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H1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916(2025)15-0157-04
An Exploration of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Lexicalization of “Xuejiu\"
Wu Qi
(Wenzhou University,Wenzhou 325035)
Abstract:Usingaombinationofdiachronicandsynchronicdeductionmethodstoinvestigatetheoriginof“xuejiu”(ATermin AncientImperialExaminationsReferingtoaTypeofSholar),itwasfoundthatthelexicalizationof“xuejiu”beganwiththedmtionof thephrase“xuexizuanyan(studyingandresearching)”toanounreferingtothimperialexaminationsystem,andlaterextendedtomean “dushuren(sholar).Higfrequencyclocationhangesinstoricalperods,ndshiftsinpeople’sognitiontesetwootiatios providedsufientconditionsforthelexicalizationof“xuejiu”.Examiningthesemanticevolutionof“xuejiu”fromadiachronicperspctive,underteifuenceofpagaticogitivendinteallingstcfcos,eootatieeaingof“ueju”gaduallsifeddur ingitslexicalization process from originally positive to currently negative.
Keywords:“xuejiu”;lexicalization;semantic extension;connotatior
關于詞匯化的討論最早出現在索緒爾的《普通語言學教程》一書中,書中提到“agglutination”一詞,即“黏合”,認為“黏合是指兩個或者幾個原來分開的,但常在句子內部的句段里相遇的要素,互相融合成為一個絕對的或者難于分析的單位”1],但并沒有明確使用“詞匯化”這個術語。真正提出“詞匯化”這一概念的是Kurylowicz,他將“詞匯化”作為一種與語法化相反的演變。此后,詞匯化研究漸漸成為語言學領域的熱點話題,學者們從共時和歷時的角度探討了詞匯化的形成機制及其與社會文化的互動關系。盡管如此,對于那些蘊含深厚歷史底蘊的詞匯,其詞匯化過程及其背后的文化意涵仍有待進一步挖掘。本文通過對“學究\"詞匯化過程的系統探析,揭示其在語言演變中的特點及其背后的文化價值,以期為理解古代社會文化提供語言學依據。
李雪認為復合詞“學究”經歷了詞匯化過程,但詞匯化程度不高。“一個詞的構詞成分具有語義和語法明晰性,則該詞的詞匯化程度較低;如果一個詞的構詞成分失去了語義和語法理據性,則該詞的詞匯化程度較高。”[2]“學究”的\"構詞成分雖具有語義明晰性但失去了語法明晰性”[3]。并列結構“學究”初始兩字線性共行時就是“學習鉆研”的意思。在“學習”語義的制約下,“學究”在唐代成為科舉考試科目的專門名稱。基于BCC語料庫分析,在宋代“學究”是科舉考試科目的專門名的使用漸漸減少,開始有了“讀書人”的意思,是對書生的美稱。到了明清,“學究”成為讀書人的通稱,在語言內部因素、語用、認識的作用下,逐漸形成現代漢語里用來指代“遷腐淺陋的讀書人”的專有名詞,在隱喻機制的作用下具有貶義情感色彩。有學者提出“學究”經歷了詞匯化,但是其詞匯化歷程和感情色彩轉變鮮有學者分析,本文現就此進行探討。
一、“學究”詞匯化的歷時考察
