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新物質主義視域下中華“物”的國際傳播研究

2025-09-02 00:00:00吳瑛蘇潔
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5年5期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DOI] 10.16783/j.cnki.nwnus.2025.05.005

[文章編號]1001-9162(2025)05-0046-11

一、理解“物性”價值:國際傳播中“物”的哲學基礎

(一)客觀存在的物:認知世界的載體

從古至今,先哲們對“物”的討論一直存在。盡管在物質轉向之前,學者們更強調人類精神的重要性,但也已揭示出“物”的特有屬性。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西方人文學科領域逐漸興起強調物質價值的新物質主義思潮。新物質主義對傳統哲學中只關注人類主體性,而忽視物質能動性的觀點進行糾正,認為物質才是社會發展和文化構建的重要組成部分,新物質主義強調要重視物質在不同領域的互動傳播價值。新物質主義(NewMaterialism/NewMaterialisms)拒絕二元論為主導的思維模式,其創新在于,它變革了對物質的認識,指出并非世間所有物質都具有生物學意義上的生命特征,但所有物質都是施事主體(agencies),都能生成意義,并以各種方式影響人與非人的存在。

對物質的關注折射了人類對社會發展規律的尊重。“物”的本意既包含有形之物,也包含無形之物。中國古代先賢對“物質”的客觀屬性多有提及。《道德經》中的“無為而治”就體現了老子對自然萬物的思考,他提醒人們要尊重自然規律,以“無為”的態度對待事物的變化發展。1]海德格爾(MartinHeidegger)提出,可以在“比較狹窄”“比較寬泛”“最寬泛”三種意義上使用物,[2](P5)一是摸得到看得見的現成的東西;二是在世界中發生的不同情況,那些事件、事情,意味著所有事務;三是作為現象的物。列寧則指出,“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于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復寫、攝影、反映。”[3」(P128)也就是說,物質客觀存在、且作為世界發展之基本。因而,對“物質”意義的忽視,將影響我們對世界的認知,而對物質發展的梳理就是對社會發展歷程的回顧。

(二)情感互動的橋梁:物一人互動中的物質角色

物質是客觀存在的,對物質的認知也要保持獨立性。朱熹提倡“格物致知”,認為要通過對物質原理的探索來獲取知識,也就是需要與物質進行互動。通過物質進行情感寄托,有利于人開展符號構建、意義表達和精神交流。古代先賢認為,物的價值通過人賦予,人又依賴物來感受世界。儒家物論包括物我同源性以及互相涵攝、感通,“我”能知物推物,物是“我”的延展,物與“我”皆具有無限性,人與物各自循性而互相成就。4]

西方物質主義研究者認為,傳播的物質性研究關乎物,但最終目的不在物,而是關注物質在意義生產中的作用。在法國當代技術哲學家貝爾納·斯蒂格勒(BernardStiegler)看來,技術包括傳播技術為人類提供了外化和超越時間的可能性,技術也從依賴人的客體逐漸演化為獨立于人的外在力量,“人與其說是利用技術,不如說是為技術所用。因而人本身成了技術體系的職員、附屬、輔助,甚至是它的手段。\"[5](PP.27—28)法國媒介學研究者雷吉斯·德布雷(RegisDebray)指出,如果媒介研究只是一種對于媒介物的研究,那也會失之偏頗,“媒介學研究的不是物體方面的東西,而是研究關系方面的東西”[6](P73)這都體現出物質與人之間的依賴和互動關系,對物質的關注離不開對人類參與的探討,對物質傳播的研究本質上也是對人與物之間互動意義的關注。

(三)中華“物”:中華文明標識的物質載體

對體現中華文化內涵的中華“物”進行分類,探索其國際傳播角色,將有助于理解中華文明的傳播進程,并以中國經驗為例,深化對人與物之間互動意義的理解。中華“物”是中華文化符號的物質載體。文化符號是能超越事物本身的形式(如事物本身的形象、聲音、光亮、顏色、動作等),能代表某種意義與價值的物質實體。[7] (PP.49-50)

文化符號具有象征作用、凝聚作用和傳播作用。8]中華“物”是區別于其他文明形態的物,不僅具有物質實體性、可感知性和互換性等屬性,而且具有隱喻功能和象征意涵,傳播著中華文化歷史底蘊、凝聚著中華文明的精神特征。學者們對中華文化符號進行了多視角分類,從功能性視角看,中華文化符號包括象征符號、標志符號、言語符號;[9]從不同維度的特定指向看,中華文化符號包括地理類、物質類、精神類、歷史類、文化藝術類、生活類六類。10]對中華文化符號的分類體現出兩個主線,一是從歷史和現代角度劃分,二是從文化精神和固體物質角度劃分,對中華“物”的分類也展現出相似特征。

物具有情感溝通價值。對物的傳播歷程進行梳理和追問,能夠探求其在人類互動和傳播過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和獨特的傳播價值。本文從新物質主義視角切入,總結具有能動性的中華“物”在國際傳播中的價值,并基于“人一物”互動關系,探索人與物的糾纏和人對物的操作所產生的積極因素和消極阻礙。其中對中華“物”的創新路徑探索,關注新物質主義與敘事學的有效結合。敘事學作為一門研究敘事及其結構的學科,它探討故事如何塑造我們的感知世界,就是研究某一主體如何講好故事,進行文本內涵的表現。而在新物質主義看來,對物質的講述類似對“文本”的構建:它不單是分析文學作品或其他藝術形式(繪畫、雕塑等)中的物質,更關注物質本身,將物質本身視為一種文本。同時敘事具有運用非人類中心的方式去認識、理解和闡釋物質的特性,兩者都注重對非人類事物的關注和構建。在此基礎上將新物質主義和敘事學相結合,可以探索中華“物”國際傳播的創新路徑,其整體展現如圖1所示:

