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N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916(2025)15-0068-04
Challenges and Reconstruction of Scientific Concepts and Philosophical Paradigms by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Wang Yiming (Jinzho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Jinzhong O30602)
Abstract:Thechallengesandreconstructionofsientificconceptsandphilosophicalparadigmsbytechnologicaldevelopmentare mainlyreflectedincttattcolcalprogsasroadedteelsofientifcesachangdseahetdsdce eratedtheupdateofietificowldge.Attlosopcalvel,tenolgshallngedditioalotolgpistemoldiology,promptigpeopletorethinkisuessuchastherelatioshipetweeealityandvirtualitythenatureofognitionandehicalval ues.Therecostructioofsientificconceptsismboidinteseofinterdisciplaryresearchefoatioofsstematicsiceo cepts,andthdeepintegratioofsienceandtehnologyThereconstructionofpilosopicalparadigmsincludestheriseofposoder philosophicalparadigms,therevivalofpracticalphilosophyandthdevelopmentofpilosophofsienceandtechologTestrasfor mationshavepromotedecloseombinatonofteoryandpractice,enhancedinterdiscipliarycooperaton,andprovidednwpspecties fordealingwitomplexsocialhallngesTchnologicaldveloenthastolypromotedteevoutoofieneandlosoyutal sotrigeredprofoundreflectiosonteirsgificanceandprovidedgdancefortesustainableandinclusiveevelopmentofhumansciety.
Keywords: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cientific concepts;philosophical paradigms;challenges;reconstruction
作為人類文明進步的驅動力,從遠古石器到現代科技,技術進步不斷促進科學觀念革新乃至哲學思考。當前,信息、生物及納米等前沿科技迅猛發展,在拓寬人類認知與改造世界邊界的同時,也深刻挑戰著傳統觀念。這把雙刃劍既帶來無限機遇,也催生嚴峻挑戰,促使我們反思并重構科學理論與哲學體系。這一過程不僅關乎理論創新,更對人類文明的未來發展具有深遠影響,引領我們探索更加適應新時代的價值觀念和生存方式,確保技術進步與社會、倫理及環境和諧共生,共同塑造美好的未來。
一、技術的內涵及特點
技術是人類為滿足自身需求,通過知識、技能和工具等手段對自然和社會進行改造與優化的能力體系。它具有以下特點:首先,技術具有創新性,它不斷突破傳統,推動新發明和新方法的產生,為人類社會帶來變革[1];其次,技術具有實用性,它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導向,強調應用價值,旨在提高生產效率、改善生活質量;最后,技術還具有社會性,它的發展受到社會文化、經濟和政策等因素的影響,同時也會對社會結構和人類生活方式產生深遠影響。
二、技術發展對科學觀念的挑戰
(一)技術發展拓寬了科學研究的領域
