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指出,家國情懷是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具有的人文追求,體現了對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對國家的高度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要求學生充滿人文情懷并關注現實問題,以服務于國家強盛、民族自強和人類社會的進步為使命。高中歷史學科在家國情懷的培養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需要教師積極地探索歷史教學中的家國情懷教育融合途徑,這也是本文研究的重點所在。
一、家國情懷教育的時代內涵
首先,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滲透家國情懷教育,需要教師堅持人文性原則[1],關注學生在歷史學習中道德品質、思想觀念、科學意識等的發展,強化高中生對是非對錯的判斷能力,讓高中生形成不畏強權的正義感、扶危濟困的人道主義感、追求真理的精神等。
其次,中小學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要以愛國主義教育為核心,以中華傳統美德和革命傳統教育為重點,大力開展中國革命、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的歷史教育與國情教育。在家國情懷教育過程中,教師也要聚焦民族精神培育,增強學生的家國意識,讓學生不僅了解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還可以從中汲取精神養分,形成優良的道德品質。教師還可以通過歷史故事的講述、歷史事件的分析等,讓學生獲得心靈、情感的觸動,自覺傳承民族精神,延續文化脈絡[2]
再次,在家國情懷教育中,學生需要了解政權組織、民族形態以及疆域主權等多個領域的概念性知識,這一目標的落實與國家認同教育息息相關。學生通過歷史課程學習,了解古代各個國家的產生、發展、滅亡,立足近現代中國社會發展,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越性,從而增強國家認同、文化認同,積極參與公共事務,將個人發展融入國家發展,貢獻青春力量[3]
最后,一些學生受到家庭環境、社會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存在以自我為中心的現象,缺乏對他人、社會以及國家的關注,家國情懷教育要求教師關注學生成長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讓學生學會關心他人,形成人文情懷,增強公民意識、生命意識、國際意識。因此,在家國情懷教育中,教師應有意識地傳遞人與人之間互聯互通、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各民族團結友愛、國家之間互利合作的觀念,使學生形成開放包容的態度。
二、家國情懷教育與高中歷史教學的有效融合路徑
(一)立足學生生活,挖掘教育素材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堅持以生為本的教育原則,做到一切從學情出發,關注學生的現實生活,確保所選擇的家國情懷教育素材鮮活而豐富,能夠引領學生從自身的生活經驗出發思考歷史問題,這樣既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也可以降低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難度。
比如,在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就可以聚焦依據出生年代區分的代際群體這一內容,通過表格的形式呈現相關信息,讓學生通過閱讀表格了解不同出生年代群體的心理、行為差異。例如,“50后”是命運多舛的一代,他們專注實干,腳踏實地;“70后”在人生起步階段趕上國家的偉大變革,在心理上注重理想,渴望成功,在行為上敢于創造;“90后”則崇尚自由,個性張揚,思維開放,學習能力強。聯系這些素材,教師可以指導學生立足生活,聚焦改革開放,通過采訪長輩、查找資料,進一步認識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所取得的成就。教師還可以從網絡上搜集具有代表性的圖片,實現對文字史料的補充,促使學生在文字史料與圖像史料的共同作用下,深刻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時代特點,感悟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以此在潛移默化中,實現家國情懷教育目標。
(二)創設教學情境,以情境教育人
受高考“指揮棒”的影響,一些學校存在“唯分數”的問題,學生也面臨著較大的升學壓力。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需要找到“教書”與“育人”的平衡點。教師不能為了考試而“教”,學生更不能為了考試而“學”。故此,教師要重視在課程中滲透家國情懷教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傳統的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多采取平鋪直敘的方法,缺乏歷史情境的創設,這就導致學生在歷史學習中無法獲得身臨其境的感受,也阻礙了家國情懷教育的實施。對此,需要教師在歷史教學中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帶領學生入情入境地感悟歷史、了解歷史,激活家國意識。