圖1中華“物”國際傳播的創新路徑

二、能動性的中華“物”:中華“物”的分類和國際傳播價值梳理

新物質主義(NewMaterialism/NewMaterialisms)作為一個高度異質化的理論空間,包括“物論”(thingtheory)、“新活力論\"(neovitalism)、“動能實在論\"(agentialrealism)、“思辨實在論”(speculativerealism)、“行動元網絡理論\"(actantnetworktheory)等理論,為不同學科提供了新的理論視角。“新物質主義(NewMaterialism)”是一個涵蓋性的術語,用來統稱所有研究人與物質世界關系的新話語。韓啟群教授對西方學者有關物的“能動力”的研究進行總結,認為“新物質主義最基礎的假設或核心的爭論是‘能動力’:人類和非人類的自然界都是通過‘內在互動’來施展能動力的”[11]新物質主義并非特指某種具體理論,而是對如何打破建構主義與本質主義、物質與話語、表征與非表征的二元對立僵局的哲學反思。[12]

中華“物”具有物質屬性,也具有物質意義的生成價值,但對于不同類型的中華“物”而言,其具體的施事能力有所差異。綜合前期研究對中華文化符號的分類,本文從固體性、精神性、現代性和歷史性角度將中華“物”分為四類。這四類中華“物”因其自身的客觀物質性及其物質能動性,體現出中華“物”的國際傳播價值(表1)。

表1國際傳播中中華“物”的分類

(一)從歷史文物到現代博物館:中華歷史文化“物”的傳承活力

中華文明作為世界歷史最悠久、文化最豐富的文明之一,擁有大量的歷史文物,這些文物不僅承載、綿延著文化記憶和歷史傳承,更具有深厚的象征意義和物質活力。美國文化批評學家比爾·布朗(BillBrown)于1996年提出“物質無意識”(TheMaterialUnconscious)的批評話語,提醒研究者關注文本中的物質文化,認為這些重復但無明確象征意義的文學意象是特定歷史時期經濟、政治結構留下的隱性痕跡,既生動日常、又具有挖掘歸檔的價值。[13]對物質的文化意義進行挖掘,可以體現出物質的文化活力和延續力量。

中華歷史文化“物”,是我們國家歷史文化的沉淀,中華歷史文物因其意義承載作用產生能動效果。比如瓷器是中國古代對外交流的重要輸出文物,中外陶瓷文化交流實際上就是以陶瓷為媒介的技術與思維的交流。隨著中國歷史的演進,許多珍貴文物從皇宮走向了現代博物館,文物成為了文化記憶的存儲器。很多中華歷史典籍和傳統技藝也成為文化傳承物質,《論語》等中華傳統文化典籍在歐洲的流傳就可追溯至16世紀末,18世紀擴散到北美洲[14]以《論語》為代表的中華傳統文化典籍蘊含著中華政治智慧和哲學思想,也是全人類的寶貴精神財富,被傳承延續至今。在比爾·布朗的《物論》中,他力圖構建起“人與物之間本質性的相互聯系,認為當物被置于相互聯系的網絡中后,物與人的界限就變得模糊”[15](PP.5—8)也就是說,物能建構意義、塑造主體、負載情感和道德。歷史文物繼承了古代人的智慧,是中華工匠精神的展現。

從歷史文物到現代博物館,中華文化物質的活力通過重新詮釋和技術手段應用得以延續和擴展。通過博物館展覽、數字化互動、國際文化交流等多種形式,中華文物成為跨文化傳播的重要力量,展現了其超越時間與空間的象征活力,不僅促進了全球文化交流,也加深了不同文明之間的理解與互鑒,為構建多元共存的世界文化體系作出了獨特貢獻。

(二)從絲綢之路到數字絲綢之路:中華流通“物”的互聯互通

新物質主義的“新”除了體現在“物質能動性”中(MaterialAgency)以外,還有對“內在互動”(intra-acion)的論述。[16](PP.1—5)從歷史上的絲綢之路到今天的“數字絲綢之路”,中華流通物始終在全球貿易與文化交流中扮演著重要互通角色。古代的絲綢、茶葉、瓷器等作為物質的“商品”,不僅代表了中國的生產力和文化,也在連接東西方文明的過程中展現了強大的互聯互通性力量。今天,隨著數字技術的飛速發展,物質能動性不僅在物理空間內顯現,還在數字化、信息化背景下展現出新的互聯特征。

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之間的重要貿易路線,連接了中國、中亞、歐洲等廣闊區域。絲綢之路上的流通“物”在文化傳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通過絲綢、茶、瓷器等流通,技術、思想、宗教和文化得以在不同地區傳播,并形成了跨文化的交流網絡,人們在商品交換中互聯互通,感受文化差異和文化魅力。隨著技術的進步和全球化進程的加速,絲綢之路的物質流通方式發生了巨大轉變,進入數字化時代,數字絲綢之路(DigitalSilkRoad)通過互聯網和數字技術促進全球貿易、科技合作和文化交流。在這一背景下,物質的流通方式從物理商品逐漸延伸至數據和信息的流通。數字絲綢之路的物質不再局限于實物商品,還包括信息、數據和技術。這些進一步促進了“一帶一路”國家的互聯互通,并有望促進人類共享數字技術、數字科技等新經濟新業態的發展權益,最終實現世界各國的共同繁榮。

無論是實體商品還是數字化產品,它們通過與人類、技術、文化等多方的互動,展現出其強大的互聯互通性力量。這些流通的“物”在全球供應鏈和文化傳播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體現了“物”作為全球貿易和跨文化交流的關鍵節點的作用,其能動性通過數字技術得以進一步擴展,從而推動全球經濟與文化的深度互聯,成為全球經濟和文化發展的重要支撐。

