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D26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916(2025)15-0019-04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Coordinated Oversight System Dominated by Intraparty Oversight
Xie Minmin
(School ofMarxism,HunanUniversity ofChineseMedicine,Changsha 410208)
Abstract:Theonsructionofanalounduninteupted,full-processcoodinatedoversightsystmdomnatedbintrapartyover sighthasbecomeakeylininnatioalgoveanAsfsteurentsituatioisoncedthordiatedoversigtstdoa tedbyitrapartyoversighthastheproblemstefolowngprobles:teitrapartyoversightisotpefecteough,theproblemsfeto majorcoordinatiareotllsdanditiculttoimproveteoiatedoversightmeanis.Inesposetoepobe, theconstructionofthecordinatedoversightsystemdominatedbyintrapartyoversightshouldstartwithimprovingthecordinatedmehanism,perfectingtecoordinatedsytemandcloselynitingthecordinatedetwork,andstrivetoeakthroughtheeveloentdilma.
Keywords:intraparty oversight; coordinated oversight;state oversight; social oversight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構建黨統一指揮、全面覆蓋、權威高效的監督體系,把黨內監督同國家機關監督、民主監督、司法監督、群眾監督、輿論監督貫通起來,增強監督合力。”]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把“堅持和完善黨和國家監督體系”作為重要內容,明確指出黨和國家監督體系是在長期執政條件下,實現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重要制度保障[2]。同時,特別強調要以黨內監督為主導,促進各種監督形式之間有機銜接、相互協調。這些論述深刻揭示了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范疇內,完善黨和國家的監督體系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也指明了其發展的方向。在這一背景之下,及時總結目前各項監督體制創新性成果,從理論和實踐角度研究協同監督體系建設,成為理論工作者需要探討的重要課題[3]
一、問題的提出
目前,國外學者對協同監督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黨的權力監督、中國政治、反腐敗等相關領域,暫時沒有專門針對我國黨內監督工作的相關性研。系統梳理國內學術界的相關研究成果發現,國內學術界對協同監督的研究較少,更多的是側重于黨內監督或一般監督體系建設的研究。從已有的研究文獻來看,學者們對黨內監督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對黨內監督內涵和特點的探討,以及關于黨內監督的地位及作用、黨內監督的制度體制機制、黨內監督存在的問題、強化黨內監督的途徑等方面的研究。
綜上所述,當前國內學術界對黨內監督理論與實踐已經有了一定的研究,對黨內監督系統各個構成要素的研究也比較深入和完整,對黨內監督的基本理論、制度體系、機制構建、歷史沿革等各方面都作出了深刻的理論解釋。對于協同監督體系,雖沒有系統論述的文章與著作,但對于該概念及其建設對策有少數文獻進行了初步探討。可以發現,現有的文獻對于如何建設以黨內監督為主導的協同監督體系的研究還不夠,缺少如何發揮黨內監督主導作用并對其他監督進行整合的研究。從目前的研究現狀來看,針對以黨內監督為主導的協同監督體系建設問題的探討仍然有待加強,這正是本文的意義和目的所在。
二、以黨內監督為主導的協同監督體系存在的問題
根據監督范圍的不同,我國的監督體系主要分為三類,即黨內監督、國家監督和社會監督。然而,監督的對象范圍擴大、監督機構數量增加或監督力量增強,并不等同于監督效果的提高,只有不同類型的監督協同工作,形成有機的監督力量時,監督才會有效。目前來看,推進協同監督體系的完善面臨著許多難題,主要是黨內監督不夠完善、兩大協同難題需要破解、協同監督體系不夠健全。
(一)黨內監督體系仍需完善
