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916(2025)15-0014-05
The Value, Problems, and Pathways of Integrating Xinjia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to Aesthetic Education 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Yang Bo12Xin Zhifu1 (1.College of Artsand Design;2.Kazakhstan Research Center,Yili Normal University,Yining )
Abstract:TheintegrationofXinjiang’s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intoaestheticducationinhgherducationinstitutionshelpsexpandandinnovatetecontentandmodesofaestheticducation;enhancescolgestudents’senseofresposibilityandmissioninpeser vingandinheritingintangibleculturalhritage,andtherebyforgesastrongsnseofcommunityfortehinesentionUsingliteraturenalysis,experttervies,andlgcalalysis,issudyexposteuerobes,andpathaysofintegatingXijang’sintaible culturalheritageintosthticducatinigrducatioisiutiostoughteperspetiefsttiducatioThseadent fisthreepracticalprobles:thelackofcuiculumsysteintegratingasteticducationwithintangibleculturalhitageisiit facultycapaitfooboratieducationestticcatioditagibleluralitandtotio theticeducationandrgionalonomiculturaldevelopment.Inesponsetoteseisus,thefllowingimprovementpathwaysarepro posed:constructinganaesteticeducationcuculumsstemwithlocalcharacterists,establsngalongtemechanismforisideand outside scholcoaborativeteaching,andimplementinganintegrated“earningresearch-innovation-production”teachingodel.
KeyWords:Xinjia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aesthetic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teaching pathways
2021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是凝聚民族情感、維系國家統一的重要基礎。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非遺文化,對于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1]。2023年,教育部印發《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通知,強調構建完善藝術學科與其他學科協同推進的美育課程體系,遵循美育特點,突出價值塑造。充分發揮藝術課程在學校美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深人挖掘各學科蘊含的美育價值與功能,強化教學與實踐的有機統一,健全課程教學實施監測與反饋改進機制[2]。2024年3月“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建水紫陶燒制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田靜指出:“非遺”蘊含著豐富的美育資源、鐫刻著獨特的審美模式、彰顯出民族的美學追求,是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文化沃土。以美育教學為載體,拓寬“非遺”傳承的有效渠道,不僅為“非遺”傳承活化增添內生動力,也能持續增強青少年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豪感和認同感,堅定文化自信[3]
新疆擁有豐富的非遺資源,包括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民俗等。全區共有國家級和自治區級非遺項目498項(包含擴展項目),其中國家級非遺共五批141項,自治區級非遺共四批357項[4,木卡姆藝術、瑪納斯、麥西熱普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截至目前,全疆擁有非遺代表性項自傳承人人數已超過6000,分布于各地州市。近年來,新疆相繼出臺并實施《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辦法》等一系列法規制度,促進地方非遺文化傳承保護的規范化和系統性,推動非遺文化可持續發展,為繼續科學、系統地搶救非遺提供有效的保障。