(三)從四大發明到新四大發明:中華科技“物”的能動性變革力量

在新物質主義認識論下,物質不再是僵化的、惰性的、被動的、可預測的和服從人類意志的存在,而是一種具有自身能動性的活性事物(vibrantmatter)并參與到日常生活中,或者說物質具有創造自身軌跡的能力,[17](PP.6—13)能夠在不同的歷史、文化和技術背景中影響和塑造人類的行為和思維。中國從四大發明到新四大發明的不斷發展,體現出中華科技“物”變革的力量。

1620年,英國學者羅杰·培根(RogerBacon)指出,印刷術、火藥和指南針這三種發明“在世界范圍內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況都改變了:第一種是在學術層面,第二種是在戰事方面,第三種是在航行方面;并由此又引起難以數計的變化來;竟至任何帝國、任何教派、任何星辰對人類事務的力量和影響都仿佛無過于這些機械性的發現了。\"[18](P103)中國四大發明影響了社會變革,中華“物”以其對世界變革的能動性被世界認知和應用。現如今,中華科技“物”的變革性力量仍舊在推動著社會發展。有研究就“一帶一路”倡議中的“民心相通”主題發起調研,沿線20個國家的青年留學生投票選出了他們最想帶回母國的四種生活方式:高鐵、支付寶、共亨單車、網購,并將其總結為中國“新四大發明”[19]可見,進入現代社會,物質能動性在新四大發明中得到了進一步的體現。以高鐵為例,它不僅是交通工具,更是改變時空概念的物質存在。

新物質主義強調物質并非被動的存在,而是擁有自身的能動性(agency)。這表明,物質通過與人類和環境的互動,能夠在社會和歷史中產生變革。在物質中存在一種推動社會變革的驅動力。[20]四大發明中的紙張、火藥和指南針,它們在歷史進程中通過自身的特性與人類的結合,推動了全球化、知識傳播和軍事技術的變革。高鐵的速度和運行網絡改變了人與空間的互動方式,重新定義了時間的價值和經濟活動的效率。這都體現了中華科技“物”作為工具的變革性特質,它們在與人類社會、文化和經濟結構的復雜互動中,推動了歷史進程的演變。

(四)從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中華品牌“物”創新性的主體互動

新物質主義認為,物質能夠與人類及其他因素共同構建復雜的網絡,不同行動主體在互動中進行意義構建[21]布魯諾·拉圖爾(Bruno Latour)擴展了行動者網絡理論(actor-networktheory),并提出了3個核心概念:行動者(actor)、轉譯者(meditator)和網絡(network),他認為一個行動者能在自己的周圍構建一個網絡,使其他要素依賴著自己,并將其興趣轉譯進自己的網絡中。[22](PP.101一109)不同行動主體之間的互動和勾連將會促進物質創新。

中華品牌的轉型歷程,比如從“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就體現出“物”的行動者網絡互動的勾連。它揭示品牌、技術、消費者、政策等多方之間如何通過物質性元素進行動態交織,從而推動產業和社會的創新和發展。“中國制造”的品牌產品通常聚焦于大規模生產、成本控制與技術模仿。在“中國制造”階段,中國樹立了“世界工廠”的形象。在這一時期,物質雖然具備能動性,但更多的是服從于資本和勞動力的需求,呈現出較為被動的作用。然而,隨著中國制造業的不斷升級,產品質量和創新能力的要求逐漸提高,“中國制造”逐漸轉型為“中國智造”。在此過程中,“物”在行動者網絡中的作用變得更加關鍵。智能制造不再是依賴低成本勞動力,而是通過智能化技術,提升產品和生產流程的自主性與靈活性。中華品牌“物”的國際傳播,更是可以看作政府組織、消費者、品牌企業和物質產品不同行動主體之間的協商和合作,不同主體之間通過利益共享而形成一個動態的交流和互動網絡。行動者通過轉譯相互串聯,令爭議在調適、協商之下獲得平衡,并聯結成一致性的共識,促進了中華品牌的發展和創新。

在新物質主義視角下,品牌物將不僅僅是物質產品,更是一個動態的、與多主體互動的創新集成體。在從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的轉型中,品牌物不再是簡單的物質存在,而是通過其能動性并借助行動者網絡,與人類、技術、市場等多主體互動,共同推動了全球科技與市場的變革。這一過程也展現了品牌物在創新中的核心作用。

三、物與人的糾纏:中華“物”國際傳播的多維影響因素

人類的起源和演化,都有物質的參與。著名考古學家伊恩·霍德(IanHodder)指出,人之存在完全依賴人造物。自人類制造出第一件工具起,我們就不斷通過改造物來解決問題。這種對物的依賴塑造了我們的人性。[23](P4)他提出了“糾纏”(entanglement)理論,結合生物學、哲學、人類學、考古學以及物質能動性、物質性等視角,他將“糾纏”定義為四種不同類型的人與物之間關系的總和:人對物的依賴、物與物之間的依賴、物對人的依賴,以及人與人之間的依賴。該理論將物放在中心地位,關注物是如何讓其他物和人向它們聚攏的,認為物聚合了各種物或者事件過程,人們也因為要管控他們所依賴的糾纏而深陷其中。[23](PP.147—148)讓事物聚在一起的并不是文化、傳統或是某種特性,而是依附關系網格。當然,文化、傳統特性會包含在糾纏中,并為糾纏做出貢獻,但只有當它們在人一物糾纏的鏈條中才能成立。23](P139)可見,物質和人的糾纏關系受到多重因素的影響或束縛,物質與人互相依賴,在糾纏中不斷演化和進步。

