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D422.6;C9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916(2025)15-0027-04
An Analysis of the Path Optimization of Hainan Rural Residents’ Participation in Social Govern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gital Empowerment
Liu Hao1 Tian Xiaobiao2 (1.SchoolofEthnology;2.Schoolof Humanitiesand Social Sciences,Hainan TropicalOcean University,Sanya57000)
Abstract:Theconstructionofthefreetradeportisanimportantsymbolofthemoderizationofeconomicandsocialdevelopmentin Hainan,whichcannotbeachevedwithouttepartipationofrralesidentsinHainan.InfrastructureprojectssuchastheSunshie VillagePlatfominDanzouCityandte“ThreeAssets”ManagementPlatforminTunchangCountyhavedemonstratedgoodresultsintesof digitalplatfopontiningtfiesralsidtsiartiiateiialoveaeoo ancemethodsthrough information technology,integrating“Internet + Partybuilding”in governance,and building data integration and sharingmechaniss.However,teawarensofdigitalpowentforuralresidentsinHainantopticipateinsociagoveanedsto beimprovediisuentifoaaresoistgiitalolissisteefgitalivdsdp lemsinvill’itiiialalgveacdgitodtfiial consciousnessaonguralesidentsinainanmproveifrastrctureandisitutioalsstes,ndostuctdigialsupportingts, soastoehanceuralesidentsapacityforsocialgoveanceparticipationtoughdigitalpowentandpromotehigqualitydevel op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Hainan Free Trade Port.
Keywords:digital empowerment;rural residents; resident participation; social governance
基于中國式現代化發展對鄉村治理的新要求,需統合國家賦能與社會自主的關系,以鄉村韌性治理推進共建共治共享的高韌性治理體系構建[1]。作為賦能農民農村共同富裕的新引擎,數字經濟發展能夠助力鄉村產業振興,推進鄉村生態振興,為提高產業增值收益、農民收入水平和生態福祉提供有力支撐[2]當前,雖然海南農村在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居民數字素養及數字技術應用水平等方面取得了一定進展,但仍存在基礎設施不足、數字鴻溝等制約因素,對海南農村居民參與社會治理造成一定的阻礙,因此從數字賦能角度針對海南農村居民參與社會治理問題進行研究勢在必行。
一、數字賦能海南農村居民參與社會治理的現狀
(一)海南數字鄉村建設基本情況