對“學究”進行詞義的歷時探析,可以明晰“學究”演變的歷史軌跡。“學”在《漢典》中的解釋是“鉆研知識,獲得知識”。“學”作為形聲字,在甲骨文中就已經出現,本作“學”,雙手構木為屋形,后作聲符,加“子”為義符。“子”,孩子,小孩子是學習的主體,“學\"引申為“鉆研、學習”。
“學”字并未收入《說文解字》,但是“教”同古“學”。《說文解字》載:“敦:覺悟也,從教從口。口,尚蒙也,臼聲。”[4]1063 學習后掌握了知識,進而引申出覺悟的意思。
(一)“學\"字和\"究\"字考察
例1子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
例2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論語·學而》
例1、例2中的“學”是動詞,是“鉆研、學習”的意思。后“學\"字詞性發生改變,出現了名詞“學”,如:
例3積學以儲寶,酌理以富才。—《文心雕龍·神思》
例4學有未達。—《問說》
“學問\"之義(例3、例4)。
例5今日見卿詞學。—《劇談錄·宣宗夜召翰林學士》“學科,某一門類系統的知識\"之義(例5)。
例6學,官也。—《廣雅·釋室》
例7小學在公宮南之左,大學在郊。一《禮記·王制》
“學校\"之義(例6、例7)。
動詞“學\"字和名詞\"學\"字都和學習讀書有關,為“學究”中的讀書人含義創造了充分的引申條件。
《說文解字》:“究,窮也。從穴九聲。”[4]838“窮盡”是其本義,為形容詞(例8、例9)。
例8靡屆靡究。—《詩經·大雅》
例9害氣將究。—《漢書·食貨志》
后來“究”的詞性發生了轉變,出現了動詞“究”“探究”,為動詞詞組“學究”中的鉆研義提供理論支撐(例10、例11)。
例10 究,謀也。—《爾雅》例 11不舒究之。—《詩經·小雅》
(二)“學究”一詞考察
“學究”一詞最早見于西晉的“學究道源”,譯為學習鉆研大“道”的根本。“學”是“學習”,“學習鉆研”是“學究\"最初的意思(例12—例15)。
例12有道山陰趙曄,徵士上虞王充,各洪才淵懿,學究道源。一《三國志·虞翻傳》
例13學徒之中有玄紹者,學究諸禪,神力自在。—《異僧下》
例14復坐與言,則皆文武全才,學究天人之際矣。—《姚氏三子》
例15伏以臣先父臣知玄,學究天人,藝窮歷數,因玄鑒得居圣朝。—《太平廣記》
在這段話里,“學”和“究”出現在兩個句子中,但是“學”仍為“學習”,“究”是“鉆研”,出現“學·究”結構,但在BCC語料庫中,只發現一列。可見“學究”二字線性緊鄰才是常見結構(例16)。
例16謝承《后漢書》日:“董春字紀陽,少好學,究極圣旨。”—《講說》
唐代,“學究”的詞性從動詞詞組“學習鉆研”成為專名詞—科舉中的科目名。古代學習就是為了參加科舉考試,因此從“學究”的本義就引申出了“科舉考試科目名\"這個意思(例17、例18)。
例17祖宗時有開寶通禮科,學究試默義,須是念得禮熟,始得,禮官用此等人為之。—《論后世禮書》
例18許孟容進士及第,學究登科,時號錦祅子上著莎衣。—《許孟容》
參加科舉考試的都是讀書人,后來“學究”就成了讀書人的自稱,“學習鉆研”義逐漸淡化(例19、例20)。
例19開成中,有盧涵學究,家于洛下,有莊于萬安山之陰。—《盧涵》
例 20就請菱洲藕榭二位學究來,一位出題限韻,一位譽錄監場。一《秋爽齋偶結海棠社蘅蕪院夜擬菊花題》
基于BCC語料庫調查,在歷時檢索“學究”時發現,3754例中有3086例“學究”是“讀書人”的意思,只有五分之一的“學究”意為“學習鉆研”和“科舉的科目名”。在“讀書人”這個義項的廣泛使用以及社會各種因素的作用下,逐漸引申出“遷腐淺陋的讀書人”的意思(例21—例23)。
例21李青蓮《嘲魯儒》,有“未行先起塵”之句。余少時云:“張眸始識青盲苦,對面如同學究談。”—《隨園詩話補遺》
例 22《玉嬌梨》《平山冷燕》二書大旨,皆顯揚女子…然所謂才者,惟在能詩,所舉佳篇,復多鄙倍,如鄉曲學究之為。一—《中國小說史略》
例 23剿襲陳言,訓話子句者,其人必酸腐學究。—《寒松堂全集》