(一)物與觀念:政策理念的主體間性作用

觀念、制度也是物,具有獨立的能動性。觀念、制度和人類本身作為物,參與到復雜的關聯網絡中。觀念、制度能夠被對象化、物化,并與人相分離,從而具有獨立的能動性。23](P73)觀念的構建在人一物互動和物質傳播中具有重要的勾連作用。國際傳播首先是國家間的傳播,這一性質決定了“國家主體”和“政府主體”的合理性,在中華“物”的國際傳播中,國家主體、政府主體作為積極能動的施動者促進國際傳播的路徑構建,國家主體和政府主體積極進行大政方針和政策理念的制定,為中華“物”的國際傳播搭建平臺。從物與事的角度來說,關系論看重的不是物,而是物所處的關系,物乃事中之物。24]也就是說,物伴隨著事的發生,而被賦予了不同的意義和價值。因而,政府政策和大政方針成為打造“物”產生特定意義的“事”,國家間的政策理念促進了各國物質的融通和擴散。

物與物之間有多種形式的聯系,包括概念、制度等。制度和階級或政治不平等的觀念還會影響到人們對事物的分析結果。觀念自然可以轉化為物,并與人造物產生復雜的糾纏關系。[23](P70)社會觀念的產生受社會制度和政治體制的影響,國家戰略和政策推動中華“物”的國際傳播。比如,古代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通過促進不同民族和文化相互交流,把中國與印度、埃及、波斯、阿拉伯及希臘、羅馬等古老的文明國家聯結起來。“一帶一路”沿線流傳著星羅棋布的中華“物”。這些中華“物”穿越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默默地傳遞著中華行為方式、思想文化和政策理念。

我們很難離開人類干預來討論物一物關聯,或者脫離物來討論人一人關聯。糾纏囊括了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復雜關系,這種關系產生、束縛、包含所有實體:人類、動物、物、觀念、社會制度。[23](PP.108一109)社會環境和文化氛圍也成為影響物質傳播的行動主體,并且展現出主體間性的力量。主體之間可以通過政策助推建立彼此關系,克服因種族、文化、時空等因素帶來的誤解、偏見和交流障礙。借助“一帶一路”的物質傳播,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下,主體間的交流互動和文化多樣性價值獲得彰顯,加強了“人一人”的互動協商。

(二)物與人:精神內涵作為打通人類共通價值的武器

人與物依附過程的演進也展現出了人類演化的發展方向。然而在這種整體方向性之內,我們還是可以看見展開的各種不同方式,物的能動性和人的能動性彼此成就[23](P152)傳統造物理論承認“物”與人的二分,但不認為二者之間是二元對立的,尤其不認為“物”是從屬于人的。人的意義只有在“物”中才能實現,而“物”的價值也只有通過人才能實現。因此,“物”的意義必須在物與人之間、自然物與人造物之間、手工之物與機械之物之間、物的實用性與審美性之間等關系中才能被揭示。[25]物的交往本質上是物的文化交往,也是民心相通的體現。

糾纏理論的關鍵思想就在于人類依賴的不是單純的物質,而是對人類也有依賴性的物。因為我們賴以生存的物很難自我增值,在我們愈發依賴它們的過程中,它們也愈發依賴我們。這種依賴關系因為人與物之間的彼此依賴而增強。23](P107)物的價值在人的尺度下被表現出來,換言之,就是“物的意義的呈現過程實際上置于物與人的關系或人與物的關系之中”[26]人將自己的價值追求作為物是否具有價值的衡量,因此,人對物的看法和人與物的互動,實際體現出人對于自身精神價值的挖掘。比如,李子柒的視頻沒有語言闡述,沒有文字介紹,僅僅通過物質的展現而吸引了大批海外受眾,本質上是對人類共有的精神價值的追求,李子柒的視頻展現出的不急于求成、追求閑適精細的匠人精神是其物質生產的內涵。因此,中華“物”的傳播,通過人的能動構建展現出人們共通的精神追求。

(三)物與物:媒介物作為打破國際交流隔閡的中介

人與物之間的相互依附關系創造了發展的整體方向性,也同樣創造了特定的路徑,每一條路徑都給以后的世界留下了物質、社會、觀念交互糾纏的遺產。[23] (P152)媒介物質性研究不僅要看到“物”所發揮的中介化作用,更應該看到這種中介化作用對人類身體感官、人類主體性甚至人類文明的持續影響。27]“物質性轉向”注重以媒介物為中介的傳播研究,強調媒介的物質價值。雷吉斯·德布雷就依據媒介特性將人類文明史分為“口語域(logosphere)\"\"印刷域(graphosphere)\"和“視聽域(videosphere)\"三個階段(PP.45一47),體現出不同時代媒介物的不同特性和當代意義。可見,物質的傳播也要關注當代媒介物的特性和其帶來的社會變革,通過更好地運用媒介物的當代屬性,來打破物質國際傳播的隔閡。

人類對物的依賴導致了物對其他物的依賴。[23](P163)人依賴其他物質獲取基本需要的物質,這就形成了物質對物質的中介。在霍德看來,在這種人一物的糾纏中,延伸出來的物一物依賴,會產生一定的不平等。精英往往比非精英擁有更多物,這讓他們更能控制他人。也正因此,世界各國都注重對媒介基礎設施尤其是新媒體的開發,以促進本國文化和物質的輸出。中華“物”國際傳播中的“物的交往”也需要“他物”來作為中介。物對物具有依賴性,在人們無法直接對物質進行感知,并且對物質內涵進行理解的時候,媒介平臺的中介作用更為凸顯。