自中央網信辦、農業農村部、國家發改委等多個部門下發的《2024年數字鄉村發展工作要點》和《數字鄉村建設指南2.0》得以貫徹落實以來,信息技術的發展與海南鄉村產業結構的調整相互作用,海南數字鄉村建設取得了良好的成果。據報道,截至2024年12月底,海南省累計建設5G基站3.77萬個、萬兆端口超22萬個,5G網絡信號已覆蓋所有城區、鄉鎮、行政村以及主要旅游景區、交通樞紐等區域,海南20戶及以上自然村5G網絡通達率達到 89.68% ,為智能網聯汽車、遠程醫療、視頻直播等新興應用提供了堅實的網絡基礎,海南自貿港“向數圖強”數字新基建底座進一步筑牢[3]
(二)數字賦能海南農村居民參與社會治理的平臺
海南自貿港建設進度加速,數字技術的迭代更新,農村居民參與社會治理的數字平臺得到了快速發展。屯昌縣機器管“三資”平臺實現了掌中辦、實時管、全程督等功能,可將農村集體“三資”變成有照片、有地址、有佐證的“活臺賬”,手機掃碼可隨時調閱全鎮各類數據情況,包括已發包的耕地、林權、對外出租的流轉土地、閑置土地、集體宅基地等,均可實現一張圖全覆蓋、無死角、可視化全監管。儋州市陽光鄉村平臺聚焦黨務、村務、財務“三務”公開以及農村集體資產、資金、資源“三資”管理,運用數字化手段提高農村集體基層治理的運轉效率,助力基層政府提高工作效率、村民參與村務自治、政府加強基層監管和基層治理工作。昌江縣陽光鄉村平臺設有“三資管理”和“三務公開”兩大模塊,在“三資管理”方面,實現對集體經濟組織資金、資產、資源的穿透式管理;在“三務公開”方面,以農村村務、政務、民生管理為核心,打通群眾辦事信息化“最后一公里”。瓊中縣數字鄉村APP設有瓊中專屬返貧實時監測模塊、農戶積分制管理模塊和數字黨建模塊等,返貧監測排查全流程數字化,實現下發、轉辦、反饋、評價全流程閉環管理;將鄉村治理各項事務轉化為量化指標,通過開設積分商城、積分兌換禮品,激勵引導村民提高參與鄉村治理的積極性;延伸政府政務中心的功能,把涉及農民切身利益的民政、小額貸款、計生、新農保、綜治等功能搬進村委會、搬上數據平臺。
(三)數字賦能海南農村居民參與社會治理的效果
一是提升農村治理效能。通過農村集體資產監管和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平臺推動農村資產、集體成員和管理人員、審批流程和線下業務“三上網”,實現集體賬目管理規范化、民主化、透明化,守好集體的“錢袋子”,引導農村產權交易市場健康有序發展。數字鄉村APP平臺將便民、黨建、公益、電商等數據及服務和防詐騙宣傳、普法知識匯集到數字鄉村APP上,科學設置平臺功能模塊,如返貧實時監測模塊、農戶積分制管理模塊和數字黨建模塊等,提升基層工作效率和智慧治理效能,延伸政府政務中心的服務。
二是利用信息技術創新治理手段。一方面建立智能化預警系統,如屯昌縣機器管“三資”平臺,打通了部門間的數據壁壘,實現多類行業數據高效鏈接、對比校準,并實時生成預警信息,可對村集體合同管理、租金收繳、資產交易過程中發生的異常情況進行全天候動態預警,實現從“事后追責”向“事前預警\"轉變;另一方面積極推行全流程數字化管理,如瓊中縣構建返貧實時監測模塊,推行返貧監測排查全流程數字化,統一制定下達調查表、措施表,緊扣多方面內容采集完善農戶信息,實現下發、轉辦、反饋、評價全流程閉環管理,極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
三是融合“互聯網 + 黨建”引領治理。構建黨建網格化基層治理體系,樂東黎族自治縣大安鎮西黎村建立“村到組、組到戶、戶到人”的黨建網格化基層治理體系,通過日常走訪巡查,摸排收集、上報網格內各類矛盾糾紛、社情民意、安全問題隱患等情況,有效準確掌握群眾訴求,做到知民情、知民意,形成大網格、大管理、大提升的共建共管新格局。打造智慧黨建信息系統,瓊海市實施“四級化事法”,建立智能化、專業化的聯合治理云平臺和“智慧黨建”信息系統,將“互聯網 + 政務服務”一體化平臺延伸到村、組級,打通鄉村政務服務“最后一公里”,為轄區內村民提供精細化、差異化、現代化便民服務,實現服務群眾全覆蓋無死角。