隨著時間推移,“學究”所出現的語境致使其語義不斷引申發展:“學究”在西晉為“學習鉆研”義,是本義,但在文獻中出現的極少;到了唐代,出現科舉考試,這一時期出現了“學究”的名詞義“科舉考試科目”,并且大量使用;到了宋代,重文輕武,大批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因此宋代讀書人使用“學究”以自稱。所以,可以認為“學究”在唐代時期就已經完成了詞匯化。
二、“學究”詞匯化的動因分析
“學究”從短語降格成名詞,詞性從動詞轉為名詞,主要是語言內部和感情機制外部因素發揮著主要作用。
(一)內部動因分析
首先,“由同義詞臨時連用到凝固成一個復合詞,其間一般都經歷過或長或短的過渡階段。”[5]“學究”詞匯化過程中,“學”和“究\"線性排列,高頻共現,使用頻率遠遠超過詞組“學究”,距離較近、線性緊鄰是完成詞匯化的重要條件。其次,“漢字本身是表意的文字,漢字的性質決定了單音節字的數量”[6]。“雙音化的步伐從東漢開始大大加快,到了唐代,雙音詞為主的詞匯系統已經建立,雙音化的程度在近代漢語中得到進一步提高。”[7董秀芳認為“雙音化是造成漢語一般短語詞匯化語音方面的主要因素”[8]。語音的雙音節化為“學究”詞匯化提供了語音基礎,人們開始追求韻律感,講究美感。
(二)外部動因分析
一般詞的詞匯化會受到重新分析和類推機制的限制,但在目前可以看到的文獻中,“學究”并沒有鮮明的典型性。在“學究”詞匯化的過程中,修辭機制和感情機制兩者相互作用,完成“學究”詞性和語義的轉變。
人們在認知活動中不可避免地會把自己的情感、認知水平、認知風格、已有圖式等帶到認知活動中來,并以此為基點來解釋世界,“句法單位變為復合詞的過程實際上是由心理組塊造成的重新分析的過程”[8]。“學究”從“學習鉆研”義中引申出的“科舉考試科目”和“讀書人”的自稱都是與“學習”緊密相關,這三個義項相互映射。在古人看來,動作“學習”就是為了參加科舉考試、金榜題名,“參加科舉考試”是動詞“學究”的目的,“科舉考試制度”是在唐代確立的,因此在唐代,由于語言使用的需要,“學究”就出現了“科舉考試科目名”義項。參加科舉考試的人就是“讀書人”,宋朝號稱皇帝和士大夫共天下,實施重文輕武的政策,讀書人受到各界尊重,其社會地位更是達到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程度。宋代推崇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科舉制度被人們重視,其考試內容幾乎全部是儒家經典,讀書人就用科舉考試科目名“學究”來表達自己崇高的地位,因此“學究”就成為讀書人的自稱,帶有褒義色彩,用專名詞代通名,是讀書人對自己的夸耀。
但是宋代有個致命的弊端就是強敵環伺,軍事力量薄弱,“三冗”(冗官、冗兵、冗費)問題愈演愈烈,最后亡國,封建社會也進人了衰敗時期,讀書人的治國理論逐漸失去了實際性,出現了民不聊生現象,這為“學究”的“讀書人”義感情色彩轉變提供了前提。但從歷史看,漢代《報任少卿書》中出現了成語“學究天人”,形容知識淵博帶有褒義色彩,具有結構凝固性,在這個短語中“學究”感情色彩是褒義。“熟語的形成和使用受民族文化傳統的影響而在風格、情感、認知等方面帶有漢民族的鮮明特征。”[9]可見,在漢民族的心里,讀書人就是社會的權威,有著極高的社會地位,讀書就是榮耀。
歷史上著名的長篇小說《水滸傳》成書于元末明初,里面“智多星”吳用的表字就是“學究”,是施耐庵對讀書人的贊美。到了明朝,讀書人地位依舊很高,但是文官集團把持朝政,與宦官集團爭權奪利,成為明朝覆滅的重要因素。到了清代,文人地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轉變,文人高高在上的地位一去不復返。清代皇帝大興“文字獄”,多數文人噤若寒蟬、唯唯諾諾,“讀書”成了加強中央集權統治的一種手段,讀書人的清高被踩在地上,地位甚至不如普通百姓。因此,“讀書人”思想被限制,在社會生活中發揮的實際作用有限,加上宋代和明代以來“讀書人”的消極影響,清代社會對讀書的貶低以及深刻現實危機前讀書人的無能為力,使之被貼上了“迂腐淺陋”的標簽,“學究”就出現了“迂腐淺陋的讀書人”義項。
