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D63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916(2025)15-0035-05
Evolution and Future Trends of Community Policing Research
—A Bibliometric Analysis Based on CiteSpace Li Zihao
School of Public Security,People’s Public Security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100038
Abstract:Tosystematicalyreviewtheresearchstatusanddevelopment rendsinthefieldofcommunitypolicingfrom2O14to2024 and providereferenesforfuturestudies,tispaperemploysCiteSpacesoftwaretoconductavisualanalysisof647communitypolicinge latedarticlescoltedfrotheChiaNatioalKnowledgeInfrastructure(CKI).Tesudycoverspublicationtrends,keywodcour rence,clusteranalysis,andburstwords,revealingtheresearchtrajetoryandhotspotevolutioninthisfieldfromabibliomericpespc tive.Theresultsindicatethatheresearchoncommunitypolicinghasundergonetheestages:aninitialexploratoryphase(Ol4-216),a stabledevelopmentphase(2017-2O21),andaninteligentdepeningphase(2O22-2024)Withthewdespreadadoptionofinfoation technology,sartpicingadcollaborativegoveanceavegraduallyecomeucialsarchdirectios.However,collborationong researchistitutiosdharsaisatielyfragmeedgigthgtedtoregtssitutioaltio networks.Basdontecurentresearchlandscape,thispapersugestsurtherdepeningtchnologicaliovationenhancingcademic collboration,andoptimizing governance models to provideinsights foradvancingresearchand practiceincommunitypolicing.
Keywords:community policing;bibliometric analysis; CiteSpace; smart policing
改革開放以來,中西方警務交流日益頻繁,歐美社區警務的理念和實踐逐步傳人我國,促使我國警務模式不斷創新與發展。在這一背景下,社區警務逐漸成為社會治安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加快推進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社區治理體系,提高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尤其是近幾年,隨著社區警務改革的深化,逐步完善基層治理機制,對維護社會穩定、提升居民安全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2002年,公安部、民政部聯合頒布《關于加強社區警務建設的意見》,首次明確“社區警務”概念。2006年,公安部《關于實施社區和農村警務戰略的決定》的出臺標志著社區警務戰略的正式確立。此后,社區警務在我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體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2023年公安部印發《加強新時代公安派出所工作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進一步提出全面深化“兩隊一室”改革,完善社區警務機制。
在這一背景下,學術界圍繞社區警務展開了多角度、多領域的研究,形成了豐碩的成果。然而當前研究中對文獻的熱點梳理和前沿探索仍顯不足,難以系統反映這一領域的學術發展情況。因此,筆者運用CiteSpace,從研究趨勢、機構與學者分布、關鍵詞共現等多個方面進行文獻分析。
一、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一)數據來源
選取中國知網作為研究樣本的數據來源,并借助其高級檢索功能,檢索主題設置為“社區警務”,時間范圍從2014—2024年,檢索時間為2024年12月8日,通過人工整理,篩除會議報告、報紙、科技成果等無關文獻后,最終得到有效文獻647篇,其中學位論文259篇,均為碩士論文。
(二)研究方法
CiteSpace是CitationSpace的簡稱,可譯為“引文空間”,通常用于分析科學文獻中所蘊含的潛在知識,并通過可視化的手段來呈現科學知識的結構、分布以及規律[1]。本文借助CiteSpace6.2.R3軟件,生成關鍵詞共現網絡、關鍵詞聚類圖譜、突變詞圖譜、時間線圖譜以及發文量、研究機構、核心學者等,對社區應急管理領域的研究趨勢進行可視化分析,以期為該領域的后續研究提供一定的參考。
二、總體概況分析
(一)發文趨勢分析
發文趨勢分析可以幫助我們直觀了解某一領域的研究熱度變化以及發展動態,為相關領域的學術研究提供參考依據。根據統計結果,繪制了該領域的年度發文趨勢圖(圖1)。
圖12014—2024年文獻發表量

