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習近平關于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重要論述的歷史基礎、主要特征和價值指向

2025-09-02 00:00:00王金元
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5年5期

[關鍵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高校畢業生;就業;新質生產力;數智融合[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9162(2025)05-0015-12[DOI]10.16783/j.cnki.nwnus.2025.05.002

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事關經濟社會健康發展,事關國家長治久安。高校畢業生是黨和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把促進青年特別是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以寬廣的全球視野、深邃的戰略思維,敏銳把握國內外發展大勢,堅持把就業工作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即使面臨高校畢業生人數逐年遞增、就業環境復雜多變、國際形勢變亂交織等多重因素的影響,堅定實施就業優先戰略,使得“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體系不斷完善,累計輸送了1億多名高素質人才,有力促進了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就業大局穩定”。1]這既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戰略性統攬與布局,也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為全面推進強國建設和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一、中國共產黨重視就業民生的理論與實踐

“就業是永恒的課題,更是世界性難題。”[2]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多年前便對國內外就業形勢和未來有著精準的判斷。長期以來,中國共產黨視就業為最基本的民生,在百年奮斗歷程中形成了世界第一大執政黨對就業民生的理論與實踐認知。

(一)重視就業是對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的當代實踐

馬克思主義的價值旨歸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這種發展不是抽象的價值原則,而是基于現實的人的生產勞動。馬克思主義認為:“勞動創造了人本身”3],因而人要獲得發展,也必須通過勞動才能得以實現。

202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體學習時強調,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是新時代新征程就業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在現代社會,就業不僅是勞動者獲得勞動報酬的重要手段,更是實現政治權利、經濟權利、文化權利及社會權利的前提。保障公民高質量充分就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價值取向的實踐外化,更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前提。

人類社會進入大工業時代以來,催生了各種各樣的行業和部門,日趨復雜的生產勞動一方面為人們的全面發展提供了實踐載體和平臺,另一方面也催生了諸多的社會問題,就業問題便是其中非常突出和重要的。尤其是當個體發展愿望與就業崗位之間出現崗位數不足或人崗不匹配的矛盾時,國家與個體之間便容易形成緊張的對立關系,嚴重時甚至會引發重大的社會矛盾。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長期以來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近年來結合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在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方面重點實施了以下措施:一是國家層面積極決策部署。通過各種政策措施擴大就業容量,增加就業機會,實現勞動者的充分就業,滿足社會成員的基本生存需求。二是各級政府部門積極落實國家就業政策。為緩解就業壓力,黨和國家出臺了許多措施來穩定和擴大就業,各級政府因地制宜拓展就業空間和崗位,提供優質就業服務,有力促進了就業優先戰略的落實。三是充分激發就業市場活力和內生動力。隨著后疫情時代經濟發展政策和戰略的調整,中國就業市場也在發生較大變化,新質生產力下數智技術對崗位空缺和人崗不匹配現象的優化,助推了就業市場的有序運行和活力激發。四是分層做好就業幫扶服務,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中國的就業結構十分復雜,脫貧家庭、低保家庭、殘疾家庭等特殊群體既要分類開展就業幫扶,更要兜牢這部分群體的就業底線,確保“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得到充分體現。五是著力提升勞動者技能素質。指導勞動者緊跟時代發展開展職業技能培訓,通過勞動者對自我的提升來增強就業競爭力,從而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促進就業。六是有效保障勞動者就業權益。最高法和人社部等部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要求,嚴格依據勞動法律法規和相關制度從平等就業權利保障、勞動報酬合理增長和支付、職業技能培訓、社會保險和福利等方面切實維護勞動者的就業權益,筑牢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安全網”。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以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作為指導思想和行動指南,始終將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作為奮進的目標。在新時代歷史方位中,營造良好的就業環境,提供充裕的就業崗位,拓展更廣的就業領域,使社會成員能夠通過自身的勞動實踐有尊嚴地生活和共享社會發展成果,既是體現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內在要求,也是進一步助推人的全面發展價值原則的實踐方向。

(二)重視就業是對中國傳統政治文化民本思想的超越性繼承

就業關乎民生和穩定,是一項重要且長期的工作。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初便蘊含著重視民生的紅色基因,這既是對中國共產黨人初心使命的體現和反映,更是對幾千年來沉淀在中國傳統政治文化中民本思想的超越性繼承。

“以民為本”思想源自《尚書·五子之歌》中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是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古代的民本思想貫穿著傳統治國安邦理念中“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君舟民水”等對“民”的重視與關注的合理成份,它們生動形象地闡釋了人民在社會發展中所處的較高政治地位。但是,由于民本思想的本質是封建統治階級從人民反抗壓迫、反抗暴政中總結和提煉出來為專制統治服務的,故不可避免地存在著階級和歷史的局限性。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中國共產黨既從歷史的中國中汲取執政的經驗與教訓,更從中國傳統政治文化中篩選和借鑒治國理政的理念與思維,堅持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堅定不移推進公平共享,增進民生福祉,在一系列的具體民生落實中實現了從民惟邦本到人民至上的傳承與超越。

中國共產黨對“人民”內涵和外延的理解更清晰、更深刻。不可否認,民本思想承襲了中華文化獨特的精神價值,其重民、貴民的內涵較之君本、國本思想更為開明和包容,更容易為老百姓所接受,即使在今天也仍然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但實際情況是,民本思想自商周發端至清末消亡的3000余年漫長歷程中,無論其如何變換稱呼,如何改名換姓,其作為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的工具性質始終沒有改變,“人民”就是工具,就是實現統治階級最終價值最直接又最便捷的途徑。中國共產黨對“人民”內涵的認識隨時代發展而不斷延伸,毛澤東同志曾在《論人民民主專政》《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等文章中對不同時期“人民”的概念作出過清晰界定,他既從歷史的縱向發展充分肯定人民對社會生產方式演變、社會形態更迭所起的重要推動作用,又從歷史的橫向發展高度認可中國人民為實現全人類共同價值所作的巨大貢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新時代新征程中,中國共產黨將人民的創造性與黨的理論充分融合,時時提煉,時時更新,科學準確地回答了“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這個根本問題。