四是完善數據整合與共享機制,創新積分制管理。通過建立健全涉農數據資源的整合共享機制,推動數據資源在農業農村各領域的廣泛應用,實現縱向貫通縣、鄉鎮、村三級,橫向鏈接紀委、組織、財政、民政、農業農村等多個職能部門的農村集體“三資”監管“一張網”,提升鄉村基層治理水平,助力鄉村振興。將鄉村治理各項事務轉化為量化指標,細化分解成多項評分標準,并通過開設積分商城、積分兌換禮品,激勵引導村民提高參與鄉村治理的積極性、主動性,同時結合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工作,強化積分管理與信用評價的關聯性。
二、數字賦能海南農村居民參與社會治理存在的問題
(一)海南農村居民參與社會治理數字化意識有待提升
除了海口市、三亞市等經濟相對較為發達的地區之外,當前海南其他農村居民數字技術和素養不足,利用數字技能參與社會治理的意識尚未真正形成。現有的海南農村村居社區功能行政管理特征非常明顯,無論是縣域經濟還是村級產業的數字化發展,較多依賴政府的引導,村民利用數字平臺參與集體經濟產業發展的建言獻策能力相對薄弱。尤其一些農村青壯年大多外出打工,村里留守老人比較關注眼前的利益,缺乏長遠的考慮,導致其在村居環境治理、社會政策以及社區文化建設等多個方面數字化參與意識不高。
(二)村民信息意識不足與數字技術風險并存
伴隨我國“新三農”政策的出臺和數字化技術的融合,面向農村創作者的扶持計劃不斷加大力度,以農村生活為主要內容的短視頻不斷增加。然而,現實中有部分“偽農人”通過使用農業生產生活中的細節包裝自己,獲得視頻流量和關注度,從而獲取收益。相反,農村居民信息意識不強,因為不懂利用和包裝自身的生產生活細節,不會宣傳自身而成為弱勢群體。少數農村居民雖然敢于嘗試,卻因為技術不過關,或者不會識別騙局而上當受騙。數字技術風險問題的存在,給農村居民參與社會治理帶來了新的挑戰。
(三)數字賦能村民參與社會治理過程中存在數字鴻溝問題
數字鴻溝(DigitalDivide)是由于互聯網發展而產生的信息擁有者與缺乏者之間的不平等現象,如今數字賦能村民參與社會治理的數字鴻溝主要在于設備的不足、使用設備的人員自身素質差異,以及設備功能和質量的高低[4]。使用智能手機的居民與僅使用非智能手機的居民,在社會治理的參與過程中形成了明顯的數字鴻溝,設備使用的不均衡降低了農村居民獲取信息的效率和質量,從而影響其參與社會治理的積極性。農村居民在參與社會治理過程中,數字工具的有效使用依賴于其教育程度與信息素養的深度融合。例如,教育水平較高的居民通常能夠更有效地利用網絡平臺進行信息獲取、社會互動與政策參與,反之,則可能因缺乏相關技能而對數字化社會治理手段產生抵觸情緒,從而降低其參與積極性。數字鴻溝現象的存在對其參與社會治理的能力及意愿構成顯著制約,更涉及農村居民對數字技術的理解及接受度。
三、影響數字賦能海南農村居民參與社會治理的主要原因
(一)社會形態跨越式發展導致海南農村居民數字化參與意識薄弱
瓊州海峽阻礙大陸和海南之間的人口和社會資源流動,導致海南經濟社會發展形態落后,新中國成立之前,以五指山為中心的黎族居民生活地區社會還屬于合畝制經濟形態,這些地區屬于“直過民族地區”,新中國成立至今海南直接進入到社會主義社會,并經歷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特別是國際旅游島和海南自貿港建設的跨越式發展。社會制度跨越式發展與居民商品經濟意識和民主意識薄弱同時存在,數字化技術的快速發展與海南農村居民掌握數字化技能和素養之間形成較大差距,傳統與現代的沖突導致其參與數字化治理能力參差不齊。
(二)海南數字化信息平臺及制度建設有待加強
在海南廣大農村地區,數字化信息平臺建設處于發展初期階段,地方基層治理體系中針對農村數字化治理的法律規章制度不夠完善,其數字信息鏈條不完整,導致數字經濟的整合性作用不明顯。在數字化信息制度建設方面,我國自前還沒有完善的關于數字共享機制的法律法規,針對數字化技術共享的權責歸屬以及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制度與政策的建設缺乏明確的規定,導致相關權利和責任劃分不明晰。由于治理的復雜性,一些數字平臺存在利用法律法規的漏洞,通過虛假廣告、詐騙信息等獲得非法收益的情況。農村居民在使用智能手機或數字平臺時因防范意識或風險防控能力不足而上當受騙,導致一些人不愿意接觸和使用數字信息技術。
(三)數字賦能海南農村居民參與社會治理的支持性要素不足
