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程育人作為一種教育與教學理念,也可被視為一種教學策略,其終極目標在于解決教育的根本問題:培養何種類型的人才、如何進行人才培養以及為誰培養人才。經過多年的教學改革研究與經驗積累,教研團隊選取給排水工程技術專業核心課程作為研究對象,依據校企深度融合、崗位導向課程設置等特征,提出將成果導向教育(Outcome Based Education,OBE)理念與課程育人相結合的策略。通過系統性地挖掘課程中蘊含的育人要素,梳理出課程育人建設的總體思路與方法論,構建基于OBE理念的課程育人教學示范案例,旨在為其他專業課程的思政教學提供參考與借鑒。本研究結合水務行業企業文化,在情景式教學模式的背景下,探討課程育人建設體系與內容,實現校企合作共建職業素養標準、課程育人建設的主線與體系以及課程育人融入的策略,以期全面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思政課程的改革,培養出適應現代電力行業發展需求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
關鍵詞:OBE理念;課程育人;校企協同
當前校企協同育人已成為提高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和教學水平的必然趨勢,亟須對將企業文化等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有效融入高職院校課程育人建設進行系統探究。本研究以行業特色院校市場營銷專業課程為研究載體,提出創新性教學改革路徑。本研究將育人目標與學習者中心理念深度融合,建立基于OBE理念的課程育人架構,實現思政要素與專業教學的系統耦合。通過典型案例設計與教學實踐,本研究凝練出可復制的建設經驗,以期為同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提供理論參照。
在行業特色高職院校校企協同育人機制中,校企雙方需強化戰略共識?;谠盒E囵B目標、專業人才規格及企業用人標準,必須推進課程育人體系革新。通過探索新型立德樹人實施路徑,校企可協同提升育人實效。這種改革實踐對優化人才培養質量具有顯著促進作用。
1 基于校企協同育人模式的高職課程教學改革研究意義
校企協同育人構成了當前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核心內容,旨在滿足社會與市場需求。在此模式引導下,課程育人改革得以推進,進而提升了高等職業教育的影響力與實效性。在該模式下,高等職業教育課程育人教育依托企業發展的實際需求和學生的職業特性,構建了實訓環境與實踐場景,促進了學生將課堂知識與崗位實際需求的深度融合,展現了學生在社會中的角色定位,實現了思想育人的目標。因此,校企合作過程提供了“知行合一”的實踐場景,是職業素養塑造的關鍵過程。
2 “污水處理技術”課程育人體系建設現狀
2.1 OBE理念在課程育人體系中的整合有待深化
基于OBE理念的教學范式作為銜接專業課程體系與育人功能的有效媒介,其教育價值尚未得到充分發揮。通過構建知識獲取、能力培養、素質提升三位一體的教學目標矩陣,可系統推進課程育人機制的落地實施。當前的教學實踐雖已嘗試對學科專業內核與思政教育要素進行耦合式設計,但在實現工程實踐教學與價值引領的銜接方面,仍面臨傳統思政教育模式與專業技術課程融合不足的問題。
2.2 課程育人要素的靶向挖掘與整合效能亟須優化
在校企協同育人模式下,教育者面臨多維度挑戰,須具備政治素養和育人洞察力,以準確融入意識形態教育,并捕捉有教育價值的素材。系統整合教學資源對滿足學習需求和完善課程架構至關重要。課程開發應整合企業價值、組織文化和崗位能力標準。校企合作的教學團隊應制定育人準則,避免使用形式化語言,融入行業文化和崗位勝任力模型,強化專業理論與傳統文化學習,提升教育質量。這種策略可確保人才培養的行業適切性,并構建具有行業特色的課程體系。
2.3 校企協同課程育人的深度、廣度需進一步拓寬
為了實現教育目標,在構建校企協同課程體系的過程中,必須加強資源庫建設、深入挖掘教育元素,并將企業文化有效融合,以拓展課程育人的深度與廣度。然而,當前的課程育人體系尚不能完全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實踐需求,以及課程教育反哺能力長期穩定發展的需要。因此,亟須深化校企之間的合作,為學生提供更豐富的實習與實踐機會及平臺。通過這種方式,學生能夠持續地在實踐中學習與成長,提升個人能力與素養,從而確保學校課程教育的成效在實踐中得到充分體現和驗證。
3 校企協同的“污水處理技術”課程育人體系建設路徑與效果
