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D92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916(2025)15-0064-04
On Legal Regulation of Internet Violence
Han Jialin
(JilinPolice College,Changchun130123)
Abstract:Inteetviolenceeferstothebehaviorthatdisruptsinteretoderandinfringesuponothers’legitimaterightsanditerests incyberspace,mainlymanifestingasinfringingontheprivacyofothers,fabricatingandspreadinginteetrumors,andinsultingths throughoffesielagaeopreetoftetvleitisssretioteisseofinteilene andcomprehesivelygulateittoughlegaleansnthelegalregulatioofteetvioleneterearuentlydiultisuchasu clearstandardsforidentifyinginteretvilence,“thelawcaotpunishnmerousofenders”,andanincopleteplatformregulatorysys tem.Therefore,itiscessytlarifyeplemetationlcaosdepressmethdsoftetec,ldparticitsii ternetviolence legally accountable,and make internet platformsa key focusof regulation.
Keywords:internet violence; legal regulation; internet governance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和電子信息產業的進步,公眾使用電子設備的頻率逐年增加,這意味著自媒體正在蓬勃發展,網絡話語中心逐漸從傳統官媒分散至普通大眾。雖然移動終端的不斷普及拉近了網民距離,但是同樣會帶來一些問題。由于網絡的“公眾性”屬性較為顯著,近年來發生的諸多網絡案件無不展現著不良網絡風氣乃至網絡暴力的負面影響。從司法實踐來看,目前存在網絡暴力認定標準模糊、責任主體認定困難和網絡平臺監管力度不夠等問題。本文旨在分析網絡暴力法律規制問題,探求解決的路徑。
一、網絡暴力的法律規制概述
(一)網絡暴力的基本含義
自互聯網普及以來,網絡暴力一詞逐漸走進大眾視野,并且在社會新聞、社會熱點中常常被提及,但是關于網絡暴力的基本含義還未有統一的定義。通過分析總結學者的有關研究成果,發現網絡暴力的基本含義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網絡暴力是一種網絡侵權行為。有學者指出,網絡暴力是指通過網絡發布、網絡傳播等方式,引發、誤導或惡意引導網絡輿論,損害社會公共利益,以及他人名譽、隱私、商譽、信譽等合法權益,擾亂法治網絡傳播秩序的違法行為[1]。簡單來講,就是一些熟悉掌握互聯網技術的人通過語言攻擊等方式對他人的合法權益進行侵犯,從而對當事人的生活造成重大影響的違法行為。
第二,網絡暴力是一種網絡輿論暴力。在信息技術發展迅速的今天,人們可以通過互聯網對他人的行為或者觀點進行評價。其中,網絡群體行為在網絡暴力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一些特定群體心懷惡意地對他人進行評價,形成大規模輿論攻勢,以多數人壓倒少數人的局面對他人進行“討伐”,產生不良的社會效果。
第三,網絡暴力是一種網絡上的“道德審判”。近些年來比較熱門的網絡暴力事件或多或少都存在“道德審判”的味道,一些網民通過對他人行為進行“審判”來滿足自己的道德需求。