技術進步在科學研究領域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不僅極大地拓寬了科學研究的疆域,還為人類認識世界提供了新的工具、方法和手段。電子顯微鏡、望遠鏡等工具使得人類能夠窺見微觀粒子和遙遠星體;基因測序、蛋白質組學等生物技術引領生命科學步入分子時代,揭秘生命來源。在氣候和生態學研究中,計算機模擬技術作為一種重要的科研手段,通過模擬自然界中的氣候變化,助力理解和預測氣候系統變化趨勢;同時,還涵蓋了生態系統模擬、種群動態模擬及景觀模擬等方面。這些新型技術將傳統科學的分析推向可觀察、可控制、可重復的更高層次,重塑了人類認知自然的方式與科學觀念。技術的發展正以前所未有的態勢發生變革,推動科學理論不斷進步。
(二)技術發展改變了科學研究的方法
技術的發展不僅為科學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手段,也改變了科學研究的方法和模式。傳統的科學研究主要依靠實驗和觀察來獲取數據和驗證理論,而現代技術的發展使得模擬實驗、計算科學等方法成為科學研究的重要手段。例如,在氣象學、地質學、生物學等領域,科學家們通過建立數學模型和計算機模擬來研究自然現象和過程,預測未來的發展趨勢;在材料科學、化學等領域,計算化學、分子模擬等方法被廣泛應用于新材料的設計和合成。計算科學的發展是技術改變科學研究方法的一個典型例子。隨著計算機性能的提高和算法的優化,計算科學成為解決科學問題的重要手段[2]。例如,在量子力學領域,通過數值計算可以求解薛定諤方程,研究原子、分子的結構和性質;在流體力學領域,通過計算機模擬可以研究流體的流動、傳熱和傳質等過程,為工程設計提供理論依據。這些計算方法的應用不僅提高了科學研究的效率和精度,也拓展了科學研究的范圍和深度。
(三)技術發展加速了科學知識的更新
一方面,新的技術手段和實驗方法助力科學家發現新的科學事實和現象,推動科學理論的創新和發展;另一方面,技術的應用和轉化使得科學知識在實踐中得到不斷檢驗和完善。在信息技術領域,摩爾定律的提出和實現使得計算機的性能每18一24個月翻一番,這促使計算機科學、通信技術等領域的知識不斷更新和發展;在醫學領域,新的診斷技術、治療方法和藥物的涌現,使得醫學知識的更新速度加快。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尤為明顯,特別是深度學習算法的出現,使得機器在圖像識別、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等領域的性能得到了顯著提高。這些技術的發展不僅推動了人工智能學科的發展,也對認知科學、神經科學等相關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促使這些領域的科學知識不斷更新和完善[3]
三、技術發展對哲學范式的挑戰
(一)技術發展對傳統本體論的挑戰
傳統的本體論主要關注物質、意識、實體等基本范疇的本質和存在方式。在技術高速發展的當今時代,信息、生物和納米等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傳統的本體論觀念受到了挑戰。如“虛擬實在”在其本質上是信息技術發展的產物,作為一種與現實并存的現象,使得人們對現實與虛擬的界限產生了疑問,其根本前提是人可以與虛擬對象進行交互,使得參與者感受到與現實世界相似的感覺和體驗。通過計算機生成的虛擬環境和虛擬對象,給人們帶來了全新的體驗和認知?!疤摂M實在”是否具有本體論地位成為哲學爭論的一個焦點。然而,“虛擬實在”的對象是否具有真實的存在性,以及虛擬實在與現實世界的關系如何,這些問題對傳統的本體論觀念提出了挑戰。對此大致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虛擬實在是一種新的存在形式,具有與現實世界同等的本體論地位;另一種則認為,虛擬實在只是對現實世界的模擬和再現,不具有獨立的存在性。筆者認為,“虛擬實在”是將自己比作主體,周圍環境比作客體,從而使主體和客體之間發生對象性關系,并且構成現實性活動的過程。另外,在生物技術領域,基因編輯技術、克隆技術等的發展使得人們對生命的本質和起源產生了新的認識,生命的定義和邊界變得模糊不清。在納米技術領域,納米材料的特殊性質使得人們對物質的微觀結構和性質有了新的理解,傳統的物質觀念受到了沖擊。
(二)技術發展對傳統認識論的挑戰
