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筆記跨學科融合學習法是指運用文字、圖畫、表格、視頻等多種形式,將對自然進行觀察、思考、體驗、實踐等的過程和成果積累下來,通過“主題研究 + 問題探究”的學習模式,融合多學科知識、思維、技能來解決自然界中的實際問題的一種新型學習方式。地理作為一門研究地球表面自然和人文地理環境的學科,具有復雜性和綜合性的特征。在地理教學中融入化學、語文、藝術等學科的知識,創設多種情境,能促使學生調動已掌握的學科知識,做到融會貫通,完成地理學科知識和技能的探究[]。本文以魯教版高中地理選擇性必修1中“巖石圈的組成及物質循環”一節為例,探究高中地理教學中自然筆記跨學科融合學習法的運用策略。
引導學生觀察校園內裸露的巖石,分析巖石的類型、結構,推測其形成過程;引導學生分析地質剖面圖,結合所學知識,解釋不同地質時期巖石圈物質循環的表現,進而培養學生從實際案例中提取有效信息,運用所學知識解釋地理現象的能力。通過對巖石圈物質循環實例的分析,學生可明白巖石圈物質循環是一個動態、連續的過程,各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同時發展綜合思維,認識到人類活動如礦產資源開采、工程建設等都會對巖石圈的物質循環產生影響,從而樹立正確的資源觀與環境觀,明白合理利用巖石資源、保護巖石圈環境對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形成人地協調觀。
基于此,筆者以“認識校園內巖石的類型,了解各類巖石的特征”為主題進行了如下教學設計。
一、教學案例呈現
魯教版高中地理選擇性必修1“巖石圈的組成及物質循環”主要介紹了巖石的分類、巖石圈的物質循環過程、巖石圈的物質循環與生態環境的關系等內容。《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標”)要求學生掌握巖石圈的組成及物質循環的基本概念,培養觀察、分析、歸納等地理實踐力與綜合思維能力。教師可
環節一:真實問題引領。
教師活動:1.展示校園內不同用途、不同形態的巖石的高清照片,如教學樓前的景觀石、操場邊的碎石等。2.提問學生所展示的巖石屬于哪種類型,為什么會出現在這里。3.講述校園建設中選材的小故事,引發學生對巖石特性與用途關系的思考。4.進一步提問學生,不同類型的巖石具備哪些特性,不同特性的巖石可應用在校園的哪些場景中。
學生活動:1.認真觀察照片,結合生活經驗,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對校園巖石產生探究興趣。2.參與課堂討論,分享自己對校園巖石類型的了解和其用途的猜想,提出自己的疑惑。
設計意圖:1.以校園里的巖石為切入點,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感受到地理知識與生活是緊密相連的。2.通過提問和故事講述,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生對地理現象的敏感度[2」
環節二:構建知識晶體。
教師活動:1.利用多媒體課件系統講解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的形成過程、典型特征及代表巖石,展示動態示意圖和實物圖片,讓學生直觀理解巖石的種類。2.組織學生分小組討論不同巖石的異同之處,引導學生繪制巖石分類思維導圖,并巡堂指導,及時糾正學生的錯誤。3.展示一些容易被混淆的巖石,如玄武巖與輝綠巖、頁巖與板巖,引導學生從顏色、結構、礦物成分等方面進行對比分析。
學生活動:1.認真聽講,做好自然筆記,積極參與課堂互動,提出自已的疑惑。2.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巖石類型的特點和分類依據,共同繪制思維導圖,梳理知識內容。3.參與巖石辨析活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對比,總結鑒別巖石的方法。
設計意圖:1.系統講解知識,構建知識晶體,讓碎片化知識形成穩定的結構,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巖石分類知識體系。2.通過小組討論和思維導圖繪制,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歸納總結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3.開展辨析活動,強化學生區分相似巖石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知識應用水平,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