本研究以OBE理念為指導,探討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職院校課程育人體系建設路徑。依據給排水工程技術專業教學標準、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及課程標準,以水處理相關課程為例,本研究從學生對水處理原理的理解出發,延伸至崗位實踐與職業發展,以優化教學模塊設計。本研究聚焦于水處理行業典型崗位對理論知識與技能的具體要求,對水處理教學內容進行重組,構建了兩個職業通識模塊與一個專業崗位模塊。旨在培養學生的專業精神,強化其對崗位的熱愛與敬業態度,并培育其嚴謹的科學態度與價值觀。
3.1 課程育人建設路徑
在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理念的指導下,本研究旨在為水處理領域注入新的時代內涵。通過深入分析水務企業水處理生產服務的特性,緊密圍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構建了一個涵蓋生活污水、工業廢水、農村污水等多種場景的崗位水處理技能體系。該體系將水處理知識全面整合進污水處理生產服務崗位,實現了知識與實踐的有機結合,促進了學生道德認知向社會服務實踐的有效轉化。
3.1.1 課程育人融入課堂的路徑
根據立德樹人原則,結合污水處理理論的難易程度和學生實際情況,旨在培養具有維護生態環境和水資源循環職業素養的技術人才。在知識層面,培養學生污水處理的物理化學、生物處理及污泥處理技術;在能力層面,培養學生污水處理工藝流程和操作技能;在思想教育目標層面,引導學生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價值觀。
(1)課前融入傳統文化,介紹崗位職責。課前階段:通過探索職場環境,發布關于水傳統文化的視頻資料,向學生分發企業任務及水務行業相關資源,以加深學生對水務行業發展的認識與理解。例如,在塑造污水處理廠形象的過程中,課前可發布《水潤文化講堂》《追光》等視頻,以及《揭開污水變清澈神器的神秘面紗》等教學資源,以增進學生對相關崗位技能的了解。
(2)課中融入內涵精神,規范行為。在教學過程中,通過知識解析、崗位演繹、情境訓練、技能提升四階段教學模式,實現了知識的傳授、應用、實踐和評價的有機結合。
知識解析:教師需針對核心教學痛點,強化知識要點的結構化解析,綜合應用任務驅動型教學、游戲化情境設計、分層遞進訓練及協作研討等多元化策略。教學設計不可忽視任務驅動型教學法的實踐價值。教師需通過沉浸式學習場景激發學生認知參與度。此類方法有助于構建非被動式知識獲取路徑,能提升學習內驅力。例如,在污水處理員執行水處理工藝流程操作時,必須確保其操作符合當地進水水質標準及環境條件(包括溫度、溶解氧等環境參數)。針對教學中的難點,教師可組織學生在課前搜集并分享水處理行業在實際生產過程中存在的疑難問題,列舉易錯項,連線小游戲,開展小組間的競賽和情景模擬任務。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深入闡釋水處理的科學內涵,并指出細節處理對提高整體處理效率的重要性。
崗位演繹:通過實踐活動(如演練、分享、競賽)和崗位模擬,引導學生將職業素養應用于不同工作場景;通過在污水處理廠的現場教學,引導學生理解水質監控的嚴格性和環境維護的重要性;通過在標桿企業接受規范和標準流程培訓,及時提供反饋和任務指導;通過展示污水治理成效,激發學生情感、增強精細化節能意識、培養創新能力、增強職場適應性。
情境訓練:通過智慧水務信息采集系統的應用,實現講練結合的教學模式。利用污水處理企業的實際場景,克服設備和設施訓練的枯燥性,推動教師根據實時數據調整教學內容,進行針對性指導。以污水處理廠格柵的運行管理為例,通過課前對企業導師和小組評價分數的統計分析,識別格柵原理的薄弱環節及其成因。通過針對性指導和精準糾錯,結合講練,快速識別并解決學生在原理理解、結構分析及操作訓練中遇到的難題,助力每位學生克服理論與實踐操作的難點。
技能提升:著重強化學生的模擬實踐,通過在線任務評價系統進行評估,實現以評價促卓越。以污水處理中的曝氣工藝系統為載體,引導學生辨識城鄉污水水質特征差異性。通過虛擬仿真實驗,構建鄉村復雜工況應對策略訓練模塊。參照行業技術規范,在多元化評估中提升實踐能力。校企協同評價需整合同伴互評與導師評價雙軌制評價。最終遴選出“工藝達標標兵”,有效促進產教價值理念的深度內化。
(3)課后拓展實踐應用,長效化行動。將學習遷移到生活課堂,引導學生將禮儀訓練轉化為一種自覺行動。同時,利用在線平臺支持學生開展自學、自練,并自追蹤學習曲線記錄;在此基礎上,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巡檢和工單記錄習慣。此外,可增加面向社區服務、鄉村振興的志愿服務宣傳類課后任務,組織學生開展水質提升和保護環境的宣傳公益服務。通過這類課后任務,積極鼓勵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讓綠色發展觀的職業內涵內化為長效的自覺行為。
3.1.2 課程育人融入教學的路徑