技術發展深刻變革了人類認知方式,挑戰著傳統認識論的根基?;ヂ摼W普及、信息爆炸式傳播沖擊著傳統知識獲取的模式,特別是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其高水平認知能力使得人工智能在許多領域的應用已經超越了人類的能力,動搖著人類智能獨特性的信念。但由于算法和數據的差異或可能存在的偏見,也有可能限制人類對事物的認知狀態。人工智能基于算法與數據的認知能力挑戰著人類認知的理性、經驗與直覺等基礎[4]。兩者本質區別何在?機器認知能否媲美人類?這些問題成為認識論研究的新熱點。人工智能通過學習與訓練,從海量數據中提煉知識,展現了強大的推理與決策力,但其缺乏人類的主觀體驗、情感理解及創造力等復雜認知維度。因此,技術發展促使認識論探索認知的多元化、跨領域融合,既肯定技術對人類認知的拓展,也強調人類認知的獨特價值,尋求構建適應新技術時代的認識論框架,以更全面地理解并引導認知發展。
(三)技術發展對傳統價值論的挑戰
傳統的價值論主要關注人類的價值觀念、道德準則和倫理規范等問題。技術的發展帶來了一系列的倫理和社會問題,對傳統的價值論產生了挑戰。在生物技術領域,基因編輯技術、克隆技術等的發展引發了關于人類生命尊嚴、人類繁衍方式、基因隱私等倫理問題;在信息技術領域,網絡安全、信息隱私、數字鴻溝等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在納米技術領域,納米材料的安全性、納米技術的應用風險等問題引起了人們的擔憂。在基因編輯技術領域,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的出現使得人類能夠對生物體的基因進行精確編輯,這為治療遺傳疾病、改良農作物品種等提供了新的手段和途徑[5]。然而,基因編輯技術引發了一系列的倫理問題,如人類胚胎基因編輯是否違背道德倫理,基因編輯技術的應用是否會導致新的社會不平等,基因編輯后的生物體是否會對生態環境造成潛在威脅等。這些倫理問題對傳統的價值論觀念提出了挑戰,需要我們重新審視和思考人類的價值觀念和道德準則。
四、技術發展對科學觀念和哲學范式的重構
(一)對科學觀念的重構
一是跨學科研究的興起。隨著技術的飛速發展,傳統科學領域之間的界限逐漸模糊,跨學科研究應運而生,成為科學探索的新趨勢??鐚W科研究打破了單一學科的局限性,促進了不同領域知識的交匯與融合,如生物信息學將生物學與信息科學相結合,量子計算融合了量子物理與計算機科學。這種交叉融合不僅拓展了科學研究的廣度和深度,還催生了一系列新興學科,為解決復雜問題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方法。跨學科研究的興起,要求科學家具備更加全面的知識結構和開放的思維方式,從而推動科學教育和人才培養模式的變革。
二是系統科學觀念的形成。技術的進步,尤其是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人們能夠以全新的方式理解和處理復雜系統。系統科學觀念強調從整體上把握事物,關注系統的結構、功能及其動態演化規律,而非僅僅局限于局部或靜態分析。例如,在生態學中,系統科學幫助我們認識到生態系統中物種之間的相互依賴關系;在經濟學中,系統科學揭示了市場機制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系統科學觀念的形成,促使科學家們采用更加綜合的方法來研究自然界和社會現象,促進了科學理論的更新和科學方法的創新[6
三是科學與技術的融合。在歷史上,科學和技術長期被視為兩個獨立的領域,但現代科技的發展打破了這一界限,科學與技術的融合日益緊密。一方面,科學發現為技術創新提供了理論基礎,如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為現代物理學和工程技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石;另一方面,技術進步促進了科學探索,例如,高精度的測量設備使科學家能夠進行更為精確的實驗,驗證復雜的科學理論??茖W與技術的深度融合,加速了知識的轉化和應用,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躍升,同時也對科學家的角色定位和科研組織形式產生了深遠影響。
(二)對哲學范式的重構
一是后現代哲學范式的興起。后現代哲學范式的興起,標志著對傳統哲學框架的根本性挑戰。在技術日新月異的背景下,后現代哲學強調知識的相對性、文化的多元性和權力的流動性,質疑現代性中普遍真理和宏大敘事的絕對性。這一范式認為,知識和真理并非超越歷史和文化的客觀實體,而是由特定的社會語境和權力關系構建而成的。后現代哲學家???、德里達和利奧塔通過解構傳統哲學的二元對立和中心主義,揭示知識生產背后的權力機制,呼吁對權威話語和意識形態進行批判性反思。在技術倫理、數字隱私、人工智能治理等領域,后現代哲學提供了獨特的視角,促使我們意識到技術不僅僅是中立的工具,而是深深嵌入社會結構和文化脈絡之中的,影響著人們的認知方式和價值判斷。