黨內監督是黨和國家監督體系中最基本的監督,一個富有效率、運轉流暢的協同監督體系的構建是離不開黨內監督的引領和推動的。然而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黨內監督的有效落實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諸如權力監督相對乏力、對領導干部的監督方法有所欠缺、制度監督難以切實執行、上級組織的監督制度較為完善而基層民主監督制度相對薄弱等方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長期以來,黨內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不愿監督、不敢監督、抵制監督等現象不同程度存在,監督下級怕丟選票,監督同級怕傷和氣,監督上級怕穿小鞋。在不少地方和部門,黨內監督被高高舉起、輕輕放下,成了一句口號。”這就鮮明指出了造成這一問題的根本原因,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黨內監督的實施效果[4]
(二)兩大協同難題亟須解決
從上到下、從左到右的聯系是系統中各要素之間發揮協同作用的硬指標。薄弱的“從下至上”的監督和困難的同級監督是協同監督的兩個主要問題[5]
一是縱向協同方面“從下至上”監督弱。參照監督運作的一般邏輯,監督主體擁有的權力越大,監督的效率往往就越高。相比之下,由于“從下至上”的監督方式缺乏權力和權威的支持,其監督力量通常較為薄弱,監督效果不足,這與“從下至上”監督主體的“劣勢”地位息息相關。在黨內監督中,黨的基層組織和黨員的監督作用明顯處于薄弱狀態,在實際生活中黨員對黨的權力的監督也是如此。
二是橫向協同方面同級監督難。同級監督是實現黨和國家系統形成堅實的公共權力監督網絡的關鍵環節,但其存在一些難點。黨委常委(黨組)和委員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執行同級監督任務,雖然主要領導干部在承擔執行同級監督的主體責任方面很重要,然而在監督體系的實際運行中,無論是主要領導干部還是一般黨員,很多人都不習慣接受同級監督,認為同級監督與自己沒有關系,應該由紀委負責。此外,同級紀委的監督工作存在“虛假監督”和“薄弱環節”,產生了監督方面的裂縫和空白地帶[6]
(三)協同監督體系不夠健全
在各監督機構之間建立順暢、高效的合作渠道是充分實現全面協同監督的關鍵。目前,由于缺乏共享信息資源的平臺和有效的合作與權力監督機制,各監督機構之間往往存在監督力量分散、缺少有效整合、各自為政和重復監督的現象。此外,專項監督具有政治和法律權力、資源和信息等優勢,這使得它比其他監督更強大,而那些力量較弱的其他監督變得流于形式,或者即使有監督權,監督效果也不明顯[7]
一是內部監督貫通不暢。內部監督體系的有效運作,需要紀委和監委之間的貫通和配合,但是目前存在紀委和監委之間有效監督的困難。紀委和監委是權力監督專責機關,它們的相互配合可以提高政法權威,按照制度設計邏輯一“哪里有權力,哪里就有監督”,可以看出對監督者本身進行監督,是形成監督閉環的重要環節。
二是外部監督參與不足。一個國家理想的監督體系應是內外監督相結合相促進的狀態,因此黨和國家監督要與社會監督相結合。在這個民主法治和網絡信息快速發展的時代,我國社會監督存在著許多閃光點,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其主要原因就在于社會主體性參與監督存在障礙。為了彌補內部監督的“少數人盯著多數人”的缺陷,提高參與主體的普及率是進行有效社會監督的必要條件。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的開放和民主化程度逐漸提高,公民的參與意識和監督意識顯著增強。在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中,群眾監督和輿論監督都發揮著重要作用。在這方面,新媒體平臺如抖音、微博、微信的出現,為群眾監督和輿論監督提供了更為便利和廣泛的渠道。群眾監督通過舉報和反映問題,推動了一些案件的查處和處理,對于凈化政治生態和加強政府行為規范起到了積極作用。盡管社會監督取得了顯著進步和突出成就,但社會監督主體性的障礙不容忽視,最有代表性的表現為:旁觀者“重利已輕大局”“與己無關、高高掛起”;受利益牽扯影響不愿或不敢參與,濫用監督權占用公共資源,匿名散布謠言和濫用舉報等。這些問題會導致社會監督的主體性受到影響,阻礙其普及率和有效性的提高。除此之外,網絡監管作為社會監督的重要組成部分,存在著與黨和國家內部監督不完全對接、契合度不高的問題。
三、健全以黨內監督為主導的協同監督體系
協同監管的難點在于橫向和縱向兩個方面,所以既要明確監督職責和權力范圍,避免監管責任不清、協同配合不暢的情況,又要發揚黨內和人民民主,營造積極健康的監督環境,充分發揮群眾和各方面的監督作用,實現協同監督的目標。這樣可以實現上下聯動、左右協同、內外互動的協同監督,從而更好地保障社會的利益[8]。
(一)發揮黨內監督主導作用,完善協同機制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我們黨來說,外部監督是必要的,但從根本上講,還在于強化自身監督。”[9]具體而言,一是以黨內監督為主導,就是政治建設要貫穿監督的全過程,以問題為導向,以實踐為基礎,為了確保黨中央政令暢通、全黨團結統一,為了更好地了解地方或部門的政治生態現狀,需要發現問題并進行解決。其中,常見的問題包括“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有禁不執行”等。二是完善黨領導監督工作的體制機制,在重大事件發生時,應主動請示并及時向黨委報告,以確保決策的科學性和針對性,并大力推進協同監督。三是加強巡視監督,它是自上而下的黨內監督,是上級黨組織對下級黨組織實施權力制約和監督的重要抓手,主要體現為政治巡視,即把巡視監督作為黨內監督的重中之重,銜接、統籌其他各類黨內監督,推進紀律監督、監察監督、派駐監督、巡視監督等協調配合[10]。
(二)加大統籌協調力度,健全協同體系
建立高效完善的協同監督體系需要三個重要步驟:一是固定網格,使各類監管人員各司其職、各顯所長;二是通過建立網狀聯系,有效發揮網絡的協同作用;三是加強網絡安全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制定網絡安全管理規定等措施,以保證網絡的安全、有效,保障鏈接的安全暢通。
