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財稅倫理學專家姚軒鴿所著《納稅人尊嚴論》[1]一書于2024年出版,是倫理學與財稅學跨界融合的重要研究成果,是國內第一本對納稅人尊嚴問題進行系統(tǒng)探索的學術著作,將納稅人尊嚴界定為“納稅人在履行納稅義務過程中或之后所獲得的尊貴、莊嚴的愉悅型心理體驗”,以倫理視角重構了財稅治理的價值坐標。從宏觀來看,其核心命題直指現代國家治理的目標,即如何通過國家財稅治理體系的完善,推動全社會的文明演進,實現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有機統(tǒng)一;從中觀來看,有助于建立健全與中國式現代化相適應的現代財稅體制;從微觀來看,指出“讓納稅人在納稅過程中獲得尊嚴體驗”的具體路徑,總體而論,《納稅人尊嚴論》圍繞納稅人尊嚴這一主題展開,觀點較為豐富,為理解和實踐新時代“財稅邏輯”提供了有力參考。
一、理論邏輯—“以人民為中心”發(fā)展思想的踐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黨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老百姓過上更加幸福的生活。希望各級黨委和政府都能為解決民生問題投入更多的財力物力,每年辦一些民生實事,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中國財稅治理要真正做到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如何“讓納稅人在納稅過程中獲得尊嚴體驗”是必須直面的重大問題,《納稅人尊嚴論》在理論層面,至少為解決這個問題作出了以下三個突出貢獻。
(一)引入新概念,凸顯納稅人的主體性地位
了解納稅人尊嚴,應該先對納稅人概念進行界定。作者認為傳統(tǒng)對“納稅人”進行的界定,存在將法定等同于“德定”、過于強調義務而忽視權利等不足,為此提出“真正納稅人”的界定方式,即“真正的納稅人應當是納稅人權利與義務的統(tǒng)一”,這一基礎概念的界定使納稅人轉變?yōu)椤岸愂罩卫黻P系的主體”,提升了納稅人的地位,還通過權責對等和權利保障增強了稅收制度的合法性、公平性與可持續(xù)性,為現代稅收法治夯實了倫理和法理基礎。
(二)提供新視角,強化“尊嚴”這一標準尺度
每個人都希望獲得“尊嚴”,但眾多思想家認為“尊嚴”根本不可能界定,比如在視“尊嚴”為全部社會秩序的德國,其憲法法院一直避免對“尊嚴”進行界定[2],更有學者認為“尊嚴是個滑溜溜的概念”[3]。姚軒鴿從國內外學者已有的研究中跳脫出來,創(chuàng)造性地將權利的享有與實現、義務的履行與擔當結合起來,提出“納稅人尊嚴”是“作為權利和義務統(tǒng)一體的納稅人在稅權(主要指暴力強制與行政力量)保障和非稅權(主要指輿論和教育力量)強制力量保障下之涉稅利益索取與付出之平等交換,且滿足了納稅人涉稅需要、欲望、自的與興趣等衍生物之后,所獲得的尊貴、莊嚴的愉悅型心理體驗”。這一界定方式將財稅治理重構為權利與義務對等的“平等契約”,主張納稅人通過履行義務換取高質量的公共服務,同時以教育、輿論重塑稅收文化,實現財稅治理的文明轉型。
(三)拓展新維度,系統(tǒng)闡釋納稅人尊嚴的影響要素
姚軒鴿以系統(tǒng)思維,從宏觀上指出經濟、政治、道德與文化體制四類要素對納稅人尊嚴的影響,即國家和社會公共產品與私人產品供給、社會的政治清明程度、權利與義務規(guī)范體系、“思想自由”空間的影響;從中觀上指出財稅體制要素的影響,圍繞稅制和預算制度兩方面進行剖析,打破“就稅論稅”的局限,強調財稅改革與系統(tǒng)性制度變革協同;從微觀上指出教育和個體修養(yǎng)要素的影響,既倡導征稅人從言傳、獎懲、身教、榜樣四個維度對納稅人進行尊嚴品質培養(yǎng),也倡導納稅人個體從學習、立志、躬行、自省四個方面將社會尊嚴規(guī)范轉化為自己內在尊嚴品質。他將這些影響納稅人尊嚴的影響系統(tǒng)性梳理,構建了一個“制度一系統(tǒng)一人”的稅收全鏈條治理框架。
二、現實邏輯一一直面提升納稅人尊嚴的理論和實踐挑戰(zhàn)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中國式現代化強調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fā)展路徑,這內在要求財稅治理既承載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物質基礎,更彰顯人民主體地位的政治和道德倫理。《納稅人尊嚴論》在現實層面直面理論和實踐“兩個挑戰(zhàn)”,為提升納稅人尊嚴提供了新路徑。