馬克思主義人民觀對中國傳統民本思想進行了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為民造福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中國傳統民本思想主要是為統治階級服務,中國共產黨則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中國傳統民本思想是儒家學說與君權政治相結合進行專制統治的工具,它的實施主要依賴于統治階級從主觀出發的良好的道德自律。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歷史由人民創造,人民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人民至上,它繼承了中國傳統民本思想中重視民心民意、重視民生利益的合理性成份,同時又超越了服務特權階級統治、固化社會階層結構和削弱民眾意志的局限性,實現了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中國共產黨使人民從民族心理和國家治理層面體會到了前所未有的尊嚴與幸福。近代以來,中華民族遭受了百年沉淪并歷經了無數苦難,彼時的中國人處于極端貧困狀態,生存權根本無法保障,傳統的民本思想也已走向它的末路。新中國的成立不僅完成了民族救亡的歷史使命,更是在馬克思主義人民觀的指引和實踐下極大地推動了民生保障,使人民在新中國成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改革開放和新時代等很長一段時期內逐步實現了安居樂業并消除了絕對貧困。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多年來的經濟持續發展為近9億勞動年齡人口創造了豐富的就業機會,這也使得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歷史高度,“2023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9218元,扣除物價因素比1949年實際增長76倍,年均增長 6.0% ;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6796元,比1956年實際增長36倍,年均增長 5.5%′′[4] ,中國人均國民總收入已躋身中等偏上收人國家行列。正是在中國共產黨的引領下,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全國人民“穩經濟、促發展,戰貧困、建小康,控疫情、抗大災,應變局、化危機\"[5],戰勝了一系列重大國際風險和挑戰,解決了諸多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痛點難點問題,使中國人民從民族心理和國家治理層面體會到了前所未有的尊嚴與幸福。

(三)重視就業是對中國共產黨重視民生紅色基因的有效續

百多年來,中國共產黨順應時代發展,通過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改革開放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全過程實踐并發展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就業思想,“有力有效化解了不同時期就業和社會保障領域的突出矛盾。”[6]

新民主主義革命孕育并傳播了中國共產黨重視民生的紅色基因。從中國共產黨的革命歷程來看,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發動了一系列武裝起義來反抗國民黨的統治和壓迫。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大眾同國民黨反動派之間因不合理的土地占有關系形成的階級矛盾。生產資料被不合理占有,導致農村經濟嚴重破產,人民生活異常貧困,生存權受到極大威脅。因此,新生不久的中國共產黨從人的生存和發展權利出發提出并實施了“打土豪、分田地”的政治主張,這既是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重視農民生存和農村生產力發展的偉大壯舉,更是這個馬克思主義政黨重視民生紅色基因的萌芽與初創。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后,抗日戰爭進入了全國性抗戰的新時期;1937年8月22日至25日,中國共產黨召開洛川會議并通過的《中國共產黨抗日救國十大綱領》中明確提出了“改良人民生活”即改善民生的主張。后來,在大生產運動“發展經濟,保障供給”總方針的指引下,“從1939開始歷年發表的建黨紀念日社論一直強調解決‘民生’的重要性而民生問題首先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各個抗日民主革命根據地得到了解決”7],逐步實現了“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生產自救目標,有效保障了根據地民生。因此,中國共產黨在陜北的13年既是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13年,更是自力更生、生產自救的13年,這些都構成了中國共產黨重視民生的重要內容。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夯實了中國共產黨重視民生紅色基因的基礎。新中國成立之初,社會百廢待興,新生的人民政權面臨著極其嚴峻的國際國內形勢。國際上,以美國為首的敵對勢力妄圖將新中國扼殺在搖籃之中,國內的國民黨殘部亦想卷土重來重新奪走政權。此時的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大眾同地主階級、國民黨殘余勢力和帝國主義勢力之間的矛盾。針對此種情況,中國共產黨一方面通過沒收官僚資本、統一財經等重大舉措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和恢復國民經濟,一方面則將新生政權下所有人的生存、發展與就業問題納入觀照和解決的范圍。毛澤東同志高度關注舊社會遺留下的400多萬城市被精減職工、知識分子、社會青年、國民黨公職人員及無業流民等的就業問題,他要求“認真地進行對于失業工人和失業知識分子的救濟工作,有步驟地幫助失業者就業”8]。在他的指導下,各地通過建立失業工人救濟委員會、政府介紹就業、培訓及回鄉生產等措施有效解決了這些人的生活問題,“這些政策的實施,穩定了當時的社會秩序,鞏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權,樹立了黨在人民群眾中的良好形象,促進了經濟的發展。”[9]中國共產黨在解決民生問題的同時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中國從此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