綜上所述,網絡暴力的基本含義應為個人或者群體在網絡空間對他人的名譽、隱私、商譽、信譽等合法權益進行嚴重侵害,擾亂網絡秩序的行為。
(二)網絡暴力的表現形式
作為二十一世紀的新興犯罪之一,網絡暴力不同于傳統暴力,若想對其進行法律規制,首先需要深入了解其表現形式。結合司法實踐,可將網絡暴力的表現形式分為以下幾類。
1.侵犯他人隱私
我國法律規定,不得隨意侵犯他人隱私。近些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網絡普及度越來越高,對公民信息的檢索逐步演變成了窺探和曝光他人隱私的工具,嚴重影響當事人生活。在司法實踐中,近些年來這種侵犯他人隱私的網絡暴力行為頻發。在網絡上許多受害人被眾多網友人肉搜索,隱私完全泄露,被不明真相的網民謾罵、侮辱,甚至出現被害人因無法承受來自外界的巨大輿論壓力而自殺的事件。由此可見,濫用網絡搜索功能,隨意侵犯他人隱私屬于網絡暴力。
2.捏造、傳播網絡謠言
互聯網每天傳播海量信息,網民們無法得知每一條網絡傳播的消息是否都是真實可靠的,有些網絡謠言便穿插其中,以假亂真。以互聯網為載體,網絡謠言的傳播速度極快,會將虛假信息快速傳遞給不明真相的網民們,形成網絡輿論并且能對當事人及社會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比如在“杭州女子取快遞造謠案”中,該女子在取快遞時被偷拍,偷拍者散播謠言,隨意侵犯該女子名譽權。一條網暴信息在產生之后,能夠在短時間內被各類參與者通過各種方式予以反復地閱讀、加工及擴散,經由網絡空間的“發酵”,產生“聚眾”效應,對被侵害對象形成強大的壓力與侵害效果[2]
3.網絡語言暴力
攻擊性語言是網絡暴力的常見形態,在網絡交流中,網民之間采取一些攻擊性語言、侮辱詞匯等方式侵犯對方的名譽,使得受害人不論是在精神層面還是在現實生活中都受到很大的侵害。如前幾年關注度較高的“粉發女孩事件”,網上出現的大量侮辱性詞匯導致當事人心理無法承受,最終選擇離開人世。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公眾人物特別是明星,他們都曾在互聯網上遭受過網絡暴力。
(三)對網絡暴力進行法律規制的必要性
科技進步是把雙刃劍,既推動著大數據時代的快速到來,也使得網絡暴力現象頻發。我國刑法和行政法針對網絡暴力均有相關法律規定,網絡暴力雖已受到諸多法律規范限制,卻絲毫沒有衰退的趨勢。
一方面,網絡暴力破壞性極強,喉舌無骨,卻殺人如刀。正如前文所述,散播網絡謠言、泄露他人隱私等行為是對他人人格的侵犯,具體表現為不特定多數人針對一個受害者不間斷地進行侮辱、謾罵、誹謗、公開受害者的隱私,并且這種侵害還是持續性的,會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持續對受害者的心理與精神進行破壞[3],這種愈演愈烈的網絡暴力行為嚴重侵犯了公民合法權益。另一方面,由于網絡虛擬性等特點,再加上我國網民基數較大,會出現一個人存在多個賬號的情況,有人利用網絡虛擬性的特點,肆無忌憚地對他人進行評判。在網絡暴力事件發生后,由于網絡的匿名性、涉及人數眾多,導致受害者維權困難,不利于樹立司法權威。由此可見,必須盡快對網絡暴力進行有效的法律規制,廣大網民要嚴格抵制網絡暴力行為。
二、網絡暴力法律規制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網絡暴力認定標準模糊
網絡暴力是一個組合概念,既要滿足“網絡”條件,又要符合“暴力”要件。但在目前的司法實踐中,除了“人肉搜索”散播謠言等常見情形外,如何判斷一個網絡行為是否屬于網絡暴力還存有爭議,筆者認為關于網絡暴力的認定標準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需要討論。
第一,網絡暴力是否包含由線上蔓延至線下的“網下暴力”,目前還沒有明確規定。簡單來講,當網絡上的輿論攻擊蔓延到現實生活中,是否應當將其視為網絡暴力來處理,還是以其他罪名定罪處罰?如果有網民通過侵犯他人隱私得知受害人的住址后,到線下場所采取過激行為,應當如何認定?還需要進一步研究討論。
