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政策規定,一、二年級不得布置家庭書面作業。小學第一學段的學生年齡較小,一般在6—8歲之間,此階段是學生學習習慣和學習興趣的形成階段。非紙筆作業形式多樣,相對輕松有趣,能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樂趣,激勵他們更加主動地探索知識。小學數學教師需創新探究非紙筆作業設計策略,優化作業設計并深度融合教學目標。
一、小學第一學段數學非紙筆作業的設計意義
(一)培育學生的數學眼光
數學眼光指用數學的視角觀察、分析和理解世界的能力。它是對數學知識的掌握,更是一種思維方式和生活態度。非紙筆作業通常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緊密結合,并且通過實際操作、應用、合作交流和創造力的培養,幫助低年段學生直觀理解數學概念,培養他們對數學美的欣賞能力和對數學規律的敏銳感知,進而有效地培育他們的數學眼光[1]
(二)鍛造學生的數學思維
非紙筆作業是富有實踐性、生活性、趣味性的學習方式,可將動手操作的直接經驗轉化為抽象概念,將生活中的真實情境轉化為數學問題思考。從單一答案到多元策略,學生能在完成非紙筆作業的過程中逐步學會用邏輯推理解決問題,而非依賴機械記憶,進而鍛造靈活創新且理性的數學思維。
(三)發展學生的數學語言能力
語言是思維的外在表現,是個體描述現實世界的基本表達方式。非紙筆作業通常要求學生通過實際操作和互動交流來探索數學概念。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學生需要描述自身的思考過程,解釋自身的發現,自然而然地使用和練習數學語言。在激烈的數學討論中,學生能夠增強使用準確的數學語言表達思想的能力。
二、小學第一學段數學非紙筆作業的設計策略
(一)“說數學”,通過語言驅動思維
在數學學習中,語言表達往往是被忽視的一個訓練方式。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語言表達來鍛煉數學思維,使學生在表達中回顧知識,構建知識體系,厘清數學概念本質,幫助學生深化知識理解,提升思維能力,最終達到“知行合一”的學習目標[2]
針對蘇教版小學數學(2012年教育部審定)一年級下冊“元、角、分”這一單元,教師可以圍繞“說含義”和“說收獲”兩方面展開教學。如果學生在理解人民幣的面值及其換算關系方面存在困難,那么教師就可以設計一些“說含義”的課堂及課后作業。如,展示一張1元、一張5角的紙巾和一枚1角的硬幣,要求學生用語言描述這些貨幣之間的關系。學生需要解釋“1元 =10 角”的換算規則,并說明如何用5角和1角組合成1元。本單元的內容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關,因此,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模擬購物情景,讓學生進行語言交流。情景內容:“小明有1元錢,他想買一支5角的鉛筆和一塊3角的橡皮,錢夠嗎?如果不夠,還差多少錢?”學生分別扮演買家和賣家,通過語言表達解釋計算過程,并說明“1元 =10 角”“5角 +3 角 -8 角”“10角-8角 =2 角”等算式的含義。在本單元結課時,教師可以設計“說收獲”作業,引導學生系統梳理所學知識。教師可以讓學生留意家庭生活中的開支,跟媽媽一起出門買菜,跟爸爸出門買文具,算算應該怎么找錢;還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匯報收獲,闡述自己在購物中使用了哪些面值的人民幣(如10元、5元、1元),并說一說自己的換算思路,以及如何通過換算完成交易。這樣,學生就會發現原來數學離生活這么近。它不再是課本上的冰冷數字,而是變成了手中的零錢、購物時的計算,甚至是理財的小小啟蒙。日常生活中的購物體驗可以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數學的用處,也可以讓知識變得鮮活起來。
由“說含義”和“說收獲”兩種作業形式,我們可以看到,語言驅動思維的學習方法在小學第一學段數學教學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前者通過語言表達揭示數學本質,幫助學生理解抽象概念;后者通過回顧總結構建知識體系,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總之,“說數學”能讓學生的數學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得到巨大發展。