環節三:制訂解決方案。
教師活動:1.指導學生制訂校園巖石探究方案,包括探究目的、探究路線、探究內容(顏色、結構、構造、礦物成分等)、探究方法(肉眼觀察、放大鏡觀察、簡單實驗等)和記錄方式。2.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探究工具,如放大鏡、地質錘、滴瓶、稀鹽酸等,講解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3.組織學生在校園內進行實地探究,在學生探究的過程中進行指導,解答其疑問,引導學生深入觀察和思考。
學生活動:1.小組合作,制訂詳細的探究方案,明確分工,確定各自的任務和職責。2.領取探究工具,學習使用方法,在教師的帶領下,按照探究方案對校園巖石進行全面、細致的觀察和記錄。3.遇到問題及時向教師和小組成員請教,共同探討解決方案,嘗試運用所學知識初步判斷巖石類型。
設計意圖:1.讓學生通過制訂探究方案,學會運用科學的方法開展地理實踐活動,培養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2.為學生提供探究工具并指導其使用,讓學生深入觀察巖石特征,在實踐中積累經驗,增強動手操作能力。3.以實地探究促使學生將理論知識與實際相結合,提高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力和團隊協作精神。
環節四:反思假設驗證。
教師活動:1.組織學生結合自然筆記匯報探究成果,針對學生的匯報提出疑問和建議,引導學生反思探究過程中的假設和判斷依據是否合理。2.提供相關的參考資料,如地質類書刊、巖石圖鑒、專業網站資料等,鼓勵學生查閱資料,尋找證據來驗證自已的假設。3.組織學生開展實驗驗證活動,如利用顯微鏡觀察巖石薄片,進行巖石硬度測試等,獲取更為準確的信息,修正結論。
學生活動:1.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成果匯報,展示巖石觀察記錄和初步判斷結論,認真聽取其他小組同學和教師的意見,反思自己在探究過程中存在的問題。2.查閱參考資料,收集相關信息,對自己的假設進行驗證和修正。3.積極參與實驗驗證活動,按照實驗步驟操作,觀察實驗現象,記錄實驗數據,根據實驗結果完善探究報告。
設計意圖:1.通過成果匯報和教師引導,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使學生認識到科學探究需要不斷質疑和驗證。2.提供參考資料和實驗機會,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科學探究能力,使學生學會運用多種方法獲取信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3.讓學生在修正結論的過程中加深對巖石特征和分類知識的理解,提高科學素養。
環節五:筆記推進深化。
教師活動:1.強調自然筆記要包含巖石的外觀特征、所屬類型、形成原因、鑒定過程等內容,鼓勵學生運用示意圖、表格、文字說明等多種形式呈現。2.展示優秀的自然筆記范例,賞析其特色,發揮榜樣引領的作用。3.組織自然筆記分享會,讓學生在小組內互相交流、評價,肯定優點,提出改進建議,并評選出優秀作品在班級內展示。
學生活動:1.按照教師的要求整理探究過程中的資料和數據,完善“校園巖石”自然筆記的內容和形式,準確、清晰、美觀地呈現巖石相關知識。2.參加自然筆記分享會,聆聽其他同學的分享,對其他同學的筆記進行評價。3.根據教師和同學的建議修正自己的筆記,深化對巖石知識的理解。
設計意圖:1.完善自然筆記,有助于學生系統整理所學知識,培養歸納總結能力和表達能力,提高創新能力。2.為學生提供交流和展示的平臺,促進學生之間相互學習,讓學生在共同學習中培養合作意識,提高溝通能力。3.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點評有利于學生發現問題、改進不足,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進一步提高學習效果[3]。