如在“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一課的教學中,通過分析教材內容我們會發現,本課知識與當代學生的生活相距甚遠,學生在學習中可能會由于對歷史知識的陌生感,產生畏難情緒。對此,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相關的影視資料,如選擇展示三星堆遺址的考古成果,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學生主動探究古代文明,積極參與課堂學習。接著,教師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引發學生對歷史問題的思考,如“你知道中華文明起源于何時、何地嗎?”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到歷史學習中,可以避免學生出現盲目學習的情況。在歷史情境的引領下,學生會認識到古人的智慧對于現代生活仍有著深遠且重要的影響,從而感悟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為身為中華兒女而感到驕傲、自豪。
又如,在古代商業發展相關內容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情境,結合圖片、視頻、文字等多種資料,分別展示16世紀初和18世紀晚期的中國、英國商品經濟發展情況,為學生的歷史學習營造出更加真實的、貼近生活的情境,促使學生在直觀、生動的歷史情境中,開闊知識視野,形成學科思維。在創設情境時,教師要力求還原歷史,縮短學生與歷史之間的時空距離,讓學生在歷史情境的驅動下產生濃厚的探索欲,愛上歷史學習,為學生家國情懷素養的形成做好鋪墊。
(三)走進歷史人物,感知人物情懷
一些高中歷史教師受到應試教育體制的影響,過分重視對歷史知識的講解,在課堂中弱化了歷史人物、情感,導致學生認為歷史學習只有抽象的歷史概念以及復雜、煩瑣的知識,這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家國情懷教育的視角下,教師需要結合歷史故事講述歷史人物的經歷,引領學生發現歷史人物身上具備的優秀精神、品質,發揮歷史人物的人格感召力,讓歷史學習變得有趣味、有情感、有智慧,促使學生學習歷史人物的為人處世態度、保家衛國精神等。
統編版高中歷史教材中包含大量的歷史人物故事,通過對歷史人物言論、經歷的分析,學生可以受到歷史人物精神的感染,形成家國情懷。以高中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為例,其中涉及大量的歷史人物,如霍去病、張騫、馬媛、左權、梁啟超、趙世炎等,教師可以從這些歷史人物入手,帶領學生挖掘發生在他們身上的真實故事,讓學生從他們身上學習家國精神,進而形成家國情懷。同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一起挖掘歷史故事的細節,讓學生在歷史故事的品讀中感受到先輩對于祖國、人民的無私大愛。比如,在“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一課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設備給學生展示一段史料:其來自金一南先生的《苦難輝煌》,文字內容為“那是一個年紀輕輕就干大事、年紀輕輕就丟性命的時代。無一人老態龍鐘,無一人德高望重。無一人切磋長壽、研究保養。需要熱血的時代,便只能是年輕人的時代?!睂W生需要閱讀史料,思考“在那個時代有哪些年輕人做出了震驚世界的壯舉?”教師再以此為切入點介紹趙世炎的故事,讓學生了解趙世炎對中國共產黨的突出貢獻。他出生于酉陽縣龍潭鎮,在19歲的時候結識了李大釗,并且在李大釗思想的影響下加入了“少年中國學會”,曾組織學生參加了多次運動,在趙世炎的帶領下,許多青年加入革命的隊伍中。在中國共產黨成立過程中,趙世炎等人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通過了解趙世炎的故事,促使學生樹立遠大理想,為社會主義建設智慧和力量。
(四)組織口述活動,深化教育效果
□述活動是歷史課堂教學的重要一環,主要是讓學生通過口頭描述的方式,講述自己了解的史實,表達自己對于歷史人物、歷史故事的理解。在口述活動中,學生為了描述出歷史細節,會自覺主動地探索歷史,收集歷史資料,形成個性化理解。這有助于提升家國情懷教育的效果與質量。
比如,教師可以組織以“身邊的家國情懷—聽長輩講過去的故事”為主題的口述活動。在活動開始前,學生需要先開展一次“家庭訪談”活動,詢問家里的長輩過去的經歷,嘗試從長輩的視角分析、看待歷史,形成唯物主義觀念。在口述活動過程中,學生可以從家庭變遷、人生奮斗、衣食住行、文化教育等方面選擇一個主題,了解身邊的家國情懷故事,并且將訪談或調查得來的信息整理起來,形成訪談報告,向全班同學展示,并談一談自己聽長輩講過去的故事的感受。
口述史作為一種歷史研究方法,通過代際對話實現了歷史記憶的活態傳承。在口述活動中,學生通過與長輩的深度訪談,不僅能夠獲取一手歷史資料,更建構起微觀敘事與宏觀歷史之間的辯證聯系。通過對長輩歷史經歷的分析,聚焦抗戰記憶、社會主義建設等關鍵節點,學生得以在具體歷史語境中解構個體經驗,進而探究社會變遷的歷史邏輯。這一過程不僅培養了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更通過情感共鳴強化了集體記憶的代際傳遞,使家國情懷教育從抽象概念轉化為具身化的價值認同。
結語
總之,家國情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滲透家國情懷教育有著重要意義。教師應全面地了解家國情懷教育的內涵,優化歷史教學方法,通過多種途徑點燃學生的愛國情感,促使學生形成民族自豪感,形成正確的人生方向與價值追求,肩負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責任與使命。
[參考文獻]
[1]趙云建.高中歷史教學培養家國情懷的策略[J].教育科學論壇,2023(25):57-58.
[2]何爽.融合家國情懷教育的高中歷史教學策略研究[J].人生與伴侶,2024(26):73-75.
[3]李霞.高中歷史教學中家國情懷素養培養的案例研究[J].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2024(12):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