(二)“玩數學”,通過游戲激活思維
游戲是數學學習的有效載體。“玩數學”是一種極具吸引力的非紙筆作業形式,游戲化的作業設計可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轉化為生動有趣的活動,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激活學生的思維,提升學生的能力。適合低年段學生認知體系的數學游戲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玩中學”“學中悟”,從而實現數學思維的深度發展[3]
以蘇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認識方向”這一單元為例,教師可以設計一個名為“小小探險家——方向尋寶游戲”的創意游戲作業。這個游戲旨在幫助學生理解東、南、西、北四個基本方向,掌握方向之間的相對關系,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方向感以及團隊合作能力。在游戲開始之前,教師需要準備好方向卡片(東、南、西、北各一張)、藏寶圖(教室平面圖,標注起點和“寶藏”位置)和小獎品。之后,在教室的四面墻上分別貼上東、南、西、北的標志,在教室的某個角落(如書架后面)藏好“寶藏”。在游戲熱身環節,教師可先通過“人體指南針”互動游戲讓學生復習方向—學生用雙臂模擬方向指針,根據指令快速轉向對應方位,激活身體記憶。隨后,開展“方向快問快答”熱身賽(如“太陽落山的方向是哪個?”),關聯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接著,游戲正式開始,學生分成4一5人一組,每組拿到一張藏寶圖之后,要根據教師的指令(如“向東走兩步,再向北走三步”)找到“寶藏”。找到“寶藏”后,小組需派一名代表用語言描述尋寶路線(如“我們從起點向東走兩步,再向北走三步,最后向西走一步,找到了寶藏”)。最快找到“寶藏”并正確描述路線的小組獲勝。一輪結束后游戲升級,教師可增加方向指令的復雜度,如“向東走兩步,再向東南走一步”,使用“左轉”“右轉”等指令,進一步鍛煉學生的方向感。針對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可以提高游戲難度,引入“東南”“西北”等復合方向。方向尋寶游戲實現了“玩中學”與“做中思”的統一,使方向學習從機械記憶升華為空間思維建構。此外,教師還可以進行跨學科融合,結合科學課“太陽的位置和方向”,讓學生觀察太陽升起和落下的方向,進一步理解方向的現實意義。
(三)“做數學”,通過操作發展思維
“做數學”的核心在于動手實踐,發散思維,多種感官協同作用,協調左右腦開發智力。在動手操作過程中,學生能夠形成對數學知識的直觀理解,生成直接經驗,發展空間想象力、邏輯思維能力和數學量感等。實踐操作型非書面作業可以幫助學生更扎實地掌握這些數學能力[4]
以蘇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圖形的初步認識(一)”這一單元為例,教師可以利用積木或日常用品設計有趣的“拼一拼,搭一搭”課堂操作作業:觀察課本圖片,說一說它們分別是什么形狀;利用積木搭一個小車,說一說用了哪些形狀的積木,各用了多少塊;說一說為什么例題里的小車都把圓柱放在最下面;欣賞課本上的積木拼搭圖,根據它們的特征為其起個名字;用積木拼出你喜歡的圖形,并且和同學交流,說一說你用了哪些形狀的積木?各用了多少個?滾一滾、堆一堆、摸一摸、搭一搭、數一數等活動,可使學生進一步感知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的特征,了解它們在日常生活中的簡單應用。此外,教師還可以布置一些家庭實踐型作業:利用家中的積木或物品,如樂高、盒子等,搭建一個簡單的立體圖形結構,如小房子或塔,并嘗試描述所用的材料和圖形;創意拼組,使用不同的立體圖形,如圓柱和球,創造一個有趣的動物或玩具模型;觀察自己搭建的模型,從不同角度描述看到的形狀;與家人一起進行“形狀尋寶”,在家中尋找不同形狀的物品,如圓形的鐘表、方形的書本等,記錄找到的物品并進行分享。這些實踐型作業可以幫助學生充分認識立體圖形的基本特征,了解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的區別和聯系,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并且滲透分類思想。