中介化的媒介物正在不斷重塑人的所看、所聽和所想,媒介物的中介化不僅拓展了人的行動與知覺維度,還調節著人的體驗以及人卷入媒介物的黏性。[28]中華“物”的國際傳播也需要媒介物作為中介,以此促進海外民眾的感知。例如三星堆作為歷史文物,在其遺址挖掘和博物館展覽中,都綜合運用了短視頻、慢直播、新聞快閃、動漫融合和新聞游戲等媒介敘事,由此跨越國界,形成全球性媒介事件,并推進了文化知識的傳播與共享。

四、人對物的操作:中華“物”國際傳播的困境和阻礙

(一)哲學差異:對中華“物”理念的誤讀

由于中西方哲學理念存在差異,對中華文化典籍的理解也存在差異。美國心理學教授理查德·尼斯貝特(RichardE.Nisbett)通過與中國學生的對話,揭示了中西方在世界觀和認知方式上的差異。他認為中國人傾向于將世界視為循環變化的整體,重視事物之間的關系和背景;而西方人則注重恒定、可分析的對象,強調通過掌握規則來控制事物。29]西方哲學知識論善用邏輯和分析方法,以嚴密的分析和論證對外在世界進行認知。而中國哲學知識論則始終與價值論、形而上學處于統一的狀態。[30]

比如,西方人將《西游記》翻譯成《猴》(Monkey或TheMonkeyKing),就突出了孫悟空的個人英雄主義色彩,這與中華文化將師徒四人取經作為一個團隊的故事來理解有鮮明差異。此外,在西方視角下,《水滸傳》是宋江的個人秀,《三國演義》中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和仁義無雙的劉備,也涂抹上了西方思維的個人英雄主義色彩。

東西哲學差異在思維方式上有集中展現,西方的思維方式建立在二元對立基礎上,中國哲學則更注重非二元性。西方社會具有一種強調兩極分化和沖突的意識形態。中國哲學則尋求和諧和集體意識,并且深刻認識到人類不能戰勝自然,只是作為自然世界的一部分存在。哲學思想的差異,導致了雙方在政治制度、社會形態、宗教、科學等等各個方面的差異。因而,在考慮中華“物”的思想內涵時,也受到中西哲學思想差異的影響,對中華“物”的理念進行誤讀。

(二)文化差異:對中華“物”內涵的誤解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流溝通中,最難消除的理解障礙之一,便是他們難以共享一種通用的文化符號系統。[31]文化差異也引發人們對中華符號的誤解。除了政治參與的直接干預外,人們在地理環境、生活方式、生存方式和習俗傳統影響下的思維習慣和文化意識也間接影響到了人們對中華“物”的認知和理解。

對于因文化差異所造成的誤讀,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對“龍”理解的差異。“龍”在中國作為文化符號蘊含著智慧、祥瑞、尊貴等積極寓意。1815—1823年,英國傳教士馬禮遜在編譯出版《華英字典》時,直接將“中國龍”翻譯成了“dragon”,指的是西方神話中一種蛇形長身、兇殘狠毒、與主神為敵的惡魔。自此以后,“中國龍”與“dragon”的對應關系便在歐美世界流傳,[32]因而西方人對中國“龍”的理解就多了一份兇殘的含義。除了文學符號被誤讀以外,很多中國傳統技藝也因文化差異而被誤讀。比如,電影《刮痧》就以中醫刮痧療法所產生的誤會為主線,講述了因東西方文化碰撞給華人生活帶來困境的故事。在這個故事中,中西醫學和倫理發生了不可調和的沖突,也折射了西方社會的文化“中心主義”傾向。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一種文化在他者文化中的擴散很容易遭遇文化阻抗,即“文化維模功能”,這一功能既是一種選擇和保護,又會引起一定程度的“文化誤讀”,給不同文化間的溝通和理解造成阻礙。

(三)政治偏見:對中華“物”的扭曲化構建

國際傳播是國際政治的一部分,而國際政治突出的是政治關系,這就決定了國際傳播在影響國際政治的同時,必然受到政治權力的制約與控制。中華“物”的傳播文本中存在政治偏見,新聞媒體通過選擇和塑造信息的方式,強調偏見內容。新聞報道的偏見塑造,甚至影響中華“物”的有效傳播和國家形象的積極建構。

中國的快速崛起和西方制度所呈現出來的弊端,使得西方越來越有危機感,西方媒體常將中國建構為霸權國家,并借用中華“物”的傳播實踐進行負面的意義構建。即使對于憨態可掬的大熊貓,也有美國研究者比爾·麥克謝(BillMcShea)在《華盛頓郵報》上指出,“事實上,它們(熊貓)會互相傷害,特別是當雄性要確立統治地位或爭奪雌性時”;“在中國秦嶺山脈,經常可以看到雄性因與其他雄性爭斗而耳朵被撕裂或被咬傷。\"[33]像這樣的言論意在重新設置有關“熊貓符號”的議程,只是其與普通公眾對熊貓的印象大相徑庭,像這樣的議程設置很難受到國外受眾的認可。

西方國家對中華“物”的誤讀與誤解,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國際社會對中國崛起的復雜態度。這種誤解不僅源于文化差異和歷史敘事的偏差,更深層次上涉及全球話語權的競爭以及意識形態的對立。中華“物”作為文化符號,既是中國歷史與現代發展的見證者,也是國際社會觀察中國的重要窗口。然而,在復雜嚴峻的國際輿論環境下,中華“物”往往被賦予超越其本身的象征意義,甚至成為地緣政治博弈的工具,因而在政治參與中也被賦予了重要角色。