新疆非遺文化融入高校美育教學不僅可以豐富教育資源,而且也為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傳承提供新的視角和實踐路徑,如何巧妙地將這些非遺文化融入高校美育教學實踐值得探討。
一、新疆非遺文化融入高校美育教學的價值
新疆非遺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非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優秀傳統非遺文化蘊含著豐富的美學思想和藝術精髓,蘊含著中華兒女的審美趣味、精神內涵和文化記憶,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具有不可替代的時代美育價值,當下高校美育教學和“非遺進校園”已成為我國教育界普遍關注的熱點。
(一)有利于新疆高校美育教學內容與模式的拓展與創新
高校青年學子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的主力軍。非遺文化作為傳承地域文脈、保留鄉愁的獨特資源,如何使其“活”起來、“火”起來,并得以長久傳承,同時凸顯非遺文化的新時代美育價值?非遺文化進大學,以邀請非遺傳承人進課堂走上講臺,將校內教師的理論講授與校外非遺傳承人的示范實操以及學生動手實踐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授課,從而突破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拓展和豐富美育教學內容,讓青年學子面對面感知非遺文化,深度激發學生對“非遺文化”的學習興趣,引領大學生們在體驗式、沉浸式的課堂中,體會非遺文化的藝術魅力與美學意蘊,為非遺的傳承與發展提出新的有效建議和路徑[5]。這既是高校促進美育教學改革、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建設性途徑,也是探索非遺與美育“合作共贏”的創新路徑。
(二)有利于培養新疆高校學生保護和傳承非遺文化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非遺文化是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將其蘊藏的豐富資源融人高校美育課程當中,賦予非遺新的生命力,引導青年學子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活態呈現其中的審美元素[6。對其進行賦予時代氣息的文創等各類成果轉化、應用,讓其在青年學子心中、手中生根發芽,實現非遺文化的當代式傳承,從而在給地域非遺文化帶來生機和活力的同時,增強高校美育的文化底蘊,增強當代大學生對非遺文化保護、傳承的社會責任感與使命感。
(三)有利于鑄牢新疆高校大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美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梁啟超先生在題為《美術與生活》的演講中談道:“今日的中國,一方面要多出些供給美術的美術家,一方面要普及養成享用美術的美術人,這兩件事都是美術專門學校的責任。然而該怎樣地督促贊助美術專門學校叫它完成這責任,又是教育界乃至一般市民的責任”[7]。今天,做好美育工作仍是全社會的共同使命,高校美術教育工作者作為教育的主體,更應深入思索,不斷探究,以美育引領真善美,促進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與理解,使人們在追求美的道路上互相尊重、相互欣賞、共同探索、共同進步,進而以美育踐行素質教育的社會使命。非遺文化作為見證人類文明傳承發展的成果,涉及的領域謂之豐富,種類謂之多樣,蘊含根植于民族民間的深厚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8]。非遺是助力美育發揮實效的重要依托,高校通過將非遺文化引入美育課程,構建多元化的美育教學模式,推動美育教育的發展,不僅有助于增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視、愛護與傳承,而且有利于加深邊疆青年學子對非遺文化的理解和認同,通過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二、新疆非遺文化融入高校美育教學存在的問題
弘揚優秀區域性非遺,高校美育課程有著獨特的優勢。地方高校身處豐富的區域性非遺文化資源之中,應積極探索將其納人當地高校美育教學中的方式與路徑[9]。目前,新疆非遺文化融人高校美育教學面臨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
(一)缺乏美育與非遺文化融合的課程體系
近年來,受市場經濟的沖擊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有的地區民族民間傳統非遺文化逐漸淡出人們的生活。一些非遺民間藝人光靠手藝難以維持生計,于是相繼改行另謀生路。部分傳統非物質文化成果在表現形式、題材內容等方面難以跟上人們審美意識發展的腳步,逐漸退出市場并瀕臨消亡。一些青年學子對非遺文化的內涵及專業技藝知識知之甚少。同時,由于少數非遺文化項目缺乏新意與生命力,難以吸引青年群體的關注。加之部分地方高校的教育教學與本土經濟文化的發展存在距離,教師所使用的教材內容陳舊,在授課的過程中難以聯系地方文化。在課程體系的設置上,由于缺乏系統性的“非遺 + 美育”課程,地方高校學生未能系統學習區域性非遺文化、感受非遺之美[10]
(二)“美育與非遺協同育人”的師資力量不足
在高校美育課堂中引入區域性非遺文化,需要打造專業的教師團隊。但是,由于區域性非遺具有民間性、專業性、活態性、文化性、實踐性等特征,需要民間藝人、非遺傳承人等的身授與言傳,才能在課堂上有效對其進行呈現。目前,一些地方高校開設地域性非遺融入美育課程的師資力量不足。教師普遍理論知識充實,但缺乏對非遺文化的深度理解和專業技藝,難以引導學生全面系統理解非遺文化中蘊含的獨特文化價值和美育價值。