改革開放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共產黨重視民生紅色基因的內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鄧小平同志開啟了中國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的偉大實踐。彼時,如何正確認識黨和國家在文革結束后的重要任務,如何穩妥解決知青返城就業這個困擾黨和政府的重大社會政治問題成為擺在全黨面前異常棘手的問題。經過兩年多的思考與實踐,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提出了“我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10]自此,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大幕徐徐拉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成為全社會的共識。改革過程中,黨中央提出了“三結合”的就業方針,“采取勞動部門介紹就業、勞動者自愿組織起來就業和自謀職業相結合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僅用三年時間就迅速解決了‘文革’期間積累的就業矛盾。”[11]同時,鄧小平同志從解決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出發,通過擴大國營企業招工規模、允許興辦集體經濟和個體私營經濟等措施有效化解了1700多萬返城知青和大量待業青年的就業危機,“知青問題的解決,順應了時代發展要求,代表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和愿望。不僅贏得了民心,而且為蓬勃發展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爭取到穩定的環境和寶貴的人才資源。\"[12]此后,江澤民同志和胡錦濤同志進一步深化并發展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就業思想,通過完善市場就業機制、不斷改善就業結構等措施,不僅確立了就業工作的地位,而且使就業實現了從計劃經濟時代的“統包統配”向市場化的轉變,有效激發了勞動者和勞動力市場的活力。

新時代更加堅定了中國共產黨重視就業民生紅色基因的政治底色。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持續深化馬克思主義就業思想,從人口高質量發展、人力資本、反貧困及就業創業等方面持續發力,為就業優先戰略不斷注入新內涵。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就業是最大的民生,要“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要“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眾所周知,進人新時代以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種變化不僅要通過發展解決好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更要切實滿足人民群眾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及就業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因此,針對就業民生,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民群眾對高品質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長,提升就業質量已經成為勞動者的迫切愿望。這既是對勞動者現實需求的深刻洞察,也是對中國共產黨順應人民群眾新期待提出的新要求,更是對中國共產黨人民至上執政理念的生動闡釋。雖然穩增長、穩就業的壓力將長期存在,但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攻堅克難、發展向前的信念堅如磐石,人民至上始終是中國共產黨奮斗不息的力量源泉,重視就業民生的紅色基因早已融人在了歷屆中央領導集體的執政理念之中,在新時代閃耀出更加鮮亮的政治底色。

(四)重視就業是中國共產黨走好新時代群眾路線的必然要求

從歷更發展來看,中國共產黨的創立與發展、中國革命的艱苦卓絕與最終勝利,都與長期堅持群眾路線密不可分,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是中國共產黨在長期實踐中堅持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相統一的偉大創造。毛澤東同志指出:“我們應該走到群眾中間去,向群眾學習解決群眾的問題,使群眾得到解放和幸福。\"[13]群眾路線對解決好就業民生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

群眾路線在新時代依然充滿鮮活性和具有蓬勃的生命力。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推動社會變革的決定性力量,人民群眾創造了豐富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進人新時代以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中國國情也在發生著深刻變化。面對此種形勢,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國家各項工作都要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密切同人民群眾的聯系,傾聽人民呼聲,回應人民期待,不斷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凝聚起最廣大人民智慧和力量。\"[14]習近平總書記以樸實的語言深刻闡釋了新時代走好群眾路線對保持黨同人民群眾血肉聯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極端重要性,深刻洞悉到群眾路線在新時代依然充滿鮮活性和具有蓬勃的生命力。

群眾路線是解決就業民生的有效途徑。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城鎮新增就業年均1300萬人\"[15],如此龐大的就業規模甚至比世界上個別國家的總人口還要多,解決不好就業問題,勢必會影響億萬勞動者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甚至會對國家安全造成沖擊與震蕩。因此,無論國際國內形勢如何復雜多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堅持人民至上,將群眾路線思想貫穿到解決就業民生問題當中去,深人一線開展就業民生調查研究,將就業優先戰略落實在優化就業結構、拓寬就業渠道、幫扶重點群體及維護勞動者權益等一系列舉措之中,在機制體制創新中實施了更加優質的人才服務和打造了更有溫度的勞動關系,雖然就業規模逐年增大,但就業形勢始終保持總體穩定態勢,有力支撐了國家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實現了群眾路線在解決現實重大問題上的繼承、創新與發展。

群眾路線對就業工作具有理論和實踐的雙重指導意義。從理論層面來講,有助于加深對毛澤東同志創立的黨的群眾路線思想的理解和運用,更好地領悟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特點和實質,從而進一步深化各級黨委和政府在新時代對黨的性質宗旨的認識,提升新時代黨的建設理論研究水平,講好黨的“共同語言”;從實踐層面而言,各級黨委和政府運用好“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個基本方法,將會進一步加強黨對各項工作的全面領導,使馬克思主義政黨在落實民生問題方面的獨特優勢得到充分彰顯。群眾路線運用于就業實踐,對構建和諧黨群關系、干群關系和增強黨在人民群眾中的公信力有著極大提升作用,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將會得到進一步增強。

二、重要論述的核心內容與主要特征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深刻總結新時代就業工作規律,對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作出了“各級黨委、政府和社會各界要切實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提供全方位公共就業服務,促進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農民工多渠道就業創業”“落實落細就業優先政策,把促進青年特別是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16]等重要論述,這些重要論述為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提供了科學具體的方法論指導。