通過班組協同、場域教學與項目實訓相結合的形式實現校企協同課堂育人。通過信息化平臺,整合標準工作流,發揮數據庫對教學的支撐作用?;谛畔⒒侄?,持續開展學習行為的多維度動態評價。同時,對企業服務標準庫與虛擬仿真技術進行教學化改造,以構建教學要素良性互動的教學生態體系。
3.1.2.1 深化產教融合機制,錨定育人坐標
教師應精準對接水務行業技術人才規格需求,依據院校人才培養目標與供排水行業文化特質進行教學設計。本研究著力培育具有生態倫理意識、工藝運維核心能力及職業核心素養的復合型人才。在培養方案方面,強化資源循環利用價值觀與新時代生態文明價值觀的融合滲透。
3.1.2.2 凸顯學習者主體性,踐行責任擔當意識
本研究運用大數據技術對學生的學習狀況進行全面而精確地分析,并在此基礎上,結合課程目標,對教學內容與方法進行重新設計。通過優化課程內容,實現價值塑造、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的緊密結合。同時,特別注重培養學生的職業使命感與工程倫理意識的同步養成。
3.2 課程育人建設效果
3.2.1 教學目標達成度與產教融合度得到提升
通過設置3個育人觀測節點及開發便攜式育人手冊,構建全周期評估體系。評估數據顯示,班級均分提升率達12.6%,優質率增幅突破25%。
3.2.2 課程育人實施效能顯著
本研究聚焦“三階遞進模式”開展體系建設:教學設計優化,以實現系統性規劃;內容體系重構,以突破學科壁壘;教學實施創新,以破解場景適配難題。
3.2.2.1 綠色智能生態鏈導向的“崗—課—證”融合機制
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實現職業倫理教育功能的多維滲透。基于“全人發展”教育理念與崗位勝任力模型,構建“智能運維—生態倫理—綠色工藝—環保標準”復合型課程架構?!皪彙n—證”融合機制需實現職業規范與生態文明價值觀的協同傳導。將“生態環保乃民生福祉”服務宗旨與新時代生態文明發展觀的“綠色—生態—環保—智能”四個維度相結合,實現低影響處理(綠色)、生物處理方法(生態)、水資源可持續再生(環保)、精準控制降耗節能(智能)。通過構建“崗—課—證”三元融合,重構產教融合導向的現代職教培養機制。“污水處理技術”課作為前序知識模塊的集成轉化模塊,其樞紐價值體現為促進學生職業遷移能力的銜接。
3.2.2.2 嚴謹科學融入崗位任務,培養學生會做事、善做人的技能
在嚴格遵循科學原則的基礎上,提煉出“綠色、生態、環保、智能”四個核心價值觀維度,將其進一步細化為“愛崗敬業、科學系統、嚴謹細致、文化自信”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通過此過程,培養既具備深厚知識內涵、精神追求和文化自信,又能在崗位上表現出專業性、規范化行為,擁有長期有效行動能力的“三知三行”復合型人才。
3.2.2.3 弘揚新時代發展觀,深入挖掘時代意蘊
“污水處理技術”課程系統闡釋生態文明理論的時代演進脈絡,同時在設計中強化水務從業者的生態使命擔當與可持續發展責任意識?;诮o排水工程技術專業特質,構建“綠色工藝—生態修復—環保標準—智能運維”四維育人矩陣。在實踐體系建設中,通過模塊化案例集群與場景浸入式教學法,實現潤物無聲的價值傳導。
4 結論
校企協同育人模式是高職培養復合型人才、推進教育改革的關鍵路徑。課程建設應動態更新資源(年更新率≥30%),定期交流優化思政方案;深化校企合作,增加實踐頻次,檢驗育人實效;強化團隊建設(年度培訓/企業調研)。實證表明,需構建產學研平臺,優化育人圖譜;實踐體系需覆蓋全產業鏈調研,提升技術交流密度,建立浸潤式研修制度。
參考文獻:
[1]邱文嚴,張凱藝,肖颯.高職院校校企協同育人課程思政建設研究與實踐:基于OBE理念[J].現代商貿工業,2024(24):222224.
[2]劉婭.基于OBE理念的課程思政育人實踐教學路徑探究:以食品理化檢測課程為例[J].職業,2024(3):8990.
[3]吳洪美.高職院?!皩撊诤稀庇四J降奶剿髋c研究[J].中國就業,2024(1):104106.
[4]王婧怡.產教融合視域下“崗課賽證”融合育人模式的實施策略[J].產業創新研究,2024(18):178180.
[5]司圓圓,唐海堯,劉和平,等.高職院校產學研合作育人模式的選擇分析[J].科學咨詢,2024(19):245248.
基金項目:2022年度職業院校數字化轉型行動研究課題“面向教學創新的專業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實踐研究”(項目編號:KT22146);廣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首批教學創新團隊給排水工程技術專業教學團隊立項(桂建院人〔2022〕15號)
作者簡介:段春毅(1987— ),女,漢族,廣西南寧人,工學碩士,高級工程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飲用水安全保障技術研究和職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