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強調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要求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以課堂實踐為主陣地,將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以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融入教學中,重視培養學生的基本道德品質,如誠信、尊重和責任感等,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基于此,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精心設計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創設真實的教學情境,搭建展示舞臺,鼓勵學生自由表達和大膽交流,從而激發學生的潛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榜樣引領,植根愛國理念
(一)以名人為榜樣,激發愛國之情
“孔子曰:少成若天性,習貫如自然。”小學生應該主動接受德育的滋潤、熏陶,向榜樣學習,體會榜樣的精神內涵,增強學習的動力,明確努力的方向,逐步形成良好道德品質和正確價值觀。如在統編版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上冊的“我向國旗敬個禮”一課的教學中,在講到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時,教師可適時播放相應的愛國題材電影或者歷史紀錄片,同時拓展講述現實中杰出人物的愛國事跡,以此引發學生的共鳴,激發學生強烈的愛國情感。在介紹國旗時,教師可以融入曾聯松設計國旗的故事,講述其用奉獻與忠誠表達了愛國之情,以此激發學生向榜樣學習,為祖國的繁榮昌盛而不懈努力。
(二)以同學為榜樣,成為優秀少年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小先生制,其是一種獨特的教育理念和實踐模式,旨在通過學生之間的互動進行知識傳遞,普及教育。在現代社會,小先生制被賦予了新的意義,成為學生本位的德育范式,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團隊合作精神。
在日常班級管理中,根據學生的表現評選出來的“文明小衛士”“科學小達人”“禮儀之星”以自身的純真善良和聰穎智慧感染著周圍的學生,在關鍵時刻,他們還會挺身而出,變身“暖心小天使”,充當大哥哥、大姐姐的角色。比如,對于剛從幼兒園跨進小學,因為舍不得離開父母而難過的學生,充當大姐姐的“禮儀之星”會不斷地安慰他們、鼓勵他們,幫助他們適應小學生活。教師要鼓勵學生以身邊的“文明小衛士\"“科學小達人”“禮儀之星”為榜樣,學習他們優秀的品質。小學生具有好勝心,以他們身邊的人為榜樣激勵他們,能充分激發他們的學習動力,進而營造良好的班級文化和校園文化氛圍。
榜樣在學生成長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榜樣會源源不斷地給予學生力量,是學生成長道路上的引路人,當學生感到無助、沮喪的時候,看一看榜樣的笑臉、聽一聽榜樣的聲音、讀一讀榜樣成功背后堅持和努力的故事,就能“滿血復活”,以輕快的步伐繼續前進[」
與此同時,遠大的理想和崇高的信念也能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學生的才智,促使他們奮發向上。古今中外,凡是為人類進步事業做出杰出貢獻的人,無不具有遠大的理想、崇高的信念。青少年時期是學生播種理想、確立信念的黃金時期,也是學生規劃未來、設計人生的關鍵階段,所以,教師要注重以榜樣引領學生,讓學生追隨榜樣的腳步攀登人生的高峰。
二、繪本激趣,提升思想素養
(一)小小繪本作用大
小學低段學生的識字量比較有限,但他們具有一定的情境理解能力,相對來說,繪本閱讀是較適合他們的閱讀方式。繪本一般以圖為主,輔之以文,使學生能夠通過圖文來思考社會生活情境中的現象及問題。繪本富有趣味性,對學生有較強的吸引力,還能降低學生的閱讀和理解難度,有利于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讓他們在閱讀中提升思想素養。
比如,在統編版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下冊“我們有精神”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融入繪本《誰精神?》來講解知識。在繪本中,孔雀、猴子等可愛的動物紛紛向小熊裁判展示自己外在的精神狀態,小熊一方面肯定了它們的精神狀態,另一方面提出了抽象的概念一一由內而外的有精神,如內心的快樂與自信、勤奮、努力、認真的態度、謙虛、對他人友好、面對困難時的勇敢樂觀等。教師結合該繪本講解課程內容,不但能降低知識的理解難度,還能豐富學生的認識,提升他們的思想深度。
(二)以教促學效果好
從學習的效率來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認知模型如下:聽講,學習內容平均留存率 5% ;閱讀,學習內容平均留存率 10% ;視聽,學習內容平均留存率 20% ;演示,學習內容平均留存率 30% 討論,學習內容平均留存率 50% ;實踐,學習內容平均留存率 75% ;教授他人,學習內容平均留存率90%[2] 。由此可見,教授他人是學生提高認知留存率的方式,因為當教授他人時,學生不僅要理解知識,還要整理歸納知識,反復進行思考,這能促使他們對知識形成更深刻的理解。
比如,在統編版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下冊“我們有精神”一課的教學中,在給學生講述繪本《誰精神?》中的故事后,教師可以添加“小熊貓貝貝也要去參加比賽,請大家提建議”的環節,從而讓學生在領悟“內外都有精神才是真正的有精神”之后,轉變身份,成為小老師,為去參加比賽的小熊貓貝貝獻策。如此,學生能夠主動回顧所學內容,提出要自信、要微笑、講文明、懂禮貌等建議,內化學習成果,提升自我效能感,豐富學習體驗。
總之,在教學中,教師要合理利用繪本資源,發揮繪本的育人功能和導向作用。教師可以將繪本作為貫穿課堂的線索,也可以將繪本教學作為相對獨立的環節,還可以將繪本當成對課文的補充、拓展。教師要讓繪本中的畫面“動”起來,讓繪本教學“活”起來,使繪本成為連接學生真實生活與學習體驗的橋梁,甚至可以放手讓學生演一演、寫一寫、說一說,以此凸顯學生的課堂主人翁地位,讓學生在快樂有趣的學習中理解知識,內化知識,提升個人思想素養。