(一)核心內容

1.強調就業的政治屬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事關經濟社會健康發展,事關國家長治久安,我們黨對此歷來高度重視。\"[15]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政黨,黨對就業工作的全面領導,關乎黨的教育方針落實落地,關乎就業事業的方向和成敗。一方面,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因此,重視就業這是由黨的性質、宗旨和地位、作用決定的。就業牽涉國家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公平正義及國際形象等諸多方面,是人民幸福與國家安定之間的重要紐帶,如果就業工作沒有黨的全面領導,就會出現失業率上升、經濟增長乏力及社會不穩定因素增加等一系列問題;另一方面,國家具有履行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維護社會穩定的職能。加強政府對就業的重視,既有利于人民內部矛盾得到正確處理,有效維護社會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而且也會使政府履行經濟職能和社會公共服務的職能得到進一步提升,使國家機關對人民負責的原則得到更加充分體現。因此,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就業工作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明確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一定要提高政治站位,站穩人民立場,不斷增強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和政治執行力,從關系國家長治久安、民生福祉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高度出發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從而使我們黨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得到貫徹落實,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得以彰顯,使中國在國際就業領域擁有更強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2.強調新質生產力與高校人才培養。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時首次提出“新質生產力”,“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17]高校是科技、人才、創新的重要匯聚點,也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源頭活水,高校畢業生是促進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力量,更是未來參與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新型勞動者。一方面,“我們因地制宜培育新質生產力,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競相涌現\"[18],充分說明新質生產力已經帶動了技術的創新、生產方式的變革和資源的高效利用,這些都對高校畢業生的就業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如何盡快適應并融入由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形成的新的就業環境成為擺在高校及其畢業生面前重要且現實的問題;另一方面,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根據科技發展新趨勢,優化高等學校學科設置、人才培養模式,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培養急需人才。\"[17]習近平總書記之意甚明,要實現畢業生高質量充分就業,高校必須站在普遍聯系的、全面系統的和發展變化的高度思考就業問題,必須主動適應新質生產力下就業環境對畢業生綜合素質的新要求和新變化,高校要以科技創新提供的高質量就業崗位為目標,主動優化學科設置、靈活調整專業結構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培養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復合型高素質人才,形成高校人才培養與新質生產力發展互益循環的良好局面。

3.強調全方位就業指導與服務。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對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全方位指導和服務,如在關注重點群體就業方面要求“落實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就業政策,做好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農民工和城鎮困難人員等重點群體就業工作\"[19];在提高就業質量方面要求“黨和國家要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創造更多就業崗位,改善就業環境,提高就業質量\"[14];在指導畢業生創新創業方面要求“要為青年鋪路搭橋,提供更大發展空間,支持青年在創新創業的奮斗人生中出彩圓夢”;在畢業生招錄方面強調“要注重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統籌做好畢業、招聘、考錄等相關工作,讓他們順利畢業、盡早就業”20];在重點對象幫扶方面要求“學校、企業和有關部門要抓好學生就業簽約落實工作,尤其要把脫貧家庭、低保家庭、零就業家庭以及有殘疾的、較長時間未就業的高校畢業生作為重點幫扶對象”,等等。這些重要論述一方面要求各級政府、各個部門要積極作為,主動擔當,確保就業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進,一方面則引導社會組織發揮優勢,提出新的就業需求,挖掘新的就業崗位,全方位服務和助力高校畢業生就業。

4.強調就業育人與厚植家國情懷。就業育人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厚植家國情懷則是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題中之義,二者高度統一且密不可分。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從就業育人與厚植家國情懷出發,引導高校畢業生要樹立正確的成才觀、職業觀、就業觀,鼓勵畢業生投身艱苦地區、重點領域等國家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如在引導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時強調“高校畢業生要轉變擇業就業觀念,只要有志向就會有事業,只要有本事就會有舞臺。希望大家找準定位,踏踏實實實現人生理想”;在引導樹立正確的擇業觀時指出“幸福生活是靠勞動創造的,大家要保持平實之心,客觀看待個人條件和社會需求,從實際出發選擇職業和工作崗位,熱愛勞動,腳踏實地,在實踐中一步步成長起來”;在厚植家國情懷方面“希望全國廣大高校畢業生志存高遠、腳踏實地,不畏艱難險阻,勇擔時代使命,把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黨和國家事業之中,為黨、為祖國、為人民多做貢獻”,等等。就業教育和就業引導是高校“三全育人”的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既對高校畢業生的成才觀、職業觀、就業觀作出了正確引導,更對高校畢業生在新時代厚植家國情懷、涵養進取品格提出了新希望和新要求。

(二)主要特征

1.思想引領性:實施就業優先戰略,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

我國擁有近9億勞動力資源,只有讓這些勞動力充分就業才會實現內需擴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化、經濟穩定發展和新質生產力深人推進。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的“實施就業優先戰略,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是黨中央在充分研判我國現階段發展特征后對就業工作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具有鮮明的思想引領性。一是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就業思想。馬克思雖無專門論述就業的論著,但其就業思想早已融人《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德意志意識形態》《資本論》等著作當中,馬克思就業思想不僅深刻揭示了資本主義制度下影響勞動者就業的因素和形成失業的本質,更對解決我國當前的就業問題提供了啟示。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就業實際進行了有效結合,這既是對馬克思主義就業思想的繼承和發揚,又彰顯了習近平經濟思想的創新性,凸顯著很強的思想引領性。二是使全社會對就業民生的重大意義有了更為深刻的領悟。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洞察世界經濟發展大勢,在充分研判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特征和就業發展規律的基礎上作出了“實施就業優先戰略,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構建就業友好型發展方式”“加快建構中國就業理論體系”等一系列融思想性、創造性于一體的新論斷、新要求,使就業的內涵與外延得到系統闡釋和提升,這既是從馬克思主義理論視角對我國就業問題進行的深度探索和實踐,更是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充實和豐富,使全社會對就業民生的重大意義有了更為深刻的領悟。三是通過高質量充分就業將廣大青年緊緊凝聚在黨的周圍。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黨要把青年工作作為戰略性工作來抓,用黨的科學理論武裝青年,用黨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熱心人、青年群眾的引路人。”青年是黨的事業薪火相傳和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重要力量,他們思維活躍,善于接受新知識、新技能。高校畢業生作為青年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對其做好就業引導,使其通過高質量充分就業增強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關涉青年群體從內心深處對黨的信賴與追隨。一方面,高校要基于青年學生的心理認知規律,充分利用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這個有效抓手做好思想引領,生動展示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內民生發生的翻天覆地變化,用事實證明,用數據說話,用真理的力量引導青年大學生;另一方面,要以“迭代思維”應對社會發展新挑戰,既要破除妨礙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發展的體制機制弊端,又要充分利用數據和算法,實現畢業生與用人單位、就業崗位之間的精準對接,使青年大學生人人都可享有新質生產力就業環境下通過勞動實現自身發展的機會,牢牢將青年群體凝聚在黨的周圍。