二、解讀教學過程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魯教版高中地理選擇性必修1“巖石圈的組成及物質循環”一節的教學一般是要求學生讀懂教材內容,理解“巖漿活動”“侵蝕”“風化”“固結成巖”等概念,教師選取重點知識進行講解,以讓學生掌握巖石圈的物質循環過程為主。這樣的教學方式并不能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欲望,只是把學生當成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導致學生缺乏探究的動力,對知識的理解也只能停留在表面。為了改變這種狀況,筆者帶領學生在學校內尋找巖石,通過多種方法辨別巖石的類型,讓學生掌握巖石的基本特征,完成自然筆記,以此讓其在充滿探究與實踐的空間里掌握地理知識。
1.“巖石類型鑒定”小組對校園里不同景觀處的巖石進行分析與鑒定。學生根據所學地理知識,結合巖石結構特點、礦物成分構成等,鑒定出了校園里有三大類巖石,分別是沉積巖、巖漿巖、變質巖。例如,校園內湖邊的太湖石,屬于沉積巖;校園內的中國館附近的“中國賦石”是大理巖,屬于變質巖;教學樓前的“擔當石”是玄武巖,屬于(噴出型)巖漿巖;教學樓墻體是水泥涂的,水泥的主要原料是石灰巖,教學樓墻磚則屬于板巖。
2.開展實踐操作需要準備的材料:地質錘、小刀、滴瓶、放大鏡、稀鹽酸等。在實地探究中,學生用小刀刻劃巖石的表面,感知其硬度;用地質錘敲擊巖石,獲得新的斷面,分析巖石特征;用滴瓶滴水,了解巖石的透水性;用放大鏡仔細觀察巖石結構特征;用稀鹽酸驗證巖石是否與酸產生化學反應。最后,學生根據觀察結果制作了巖石調查表。
3.挑選出校園里的三大類巖石的典型代表,著重觀察其外部特征。對于花崗巖,學生主要觀察其外表,重點尋找圓球狀、同心層狀結構、蛋殼狀碎片等球狀風化的特征;對于石灰巖,學生主要辨別太湖石和鮞粒灰巖,找出其不同層理特征的差異,觀察巖石上是否有植被生長、根劈作用等;對于板巖,學生主要觀察其片理構造與頁巖的層理構造,找出它們之間的差異。在充分觀察的基礎上,筆者指導學生進行地質素描,繪制不同類型的巖石。學生用精微素描來表現微小的巖石標本的顆粒感和成分差異;用深色表示黑云母;用淺色表示長石和石英等;用排線的疏密變化來表現沉積環境變化;用明暗陰影變化來表現氣孔狀的結構特征;用波浪線條的疏密關系表現流紋巖的結構特征;用概括素描來表現校園中體積較大的景觀石的外部輪廓特征。完成地質素描圖后,小組與小組之間互相交流、評價,提出了中肯的意見,并及時改進。
4.思考不同類型巖石是如何相互轉化的,完成小作文《小石頭的生命之旅》。有的學生采用第一人稱的手法,以擬人的口吻,假設自己是一顆住在溪邊的小石頭,向媽媽詢問自己來到這里的經歷,引出大自然的風化等知識,把巖漿巖逐漸崩解碎裂為礫石、沙子、泥土,又被侵蝕、搬運、堆積,在水底固結成巖,成為沉積巖的過程講述了出來。最后還表示,如果條件成熟,“我”還有可能成為變質巖,或者重融再生為巖漿,變回最開始的“我”。
校園景觀為“巖石圈的組成及物質循環”的教學提供了天然的實踐場景,校園巖石的多樣性與復雜性,決定了只有通過多學科融合學習,學生才能全面揭示它的奧秘。學生在自然筆記跨學科融合學習中,運用地理學科知識,通過觀察巖石的顏色、構造,判斷其屬于巖漿巖、沉積巖還是變質巖等,分析了不同巖石形成的地質環境;借助化學學科的實驗方法,深入探究了巖石內部的物質變化;通過制作自然筆記,運用語文知識,以精確的說明性文字,詳細描述了巖石的形態特征、形成過程和其在校園中的功能;運用美術知識,如實景構圖、色彩搭配,繪制了巖石的立體形態、紋理細節。這種跨學科學習活動不僅能讓學生將課本知識與校園實際緊密結合,還能培養他們從多學科視角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效提升其綜合素養。
三、總結
現實世界中的自然現象復雜多樣,單一學科的教學模式已難以滿足學生的需求。自然筆記強調用文字記錄觀察現象和思考過程,用手繪圖呈現生態系統結構,用照片和視頻忠實記錄實驗場景,用數據圖表系統整理各類測量結果。這種多模態的記錄方式不僅能豐富學生的學習成果表現形式,還能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因此,高中地理教師要善于結合本學科的特色,充分發揮自然筆記的功能,讓學生結合多學科知識來學習地理,發展成為綜合型、創新型和合作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姜永華.基于文化遺產教育的跨學科融合課程設計:以“南京云錦的傳承與發展”為例[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5(12):60-64.
[2]包戰雄,張心怡,龍思穎,等.跨學科融合視角下的高中地理研學旅行設計:以“跨越時空,‘橋’見山海”為例[J].地理教學,2025(3):60-64.
[3]凌盈,陳俊英.文化自信視角下高中地理、歷史跨學科融合探索[J].地理教學,2024(13):4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