(一)直面理論挑戰(zhàn),構建更廣闊視域
姚軒鴿從納稅人尊嚴基本理論即結構、類型、性質認識方面的理論挑戰(zhàn)進行分析,總體可歸結為四方面,一是基本理論層面概念解構不足,比如現有理論尚未確立納稅人尊嚴作為權利與義務辯證統(tǒng)一體的法理地位,忽視納稅人實質權利對尊嚴的支撐作用。二是結構認知層面的系統(tǒng)性缺陷,比如忽視尊嚴感知的主觀心理機制研究,造成理論解釋力局限。未能建立基礎性尊嚴與發(fā)展性尊嚴的梯次演進邏輯,高階尊嚴形態(tài)缺乏理論引導框架。三是類型化研究的理論貧乏,比如過度聚焦納稅人尊嚴的情境差異研究,強調尊嚴實現的相對條件研究,弱化其保障義務。偏重納稅人滿意度等主觀研究,缺乏客觀評價體系構建。四是性質辨析層面的認識偏差,比如對納稅人尊嚴的制度承諾與實際獲得感之間的落差缺乏批判性反思,導致理論指導實踐的功能弱化。上述問題暴露出納稅人尊嚴理論研究范式的缺陷,姚軒鴿通過跨學科整合構建納稅人尊嚴“概念一結構一類型—性質”四位一體的系統(tǒng)性理論研究框架,推動形成財稅治理的新認知。
(二)直面實踐挑戰(zhàn),實現系統(tǒng)性提升
結合提升納稅人尊嚴的影響因素,姚軒鴿系統(tǒng)性地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對提升中國納稅人尊嚴當前面臨的實踐挑戰(zhàn),尤其是公共產品供給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深人分析。一是宏觀層面體制性障礙,系統(tǒng)化公共產品供給不足。在經濟體制層面,市場經濟發(fā)展存在結構性缺陷,傳統(tǒng)文化與現代市場機制尚未完全融合,導致政府與市場關系還需要進一步厘清,分配制度還不夠完善。在政治體制層面,權力監(jiān)督體系還不夠健全,社會輿論監(jiān)督機制還存在不足。在道德層面,人性規(guī)律在納稅人道德體系中的基礎性作用發(fā)揮還不夠全面,“為己利他”型與“純粹利己\"型公共產品生產和供給價值有所欠缺。在文化層面,全社會總體文化程度參差不齊,學術交流平臺建設相對滯后。二是中觀層面制度性缺陷,財稅治理體系現代化較為滯后。從稅制看,稅權合意性有所不足,納稅人利益表達機制、道德原則嵌入還不夠到位。從預算制度看,有效的預算權力閉環(huán)式監(jiān)督機制尚未建立,用稅方式文明位階有待提高。三是微觀個體性欠缺,對納稅人外在教育與內在修養(yǎng)重視不夠。一方面,納稅人外在教育較為重視言教和獎懲教育,忽視身教和榜樣教育;另一方面,納稅人內在修養(yǎng)比較重視學習、立志方面的修養(yǎng),忽視其躬行與自省的修養(yǎng)。對待這些挑戰(zhàn),姚軒鴿提出了獨到見解,比如在宏觀體制層面,重視人性規(guī)律在納稅人道德體系中的基礎性作用、營造積極社會氛圍等建議;在中觀制度層面,提出建立“德法、內外、上下\"互動的“閉環(huán)式\"稅權監(jiān)督與制衡機制、加強預算治理中的決策與監(jiān)督職能等建議;在個體價值層面,提出要引導納稅人自覺踐行“自由、公正與公共福祉”核心價值精神、引導納稅人尊嚴自省等建議,提高納稅人個體尊嚴的認識。總體來看,作者這些建議為提升財稅治理文明位階乃至推動國家社會總體文明程度提供了新的思路。
三、實踐邏輯一一提升納稅人尊嚴的進路選擇
《納稅人尊嚴論》以納稅人為價值原點,發(fā)揚開放包容的精神,通過跨界研究拓寬了提升納稅人尊嚴的視野,提出了很多有趣的、創(chuàng)新性的思考和整合方案。
第一,努力消減“稅痛”。姚軒鴿以跨學科視野創(chuàng)造性地引入邊沁的“幸福微積分”[4],提出以“強烈程度、時間長短、時間遠近、確定程度、純粹程度、增值程度、所影響人數”來計算“稅痛”量的大小;又引入馬斯洛等思想家的研究成果對納稅人尊嚴進行分析,總結出一個規(guī)律:“納稅人涉稅需要的滿足對其生存的價值大小,與其等級高低成反比;對其發(fā)展的價值大小,與其等級高低成正比”,這啟示我們在納稅人權利實現和制度設計中,既不能因追求“生存保障”而壓制發(fā)展動能,也不能為“發(fā)展效率”犧牲社會公平。