2.科學系統性: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

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實現高質量充分就業必須堅持科學系統觀念,通過前瞻性思考、戰略性布局和一貫性推進來充分發揮政府、高校、畢業生及家長之間的主動性與聯動性,在社會各個領域和行業的協同配合下平衡供給側和需求側之間的關系,推進高質量充分就業。一是加強就業與經濟發展關系的前瞻性思考。當今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的發展既有機遇更有挑戰,就業亦是如此。一方面,就業在根本上依靠經濟發展,經濟增長對就業具有極強的拉動作用,只有促進經濟發展與就業的良性互動,才能保障就業態勢總體平穩;另一方面,就業是經濟發展的最基本支撐,就業機會的增加促進勞動力利用率的提升,從而刺激經濟活動并帶動消費需求增加,最終實現經濟的整體增長。因此,前瞻性思考就業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將對“穩增長”和“促就業”提供合理且精準的研判與指導。二是從戰略高度布局就業工作。2023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強調,要加大民生保障力度,把穩就業提高到戰略高度通盤考慮。從我國當前經濟發展來看,就業顯然是能夠準確反映該問題的“晴雨表”,就業問題不單是國家事業發展的一個點或面,更是一個重要的戰略問題。中國共產黨對就業工作不做戰略性布局,就不足以體現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品質;不提升至戰略高度,必將給社會穩定和民生福祉帶來隱患。因此,從國家戰略高度出發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從國際國內的大變局中認識和把握其內在規律和外部態勢,從勞動力市場供需匹配提出舉措,方可實現高質量充分就業。三是一貫性推進就業工作。“政貴有恒,治須有常”,一貫性是保證就業優先戰略科學推進的必要條件。從黨的十二大(1982年)開始,“就業”一詞再次出現在了黨的代表大會報告中,四十余年來未曾改變。十六大(2002年)將就業作為單獨一條列出,顯現出中央對就業工作重要性認識的深化;十七大(2007年)提出“積極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提法后便一直延續至今。尤為值得注意的是,中央對“就業”重要性的表述從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報告中的“就業是民生之本”逐漸深化為十九大報告中的“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和二十大報告中“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的表述,充分說明中國共產黨對就業民生的重視是與時俱進且一以貫之的,在新時代已經上升到了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提高民生品質的戰略新高度。

3.實踐指導性:探索人才培養與數智融合新范式

實踐是理論之源,實踐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觀點和基本觀點。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只有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堅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才能正確回答時代和實踐提出的重大問題,才能始終保持馬克思主義的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進人新時代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深人高校調研和指導畢業生就業工作,不僅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實踐觀,更為實現高質量充分就業提供了具體的方法論指導。

2021年3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閩江學院考察人才培養及專業設置時強調,“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堅持應用技術型辦學方向,適應社會需要設置專業、打好基礎,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2022年6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四川宜賓學院調研畢業生就業工作時指出:“黨中央十分關心民生工作,民生首先是就業,我們對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特別關心。”這充分說明習近平總書記對高校人才培養及就業工作始終念茲在茲,具有極強的指導意義。一是從實踐層面指導高校在實現教育強國中發揮龍頭引領作用。建設教育強國,龍頭是高等教育。習近平總書記從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出發,從人民至上的執政理念出發,以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為基礎將高等教育辦學、人才培養與國家戰略深度結合,對高校在辦學方向、專業設置等方面提出了具體指導,進一步堅定了高校為實現教育強國發揮龍頭引領作用的信心。二是指導中央各部委精準組織實施各項就業舉措。十余年來,“穩就業”“實施就業優先戰略”“扶持創業帶動就業”“支持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訪企拓崗促就業專項行動”“構建就業友好型發展方式”等一系列重要理念和舉措的提出,既激發了擴大就業容量的活力,又促進了發展,惠及了民生,有效保障了包含高校畢業生在內的整個社會就業形勢的穩定。2025年4月,中辦、國辦印發了《關于加快構建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高質量就業服務體系的意見》,這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首個關于高校畢業生就業的綱領性文件,旨在通過建強“六大體系”,為高校畢業生高質量充分就業提供堅實保障。三是指導高校將就業“難題”從符合數智時代人才需求方面進行“破題”。事物是普遍聯系的,就業工作亦是如此,需要政府、市場、高校及畢業生等多方共同發力。從當前來看,在新質生產力的推動下,國家層面積極構建崗位供需動態適配體系和豐富的政策供給已經形成,高校必須主動作為,將國家戰略、市場需求與動態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加強教學質量監控等緊密聯系起來,通過向社會輸送符合新質生產力就業環境的復合型高質量人才來解決就業難的問題。四是提高教育供給與人才需求的匹配度。2024年7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指出:“完善高校畢業生、農民工、退役軍人等重點群體就業支持體系,健全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2024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實施就業優先戰略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意見》指出:“將職業生涯教育融人高校人才培養全過程\"[21],這就要求高校要將職業生涯教育、職業技能培訓與思想政治教育、專業課程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去統籌和落實,使職業生涯教育和職業技能培訓成為保證教育水平提升的重要抓手,從而更好地提高教育供給與人才需求的匹配度,為加快建構中國就業理論體系提供職業生涯教育實踐依據。