第二,前文曾提到網絡暴力的主要形式之一為網絡語言暴力,按照常人的思維,具有人身攻擊性、侮辱性等色彩的詞語自然屬于網絡暴力。但隨著互聯網文化的發展,許多網絡熱梗緊跟時代潮流,甚至有些詞語還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一些看似沒有攻擊性的詞語也帶有諷刺意味,在一些社會事件中,網民沒有采用侮辱性詞語,而是通過其他詞語進行冷嘲熱諷,這給當事人帶來的傷害不次于侮辱誹謗,若受害人無法承受網絡壓力選擇自殺,那么諸多網友的行為是否屬于網絡暴力?應當如何認定網絡暴力?這需要進一步討論。
(二)網絡暴力責任主體認定存在困難
網絡平臺屬于公共區域,任何人都可以依托互聯網這一工具對社會事件發表評價。許多網民自發性地點贊、評論,由于參與人數過多,網絡暴力的形成速度也相對較快,最終經過網絡空間的“發酵”,對受害人造成相當大的影響。除了網民自發性地跟風評論外,更有甚者還會利用虛擬空間,惡意組成小團體,形成產業鏈條型網絡暴力。在有組織的謀劃中,網絡暴力的形成速度會更快,對受害人的影響也會更大。正是由于網絡暴力群體性較強,才會出現“法不責眾”、責任主體認定困難的規制問題。
“法不責眾”,是指當一個行為參與人數眾多時,法律很難對其不合法因素予以懲戒[4]。在網絡暴力中,公民容易盲目跟風。一方面,參與主體往往會秉持著“法不責眾”的態度,無視法律,利用虛擬身份毫無顧忌地“跟隨”熱評,這種“添油加醋”的行為是否應當認定為網絡暴力?另一方面,網絡傳播速度很快,司法機關對于核查所有參與者的身份以及查清事實等方面困難重重。甚至在網絡暴力產業鏈條中,有針對不同人群的不同分工,在對其進行規制時也需要明確具體標準。
(三)網絡平臺監管力度不夠
網絡暴力行為以網絡平臺為媒介,肆意地在網絡空間散播。作為網絡暴力的主要場所,網絡平臺理應承擔監管責任。但在實踐中,網絡平臺似乎像一只“無形的手”,大多秉持著放任甚至推波助瀾的不作為態度。由此可見,網絡暴力規制難度大的原因之一在于網絡平臺監管不力。因此,應當盡快優化網暴治理措施,明確網絡平臺的責任和義務,為營造良好的網絡空間環境奠定基礎。
導致網絡平臺監管不力的原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網絡平臺對違法信息的識別不準確。涉網暴違法信息的類型更新非常快,且對于信息屬性的規范評價多涉及真偽判斷[5]。由于網絡平臺的識別功能還不是很強大,并不能準確識別網絡空間傳播的海量信息。第二,網絡平臺尚未形成有效的監管機制。網絡平臺對于違法信息應當及時處理,但是目前有的網絡平臺對于違法信息的處理態度屬于不作為,對網絡非法行為不敏感,監管體系尚不完善。第三,網絡監管部門和網絡平臺之間尚未形成有效的協作關系。雖然網絡暴力行為多數發生在網絡平臺,但不能把全部責任推卸給平臺,換句話說,網絡平臺需要網絡監管部門的支持和監管。
三、加強網絡暴力法律規制的路徑
(一)明確網絡暴力的認定標準
第一,關于網絡暴力的實施地點,建議應當將其局限于網絡空間,不應擴展網絡暴力的影響范圍,更不能將實施空間擴展至線下。當網絡暴力發生時,有些網暴實施者通過線下途徑騷擾攻擊受害人,給受害人的現實生活造成重大困擾。這些線下行為不能繼續以網絡暴力的標準進行評判,而是應當以侮辱、故意傷害等罪名定罪量刑。因為網絡暴力的關鍵點之一在于“網絡”,強調的是在虛擬空間內的違法行為,因此實施空間必須在網絡環境中。
第二,關于網絡暴力的表達方式,建議不應僅局限為具有攻擊性的侮辱詞匯。互聯網發展的速度飛快,網絡熱詞層出不窮。一些看似沒有攻擊性的詞語,其實質均帶有諷刺、侮辱意味,直戳受害人心口。因此,對于網絡暴力的認定標準應從深層挖掘,只要具有實質攻擊性,哪怕是用正常的詞匯發表評論,也要將其認定為網絡暴力。
(二)明晰實施網絡暴力的責任主體及責任認定
正如前文所述,如今的互聯網時代與紙媒時代截然不同,任何人都可以在網絡平臺發動態、點贊、評論。但是網絡傳播速度很快,網絡暴力通常是在受害人毫無準備的情況下發生的,網絡暴力事件的參與主體眾多,既包含發起者、煽動者也包括跟風參與者、點贊轉發評論者,等等。如何確認網絡暴力的責任主體,他們分別應當承擔什么責任便成為需要解決的問題。