二是實踐哲學的復興。實踐哲學的復興,反映出現代社會對理論與實踐之間緊密聯系的深刻認識。在技術快速迭代的當代,實踐哲學強調行動、經驗和情境的重要性,主張哲學不應僅僅是抽象的思辨,而應直接參與現實世界的問題解決中。這一轉向促使哲學家們更加關注人類活動的實際后果,以及倫理決策在具體情境下的應用。實踐哲學的復興,體現在對日常生活的倫理考量、技術倫理的深入探討以及公共政策的哲學基礎等方面,要求我們不僅要理解技術如何改變社會結構和人際關系,還要思考如何在技術的影響下維護個人尊嚴、促進社會正義和實現可持續發展。通過將哲學思考與實際問題相結合,實踐哲學不僅提升了理論的現實相關性,也促進了跨學科合作,為應對復雜社會挑戰提供更加綜合和務實的解決方案。在這一過程中,實踐哲學成為連接學術研究與社會實踐的橋梁,為構建一個更加合理、公正和人本的社會秩序貢獻哲學智慧。
三是科技哲學的發展??萍颊軐W的發展,是現代哲學領域中最為引人注目的趨勢之一。科技哲學專注于探究科技的本質、影響及倫理問題,為理解技術如何塑造人類社會和認知方式提供了深刻的洞見??萍颊軐W家們不僅分析技術的起源、演變和結構,還探討技術與知識、權力、文化之間的復雜關系。隨著人工智能、基因編輯、網絡技術等領域的突破,科技哲學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需要不斷更新理論框架,以適應科技快速變化的實際??萍颊軐W不僅關注技術如何影響個人和集體的行為,還探討技術如何反映并塑造社會價值觀和道德規范??萍颊軐W的發展,促進了跨學科的對話,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的視角融合在一起,為構建負責任的科技創新體系提供了理論支持。科技哲學的發展提醒著我們,在享受科技帶來的便利和進步的同時,也要警惕其潛在的風險,努力實現技術的倫理化和人性化,確保科技發展服務于全人類的福祉和長遠利益。
五、技術發展對科學觀念和哲學范式重構的意義與展望
(一)技術發展對科學觀念和哲學范式重構的意義
一是推動了知識體系的更新,促使科學界不斷吸收新技術帶來的新發現,加深了對復雜系統和現象的理解,促進了跨學科研究的繁榮。二是技術的突破挑戰了傳統哲學的邊界,激發了對存在、真理、自由意志等基本概念的新思考,拓寬了哲學探討的范圍。三是技術與社會的互動引發了對倫理、隱私、公平等問題的深刻反思,促使哲學家和科學家共同構建適應技術時代的倫理準則和價值體系。四是技術的普及改變了人們的認知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動了文化和社會結構的變革,促使哲學思考如何引導人類社會在技術驅動下實現可持續和包容性發展。因此,技術發展不僅是科學進步的催化劑,更是哲學反思的源泉,為人類文明的未來描繪了充滿可能性的圖景。
(二)技術發展對科學觀念和哲學范式重構的展望
展望未來,技術發展將持續深化對科學觀念和哲學范式的重構。一方面,量子計算、人工智能、生物工程等前沿科技將進一步挑戰人類對物理世界、智能本質和生命倫理的理解,可能催生新的科學理論和哲學思潮;另一方面,隨著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技術的成熟,人與機器的界限將更加模糊,引發關于意識、身份和存在的新討論。大數據和算法的廣泛應用將重塑社會結構和權力關系,促使哲學家重新審視公正、民主和責任的概念。此外,面對全球性的環境危機和技術失控風險,哲學將扮演更加關鍵的角色,應探索技術倫理和可持續發展的路徑,指導人類在享受科技進步帶來紅利的同時,保持對自然的敬畏和對未來的謹慎??傊?,技術發展不僅拓寬了科學的邊界,也豐富了哲學的內涵,二者相互作用,共同塑造著人類的認知框架和價值導向,引領我們走向一個既充滿機遇又富有挑戰的未來。
參考文獻:
[1]趙軍.識讀與重塑:技術哲學視域下職業教育發展境遇及其應對[J].教育發展研究,2024(11):77-84.
[2]李紀元.技術哲學視域下新媒體技術的發展與社會反思[J].中國傳媒科技,2023(3):84-87.
[3]卜風賢.居安思危:科學技術史學科向何處去[J].河北學刊,2023(2) :18-24.
[4]鄒山丹.科學技術哲學在農業農村發展的興起研究[J].中國果樹,2022(1):131.
[5]雷環捷.當代中國科學技術哲學“三大體系”構建:經驗回顧與發展前瞻[J].哲學動態,2021(5):117-126,128.
[6]沈晶.新時代科學技術哲學發展:評《科學技術哲學概論》[J].科技進步與對策,2021(1):164.
作者簡介:王翊名(1994—),女,漢族,山西晉中人,晉中職業技術學院助教,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科學技術哲學。
(責任編輯:馮小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