中“美”的場景。通過該活動,幼兒能明白“美”不只是容貌美、風景美,還是品德美、行為美。
在“美麗的春天”集體創作活動中,筆者先帶領幼兒走進大自然,近距離感受姹紫嫣紅、鳥語花香的春天,體會大自然的美;再觀察幼幾的具體行動,抓住禮儀教育的契機,提出問題,引導他們思考。例如“有的小朋友隨意采摘花朵,拔出青草,搖晃樹木,破壞了綠化,你們認為這樣的行為是‘美’的嗎?”“怎么做才能保護美好的環境,讓更多人欣賞到春天的美呢?”在幼兒有所感悟后,筆者組織他們進行集體創作。幼兒不僅畫出了春日美景,還繪制出言行端正的孩童形象。例如,有一組幼兒畫的是“澆水施肥”,他們認為可以通過勞動保護花草樹木。最后,筆者讓幼兒合作創編童謠,總結在游覽春景時哪些行為可以做,哪些行為不能做。在集體創作活動中,教師不僅要讓幼兒討論怎樣的言行才是“美”的,還要讓他們將這些“美”落實到實際行動中,如引導幼兒有禮貌地向他人請教問題、與他人分享繪畫工具、耐心地幫助他人等,這樣才能讓幼兒真正厚植審美觀念[2]
(三)實踐活動,擔當社會責任
在浸潤式禮儀教育中,教師要引導幼兒積極參與實踐活動。教師可以聯合社區有關部門,設計實踐活動,引導幼兒參與各種社會公益活動。通過實踐,幼兒能認識到自己也是社會的一員,要擔當建設社會的重任。
在“尋找社區好鄰居”實踐活動中,筆者和社區居委會聯系,組織幼兒參加社會調查活動。筆者先讓幼兒分小組活動,在社區工作人員的帶領下,觀察社區居民的表現,尋找不遵守社會公德的言行,如亂扔垃圾、與鄰居爭吵、遛狗時不系繩等。此后,筆者再讓幼兒編寫文明禮貌宣講口號,編演文明禮貌主題小品。在此過程中,筆者還請社區工作人員指導幼兒。最后,筆者組織了社區宣傳活動,讓幼兒協助社區工作人員進行文明禮貌宣傳。在實際的活動過程中,有一個小組觀察到有居民遛狗時不系繩,縱容寵物隨地大小便,被鄰居指出后還與他人爭吵,他們便編演了小品,諷刺這件事情,還編寫了宣傳口號“狗狗是人的好朋友,文明養狗,幸福永久”。禮儀教育與社會責任教育密切相關。在實踐活動中,幼兒能認識到在公共場合應遵守哪些行為規范,端正自己的言行以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從而提升社會責任感。
結語
在浸潤式禮儀教育中,教師要關注幼兒的一日生活,為他們創設體驗式的活動情境。這樣的禮儀課程能使幼兒情感愉悅,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喚醒他們的主人翁意識,促使他們主動與他人交流,并積極參與多種與禮儀相關的實踐活動,從而端正他們的言行,提升他們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杜璇.幼兒園禮儀教育的作用及實施途徑[J].教師博覽,2023(3):81-82.
[2]張淑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幼兒課程的重要性及方法[J].甘肅教育,2024(2):12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