(三)美育教學、區域文旅、地方非遺相互脫節,“學研創產”難以落地
地方高校是促進區域經濟社會快速、穩定、健康、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源”和有力助推器,也是推動區域經濟有效增長的創新基地[1]。長期以來,有的地方高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意識樹得不牢,在專業課程設置、人才培養、創新創業教育及與區域文旅、深入挖掘地方非遺等特色文化有效發展的契合度上,缺少科學、合理、切實可行的論證、規劃與實施。部分地方高校沒有全面對接社會需求,沒有科學構建適應地方發展需求的教學內容與模式,學研創產作用發揮不理想。
三、新疆非遺文化融入高校美育教學的路徑
(一)構建具有地方特色的美育課程體系
課程資源指的是用以有效完成教學,達成課程目標的所有自然、社會資源的總和[12]。實現“非遺 + 美育”育人,高校要結合學科專業實際,將非遺融入美育課堂教學,引導大學生了解非遺、感受非遺的價值與魅力。單霽翔先生在央視節目《非遺里的中國》中提到:新疆的非遺文化格外豐富,幾乎五十六個民族在新疆都有相應的非遺文化,天山南北廣闊的地域,造就了這里非遺的差異性和特殊性。
從多種非遺文化遺產中有效選擇符合高校所在地學生特點的非遺文化遺產,作為課程資源融人美育課程,符合課程資源開發利用的優先性、可行性、系統性原則。高校可組織教師團隊,探索結合本土代表性的非遺項目,吸納非遺課程資源,編寫將區域性非遺資源融入美育課程的“校本教材”,開設“非遺 + 美育”特色課程,創新教學路徑,構建具有地方特色的美育課程體系。地方非遺文化是有著豐富內涵的課程資源,應充分挖掘地方性非遺文化的育人價值,構建美育課程與區域非遺事業發展的緊密聯系、打造特色課程。高校應和當地非遺博物館、美術館、非遺工作坊、非遺傳承人等合作,開發區域性優勢資源,開設“非遺 + 美育”研學課程、實踐體驗課等,利用實物資源引導學生深入參與當地的非遺文化交流活動,豐富此類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方式。
高校教師要因地制宜,充分開發本土非遺文化課程資源,探索利用多樣化教學方式豐富學生的視覺、聽覺、觸覺體驗,引導學生充分感知其豐富內涵。如任課教師可充分開發利用信息技術、希沃、智慧教室、VR等手段,根據教學目標與課程內容的差異性,選擇相應的教學方式與設備,積極為“非遺 + 美育”課程的教學創造條件,打造智能式、情境化、沉浸式、體驗式的課堂氛圍。以現代技術助力非遺融入高校美育教學,全面展現區域性非遺文化內在的藝術魅力與審美價值。以課程資源為著力點,充分開發新疆非遺文化,豐富地方高校美育課堂的教學內容,逐步形成系統、科學的“非遺 + 美育\"教學體系[13]
(二)打造校內、校外聯合教學的長效機制
美育是一門跨域較廣的交叉性學科,對教師的綜合能力有較高的要求。高校需重視師資隊伍的培養,結合新疆非遺文化融入美育課程的需求,全方位打造高水平的美育教師團隊。通過訪學、參加培訓等途徑,培養能夠在美育與非遺之間互聯互融、運用自如的優秀美育教師。高校可吸納新疆當地的非遺傳承人作為校外師資,邀請他們走進校園,走上講臺,與高校美育教師進行聯合教學。傳承人可在美育教師講完理論知識之后,現場展示和傳授非遺技藝。學生可與傳承人進行面對面交流和互動,學習非遺技藝,感受非遺之美,了解非遺故事,體會非遺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高校可在校外建立新疆“非遺 + 美育”教學實踐基地,如與各類傳統手工技藝作坊合作建立手工藝實踐教學基地,讓學生在校內學習理論知識后,到校外實踐基地進行深人性實操,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高校還可與新疆非遺博物館、非遺文創館等合作,組織學生到館內進行實地參觀學習,了解新疆非遺文化的歷史和發展,引導學生參與新疆非遺文創產品的設計和制作,提高他們的實踐創新能力。
高校應組建美育教學團隊增強團隊內核實力,與校外非遺傳承人開展聯合教學活動,建立新疆“非遺 + 美育”教學實踐基地。與此同時,構建科學合理的教學評價體系,對校內教師和校外教學人員的教學效果進行評價,包括教學內容的豐富性、教學方法的有效性、學生的學習成果等。通過完善教學評價體系,創設良好的教學生態環境,從而打造校內、校外聯合教學的長效機制。
(三)實施\"學研創產”一體化的教學實踐模式
地方高校要主動適應經濟文化發展現狀,充分發揮自身辦學優勢,以培養能促進區域經濟文化健康、可持續發展的人才為目標。同時,主動探索育人新理念,將區域性非遺文化融人高校美育教學,著力提升地方高校特色化教學能力,搭建“學、研、創、產”的協同育人平臺[14]。探索建立以學促研、以研助創、以創助產、學研結合,教有所想、學有所為的行動體系,開創“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教學體系與市場需求相結合、文旅項目進課堂、非遺傳承人上講臺、師生作品進市場”的嶄新局面。
地方高校可與當地文旅部門、文創公司等建立起良性長久的合作關系,借助文化和旅游部門搭建平臺,組成與市場經濟需求相適應的學術研究與社會實踐共同體,結合非遺促文旅等活動形式共同開展學術研究,共同挖掘非遺文化中的美育元素、特色文化元素,并進行系統性梳理與研究。通過組織高校學生開展各類研學、培訓、比賽等活動,借智借力創新發展理念,共促共贏,產出高質量的共建教學與科研成果。推進成果的轉化和應用,推動文旅行業、高校“非遺 + 美育\"教學的共贏式創新和發展。在推動文旅行業的科技創新和發展的同時,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培養學生的文化自覺與自信,促進非遺的活化利用和創新發展,推動地方高校美育教育的發展,促進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
四、新疆非遺文化融入高校美育教學的推進策略