從圖1可以看出,發文數量整體呈波動下降趨勢,結合年度變化特點,可以將2014—2024年的發文趨勢分為三個階段。一是初步增長階段(2014—2016年):這一時期年發文數量從30篇增長至49篇,顯示出該領域受到學者關注并呈現一定的增長勢頭,主要聚焦于該領域的基礎性問題和研究框架的探索。二是平穩波動階段(2017—2021年):這一時期年發文量波動于32至38篇之間,2020年下降至23篇,表明該領域進入相對成熟的階段,研究主題多樣化但未出現顯著突破。三是快速下降階段(2022—2024年):從2022年開始,發文量顯著下降,由34篇降至2024年的15篇,熱度逐步減弱。這或許表明該領域研究趨于飽和,或熱點向其他相關領域轉移。
綜上所述,2014—2024年間,社區警務領域的研究經歷了初期的增長、階段性平穩波動以及近期的顯著下降趨勢。未來研究是否會出現新一輪增長仍需進一步關注相關政策、社會需求及技術發展的變化情況。
(二)研究力量分析
1.研究機構與學者
使用CiteSpace軟件對相關領域的研究機構進行可視化分析,得到圖2所示的機構合作網絡圖譜。圖中共有若干節點及連線,其中節點代表研究機構,連線表示機構之間的合作關系。從圖2可以看出,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在該領域的研究中占據核心地位,其發文量遙遙領先,顯示出強大的學術研究能力。此外,南京森林警察學院、蘇州大學、浙江警察學院等高校在該領域也具有一定的學術影響力,但與核心機構相比,其研究規模相對較小。

2.機構合作網絡
整體網絡較為分散,群簇現象并不明顯,顯示出各機構之間的合作關系較弱,學術交流有限。具體而言,從圖2可以觀察到少數核心機構,如中國人民公安大學與其他機構之間的合作較為頻繁,但整體上多數節點之間的連線稀少,形成了多個較小的研究團隊或孤立節點。
總體來看,該領域的研究尚處于分散發展階段,機構之間的學術合作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未來,如何加強不同研究機構之間的交流合作,推動形成更加緊密的學術網絡,是促進該領域進一步發展的重要方向。
三、研究熱點分析
(一)關鍵詞共現圖譜分析
通過對社區警務研究領域的關鍵詞進行分析,繪制了關鍵詞共現圖譜(圖3),以直觀反映該領域的研究熱點及其發展動態。從圖3可以看出,高頻關鍵詞包括“社區警務”“社區治理”“基層治理”“信息化”“大數據”等。
圖3關鍵詞共現網絡

從中心度來看,“社區警務”的中心度為1.36,是該領域研究的核心主題,起到了網絡結構的關鍵支撐作用。此外,“社會治理”的中心度為0.05,“社區治理”的中心度為0.03,“社區”的中心度為0.03,“協同治理”和“信息化”的中心度分別為0.02和0.04,“大數據”為0.02,“警務改革”為0.04,“基層治理”為0.02,“智慧警務”和“楓橋經驗”為0.03,這些關鍵詞集中反映著社區警務研究對治理模式、技術創新以及基層實踐的關注(表1)。
表1頻次排名前10的關鍵詞

同時,從關鍵詞的分布和連線可以看出,近年來社區警務研究的熱點聚焦在“警務改革”“信息化”“大數據”等主題上,表明隨著科技的發展,智能化技術和信息化手段在社區治理中的應用得到了廣泛關注。
總體來看,社區警務領域的研究熱點呈現多元化趨勢,既包括傳統的社區治理和警務改革議題,也延伸到了智慧社區和大數據技術的應用。未來,如何通過科技創新進一步優化社區警務工作,是該領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二)我國社區應急管理研究主題演變分析
為了更全面地了解社區警務領域的發展趨勢及演變動態,在關鍵詞共現分析的基礎上引入時間維度,繪制了研究熱點的時區圖(圖4)。從圖4可以看出,該領域的研究主題呈現出顯著的階段性演變特征。
圖4時間線圖譜