三、重要論述的價值指向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發表的一系列重要論述不僅為實現高校畢業生高質量充分就業提供了方法論指導,更為貫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根本遵循,具有鮮明的價值指向。

(一)為國家安全奠定青年基石

國家安全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基本要求,是安邦定國的重要基石。長期以來,西方敵對勢力利用人權問題、民族問題及臺灣問題等對我國進行分化、西化和思想文化滲透的舉動從未停歇,“與黨爭奪青年,是敵對勢力顛覆中國、搞亂中國的慣用伎倆。\"[22]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與國家安全息息相關,如果我們在此方面稍有不慎便極有可能失去青年這個群體,從而落入西方敵對勢力陷阱之中。

黨中央、國務院將就業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位置,把穩就業提高到戰略高度通盤考慮,就是體現就業在國家安全中的極端重要性。一是國家安全是民族復興的根基。《國家安全法》總則第二條規定:“國家安全是指國家政權、主權、統一和領土完整、人民福祉、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國家其他重大利益相對處于沒有危險和不受內外威脅的狀態,以及保障持續安全狀態的能力。”這是對國家安全最全面也是最直接的定義。2014年4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創造性地提出“總體國家安全觀”,“當前我國國家安全內涵和外延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豐富,時空領域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寬廣,內外因素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復雜,必須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以人民安全為宗旨,以政治安全為根本,以經濟安全為基礎,以軍事、文化、社會安全為保障,以促進國際安全為依托,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23]很顯然,國家安全直接關系到中國共產黨執政、人民福祉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國家安定,有助于經濟健康發展,有助于增加就業機會改善民生,有助于和諧社會建設;國家不安定,經濟發展受阻,高失業率導致社會矛盾加劇,對社會穩定和民族復興產生阻力與危害。二是青年大學生穩就業是維護國家安全、防范“顏色革命”的重要利器。眾所周知,美西方國家在全球范圍內主導并策動了多起諸如“阿拉伯之春”的顏色革命,他們利用青年學生涉世不深及易于激進等特點,實施對目標國家的政權變更,從而為他們在全球爭取更多的利益和影響力。從北非和中東地區的長期戰亂與民不聊生可以看出,“顏色革命”成本不高,卻能亂政滅國于無形,這些都為我國敲響了警鐘。近年來,我國高校畢業生數量持續增長,“2021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為909萬人,同比增加35萬人;2022屆為1076萬人,同比增加167萬人;2023屆已經突破至1158萬人,同比增加82萬人\"[24];2024屆高校畢業生規模達1179萬人,同比增加21萬人;2025屆高校畢業生規模達1222萬人,同比增加43萬人。數據表明(圖1),僅2021年至2025年的五年間,我國高校就有5544萬學生畢業并求職,國家就業壓力可見一斑。因此,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院長莫榮指出:“我國是人力資源大國,就業不僅是重大的經濟問題,也是重大的政治問題。\"[25]高校畢業生體量如此之巨,如果他們的就業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那么我們所秉持的“大安全理念”將會出現缺口,這將會成為西方敵對勢力拉攏青年攻擊中國和唱衰中國的重要突破口,必須高度警惕。三是高校畢業生就業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就業安全,狹義而言,是指個人在求職過程中的人身安全、財產安全、信息安全、合同安全及知識產權安全等;廣義理解,即勞動者在履行勞動者義務的前提下,依法享有在安全的工作環境中獲取相應的勞動報酬、權益保障及福利待遇等的權利。高校畢業生是國家戰略性人才資源,是保就業穩就業的重點群體,“他們規模大,學歷水平高,就業要求高,就業的選擇性和靈活性大,就業影響大。\"[26]因此,習近平總書記對這個群體的就業高度重視,據不完全統計,2012年至2024年的13年間,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調研高校畢業生就業的足跡遍布北京、天津、河南、陜西、寧夏、吉林、安徽、湖南、廣西、四川、內蒙古及香港等12個省市和地區,先后26次提及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僅2020年新冠疫情防控的第一年就提到7次。在習近平總書記一次次“各級黨委、政府和社會各界要切實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我們對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特別關心”的叮囑與要求下,十三年來,全社會共同發力有效保障了超1.2億高校畢業生平穩有序就業,廣大高校畢業生也在自身就業安全的基礎上從各行各業維護著國家安全,抵御了眾多不安全因素。事實證明,就業穩則人心穩,就業穩則國家穩,這也是黨中央將就業問題從民生領域上升至國家戰略的題中之義。

(二)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優化勞動力結構和釋放“人才紅利”