從上述活動可見,實踐作業可以使學生充分積累操作經驗,提升學生的直觀判斷能力,讓學生形成初步的空間觀念。在小學第一學段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注重設計多樣化的實踐操作型作業,將“做數學”理念融入課堂內外,讓學生在操作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深化對數學的理解,進一步拓展學生的思維發展空間,使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結合。
(四)“讀數學”,通過閱讀拓展思維
閱讀理解型非書面作業能有效提升學生的自學能力,讓數學知識的拓展更深入、更有趣,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例如,繪本集故事性、趣味性、情感性于一體,符合小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是很適合小學第一學段學生閱讀的課外讀物。優質的數學繪本中含有豐富的數學內容以及童趣十足的插畫,比單純的數學習題作業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以蘇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認識 11~ 19”這一單元為例,教師可以在教學結束之后布置閱讀相關繪本的課后作業。《陽陽數雞蛋》這一數學繪本與這一單元的知識點關系比較密切,在學生完成課堂學習任務后,教師可鼓勵學生回家與家長一起閱讀《陽陽數雞蛋》,從而加深學生對課堂學習的印象?!蛾栮枖惦u蛋》以農村生活為背景,講述了養雞大叔和聰明可愛的小男孩陽陽一起賣雞蛋的故事。繪本從清晨的雞舍場景展開:雞群下蛋后,陽陽主動幫助大叔整理散落的雞蛋。面對雜亂無序的雞蛋堆,陽陽提出“每10個雞蛋裝一盒”的方法,這樣既方便計數,又便于顧客購買。兩人通過反復實踐“湊十法”,最終順利將雞蛋售賣給不同需求的顧客(如需要5盒的早餐店老板,需要3盒的家庭主婦等)。整個故事遵循“問題發現一方法探索一實踐應用一正向反饋”敘事邏輯,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場景無縫銜接,讓學生在趣味閱讀中感受到了數學的實用性。在故事里,陽陽巧妙地想出“湊十法\"這個方法,和課本中“滿十進一”的數學思想完美契合。雞舍地上有14個雞蛋,陽陽先數出10個裝盒,剩下4個單獨存放,對應算式‘ 14=10+4′′ ;顧客購買17個雞蛋時,陽陽快速給出“1盒(10個) +7 個”的組合,對應算式“ 17=10+7? ”。這樣的裝盒過程將抽象的“湊十法”轉化為可操作的實物分組,易于學生理解“拆小數、補大數”的計算邏輯。繪本里的“10個一盒”規則,滲透了“十進制”思想。當雞蛋超過10個時,陽陽用“新開一盒”的方式處理,暗含“滿十進一”的進位規則?!蛾栮枖惦u蛋》以學生熟悉的“雞蛋”為媒介,將數學問題融入賣雞蛋、整理貨物等生活場景,消解了數學學習的枯燥感。生動的插畫(如雞群下蛋的滑稽動作,陽陽數雞蛋時的專注表情)和對話(如大叔夸獎陽陽“你真是個小數學家!”),使學生產生了代入感,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探索欲。家長在帶領孩子閱讀時,可讓他們模仿陽陽“用手指點數”“用手圈出十顆雞蛋”,通過多感官協同,活躍思維?!蛾栮枖惦u蛋》以貼近生活的故事、清晰的知識遞進和趣味互動設計,成功將“湊十法”這一抽象概念轉化為可感知、可操作的實踐經驗。對于一年級的學生而言,閱讀繪本的作業形式遠比機械背誦算式更具有長效價值。
三、總結
綜上所述,非紙筆作業的形式很多,教師要基于“新”“趣”標準來設計非紙筆作業,促進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方式的改變才是新課改最佳的樣態。因此,教師要準確把握小學第一學段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年齡特征,深刻領悟、踐行“雙減”政策及新課標要求,并深度解讀教材,直指教學與學習本質,持續尋找能夠“減負、提質、增效”的非紙筆作業形式,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韓秀娟.小學低年級數學非書面作業設計的探索[J].小學數學教育,2024(合刊4):34-35.
[2]游曉萍.小學低段數學非書面作業的設計策略探討[J].新課程導學,2024(30):95-98.
[3]陸麗.小學低年級數學非書面作業設計策略[J].教育界,2024(30):56-58.
[4]唐霏.全閱讀理念下數學閱讀教學實踐探索[J].華夏教師,2024(16):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