三、生活體驗,深化道德內涵
(一)回歸生活,規范行為
《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指出,有效的活動必須是真實的。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聚焦學生成長中普遍存在的真問題,引導學生直面成長中的困難、疑惑,幫助學生解決成長中的真問題,促進學生的真實成長。
每個學生都是真實的個體,他們來自不同的家庭,所以行為習慣也不一樣。教師應該從真實場景出發,結合真實的問題,為學生提出切實可行的改正方案。升旗儀式是學校的重要活動,也是傳承紅色基因的思政課。但是,在升旗排隊時,一些學生會搖動身體、左顧右盼,甚至和周圍的同學交頭接耳。基于這些問題,在統編版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下冊“我們有精神”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呈現學生參加升旗儀式時存在隊伍不整齊等問題的情景視頻、圖片,引導學生說說自己的感受。在學生說出自己的感受,明確視頻和圖片中學生行為的不當之后,教師可再次呈現學生有序排隊,以良好精神面貌參加升旗儀式的視頻。學生通過觀察和對比視頻內容,可以感受到“有精神”的外部表現:學生服裝整潔、隊伍整齊、胸前的紅領巾鮮艷奪目,都目不轉晴地注視著國旗;護旗手們昂首挺胸、步伐整齊、表情嚴肅、身姿挺拔、眼神明亮。如此,學生可以在鮮明對比中找到學習的榜樣,成為有精神的人。
(二)發現生活之美
生活是教育的源頭活水,與教育緊密相連,教育只有根植于生活的土壤中才會枝繁葉茂。教師應該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學習,從生活的點滴小事中獲取知識和經驗。在統編版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下冊“我們有精神”一課的教學中,在引導學生討論什么是真正的有精神時,筆者啟發學生回憶日常生活中有精神的樣子。有的學生認為認真觀看演出,不喧嘩、用心聽,就是有精神的樣子;有的學生認為媽媽每天認真為家人做飯,爸爸修理電器時的樣子也很有精神;有的學生覺得日常生活中坐姿端正、認真讀書、大聲歌唱、響亮回答、幫助同學的樣子也很有精神。“有精神”具有豐富的內涵,能延伸到學生生活的各個方面。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用發現美的眼睛去感受親人的奉獻與付出、同伴的美好,讓學生感受愛與被愛、尊重與被尊重、鼓勵與被鼓勵,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感,促使學生成為一個有精神內核的人。
四、展示自我,提升自信
自信是指個體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任務或解決問題的信念,是個體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能給人力量和快樂。自信是學生潛力的“放大鏡”。在心理上,每個學生都渴望得到肯定與鼓勵,在某件事情完成得很好之后渴望得到表揚,渴望別人“你真棒!”“干得好,我真為你高興”的夸獎。基于此,教師要注重為學生搭建展示的平臺,讓他們能展示自我,提升自信。
比如,在統編版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下冊“有個新目標”一課的教學中,筆者給學生提供了展示的舞臺:課前先向家長收集學生的生活照片,在課上展示他們實現目標的精彩瞬間,而后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堅持不懈”的思想內涵。課堂上,學生分享了自己照片背后的故事,如“小巧手”比賽獲獎者分享了比賽前反復練習整理書包的經歷,架子鼓匯報演出者講述了平時克服困難、勤學苦練的故事等。學生通過精彩的講述,用自信的眼神告訴其他人:為了實現夢想,達到目標,所有的努力與堅持都值得!這樣的課堂活動也讓學生知道了,自信源于通過努力實現目標或者掌握新技能,獲得教師和同學們的積極評價。
每一個生命都是獨特的,潛能和創造力都是無限的,把不可能變為可能就是發現、挖掘人的潛能的過程。在課堂中,即使沒有參與發言的學生也會受到鼓舞,按捺不住地行動起來,以進取心激發自身潛能,提升自信。
五、作業延伸,鞏固學習成果
艾賓浩斯遺忘曲線說明,信息輸入大腦后,遺忘也會隨之開始,而且遺忘速度會隨時間的流逝先快后慢。為了幫助學生鞏固課堂學習成果,教師應把課堂教學延伸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督促學生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比如,在統編版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下冊“我們有精神”一課的教學中,筆者布置了這樣的課后作業:小熊裁判覺得大家今天都很有精神,一個月后,它會舉辦“精神之星”評選活動,大家加油哦!請看下表(如表1),如果你做到了,就在相應表格里打“√”,堅持一個月,看看誰是“精神王”,加油!
表1我是“精神王”
學生可以邀請父母或者同伴來督促自己的每日行為,日日堅持、時時練習,將好習慣銘記于心,做到身體好、面貌好。此外,教師還可以在班級內開展一系列德育活動,如一日常規演練活動、整理書包比賽、系鞋帶比賽和疊衣服比賽等。賽前的天天練習,能幫助學生盡快適應小學生活,同時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基本的自理能力。教師必須重視學生良好習慣、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的養成,讓良好的道德素養和文明行為深植于學生的內心。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目的,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能力,結合學生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特點,采用榜樣引領、繪本故事激趣、深化學生生活體驗、為學生搭建展示舞臺、科學設計作業等方式,發揮道德與法治教學的作用,培養有情操、有道德、有理想、有擔當的時代新人。
[參考文獻]
[1」肖遠騎.教育的智慧:愛是點亮,不是給予[M].北京:新華出版社,2022.
[2]霍林斯.費曼超級學習法:理解更快、保留更高,27個高級學習模型[M].彭相珍,譯.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