(四)技術競爭:對當代技術物的認知偏差

有調查顯示,在華外國人認為最能代表中國的五個文化符號是:長城、大熊貓、中國功夫、中國龍和微信[34]這其中,只有微信是當代文化符號,其他四項都屬于中國傳統文化符號。現代智能技術的突破性發展讓當代的大國傳播博弈進入了由技術競爭驅動的全新賽道。國家間國際傳播,強調技術的關鍵作用和價值。國際制度的存在,更是增加了國家間競爭的內涵,通過國際制度表現的大國競爭與地緣政治競爭、技術競爭相互作用和影響,形成了國家間互動的新內容。35]當代技術的高速發展,使得各個國家都關注本國的科技發展前景和競爭情況,技術競爭成為國家間關系的核心戰略,具有國家安全和經濟層面的意義。因而,中華“物”的國際傳播也受到技術競爭的政策影響。

技術的國家屬性使得技術民族主義泛濫。[36](P19)隨著大國競爭的加速回歸和科技的迅猛發展,技術地緣政治邏輯驅使美國展開對華科技競爭。華為孟晚舟的案例就體現全球技術競爭的固有矛盾和斗爭。[37]自2018年以來,中美貿易摩擦和科技領域的競爭愈演愈烈,中國科技物的海外傳播受限,影響到海外民眾對中國現代技術的感知。美國利用谷歌等公司來顛覆華為的供應鏈,來縮小華為海外市場可用的經濟空間。[38]與此同時,在中國芯片技術逐步發展之際,美國敦促荷蘭和日本限制向中國提供更多芯片制造設備[39]美國和歐盟承諾花費810億美元在自己的國家制造更多的芯片,并且抑制中國芯片的國際產業布局和國際傳播,以鞏固其技術主導地位。2024年10月4日,歐盟委員會發布的聲明表示,歐委會對中國進口純電動汽車征收關稅的提議獲得了歐盟成員國的必要支持,對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造成影響。這些技術競爭手段不僅使得中華科技物的國際傳播受到阻礙,也影響了全球科技創新與合作發展。

五、國際傳播的創新路徑:中華“物”的敘事策略

(一)物質 + 科技:傳統物多模態敘事下的數字傳播

魯斯·佩吉(RuthPage)提出“多模態敘事”理論,即憑借對各種感覺模態的綜合運用,從而使得敘事者、受眾和故事內容可以相互影響的敘事類型。[40](P5)模態(Modal)是人類通過感官(如聽覺、視覺、觸覺、發音器官等)與外部環境(如人、計算機、移動設備等)之間的互動方式。41]利用多模態符號推動“物”的國際傳播,受眾則會通過與多模態符號的互動獲得共情。在中華“物”的傳播過程中,要關注視覺符號在國家形象生成與傳播中的作用,加強對中華“物”文化價值的挖掘,關注數字化內容建構。

數字技術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記錄和傳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也較好地解決了長久存在的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播”之間的矛盾。42]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多模態編碼,通過文字、聲音、圖片和視頻等多種模態符號的傳播,可以使得中華“物”獲得更廣泛的認同,多模態敘事能有效提升國際傳播效果。比如,三星堆遺址和文物借助臉書(Facebook)、X(原Twitter)、照片墻(Instagram)、油管(YouTube)等海外社交平臺,使用網絡游戲、融合直播、MV、H5、短視頻等多種形式,吸引了大批國際受眾的關注與互動,向世界展現了中華文化的輝煌燦爛和源遠流長。

多模態內容相比于傳統文本,能夠更有效地吸引受眾注意力,提高信息傳播的生動性和沉浸感。這種傳播形態不僅增強了中華“物”作為文化符號的認知度,也在跨文化交流中提高了其影響力。對中華“物”的符號構建和海外傳播,正面臨數字技術重構的轉折。在復雜的傳播環境中多模態內容具有更強的注意力、競爭能力和符號構建能力,契合數字文化消費的“適應性無意識”特征,即用戶在信息碎片化環境下自發選擇更具吸引力和互動性的內容。多模態符號的廣泛使用增強了跨文化傳播中的意義感知,借助多模態敘事可以跨越文本和語言的解碼障礙,以多模態話語構筑中華“物”國際傳播語境的共通性,并有效實現“物質 + 技術”融合的創新路徑,擴展中華物國際傳播的領域和范圍。

(二)物質十文化:現代物文化敘事下的IP打造

語言學家羅蘭·巴特(RolandBarthes)認為,“自人類歷史誕生以來,所有階級、所有群體都有他們的敘事,敘事是跨國家、跨歷史和跨文化的,它就在那里,它就是生活本身”[43]中華“物”的敘事要注重文化IP的挖掘。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聚焦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出了“建立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協調機構,建立文化遺產保護督察制度,推動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和統一監管”,并在此基礎上“構建中華文明標識體系”,關注對中華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增強中華文明的影響力和感染力。因而對中華“物”的國際傳播,要挖掘中華文明精髓,并擅于開展文化敘事。尤其是中華現代物要擅長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汲取靈感,運用中華歷史文化進行包裝。

中國諸多文創產品通過IP打造和文化敘事,不斷推動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故宮博物院基于館藏文物,推出了大量具有文化價值的IP,如“朕知道了”膠帶、故宮貓系列、故宮口紅等,賦予歷史文物以新的文化符號意義。熊貓作為中國的文化象征,被塑造成多個IP形象,如“功夫熊貓”(DreamWorks動畫)、成都大熊貓基地的文創產品、熊貓郵票等,形成“熊貓外交”,并通過電影、動畫、文創等方式,讓熊貓形象深入全球受眾。可見,中華“物”的IP打造與國際傳播正在向多維度、多媒介和多市場發展。