一是準確劃分監督邊界。為充分發揮監督的有效性,必須準確劃分監督的界限,并同時解決“誰來監督”以及“如何監督”的問題。各個監督主體的特點和監督方式不盡相同,但都能夠發揮其獨一無二的監督作用。確定監督的職能、權力和責任是界定監督邊界的重要步驟,目前我國監督法律制度已經有了主體框架,但仍需要進一步細化和完善。
二是實現監督體系高質量全覆蓋。這就要求把所有黨員以及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都納人到監督的范疇之中,并明晰責任的界限。如此,既能夠管理好應該管理的人員,又可以避免出現越界監督的情況,防止侵犯干部和群眾的合法權益。為了達到權力運行各個環節監督全覆蓋的目的,還需要強化權力運行制度建設,把權責范圍界定清楚,建立權力清單,重點關注決策權、審批權、執法權、司法權等,合理拆分和科學分配權力,嚴格劃定責任和權限,以實現對權力運行的監督制約。這樣才能真正做到監督的全覆蓋,革除監督的漏洞和死角。
(三)持續提高監督管理效率,織密協同網絡
一是實體銜接。建立協調標準,確保依法治理。改進協同機制需要注意黨和國家監督體系銜接問題。首先是兩大法律規范體系兼容并包。其次是具體規范的相容性。憲法和法律的地位在黨內監督規范之上,黨內監督規范不得與其相沖突。最后是價值追求的一致性。黨內監督相關的規范與國家法律法規的根本目標是一致的,即推動權力合法合規地運行,進而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以黨內問責和行政問責為例,這兩種問責機制在問責內容、方式和職能等方面存在相似和不同之處,雖然有一些共性,但有著明顯的個性差異。因此,在合理明確它們各自權力邊界的前提下,需要加強對這兩個問責體系的界定,以避免重復問責。
二是程序對接。黨內監督與國家監督程序不契合會導致監督職能難以順利履行,監督效率也會隨之降低,必須使其相互兼容,并建立統一的標準。為了實現權力的無縫監督,保證公共權力在陽光下有序運行,必須確保黨內監督和國家監督目標的正當性。要充分認識到黨內監督和國家監督各自的優點,建立程序銜接機制,并以國家監督為終極原則去認定和評價被監督人的行為性質,而司法監督則是認定被監督人是否構成犯罪的最終原則。
三是機構聯動。盡管紀檢監察合署辦公是一種有效的監督機制,但其并非等同于黨政一體化。在實踐中,黨內監督機構與其他國家監督機構之間的聯動性仍然需要增強,以提高監督效能。目前,監察委員會整合了檢察院和行政監察部門的力量,實現了質的飛躍,但在這之外還有人大監督、司法監督、審計監督等部門,需要加強與相關機構之間的聯動。
四是監督救濟。黨內監督并非一種封閉的監督方式,在監督過程中,如果發現監督主體存在失職、違紀或違法行為,必須追究其責任。因此,實行“監督的再監督”是必要的,以確保黨內監督能夠公開、有效地進行。通過探索建立相關的銜接機制,確保再監督的順利實施。比如在縱向監督體制上,黨的監督機構和國家的監督機構都需要接受黨和人民代表大會的監督。但橫向監督上是否存在相關銜接機制?通過監察委員會和紀檢機關合署辦公,雖然解決了黨和國家監察工作中的專業技術問題,但是因為兩者存在身份重疊,導致其仍存在一些問題,如黨內監督出現自我監督的問題。因此,橫向監督機制上的缺失是應當考慮解決的問題。
四、結語
長期以來,黨和國家一直都極為重視權力的監督與制約,且在這一方面已經取得了具有歷史意義的成就。在新時代,為了完善協同監督體系,提出了黨的全面領導、監督全覆蓋以及高效監督權威等基本原則。要著重加強黨內監督的主導作用,突破監督合力的難點,完善以黨內監督為主導的全面、系統、高效的協同監督體系。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十九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67.
[2]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J].支部建設,2019(34):10-23.
[3]呂曼.以黨內監督為主導推動健全黨和國家監督體系[J].人民論壇,2022(24):64-66.
[4]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461.
[5]張樹劍,張正良.監督法治化背景下的黨內法規執行監督機制探析[J].黨政研究,2021(3):31-38
[6]邱曉平.有效加強紀委對同級黨委的監督[N].中國紀檢監察報,2017-08-30(8).
[7]周珩,石炳杰.紀律檢查委員會與黨委政法委員會協同監督機制研究[J].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6) :72-79.
[8]劉紅.中國共產黨百年歷程中黨內監督制度建設實踐及啟示[J].哈爾濱市委黨校學報,2021(4):1-5.
[9]新華網.習近平在中紀委第六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全文)[D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03/c_128951516_2. htm.
[10]黃丹.論完善巡視監督的重要意義及現實路徑[J].大連干部學刊,2021(2):44-48.
作者簡介:謝敏敏(1997—),女,漢族,湖南婁底人,湖南中醫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助教,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責任編輯:馮小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