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打針?牙線或將取代針頭
對注射的恐懼,讓孩子甚至不少成年人拒絕打疫苗。美國科學家近日發表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用牙線將疫苗涂抹于牙齦與牙齒之間的結合上皮區域,可激發強效免疫反應,在小鼠實驗中,這種給藥方式的效果優于舌下給藥,接近鼻噴疫苗。這一“牙線疫苗”方式能在不借助注射器的前提下,于血液和黏膜表面同時誘發抗體生成,潛在降低傳統疫苗注射可能帶來的不適與風險。
(搜狐健康)
一種無創方法有助胰腺癌早診
德國弗勞恩霍夫協會日前發布公報稱,該協會的研究人員與合作伙伴開發出一種有望用于早期高精度檢測胰腺癌的新方法。該方法溫和、無創,有望顯著改善治療預后。據介紹,該方法需要先采集血液樣本并分離出血漿,從中提取細胞死亡或退化時釋放的游離DNA,再檢測其特定的病理變化。腫瘤DNA 通常與健康DNA 存在一些差異,這些差異體現在DNA 某些位置的生化修飾(即甲基化)上,高通量測序技術能夠識別這些差異。
(新華社)
微型機器人或成為腦內藥物“速遞達人”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深圳大學與香港中文大學的聯合科研團隊開發了磁控血液凝膠纖維機器人。這種血凝膠纖維直徑僅1 毫米,以超柔性水凝膠為基體,能夠在蛛網膜下腔極端狹窄的腦脊液環境中多模態仿生運動,并結合X 線影像引導,精準無創到達腫瘤區域完成藥物靶向遞送,為顱內深部及功能區鄰近腫瘤的精準治療及無創治療開辟全新路徑。(《科技日報》)
“生物年齡”有助于預測心血管疾病風險
生物衰老是指從成年早期開始,人體細胞和組織隨年齡增長逐漸退化的過程。芬蘭和瑞典多所高校與科研機構合作完成的一項研究顯示,反映人體生物衰老水平的“生物年齡”,有助于更準確地預測個體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在未來的疾病預防和健康管理中,可考慮將反映生物衰老水平的“生物年齡”指標納入相關風險評估體系,以提升個體化預測和干預效果。(光明網)
超加工食品可能阻礙減重進程
英國一項新研究顯示,即使遵循英國官方健康飲食建議減重,攝入超加工食品也可能降低減重效果。超加工食品由食品提取物、添加劑和工業成分混合制成,含糖量、含鹽量較高。該研究以55 名英國成年人為研究對象,對比不同加工程度食品對體重管理的影響。研究人員推測,超加工食品可能會讓人更快地進食,從而延遲飽腹感并導致能量攝入增加;添加劑和食品加工方式也可能對腸道微生物產生影響。(新華社)
聽力障礙可帶來更多健康問題
近期,南方醫科大學科研團隊開展的一項研究揭示了聽力障礙與心力衰竭之間的潛在關聯。研究結果提示,聽力下降可能是心血管疾病的早期風險信號之一。研究發現,與聽力正常的參與者相比,聽力較差、聽力很差和使用助聽器的參與者出現心力衰竭的風險分別增加15%、28%和26%。研究人員建議,將聽力檢查納入心血管風險評估體系中,或許能在無癥狀階段發現潛在問題。(《生命時報》)
小夜燈或會讓心血管“很受傷”
澳大利亞弗林德斯大學的一項研究成果,評估了白天和夜間光照與心血管疾病發病的關聯性,以及光照與心血管疾病的關系是否因遺傳易感性、性別和年齡的不同而存在差異。研究表明,夜間暴露于強光會顯著增加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多種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這項研究表明,夜間燈光越亮,心臟和血管的“抗議”就越強烈——心力衰竭、冠心病和心房顫動等的患病風險都會飆升。(梅斯學術)
接觸“永久化學品”增加患病風險
一項由美國西奈山醫院主導的研究發現,接觸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質(PFAS,俗稱“永久化學品”),可能會增加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PFAS是一類耐熱、防油、防水、防污的合成化學物,被廣泛應用于不粘鍋、防污家具和防水服飾等日常消費品中。數據顯示,每升高一個PFAS暴露范圍,患病風險就增加31%。(中國科技網)