早期(2014—2016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警務改革”“農村社區”“社區關系”等主題上,強調對傳統警務模式的優化及農村社區治理的探索,這一階段的研究主題體現了基層治理及農村地區公共服務改善的需求。
中期(2017—2021年),研究熱點逐步轉向“社區治理”“協同治理”“大數據”等議題,表明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數字化和信息化手段逐漸融入社區警務實踐。同時,圍繞“基層治理”的研究持續活躍,聚焦于社區治安防控的網絡化建設和協同治理模式的探索。
近期(2022—2024年),研究主題進一步深化,以“智慧社區”“智慧警務”“社區民警”為代表的關鍵詞成為熱點,反映出社區警務領域對智能化技術和現代化治理方式的重視。同時,圍繞疫情防控的研究在這一階段涌現,聚焦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下社區警務的應對策略和治理能力。
總體來看,“社區警務”是貫穿始終的核心主題,“信息化”“智慧警務”等新興議題的持續活躍表明了技術創新在社區警務研究中的重要地位。未來,該領域的發展有望進一步向多元化、智能化方向邁進。
四、研究結論與展望
(一)結論
對2014—2024年間中國知網(CNKI)收錄的647篇有關社區警務的文獻進行分析,利用CiteSpace軟件對研究熱點、發文趨勢、關鍵詞共現等進行了可視化分析。過去十年間,社區警務領域的研究伴隨著社會治理需求的變化和技術革新的推進,呈現出明顯的階段性發展特點。從傳統警務模式改革與基層治理探索,到多元化、信息化的發展,再到智能化技術驅動下的創新深化,每一階段都反映出學術界對社區警務不同層面的關注與實踐。從文獻數量和研究熱點的變化中,可以清晰看到該領域在理論探索和實踐應用上的不斷進步和調整。以下將從整體趨勢、合作現狀等方面,對社區警務研究的主要結論進行闡述。
一是社區警務領域的發展階段清晰。綜合分析發現,社區警務領域大致經歷了以下三個發展階段。起步與探索階段(2014—2016年):研究關注于傳統警務模式的改革與農村社區治理,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社區服務和基層治理策略的探索。平穩發展與多樣化階段(2017—2021年):這一階段研究主題開始多元化,重點轉向“社區治理”“協同治理”和“大數據”等議題,表明信息技術逐步融人社區警務實踐,同時研究內容涉及治安防控網絡化的建設。智能化深化階段(2022—2024年):以“智慧警務”和“智慧社區”為核心的研究成為熱點,突顯了智能化技術對警務創新的重要作用。
二是社區警務領域的研究合作亟待加強。從機構合作網絡來看,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等核心機構在該領域占據重要地位,但整體合作網絡較為分散,不同機構間的學術交流較少,尚未形成緊密的合作群體。從學者合作分析來看,研究者間的合作較為有限,多為小規模團隊或獨立研究,限制了研究成果的擴散與整合,未來需加強跨機構和跨學科的學術合作。
(二)未來展望
《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指出,要健全社會治理體系。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2]。這為社區警務的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本文緊跟國家相關政策,并結合上述研究提出未來的研究展望。
一是深化智慧警務與技術創新的研究與實踐。技術是由價值到實踐的中間連接環節,技術是價值的實現方式,價值是技術的目標指引[3]。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快速發展,社區警務研究正在逐步邁向智能化。近年來,各地以公安大數據建設為基礎,探索了一系列線上社區警務工作方法,一定程度上釋放了警力資源,推動著社區警務模式的變革[4]。未來研究需更多聚焦于智慧警務系統的構建,包括智能監控、數據集成與分析等技術應用,重點關注如何通過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推動智慧警務系統的優化與實踐落地。探討智能化警務平臺在社區安全管理中的作用,如智能監控、預測性警務、數據整合與分析。
二是加強對社區警務協同治理模式的探索。協同治理作為應對復雜社會治理問題的重要策略,在社區警務研究中占據重要位置,能夠推動社區警務多元主體參與和資源共享,提升社區治理能力。為有效提升社區警務協同治理的效能,應強化協同治理的理念[5]。未來研究應聚焦多元主體協作,研究政府、公安機關、社區居民和社會組織如何形成良性互動,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警務治理模式。探討“警務 + 社會服務”模式在社區治理中的應用場景,提升社區警務的社會融合度。
三是推動跨機構與跨學科研究合作。針對當前社區警務研究的分散性,建議搭建學術研究與實踐單位之間的合作平臺,促進資源整合和知識共享。鼓勵從社會學、心理學、信息科學等多學科視角參與社區警務研究,為復雜社區治理問題提供更多元的解決方案。
四是聚焦社區居民的安全感與參與度提升。強化社區警務對居民信任的影響機制研究,優化宣傳與溝通策略,增強居民對警務工作的認可度。對于公眾持續參與社區警務的意愿應從強化多元參與,構建社區警務共同體;建立志愿服務保障體系,開展相關技能培訓;豐富志愿服務內容形式,優化志愿服務平臺三方面著手推進,進而實現社區警務志愿服務的可持續發展[6]。通過技術應用和制度設計,引導社區居民主動參與警務事務,形成更緊密的警民協作網絡。
參考文獻:
[1]李杰,陳超美.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視化[M].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16:2-3.
[2]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N].人民日報,2024-07-22(1).
[3]羅梁波.國家治理的技術場景:理論反思和話語重構[J].學海,2020(1) :38-46.
[4]林慧青,董少平.群眾路線視域下社區警務的時代價值及實現[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5):127-136.
[5]孟璐.社區警務協同治理的理論依據、現實困境與路徑優化[J].北京警察學院學報,2022(4):57-62.
[6]許智博.公眾持續參與社區警務工作意愿的影響因素研究[D].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2023.
作者簡介:李梓豪(2000—),男,漢族,廣東韶關人,單位為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治安學院,研究方向為治安學。
(責任編輯:王寶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