進入近代,“學究”延續了“遷腐淺陋”的貶義色彩。當時,清朝國力衰弱,西方資本主義列強以堅船利炮打開中國大門。大部分讀書人仍沉迷于“四書五經”的治國理念,思想與時代脫節,缺乏實際效用。隨著科舉制度于1905年被廢除,研究“‘四書五經’的讀書人\"開始有了遷腐的刻板印象,“學究”逐漸和老搭配。“老”本身隱喻腐朽老化,當“學究”和“老”形成固定搭配后,“學究”中的感情色彩直接被貶義占據。居于BCC語料庫調查,發現1913年文本中使用的“學究\"共有37例,處于使用數量的第二位,“老學究”出現10例,占總額的三分之一,“老學究”逐漸成為常用詞。1914年在文獻中使用“學究”的數量達到了頂峰,出現了48次,并且多數“學究\"都和“老”結合,暗含社會對無用讀書人的諷刺。1912年,清代滅亡,中國進入民國時期。仍秉持傳統儒家思想的讀書人特別是滿口“之乎者也”的窮酸秀才,在當時的社會已經很難站穩腳跟,對社會的實質性價值很有限,只能如魯迅筆下的孔乙己,在社會中四處飄蕩,成為百姓的談資。在社會語言交際的影響下,“老學究”的貶義用法深入人心。如今,“學究”常被用來形容思想僵化、頑固守舊的讀書人。從古代的優越地位到近代的邊緣化,“學究”的含義也隨之改變。盡管讀書仍是好習慣,但在內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學究”常與“老”字搭配,帶有貶義色彩。
三、結語
“學究”的詞匯化歷程是在多種機制的共同作用下逐步發展的,對其歷史演變的梳理為深入研究其詞匯化提供了重要的基礎。從歷史脈絡來看,“學究”一詞最初源于唐代的科舉制度,是“學究一經”的科目名稱,即精通一部儒家經典即可應試。隨著時間推移,“學究\"逐漸從一個專門的科舉科目名稱引申為對讀書人的通稱。在詞性演變方面,“學究”最初作為動詞,表示“學習鉆研”的行為,后來逐漸引申出名詞義,指代“科舉考試科目\"和“讀書人”。最終,在社會廣泛使用的過程中,“讀書人\"這一含義成為“學究”的常用義,并被讀書人廣泛用于自稱,帶有一定的美譽色彩。
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讀書人的社會地位不斷發生變化,這種變化深刻影響“學究”一詞的感情色彩。從唐代到宋代,“學究”一詞經歷了從褒義到貶義的轉變。尤其是在明清時期,隨著“老學究”這一稱呼的廣泛傳播,“學究\"逐漸被賦予迂腐、淺陋的貶義色彩。這種變化不僅反映了語言內部的演變機制,還折射出社會對讀書人態度的轉變。通過對“學究”詞匯化歷程的考察,我們既能清晰了解漢語詞匯的演變規律,又能深入剖析詞匯化機制。此外,該研究還能從語言學角度揭示中國讀書人地位的變遷及社會對其看法的轉變,為理解中國古代社會的文化演變提供獨特視角。
參考文獻:
[1]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248.
[2]PACKARD JL. The Morphology of Chinese: A Linguistic andCongnitiveApproach[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216.
[3]李雪.簡論“詞匯化\"[J].黑龍江史志,2008(8):83-84.
[4]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7.
[5]徐朝.上古漢語詞匯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283.
[6]胡楠.“顏色\"的詞匯化[J].文化學刊,2021(3):188-190.
[7]董秀芳.詞匯化:漢語雙音詞的衍生和發展[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357.
[8]董秀芳.來源于完整小句的話語標記“我告訴你”[J].語言科學,2010(3):279-286
[9]邵敬敏.現代漢語通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125.
作者簡介:吳琪(2000—),女,漢族,浙江寧波人,單位為溫州大學,研究方向為語言學及應用語言。
(責任編輯:朱希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