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是新中國成立后黨和人民迎難而上、孜孜以求的奮斗目標。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過程艱辛,必須依靠人才的堅實支撐。因此,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了“人才是第一資源”“人才強國戰略”“人才引領驅動”等關于人才的重要論述,這既表明了人才在國家發展中所處的重要地位,也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人才工作的重視與關心。第一,高校畢業生是未來社會數智化復合型人才的重要來源。馬克思主義認為,勞動力是經濟發展中最基礎和最具活力的生產要素。如前所述,進入新時代以來,我國高校畢業生總量已超1.2億,如此豐富的人才資源既是國家發展的“人口紅利”,更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人才紅利”。一方面,高校畢業生作為社會新生力量,他們文化水平高,思維活躍,積極主動性強,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和創新性開展工作,這與現代化發展中對人的現代化和人的思想現代化的要求高度契合;另一方面,高校畢業生就業參加社會勞動,既與生產資料結合產出社會所需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又在勞動過程中逐漸成長為符合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新勞動者和數智人才,形成了生產力發展與人才供給相互貫通促進的良好局面。第二,高校畢業生是培育數智化拔尖創新人才的重要“蓄水池”。2024年3月,教育部部長懷進鵬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民生主題記者會上發言時強調:“人才培養既是民生,更是國家和民族長遠發展的大計。”我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迫切需要高校與社會共同培育大批符合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數智化拔尖創新人才。一方面,高校畢業生是我國高素質人才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要注重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構建與數字經濟相匹配的專業集群,營造良好的人才培養生態。同時,國家要注重從發現、選拔、培養和評價全過程推進數智化拔尖創新人才的遴選,構建良性人才生態系統;另一方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對人才的需求必將是各方面人才的“百花齊放”,高校要科學應變,實現人才的分類特色培養,堅定不移走好全球視野下數智化拔尖創新人才的自主培養之路。第三,高校畢業生優化了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勞動力供給結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據國家統計局2025年2月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202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數據顯示,2024年年末全國人口140828萬人,16—59歲(含不滿60周歲)人口為85798萬人,占全國人口的比重為 60.9% 。數據充分說明我國人口基數龐大,勞動力資源富足,“人口紅利”特征明顯,這也意味著我國的就業人口總量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仍將維持高位。但是,我們也要清楚,“我國過去主要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為主的勞動力供給結構,已經被以高中和大學畢業生為主的供給結構取代。\"[27]不容忽視的是,近年來我國人口發展在人口出生率下降和老齡化程度上升兩個因素的影響下已經出現了人口負增長的情況。因此,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黨組書記、部長王曉萍認為:“勞動力大齡化特征明顯,存在供需結構性錯配。人口和勞動力流動性不斷增強。這些都迫切需要加快塑造素質優良、總量充裕、結構優化、分布合理的現代化人力資源,以人口高質量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28]高校畢業生既是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高素質勞動力供給的重要來源與保障,更是新質生產力催生的大量新興就業崗位的新型勞動者,是優化我國現代化進程中勞動力結構的重要力量。

(三)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注人自信自強新生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青年工作,圍繞新時代青年的思想建設、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及就業創業等作了一系列重要論述,將青年的成長發展與國家前途命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緊緊聯系在一起,為他們的成長成才指明了方向。一是青年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先鋒力量。五四運動以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青年懷揣遠大理想抱負,在國家和人民的召喚中奮勇擔當,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及改革開放中貢獻了青春智慧和青春力量,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實踐充分證明,中國青年是有遠大理想抱負的青年!中國青年是有深厚家國情懷的青年!中國青年是有偉大創造力的青年!無論過去、現在還是未來,中國青年始終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先鋒力量!\"[29]進入新時代以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廣大青年賡續革命先輩優良傳統,自覺擔負起民族復興重任,積極投身于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科技創新和社會服務之中,涌現出了黃文秀在脫貧攻堅中用生命詮釋最美青春、陳紅軍在衛國戍邊中英勇獻身及航天青年在創新創造中實現我國航天科技自強自立等一大批可歌可泣的先進人物和先進團隊,以“強國有我”的勃發英姿創造了鮮亮的青春業績,真正成為了維護國家安全、促進社會發展的先鋒力量。二是高校畢業生是實現教育強國、科技強國和人才強國的重要實踐者。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國高等教育要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心懷“國之大者”,把握大勢,敢于擔當,善于作為,為服務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貢獻力量。“十三五”到“十四五”十年間,我國高校畢業生規模持續攀升,自2022年首次突破千萬以來,高校畢業生在事實上已成為城鎮新增就業人口的主力軍,該群體就業狀況的成與敗直接關系到教育強國、科技強國和人才強國實現的快與慢、成與敗。因此,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尊重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規律的基礎上,有效協同教育強國、科技強國和人才強國三者之間的內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持性,促進并實現了教育培養人才、人才推動科技、科技引領發展的良性循環。三是高校畢業生是自信自強塑造中國大國形象的新生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強人才國際交流,用好用活各類人才。\"[30]當前,中國正處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關鍵時期,國際國內雙線發展都需要大量人才去支撐,因此,我國對人才的渴望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強烈。高校畢業生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他們在全球范圍就業將更加有效傳播和弘揚中華文化,提高中華文化感召力,使中國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占據文化發展的制高點;高校畢業生在科技創新和產業轉型升級方面潛力巨大,他們以突出的跨文化溝通能力自信自強向國際展示我國的科技創新實力;高校畢業生擁有寬廣的國際視野和深厚的世界情懷,他們能夠理性分析世界的差異性并充分尊重世界的多樣性,在推動全球治理變革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提升中國在國際就業領域話語權、助力并塑造中國在國際舞臺大國形象的新生力量。

結語

當前,我們已經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通過對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重要論述的深度分析,旨在引導全社會從歷史與現實、戰略與民生、發展與安全的多維角度去認識“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的時代要義和內涵要求。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具有鮮明的政治屬性、人民屬性、戰略屬性,是涉及民生福祉、國家安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復雜且重要的系統性工作,必須凝聚全社會的共識與合力。教育主管部門要在國家就業優先戰略引領下,持續加快構建高校畢業生高質量就業服務體系,暢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環,以自信自立的中國就業實踐為全球就業治理提供寶貴經驗。高校要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大使命,進一步明確辦學定位,堅持分類特色發展,動態優化調整學科專業設置,主動對接科技發展、國家重大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持續提升畢業生的核心競爭力和市場匹配度。高校畢業生要樹立理性的就業觀,正視就業過程中存在的各種矛盾與不足,通過提升個人就業能力和素養,在清晰的職業定位中找到適合自己的職業發展道路,努力實現自我人生價值。

[參考文獻]

[1] 董魯皖龍,鄭翅.為高質量發展貢獻億萬高素質人才——新時代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成效紀實[N].中國教育報,2025-04-08(01).