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競爭中站穩腳跟的根基,要通過塑造品牌IP,為當代中華“物”注入傳統底蘊和現代內涵,以此增強中華“物”的辨別力和影響力。將中華“物”所表征的生活場景、價值觀念和文化意義完整地加以敘事打造、呈現和解讀,打牢文化敘事根基,向人們展示中華“物”的文化內涵和精髓,激發人們的價值體認、審美體驗和精神體悟。對物的敘事要通過挖掘其歷史和內涵來進行IP打造,以促進中華“物”的傳統內涵傳遞。

(三)物質 + 情感:中華物情感敘事的共情視角轉換

西方認知研究學者帕特里克·克姆·霍根(PatrickColmHogan)提出情感敘事的概念,強調以“訴諸情感”為基本導向,通過情感化的語言和模式來講述故事。中華民族推崇“觀乎人文,化成天下”的柔性力量,要找到以文“化”人、以“情”動人的著力點,挖掘中華“物”國際傳播的共情價值,以物傳情,以情化人,以此破解“文化折扣”和“文化誤讀”的困境。

霍根認為文本的語言、情節、結構等敘事元素深刻影響了讀者在閱讀時的情感體驗,故事內核甚至會取決于敘事中的情感表達。44](PP.66—75)在中華“物”的傳播過程中,情感敘事的核心并非是“物”本身,而是人們共通的情感因素,其敘事邏輯體現在借助語言符號來喚醒受眾的情感。比如,中國網絡短劇《逃出大英博物館》聚焦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用張永安送小玉壺回家一事構建敘事格局,在擬人化的呈現情景中展示國家文物實力,在動情處生發真正的共鳴,不僅展現了中華“物”的文化價值勾連,也獲得海外受眾的共鳴。英國BBC以《大英博物館:中國熱播視頻推高歸還中國文物呼聲》為題報道了《逃出大英博物館》在中國社交媒體的火爆程度與民眾希望流亡海外的中國文物早日歸家的呼聲。國際媒體對《逃出大英博物館》的報道,引發國際輿論關注,引起對中華傳統文物的討論。

對中華“物”進行情感敘事可以建立情感鋪墊,有助于喚起人們對物質的關愛情懷。情感化敘事不僅為用戶提供了積極的情感體驗,也能夠構建文化共識、催生現實文化參與行為。情感敘事通過對中華“物”能指概念進行意向挖掘,重構公眾對中華“物”的情感化想象方式和識別方式,以此凸顯人與物共生的話語基礎,挖掘人類共有的想法和理念,從而促進人們在對中華“物”的理解和接觸中,更清晰地認知自我,對中華“物”的應用產生黏性。

[參考文獻]

[1] 成智杰,何潞.淺析《道德經》中“無為而治”思想及其時代價值[J].漢字文化,2024,(14).

[2] [德]馬丁·海德格爾.物的追問:康德關于先驗原理的學說[M].趙衛國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0.列寧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 張錦枝.論王陽明思想中的物與知[J].哲學動態,2023,(9).

[5] [法]貝爾納·斯蒂格勒.技術與時間:1.愛比米修斯的過失[M].裴程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9.

[6] [法]雷吉斯·德布雷.媒介學引論[M].劉文玲譯.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4.

[7] 時蓉華.社會心理學詞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8] 馬惠蘭,王超輝.中華文化符號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的作用和運用[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13).

[9] 都永浩,楚銳杰.從概括性思考中華文化符號與中華民族形象[J].黑龍江民族叢刊,2024,(2).

[10] 曾明,龔婷,戴登云等.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的劃定原則及類型特點[J].民族學刊,2021,(7).

[11] 韓啟群.新物質主義視域下的韋爾蒂植物書寫研究[J].山東外語教學,2020,(6).

[12] Daya S. Words and worlds: Textual representationand new materialism [J]. cultural geographies,2019,26 (3).

[13] Brown B. The material unconscious: Americanamusement, Stephen Crane amp; the economies of play[M].Lond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6.

[14] 顧犇.《論語》在海外的傳播[J].北京圖書館館刊,1999,(2).

[15] Brown B. A sense of things:The object matter ofAmerican literature [M]. Chicago : University ofChicago Press, 2003.

[16] Hall D W,Murphy J. Gendered ecologies:Newmaterialist interpretations of women writers in thelong nineteenth century [M]. Liverpool:LiverpoolUniversity Press, 2020.

[17] Bennett J. Vibrant matter: A political ecology ofthings[M]. Durham:Duke University Press,2020.

[18] [英]培根.新工具[M.許寶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19] 你最想把中國的什么帶回家——20國青年街采 定義中國“新四大發明\"[EB/OL].新華社新媒體專線,2017-05-09.

[20] 金壽鐵.從宗教無神論到希望哲學- 恩斯特·布洛赫研究[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8,(4).

[21] 韓啟群.“物轉向”:21世紀以來的理論衍進、內核演變與文學研究前沿生成[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4)

[22] Latour B. Reassembling the social:An introductionto Actor-Network-Theory[M].Oxford:OxfordUniversity Press, 2005.

[23] [英]伊恩·霍德.糾纏小史:人與物的演化[M].陳國鵬譯.上海:文匯出版社,2022.

[24] 盧文超.物乃事中之物——論藝術事性視域中的贗品問題[J].文藝研究,2023,(9).

[25] 高波,徐磊.《周易·系辭傳》的“制器”思想與造物理論的哲學基礎[J].藝術百家,2024,(1).

[26] 彭富春.什么是物的意義?—莊子、海德格爾與我們的對話[J].哲學研究,2002,(3).

[27] 蔣曉麗,鐘棣冰,侯明希.泛化無界與“物的空洞\"?媒介物質性研究的現實表征、挑戰與再反思[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4,(4).