數字技術的普及需要支持性要素的充分發展。盡管海南農村網絡覆蓋得到保障,但實際的網絡接入速度與穩定性仍有待提高,農村居民在使用網絡時常常面臨帶寬不足和網絡延遲等問題。在設備可得性方面,相關的數字技能與技術適應能力并未同步提升,用戶對技術的掌握缺乏系統的培訓和引導,進而影響數字技術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應用效率。此外,培訓機制的缺失也是制約數字賦能的關鍵因素。盡管政府重視農村居民的數字技能提升,但相應的培訓措施卻無法滿足需求。政策缺乏具體性和針對性使得多種在線教育資源未能在基層有效普及,造成部分農村居民對數字工具的使用缺乏基本認知與操作能力。
四、數字賦能海南農村居民參與社會治理的路徑
(一)加強海南農村居民社會治理數字化參與意識的培育
依據幸福經濟學理論,農民參與公共事務決策,可促使個人實踐經歷融入村莊管理,提高鄉村治理水平,同時提升農民集體認同感與歸屬感[5]。為使海南本地居民適應數字經濟環境,需要加強農村居民參與社會治理數字化意識的培育。對于廣大村民來說短期內較難掌握數字化相關技術,需要基層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利用數字技術提升農村居民的信息獲取能力,通過網絡平臺和移動應用,使他們能夠及時了解社會治理的相關信息和政策。通過組織和動員村委會和鄉賢們的力量積極帶動村民接受培訓和教育,通過校政合作和校村聯動的方式,送數字技術服務下鄉,通過社會工作對海南農村居民進行數字賦能,幫助村民改變傳統意識,實現家庭經濟的發展和數字化技術能力的提升。
(二)加強海南農村數字化基礎設施及制度建設
海南自貿港建設要求海洋經濟、數字農業等現代技術在農村基層治理方面的數字化推進速度要逐步加快。首要目標是加快海南農村地區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結合農村實際需求加大5G網絡和萬兆端口建設。建議利用數字化技術實現基層政府、村委會、企業、社會組織和村民的多方參與,積極推動利用數字化平臺打破村際之間的產業壁壘,突破一村一產業思維局限,集中區里各村的力量辦大事,整合村集體經濟資源,建立村際之間的信息共享機制,扶持地緣接近、產業接近、相互支撐性較高的各村實施數字化合作,發展農村產業經濟。加強網絡安全與數據安全建設,制定網絡安全等級保護制度,加快關鍵信息基礎設施、跨境傳輸數據安全管理、數據共享等方面的法規制度建設,積極推動海南農村基層政府的數字化轉型,為海南農村數字化社會發展提供有效保障。
(三)加強海南農村地區數字化支持性要素建設
加強海南農村地區數字化支持性要素建設重點在于對農村居民數字技能的培育。海南農村居民中老人較多,數字化技術能力較弱。基層政府需要加強對村委會數字化能力的引導和幫扶,通過定期舉辦數字技能培訓,使村委會成員能夠熟練使用現代信息技術,提高工作效率和決策能力。聘請高學歷、高職稱的技術工作人員掛職到農村基層工作,開展科技下鄉活動,積極推動村民向專業技術工作人員學習技能和知識,帶動村民利用數字技術增收致富。
參考文獻:
[1]王鑫,吳業苗.以鄉村韌性治理推進高韌性體系構建[J].江蘇社會科學,2023(6):112-121.
[2]劉晨光.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數字經濟賦能農民農村共同富裕:邏輯機理與實現路徑[J].農村經濟,2024(4):13-25.
[3]邵長春.海南數字新基建實現質的飛躍—“信息高速”加速聯通全球[N].海南日報,2024-12-17(5).
[4]袁鳴陽,陳松,李雨欣.城鄉數字鴻溝下海南鄉村的可持續發展戰略[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4(15):90-93.
[5]張岳,易福金.鄉村數字治理的幸福效應[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5):152-164.
作者簡介:劉昊(2001一),男,漢族,山東菏澤人,單位為民族學院,研究方向為社區社會工作。田小彪(1979—),男,白族,云南大理人,博士,人文社會科學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為社會治理與社會政策、社區社會工作。
(責任編輯:王寶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