[2] 習近平:就業是永恒課題[EB/OL](2013-08-30)[2024-10-03].https://news.12371.cn/2013/08/30/ARTI1377873028213871. shtml.

[3]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 數據見證75年偉大成就[N].人民日報,2024-09-29 (06).

[5] 劉一丁.習近平總書記的實踐觀[J].瞭望,2023,(18).

[6] 中共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黨組.黨領導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的重大成就與經驗啟示[J].中國社會保障,2021,(18).

[7][8][9][10][11]郭國昌.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以《解放日報》建黨紀念日社論為中心的考察[J].蘭州學刊,2024,(4).

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曾珺.毛澤東情系民生解民憂[J].黨史文匯,2020,(3).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注釋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國家統計局.就業總量持續增長就業結構調整優化改革開放40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十四[EB/OL(2018-09-12)[2024-10-03].https://www.stats.gov.cn/zt_18555/ztfx/ggkf40n/202302/t20230209_1902594.html.

[12] 張曙.鄧小平與知青問題的解決[J].黨的文獻,2003,(6).

[13]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4] 習近平.論堅持人民當家作主[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

[15] 習近平.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J].求是,2024,(21).

[16]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N].人民日報,2022-12-17 (01).

[17] 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N].人民日報,2024-02-02(01).

[18] 央視新聞.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二〇二五年新年賀詞[EB/OL](2024-12-31)[2025-01-01].https://ysxw.cctv.cn/article.html? toc_style_id feeds_defaultamp;t=1735643615037amp;item_id 1506781951411024055amp;channelId 1215.

[19] 習近平.習近平著作選讀: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20]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21]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就業優先戰略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意見[N].人民日報,2024-09-26(01).

[22] 鄧佑標.青年是黨的未來和希望[N].解放軍報,2016-07-27 (06).

[23]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4] 王金元.新就業形態下法學生就業能力提升研究[J].西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23,(5).

[25] 莫榮,陳云.把穩就業提高到戰略高度通盤考慮[J].紅旗文稿,2023,(19).

[26] 別敦榮.內外用力實現高校畢業生高質量充分就業[J].中國大學生就業,2024,(11).

[27] 汪鵬.就業扶貧與貧困治理[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0.

[28] 王曉萍.以高質量充分就業助力中國式現代化[J]中國人力資源社會保障,2023,(6).

[29] 習近平.論黨的青年工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

[30] 習近平.論教育[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4.

The Historical Basis, Mai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Xi Jinping's Significant Discourse Concerning College Graduates’ Employment

WANG Jin-yuan (School of Marxism,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Gansu,73oo7o,PRC)

[Abstract]Employment is the most basic livelihood.Since the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of China,President Xi Jinping has put forward a series of new ideas and insights on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graduates,forming a highly concise and richly meaningful expresson regarding this issue.These important expositions,as an esential part of Xi Jinping's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possess profound historical foundations,distinct practical characteristics,and significant contemporary value. They provide important guidance for safeguarding national security, advanc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and realizing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Key words] Xi Jinping's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college graduates; employment;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digital intelligence integration

(責任編輯 曾慶輝/校對 弘毅)

主站蜘蛛池模板: 毛片免费网址| 在线欧美a| 综合色88| 国产成人乱无码视频| 国产91小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调教在线视频|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在线第一| 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亚洲人成在线免费观看| 欧美另类图片视频无弹跳第一页| 亚洲男人天堂网址| 久久亚洲AⅤ无码精品午夜麻豆|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孕妇大杂乱| 超清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绿巨人| 成人精品免费视频| 国产一线在线| 国产精品漂亮美女在线观看| 91激情视频| 中国国产一级毛片| 成年女人a毛片免费视频| 成人午夜精品一级毛片| 国产尤物视频网址导航| 色亚洲成人| 久久国产精品娇妻素人| 国产91在线|日本| 丰满人妻中出白浆| 玖玖精品在线| 久久福利片| 天堂岛国av无码免费无禁网站| 58av国产精品| 亚洲综合香蕉| 人妻精品全国免费视频| 亚洲成人黄色在线|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66| 国产亚洲高清视频| 亚洲香蕉在线| 欧美日韩福利| 国产一区二区福利| 免费又爽又刺激高潮网址| 国产网站免费观看| 久久久久国产一级毛片高清板| 国产无吗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欢| 亚洲区第一页| 在线另类稀缺国产呦| 亚洲va欧美va国产综合下载| 97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 精品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gif| 欧美一区福利| 成人a免费α片在线视频网站|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60岁| 欧美福利在线播放| 久久五月天综合| 思思99思思久久最新精品| 丁香五月婷婷激情基地| 欧类av怡春院| 偷拍久久网| 国产精品毛片一区| 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董美香| 国产 在线视频无码| 亚洲第一视频网| 波多野结衣的av一区二区三区| 思思热精品在线8| 九九热这里只有国产精品| 福利在线免费视频| 欧美日韩精品在线播放| 激情无码字幕综合| 亚洲中文精品久久久久久不卡| 亚洲性网站| 亚洲成人在线免费| 亚洲 成人国产| 亚洲a级在线观看| 中文无码伦av中文字幕| 国产无遮挡猛进猛出免费软件| 亚洲第一色网站| 久久综合色天堂av| 国产日韩丝袜一二三区| 超碰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四虎永久免费网站| 麻豆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办公室秘书无码精品| 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热门精品| 久久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