[28] 杜丹.共生、轉譯與交互:探索媒介物的中介化[J].國際新聞界,2020,(5).

[29] Nisbett R. The geography of thought: How Asiansand Westerners think differently. and why [M].USA: Simon and Schuster,2010.

[30] 劉愛軍.本體、方法與科學:中西方哲學知識論的區別及其根由[J].哲學研究,2015,(11).

[31] 賈磊磊.全球化語境中的跨文化表達——論非文字類文化符號的傳播效應[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1,(12).

[32] 戴維.民族圖騰與國家標志:龍與中國國家形象傳播[J].文學與文化,2012,(3).

[33] Bill McShea. Five myths about pandas [N]. TheWashington Post,2015-08-28.

[34] 陶建杰,馮珊珊.關于在華外國人中國文化認知情況的研究[J].國際傳播,2020,(3).

[35] 張發林.國際政治中的制度方略——內涵、邏輯與策略[J].東北亞論壇,2022,(5).

[36] Wong PN. Techno-Geopolitics:US-China tech warand the practice of digital statecraft [M]. Delhi:Routledge India,2021.

[37] Na Y,Pun N. Techno-nationalism as the culturallogic of global infrastructural capitalism: mediaspectacles and cyber-situations in Huawei MengWanzhou's extradition case [J]. Chinese Journal ofCommunication,2023,16(4).

[38] Cartwright, M. Internationalisingstatepowerthroughtheinternet:Google, Huaweiandgeopolitical struggle [J]. Internet Policy Review,2020,9(3).

[39] Karen Freifeld.U.S. pushing Netherlands,Japanto restrict more chipmaking equipment to China,source says [N]. Japan Today,2024-06-19.

[40] Page R. Newperspectivesonnarrativeandmultimodality[M].NewYork:Routledge,2010.

[41] 顧曰國.多媒體、多模態學習剖析[J].外語電化教學,2007,(4).

[42] 鄧建國.儀式與傳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數字國際傳播中的“技術折扣”和補償策略分析[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25,(1).

[43] Barthes R,Duisit L. An Introduction to theStructural Analysis of Narrative [J]. New LiteraryHistory,1975,6(2):237-272.

[44] Hogan,Patrick Colm. Affective narratology:Theemotionalstructureofstories[M].USA: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2011.

On the International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Material Entity' from the New Materialism Perspective

WU Ying,SU Jie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Shanghai, 2O162o,PRC)

[Abstract] In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China’s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Chinese“material entity”as the material carrier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have unique symbolic significance and cultural communication value,which can promote the exchange and mutual learning among diverse civilizations. By classifying the Chinese“material entity”,the development process from historical relics to modern museums,from the Silk Road to the Digital Silk Road,from the Four Great Inventions to the New Four Great Inventions, and from made in China to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in China,is demonstrating the agential value of Chinese“material entity”in cultural inheritance,interconnection, innovation and subject interaction. However, the connection and entanglement between objects and concepts, objects and people, and objects and objects also contain the obstacles such as philosophical differences,cultural gaps,political biases,and technological competition that Chinese“material entity”encounter when going globally. In the era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ommunication,the combination of materiality and narratology, such as digital communication under the multimodal narrative of traditional objects, IP creation under the cultural narrative of modern objects,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empathy perspectives,can help diversify the narrative strategies of Chinese“material entity”, thereby innovating the path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and enhancing the communication power and influence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Key words] the new materialism; Chinese“material entity”;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責任編輯 王明麗/校對 維佳)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人妻丰满熟妇αv无码| 日韩激情成人| 久久无码免费束人妻| 国产在线自揄拍揄视频网站| 国产福利小视频高清在线观看| 99偷拍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免费a级毛片视频| 国产精品妖精视频| 老司机精品99在线播放| 538精品在线观看| 另类重口100页在线播放| 色婷婷在线影院| 亚洲精品无码日韩国产不卡| 久久精品欧美一区二区| 青青久视频| 被公侵犯人妻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午夜福利视频| 免费国产无遮挡又黄又爽| av天堂最新版在线| AV在线麻免费观看网站|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在线网址|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在线线 | 欧美特黄一免在线观看| 熟妇无码人妻| 亚洲有无码中文网|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一区|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观看| 97在线观看视频免费|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无码| 日韩精品亚洲精品第一页| 日韩欧美成人高清在线观看|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不卡免费| 免费国产不卡午夜福在线观看| 精品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91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老师啪l| 日韩精品久久无码中文字幕色欲| 欧美成人一级| 日本在线视频免费|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软件|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专| 国产在线专区| 一级毛片不卡片免费观看| 麻豆国产精品一二三在线观看| 激情综合网激情综合|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z| 欧洲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99性视频| 91麻豆久久久| 欧类av怡春院| 欧美在线精品怡红院| 国产无码性爱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人成视网站在线不卡| 久久99国产乱子伦精品免| 97精品国产高清久久久久蜜芽| 国产成人久久777777| 国产你懂得| 久久久久久午夜精品| 丁香五月亚洲综合在线| 99伊人精品| 18禁色诱爆乳网站| 国产黄在线免费观看| 久久免费视频6| 国产成人一区| 亚洲国产成熟视频在线多多 | 亚洲中文字幕精品| 欧美 国产 人人视频|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无码电影| 国产 日韩 欧美 第二页| 女同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青草app| 久久精品一品道久久精品| 国产97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精品一区在线看| 亚洲视频免费在线看|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A∨在线播放| 另类欧美日韩| 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TS| 亚洲中文字幕国产av| 国产又粗又猛又爽视频| 国产精品专区第一页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成人观看视频国产| 国产丝袜啪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