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專家: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長、認知科學與心理健康全國重點實驗室研究員蔣毅
近年來,“腦腐”一詞在年輕一代中迅速流行,還被牛津大學出版社列為2024年年度詞匯?!澳X腐”指的是數字信息尤其是社交媒體低質信息的過度輸入,導致的精神和智識狀態衰退。據了解,“腦腐”最早出現在美國作家亨利·戴維·梭羅于1854年出版的《瓦爾登湖》一書中,隨著大眾媒體在隨后兩百年的發展不斷被賦予新的意義?!澳X腐”會不會是危言聳聽?當信息如海洋,會不會對我們的大腦產生不利的影響?針對這些問題,記者專訪了蔣毅。
記者:如今,電子產品已經滲透進很多人的生活。很多網友表示,長期接觸電子產品,尤其是玩手機、刷短視頻后,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健忘、疲勞等癥狀。這就是真實存在的“腦腐”嗎?
蔣毅:“腦腐”一詞火起來,讓我們又一次關注到數字時代信息過載給人們帶來的復雜影響。信息過載對大腦的影響一直以來都是研究者關注的話題,從最初對互聯網使用的探討,到如今對短視頻的聚焦。實際上,信息過載對人的影響是復雜的,很難簡單以有害或有益的二元對立方式去評判,因為每個人的人格特質差異很大,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不同個體在互聯網、短視頻、社交媒體使用上的動機和方式。

總體來說,信息過載會對大腦的認知加工方式產生影響,使得大腦對信息處理的方式變為注意轉移更頻繁、記憶鞏固減少的淺層學習模式。
記者:您剛剛提到,海量碎片化、低質量的信息,會影響大腦的認知加工方式。具體來講,信息過載可能影響大腦功能是否有科學依據?
蔣毅:首先值得關注的是信息過載對注意力的影響。注意力是認知系統的核心功能之一,它如同聚光燈,幫助我們對外部世界的海量信息進行篩選,從而將有限的認知資源集中于特定的信息。
注意力系統由警覺、指向和執行控制系統構成,這三個子系統由不同的腦網絡支撐。其中,警覺系統負責監控外部環境,對新異信息及時響應。信息過載可能會長時間過多占用警覺系統,導致注意力系統疲勞,對認知造成負面影響。
美國斯坦福大學曾有研究表明,長期信息過載對注意力存在顯著的負面影響。研究發現,與輕度互聯網使用者相比,重度的多媒體、多設備使用者在多任務切換過程中表現更差。研究者認為,這是由于長期信息過載,個體的注意力系統過濾無關干擾信息的能力變差了。最近,重慶大學的研究者也指出,碎片化閱讀過程中的頻繁注意力切換,對認知存在負面影響。但要指出的是,此類研究往往僅基于少量有代表性的個體展開(如幾十人),信息過載是否對大腦存在長期穩定的影響,仍需更多研究。
這些研究證據能夠幫助我們理解注意力系統的運作規律,提示我們要統籌有限的注意力資源,合理用腦。

大家平時在工作、學習中,應優化時間安排,減少不必要的任務切換,避免長時間刷手機造成注意力系統過度疲勞。
記者:現在,不少人覺得自己年紀輕輕就健忘,而所謂“老年癡呆逐漸年輕化”,也與現代生活方式脫不了干系。信息過載會干擾我們的記憶嗎?
蔣毅:通常認為,人的記憶分為陳述性記憶和非陳述性記憶,前者指可用語言描述的記憶,又分為與個人親身經歷相關的情景記憶和與一般性知識相關的語義記憶;后者則與個人習得的技能、習慣、情緒反應有關。
互聯網的使用對語義記憶的影響尤為突出。國外一項研究提出了“谷歌效應”的概念,是指互聯網的廣泛使用,令人們的記憶方式發生變化,人們更傾向于記住信息可以從哪里檢索,而不是記住信息本身。
人類社會一直以來都在建立一些外部記憶體系,將信息通過書籍、社群記憶的方式承載,使個體得以認知卸載。與這些傳統載體相比,互聯網龐大而唯一,這使得人們不僅不用記住信息本身,甚至不用記住信息的確切位置。
研究者指出,與傳統的圖書閱讀相比,人們使用互聯網獲取信息時,更少的腦網絡被激活。這表明信息加工層次更淺,更無法長期存儲。但這些研究者同時發現,進行互聯網使用訓練能夠增加部分腦區的白質連接,這可能意味著與互聯網使用有關的腦網絡信息傳遞效率有所提高。
我們可以看到,信息過載對記憶和相關腦功能的影響十分復雜,一方面,深度使用互聯網會損傷記憶編碼深度,但另一方面,又可能帶來巨大的外部記憶優勢。