當今網絡社會,一言論足以翻起千層浪,一兩人的惡意言論本不足為懼,其社會危害性恰恰體現為成千上萬人形成的輿論浪潮[。針對信息發布者、煽動者、教峻者,首先要查明其是否存在主觀惡意,其次要判斷其行為的危害程度,最后要重點打擊煽動網絡暴力行為,嚴懲教唆者、引導者。
除了起主要作用的人外,更多的是網絡暴力的參與者。如果單純因為參與者眾多而不追究其法律責任,必然會違背法律規制的初衷。雖然有些參與者不是主動參與網絡暴力,可能只是單純宣泄自己的情緒或者由于從眾心理被迫加入網絡暴力,但他們的行為確確實實對受害人造成了身心損傷,筆者認為還是應當保留對其進行法律追責的可能性。第一,如果參與者與網絡暴力主犯之間存在共同的犯罪故意,存在幫助行為,應當按照相應罪名的共犯處理。第二,如果參與者與網絡暴力主犯之間沒有形成共同犯罪故意且沒有犯罪通謀,那么被煽動者等網絡暴力“外圍”參與主體與主犯之間不構成共同犯罪[7]。可以根據一般參與人的網絡影響力進行細化分類,根據其社會影響力、影響范圍和行為方式等依法進行處罰。雖然網絡暴力的參與人數過多,但還是應當從法律的角度進行規制,讓公民明確在網絡平臺的一舉一動都要小心謹慎,不能濫用權利。
(三)健全網絡平臺監管機制
網絡平臺是互聯網時代的重要媒介,公民可以隨時隨地在網絡平臺上發表觀點和看法。網絡平臺是網絡暴力規制的關鍵一環,平臺應當盡好監管義務,健全監管機制,以更好地保障公民權利,構建和諧的網絡環境。
一方面,網絡平臺應當盡好事前審查義務。有些自媒體善于利用剪裁功能,緊抓社會熱點問題,將社會矛盾放大化,誘導網民宣泄負面情緒。為了規制由此產生的網暴現象,網絡平臺應當盡好審查義務,對于任何可能引發網絡暴力的言論或者輿情,應當及時采取相應措施,情節嚴重、影響大的要報告相關監管部門處理。另一方面,平臺應當加強對受害人的保護。當平臺未有效預防網絡暴力時,應當自動啟動對受害人的保護措施。網暴既已發生,傷害已然造成,作為平臺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嚴防網絡暴力信息傳播擴散,防止網絡暴力愈演愈烈。
四、結語
隨著數字時代的來臨,網絡暴力出現許多“新花樣”,影響范圍越來越大,受害人受網暴行為困擾已久。為了更好地對網絡暴力進行法律規制,本文首先梳理了網絡暴力的表現形式,主要包括侵犯他人隱私、散播網絡謠言和網絡語言暴力等多種形式。其次指出網絡暴力面臨的規制難題,包含網絡暴力行為的界定標準不明確,實施主體眾多、“法不責眾”問題難以有效解決以及網絡平臺對網暴行為的監管體制不完善。最后針對以上三方面難題提出對應的解決措施,旨在明晰網絡暴力的認定標準、對參與網暴的行為人按照作用力大小分別予以處罰以及加強對網絡平臺的管制,增設預警機制等。以期通過以上措施,能對我國網絡空間犯罪活動的治理有所借鑒。
參考文獻:
[1]支振鋒.科學構建網絡暴力法律規制體系[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24(1):65-70.
[2]李淼.網絡暴力犯罪“法不責眾”的規制難點與刑事應對[J].當代法學,2024(5):112-123.
[3]楊正鳴.網絡犯罪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4:234-236.
[4]趙新河.論掃黑除惡與矯治“法不責眾”[J].河南司法警官職業學院學報,2019(4):109-112.
[5]敬力嘉.網絡服務提供者網暴治理義務的體系展開[J].北方法學,2023(5):37-50.
[6]田宏杰.網絡暴力刑法治理中的“法不責眾”困境及其化解[J].法學雜志,2024(1):29-44,2.
[7]劉憲權,周子簡.網絡暴力的刑法規制困境及其解決[J].法治研究,2023(5):16-27.
作者簡介:韓佳霖(1997—),女,漢族,吉林長春人,吉林警察學院助教,研究方向為法學。
(責任編輯:王寶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