第二,豐富公共產品生產與供給。公共產品的本質絕非簡單的物質供給,而是制度文明的價值具象。姚軒鴿借用國際標準化組織制定的國際標準—《質量管理和質量保證術語》(ISO8402—1994)理念,對公共產品質量這一概念進行界定,強調評判公共產品質量應當包括真實性、準確性、完整性、可行性、合法性及有效的“否決機制”。《納稅人尊嚴論》關于“多元化供給”的論述,則在薩拉蒙“新治理”理論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實現向財稅治理“權利敘事”的轉變。
第三,優(yōu)化稅收營商環(huán)境。當前,在稅收營商環(huán)境評價標準上,世界銀行采用的“納稅數目、納稅時間、總稅率、報稅后指標”[5]“四要素\"指標評價方式存在淺表化缺陷,《納稅人尊嚴論》發(fā)起的是一場靜悄悄的“評價體系革命”,可以說,世界銀行的上述指標猶如體溫計,僅能測量經濟體表的“制度體溫”,卻無法診斷“價值貧血”的深層病灶。姚軒鴿呼呼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人道自由道德原則等在稅收營商環(huán)境建設中的實質性“嵌人”,助力充分發(fā)揮稅收在國家治理中的基礎性、支柱性、保障性作用。
第四,企業(yè)稅收合規(guī)評價。企業(yè)稅收合規(guī)評價的本質是構建“法律底線”與“道德高線”的協同治理框架,比如,“合法性”聚焦稅法條款的精準落地;“合德性\"強調稅收倫理的主動踐行,推動企業(yè)超越“不違法”底線;“合道性”則指向商業(yè)邏輯與公共福祉的深層契合,引導企業(yè)將稅收籌劃納人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這為構建“法治為基、德治為魂、共治為體”的現代稅收治理生態(tài),以至最終實現稅收正義與社會發(fā)展的同頻共振提供了新視野。
第五,借助大數據賦能。大數據毋庸置疑是“一股蘊含著顛覆性、革命性與重構性的洪荒之力”,同時,大數據也是一把“雙刃劍”。比如大數據應用如能讓納稅人知道更多政府“用稅”信息,有助于提升納稅人尊嚴,再比如大數據時代可能的稅收“數字鴻溝”或稅收網絡暴力行為將侵害納稅人尊嚴。針對這些挑戰(zhàn),姚軒鴿提出利用大數據技術優(yōu)勢建立納稅人表達機制、鼓勵建立納稅人權益維護組織等諸多對策。這些思考有利于重構大數據時代的財稅倫理,規(guī)避“大數據權力”風險,讓大數據真正為提升納稅人尊嚴所用。
第六,推動財稅現代化。姚軒鴿認為,財稅現代化是指被“現代財稅價值”所“化”的活動或過程,即財稅現代化并非簡單的古代與現代的對比,更在于將現代文明基因融人財稅系統(tǒng)的靈魂再造,比如既要吸收全球稅收治理的普適規(guī)則,又需激活“天下為公”的傳統(tǒng)治理智慧;既要在數字經濟中重構稅權邊界,又要守護社會主義分配正義的初心,這種“倫理溫度”與“制度韌性”的融合,使中國式財稅現代化逐漸構建起具有倫理溫度、制度彈性與文化韌性的新型財稅治理生態(tài)。
進一步而言,姚軒鴿提出的“納稅人尊嚴”命題,既是對“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的財稅倫理學思考,也是對帕累托最優(yōu)原則的堅守,這是他為中國式現代化稅務實踐貢獻的獨特智慧,更是新時代構建“有溫度的治理”的題中應有之義。
參考文獻:
[1]姚軒鴿.納稅人尊嚴論[M].北京:研究出版社,2024.
[2]甘紹平.作為一項權利的人的尊嚴[J].哲學研究,2008(6):85-92.
[3]FOSTERC.Human Dignity in Bioethics and Law[M].Port-land,Oregon:Hart publishing,2O11:ppxvii-xvii.
[4]邊沁.道德與立法原理導論(節(jié)選)[M]//周輔成.西方倫理學名著選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266.
[5]羅秦.稅務營商環(huán)境的國際經驗比較與借鑒[J].稅務研究,2017(11):26-31.
作者簡介:柳華平(1967—),男,漢族,四川內江人,產業(yè)經濟學博士,應用經濟學博士后,國家稅務總局市稅務局黨委委員、副局長,二級巡視員,研究方向為公共政策與管理、工商管理。黃治華(1994一),男,漢族,云南昭通人,機關黨委副書記、黨建工作科副科長,研究方向為公共政策與管理。
(責任編輯:朱希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