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鐵里、餐桌上、臥室中,低頭刷手機的身影隨處可見。這種已被我們習以為常的行為,是否會讓人變笨呢?當我們調侃“手機成癮”時,究竟是夸張的玩笑話,還是需要引起警惕?
很多人都有連續幾小時刷手機的經歷,但這并不等于醫學上的成癮。目前,醫學上并沒有單獨的手機成癮診斷,與之高度相關的是游戲障礙和網絡使用障礙。

世界衛生組織在《國際疾病分類》第11版中,已將游戲障礙列為成癮行為所致障礙,并提出了“其他特定成癮行為所致障礙”這一診斷。其臨床癥狀特征與其他成癮行為所致障礙的必要特征基本一致,包括控制力受損,使用手機行為處于生活中的優先地位,即便已經影響家庭、學業、工作或健康,仍持續該行為。簡單來說,當使用手機已經失控并處于生活首位,且對生活造成明顯的負面影響時,就可能達到了成癮的臨床標準。
這一診斷與偶爾長時間使用手機的本質區別,在于“失控性”和“負面影響的持續性”。比如,學生在假期連續玩了3天手機,開學后依然能正常學習,就是正常現象。但如果明知第二天要考試,卻仍刷手機到凌晨,導致成績一落千丈還反復發生,就可能是成癮了。
刷手機的魔力,在于它精準抓住了大腦的獎賞機制。點贊、評論、升級、新消息提示音……這些即時反饋與獎勵都在瞬間激活大腦的多巴胺系統,帶來強烈的愉悅感,驅使我們不斷重復再次觸發它的行為。刷短視頻、抽卡游戲、社交媒體信息流……下一個內容永遠未知且充滿可能。這種不可預測的驚喜,也讓人停不下來。
面對壓力、焦慮或無聊時,手機提供了一個便捷的避風港。沉浸在虛擬世界中,能暫時忘記煩惱,帶來放松和舒適感。這種可以逃避現實的舒適區,也令人著迷。
刷手機時,大腦是在偷懶嗎?是的,大腦處于一種低投入、高接收狀態。視覺、聽覺被快速變換,高強度的內容持續轟炸。負責走神和做白日夢的區域過度活躍,而需要主動專注和深度思考的前額葉皮層活動相對減弱。注意力在極短時間內被不同刺激反復吸引和切換,難以維持穩定的焦點。久而久之,大腦會習慣這種高頻切換,難以維持對單一任務的長時間專注。
門診中,常有家長說,孩子在長期刷手機后,寫作業時每隔幾分鐘就想拿手機,連一篇課文都讀不完。
碎片化信息會嚴重影響專注力,而注意力是記憶形成的門戶。信息沒有經過充分注意,就難以有效進入記憶系統。刷手機時,大腦忙于處理大量即時、淺層信息,海馬體(負責將短期記憶轉化為長期記憶的關鍵區域)缺乏深度加工的機會。信息如過眼云煙,難以形成穩固記憶。
長時間刷手機常在睡前發生,人不知不覺就進入熬夜狀態。此時,屏幕藍光抑制褪黑素分泌,干擾睡眠質量和時長。而睡眠尤其深度睡眠是記憶鞏固的關鍵,睡眠不足會損害海馬體的功能。
過度使用手機還可能引發焦慮、社交回避等問題,導致慢性壓力。長期高水平的壓力激素皮質醇對海馬體有神經毒性作用,可能導致該區域體積減小,從而影響記憶力。
長期低頭看手機,除了導致頸椎酸痛,還會悄悄影響大腦供血。正常情況下,頸椎的生理曲度能保證椎動脈順暢供血給大腦,但低頭時頸椎曲度變直,就像給血管“踩了剎車”。大腦供氧不足可能引發連鎖反應,對于有腦血管基礎疾病的人來說,這種血流變化可能誘發短暫性腦缺血。
青少年時期是大腦神經網絡塑造和發展的關鍵期,大腦獎賞系統已發育成熟,對多巴胺的刺激反應強烈。而負責自控、決策、預見后果的前額葉皮層仍在“施工中”,抑制沖動和延遲滿足的能力相對薄弱。這些使得他們對“手機成癮”更加敏感。
值得警惕的是,過度使用屏幕可能與青少年大腦皮層變薄,以及白質發育異常有關,可能嚴重影響專注力、記憶力、執行功能,阻礙學業和問題解決能力的發展,顯著增加焦慮、抑郁、身體意象問題、網絡欺凌受害的發生風險,甚至可能增加自傷自殺意念。過度依賴線上交流,還會導致青少年面對面解讀表情、肢體語言、共情和解決現實沖突的能力得不到充分鍛煉。
如果察覺自己和家人有“手機成癮”傾向,可以嘗試做些改變,從調整手機使用習慣入手。
環境調整 睡前將手機放在臥室外,用傳統鬧鐘代替手機鬧鐘。吃飯時將手機放在另一個房間,創造“無手機空間”。
時間管理 使用手機系統的“屏幕使用時間”功能,給各類應用軟件設置每日使用限額。設定專注時段(如20~45分鐘)不看手機,然后用短暫休息(5~10分鐘)查看和處理手機信息,逐漸延長專注時段。
尋找替代活動 刻意安排需要動手動腦、遠離屏幕的活動,如運動、閱讀紙質書、烹飪、園藝、繪畫、樂器、與家人面對面聚會、參與志愿服務等。發掘并培養新的興趣愛好,填補原本刷手機的時間。
尋求社會支持 和家人、朋友坦誠溝通,請他們監督提醒。可以共同約定“無手機時間”或加入線下興趣小組、運動社群。
專業診斷和治療 當“手機成癮”已經嚴重影響正常生活和身心健康時,請前往醫院成癮醫學科或精神科就診。醫生可能會采用心理治療或神經調控治療,必要時結合藥物來緩解焦慮、抑郁等問題。
手機是工具還是枷鎖,取決于我們如何駕馭。大腦具有強大的可塑性,即使已經出現一些不良影響,通過科學干預也能逐步恢復。就像培養運動習慣需要耐心一樣,建立健康的手機使用模式,也需要時間和方法。讓我們學會做手機的主人,在數字時代守護好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