“坐站測試”可預測死亡風險
東芬蘭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坐站測試”能有效預測中老年人未來的死亡風險。該測試要求受試者在無支撐物幫助的情況下,在地面坐下再站起。研究人員對4282名46~75歲的受試者進行中位時間長達12.3年的隨訪發現,得分最低組(0~4分)的自然死亡率為42%,得分8分組為11%,而滿分(10 分)組僅為3.7%。專家解釋,要在測試中獲得高分,需具備良好的肌肉力量、柔韌性和平衡能力,這些正是長期健康的重要預測指標。(新華社)
人類可與腸道工程菌遠程“對話”
天津大學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研究團隊聯合攻關,成功構建了“可吞服光電子膠囊- 工程菌雙向交流系統”,為腸道健康監測與疾病治療開辟了新路徑。專家認為,該成果為腸道微生物研究提供了全新工具,未來結合人工智能和云技術,有望實現對腸道健康的動態監測與精準調控。(新華社)
科學家培育出新型“全腦”類器官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人員培育出一種新型“全腦”類器官,不僅包含多個腦區的神經組織,還具有初步的血管結構。盡管其體積遠小于真實人腦,僅包含600 萬至700 萬個神經元,而成年人腦中神經元數量多達千億級,但該類器官為研究疾病提供了一個前所未有的人類腦細胞模型。(《科技日報》)
聽音樂無感或是因為大腦“斷連”
聽覺正常者完全無法從音樂中感受到任何樂趣的現象,被稱為特異性音樂快感缺乏癥,其原因在于大腦聽覺網絡與獎賞網絡之間的功能連接減弱。西班牙巴塞羅那大學的神經科學家研究團隊闡述了其背后的腦機制,并指出理解這種“斷連”有助于揭示人們在體驗愉悅與快樂時的個體差異。對音樂缺乏快感,是由于獎賞回路與聽覺網絡之間的連接出現了斷裂,而不是獎賞回路本身功能異常。(科學網)
說法:“一噴通”切莫盲目使用。
解析:目前,市面上有號稱“一噴通”的鼻噴霧劑。這類可快速起效藥物的核心成分是減充血劑,其工作原理是快速收縮鼻腔黏膜血管,從而迅速緩解鼻塞。長期反復使用此類藥物,會導致血管反射性持續舒張,使鼻腔黏膜腫脹更嚴重,鼻塞加劇,甚至發展成藥物性鼻炎。鼻塞嚴重的患者應在醫生的指導下正規、短期使用相應藥物,但不建議連續使用超過7天。(北京協和醫院變態反應科主任醫師 王良錄)
說法:營養不足影響漸凍癥治療效果。
解析:被確診為漸凍癥后,很多患者和家屬都更關心“吃藥”而不是“吃飯”。漸凍癥患者的營養狀況會影響病情,國內外的多項研究都顯示,體重快速下降的患者,通常病情進展也更加迅速。因此,對漸凍癥患者來說,做好營養支持、保持體重穩定非常重要。如果患者的營養跟不上,還可能對治療效果造成不利影響。(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 樊東升)
說法:被蜱蟲叮咬應立即處理。
解析:被蜱蟲叮咬后的癥狀往往因人而異,被叮咬部位可能出現紅腫、瘙癢或輕微疼痛,部分人群對蜱蟲唾液中的蛋白質過敏,可能出現皮疹、水皰,甚至全身性的蕁麻疹。被蜱蟲叮咬后首先應盡快移除蜱蟲,用鑷子或者專用蜱蟲移除工具,緊貼皮膚夾住蜱蟲頭部,緩慢垂直向上拔除,切勿旋轉或者猛拉,以免蜱蟲口器斷裂留在皮膚內。移除蟲體后,使用酒精或碘伏清潔被叮咬部位,避免感染。在接下來的幾周內,如出現發熱、皮疹或其他異常癥狀,應及時就醫。(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媒生物首席專家 劉起勇)
說法:要重視卵巢癌的預警信號。
解析:卵巢癌的隱匿性在于,一旦超聲檢查提示性質可疑,往往已是晚期。女性應從青春期開始,每年定期進行婦科檢查;若出現腹脹、尿頻、腰圍突增、持續疲勞等,且癥狀持續超過2周,請務必到婦科就診;絕經后女性出現持續性腹脹、陰道流血,或6 個月內體重下降超過10%,都要立即就診。一旦確診為病理性囊腫,應及時手術治療,不要拖延。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永遠是防治腫瘤的關鍵。(上海市長寧區婦幼保健院婦科副主任醫師 宋燕)
供稿:慕景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