非遺文化是承載著民族歷史記憶的文化基因,是文化認同的重要依據,其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充滿著民族民間的審美元素,是地方高校美育課程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源。通過區域性非遺文化融入高校美育教學,有效整合地域資源,發揮集聚效應,一方面,推動學校美育乃至社會美育的發展;另一方面,引導學生與民眾更好地理解和認同自己的文化根源,增強中華民族的歸屬感和文化自信心。
(一)加強政策支持,推進非遺和美育融合
建議地方政府部門依據國家的相關法規與政策文件,明確發展方向,結合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出臺政策實施的細則,為區域性非遺文化融人高校美育教學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法律依據和根本遵循。區域性非遺文化融入高校美育教學的有效實施,并非高校一方能獨立完成,需要校方與政府文旅部門進行有效對接與合作。文旅部門應分類制定本部門、本地區的實施方案,以此加大保護我國優秀傳統非遺文化的宣傳和教育力度。以項目式建設為有效依托,給予相應的經費支持,探索文化傳承創新的發展機制,建立擁有穩定場所與運行方式的區域性非遺文化融入高校美育教學專屬研究機構,聘請專家進行科學的論證以及理論指導,設置專項學術研究交流經費的同時做到專款專用,定期開展調查研究,適時開展學術研討等系列活動。
(二)加強校地合作,拓展非遺和美育的發展空間
地方高校應發揮地域優勢和育人優勢,注重實踐育人體驗,搭建“非遺進高校、美育進鄉村”的實踐育人平臺,深人探索推動區域高校育人機制中的新理念、新策略,實現美育與非遺傳承過程中的全過程、全方位、全員育人。學校美育實踐與地方“非遺”文化傳承有機結合,是實現二者互惠互利共融、共促、共生的重要舉措之一。可從引進來、走出去兩方面實施:地方高校開設“非遺 + 美育”系列課程;組織青年學子走進社區與鄉村,開展“非遺 + 美育”公益社會實踐,將個人所學的理論知識轉化為社會需求,讓美育得以普及,讓非遺得以傳承。
(三)加強地方高校頂層設計,出臺將非遺融入美育的實施方案
新疆高校應加強“非遺 + 美育”的頂層設計,出臺將非遺文化融人高校美育教育的具體實施方案,建立相應的獎勵制度和系統科學的評價機制,為非遺文化融人高校美育課程提供落地性的制度保障。方案應包括指導思想、預期目標、實施進度、實施部門、獎勵及考核評估要求等。方案應明確非遺文化融人美育課程的開發與設計、專職教師的培養及師資隊伍的整合與完善,同時注重非遺文化融人美育活動的籌劃與大學生的參與方式等具體要求。方案應注重非遺基礎知識的普及以及與高校美育課程的有效結合方式等,通過對非遺融人美育課程的效果進行定期反饋與評估,客觀全面地評價非遺融入美育課程的效果,進而提升工作成效。
參考文獻:
[1]中國政府網.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EB/OL].https://www. gov.cn/gongbao/content/2021/content_5633447.htm.
[2]中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通知[EB/OL].(2023-12-22)[2024-12-01].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794/moe_628/202401/t20240102_1097467.html.
[3]文旅中國.聚焦兩會·建真言謀良策|將非遺充分融入學校美育課程體系[EB/OL].(2024-03-07)[2024-12-01].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 τ=τ 1792834716095940333amp;wfr σ=σ spideramp;for α=pc
[4]康雷,楊兆萍,韓芳.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空間分布及其影響因素[J].中國沙漠,2022(1):158-166.
[5]杜衛,《美育學刊》編輯.高校美育的觀念與方法:關于《高校美育教師手冊》訪談杜衛教授[J].美育學刊,2024(5):1-5.
[6]齊晉.探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大學美育融合育人路徑[J].中國民族博覽,2022(13):85-87.
[7]梁啟超.梁啟超論教育[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231.
[8]盧長彤.新時代高校美育的內涵、問題及路徑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23(1):97-99.
[9]李幸怡.非遺文化融入高校公共藝術課程的美育教學探索:以西藏大學“藏族民間舞—熱巴舞”為例[J].西藏教育,2024(3) :53-56.
[10]白瓊,王瑞麗.地域傳統文化融入高校美育的教學創新研究[J].高教學刊,2023(36):99-102.
[11]顧慧琳.非遺在高校美育中的應用研究[J].藝術教育,2024(5) :80-83.
[12]尹少淳.美術教育學新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323.
[13]任立.高校美育教學情感化設計的理論與實踐[J].西部學刊,2024(22):123-126.
[14]張勇.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政產學研協同創新育人機制探究[J].高教學刊,2024(28):164-167.
作者簡介:楊波(1979—),女,漢族,新疆石河子人,美術與設計學院、哈薩克斯坦研究中心講師,研究方向為美術教學理論、藝術文化。
通信作者:辛志福(1987—),男,漢族,甘肅武威人,美術與設計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美術理論與藝術創作。
(責任編輯:王寶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