記者:信息過載導致的這些問題,以及人們離開手機就感覺無法活下去的現狀,會使人的智商降低,讓人變傻嗎?
蔣毅:信息過載會影響大腦中的“獎賞環路”,該環路主要由杏仁核、海馬體和其他中腦區域組成。當個體做出能滿足需求的行為時,如獲得金錢或認可時,“獎賞環路”會被激活并促進多巴胺釋放,使個體產生愉悅感和滿足感。互聯網使用中的諸多活動都會激活“獎賞環路”,如收到新信息、觀看新視頻、得到點贊等,這可能會造成“獎賞環路”激活過于頻繁,促使人們依賴網絡,形成頻繁檢查手機的行為。
這一結論也可以用來解釋短視頻沉迷這一現象。人們因為刷手機而感到滿足,從而更容易持續地刷手機。然而,這一過程會導致注意力系統高負荷工作,因此,人們放下手機后往往感到疲累,并未覺得放松。
智商(IQ)隨著時代變化而提升,是一個長期的現象,這在智能時代到來之前就已經出現,心理學上稱之為“弗林效應”,指的是智力測試中的平均IQ分數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這一現象可能與兒童營養改善、教育水平提高、現代社會認知環境復雜性提升、對測試手段的熟悉性提高等諸多因素有關。但也有部分國家(如挪威)在研究中發現平均IQ分數下降的相反趨勢。但無論是整體上升還是下降,都主要與社會環境有關,而非基因方面的因素,這提示我們,平均IQ分數可能反映的是個體對所處時代的認知適應綜合能力,而非大腦的天生能力。因此,信息過載是否會導致平均IQ升高或降低,目前尚無定論,背后的機制也很難簡單闡釋。
記者:兒童青少年和老年人作為數字時代的特殊群體,在碎片化信息的長期浸染下,尤其需要注意哪些風險?
蔣毅:信息過載的影響在不同年齡段人群中,呈現出不同的結果和趨勢。對于青少年而言,很多研究指向信息過載的負面影響和潛在風險。如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的研究者曾對2000多名青少年進行追蹤研究,發現多媒體、多任務處理會對年齡較小青少年的注意力造成長期損害,但對年齡較大青少年影響不明顯。
對于青少年而言,社交媒體的廣泛使用是一個無法忽視的重要影響因素。一方面,社交媒體顯著影響了青少年的社交方式,減少了面對面的社交互動;另一方面,社交媒體帶來過多的向上比較內容,容易讓青少年產生不切實際的自我期望。這些影響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密切相關。研究顯示,青少年(尤其是女性)在社交媒體和手機上花費的時間越多,就越有可能報告心理健康問題。
對于老年人而言,互聯網使用可能具有更多的積極意義。近期,香港的研究者研究了來自23個國家近9萬名50歲以上人群的數據,發現互聯網使用與低抑郁、高健康和良好生活滿意度有關,這提示老年人使用互聯網可能有助于身心健康。因此,衡量信息過載的影響還需要區分不同的人群。
當然,了解信息與大腦的作用機制,有助于我們更科學地使用大腦,更有效地應對信息過載帶來的種種挑戰,將互聯網上的信息轉化為自身的助力,從而提升身心健康水平,從容不迫地品味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