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916(2025)15-0110-04
Enlightenment of Su Shi’s Life Philosophy in Promoting Lifelong Learning Among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Ren Hong
(MeishanVocationalandTechnicalCollege,Meishan62O010)
Abstract:SuSi’slifephilosophyfocusesontreespiritualtraits:optimismandopen-mindedness,persistentstriving,and integrationofdiversewisdom.Hisoptimismandopen-mindednessalignwiththetheoryofpostivepsychologicalresources,aidingcollege studentsintransfongtressitodrivinfoforexplorationHisspiritofpersistenstriinorobratesthself-eteratie ry,setiganemparyodelfrolgesdentsConfucianisBudisoismfusioninistoughtdemonsratesinterdisila thinking,oferingareferenceforboadeningcolgesudents’intelectualhorzons.Hwever,omeonemporarycollgestudentsface challengesinlifelonglearingsuchaslackofmtivation,weakesilence,anddisiplinarybarrers.SuSi’slifephilosopinspires studentstorecostructteeanngoflangtroughotioalreglatio;toitealizeotivatiosiftingfroistrumetalatioality tovalueratioalityndtorootekowlegeintegioingfrosialiedexperisetoossoundaryioatioesihts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 lifelong learning capabilities.
Keywords:Su Shi;lifephilosophy;lifelong learning;educational innovation
人生的境界有兩層含義:一層是指“人的內在精神修養所達到的水平或境界”,或人性所能達到的高度;另一層是指人生活于其中的“心境”或“意義領域”。北宋文學家、書法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的人生境界內涵豐富,其樂觀豁達、執著進取和博采眾長的特點尤為突出。面對仕途挫折時,他以“物與我皆無盡”的哲學思想超越困境,是積極情緒拓展認知的典范。被貶黃州、惠州、儋州期間,蘇軾依然堅守理想,通過實際行動為百姓謀福祉1,體現了自我決定理論中的自主性和勝任感。他的思想體系融合儒釋道三家,跨學科思維顯著,其人生境界為當代大學生的終身學習提供了寶貴的精神資源。
大學生作為未來社會的中流砥柱,其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然而,現實情況卻不容樂觀,部分大學生在學習動力、抗挫折能力和知識視野等方面存在不足,學習動力因“動力真空”而陷入學習倦怠,抗挫力在社交媒體制造的“成功焦慮”中日益薄弱,知識視野因專業過度細分而趨于狹隘。在此背景下,蘇軾的人生境界,恰似一座跨越時空的橋梁,為破解這些問題提供了寶貴的精神資源,有助于當代大學生克服學習中的困難,實現終身學習的目標。
一、蘇軾人生境界的解構與跨學科映射
(一)樂觀豁達之境:積極心理資源的現代轉化
蘇軾一生宦海浮沉,歷經“烏臺詩案”等重大挫折,從權力中心貶謫至黃州、惠州、儋州等偏遠之地。面對理想破滅與生活困境,他展現出令人折服的樂觀豁達,在逆境中捕捉生活詩意。錢穆在《中國文學論叢》中指出,蘇軾的偉大不在于政治得失,而在于“處窮而不怨,樂道而忘憂”的豁達胸襟[2]。貶謫黃州,他借住在定惠院,生活孤獨寂寞,經濟上逐漸陷入困境。蘇軾在《赤壁賦》中以“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的視角,展現了對宇宙和人生的深刻洞察,通過“物與我皆無盡”的哲學思考,將個人挫折置于宇宙時空的宏大背景中,這種豁達的心態使他能夠超越自身的困境,以更廣闊的視野去看待世界。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借周瑜英雄氣概抒懷,展現困境中依然保持的豪邁情懷。這種于逆境中創造藝術高峰的能力,正是積極情緒拓展認知的典范。
從心理學視角看,蘇軾的處世智慧與弗雷德里克森的“積極情緒拓展—建構理論”高度契合。該理論強調積極情緒能突破思維定式,促進創造性認知[3]蘇軾在仕途挫折中,憑借樂觀情緒激發藝術創作靈感,打破了思維的局限,創作出《赤壁賦》《寒食帖》等傳世杰作。這種積極情緒對認知靈活性的促進作用,對于當代大學生的學習和成長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當面對學業壓力與專業壁壘時,他們能如蘇軾般將困境視為認知拓展的契機,以“物我無盡”的宏觀視野看待階段性挫折,將壓力轉化為探索動力,既能緩解學習焦慮,又能通過多角度思考提升問題解決能力,最終實現終身學習能力的持續發展。
(二)執著進取之心:自我決定理論的歷史印證
蘇軾仕途坎坷,屢遭貶謫,但他始終堅守理想,執著探尋自我價值。在地方任職期間,他心系百姓,為民辦實事。任職杭州時,蘇軾親自主持疏浚西湖工程,修筑蘇堤,既改善了水利灌溉條件,又為后世留下了一道如詩如畫的美景。64歲的他遇朝廷大赦北歸時,在《自題金山畫像》中寫道:“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這句詩看似是一種自嘲,實則彰顯對自身價值的堅定認同。盡管多次被貶到偏遠之地,但蘇軾并未消沉,而是積極作為:在黃州開墾東坡,解決生計;在惠州參與當地水利建設,改善民生;在儋州傳播文化,促進教育發展。文學評論家葉嘉瑩在《唐宋詞十七講》中評價蘇軾:“他的一生,無論在朝在野,無論窮達,都始終保持著一種積極用世的精神。”[4]
無論順境還是逆境,蘇軾積極用世的實踐,契合“自我決定理論”的內核,即通過自主性、勝任感與歸屬感驅動行為。美國心理學家瑞恩(Ryan)和德西(Deci)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提出“自我決定理論”,強調個體的內在動機對持續學習與成長的核心驅動作用[5]。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面臨著各種挑戰和困難,如學習動力不足、目標不明確、缺乏自律等。蘇軾在困境中,依然能夠保持對事業的執著追求,這種自主性驅動的行為模式,為當代大學生樹立了榜樣。大學生可以借鑒蘇軾的人生境界和自我決定理論,以社會需求錨定個人目標,通過設定明確的目標、積極行動以及不斷反饋調整,強化自己的學習韌性,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在實現自我價值的征程上穩步邁進。
(三)博采眾長之智:跨學科思維的古典范式
蘇軾的人生境界呈現出儒釋道三家深度融合的顯著特點。儒家所倡導的積極入世精神深深扎根于他的靈魂深處,使得他胸懷天下蒼生,憑借自己的才華與智慧為生民立命。當遭遇仕途困境、人生挫折時,道家所推崇的逍遙自在、順應自然的理念便成為他心靈的慰藉,讓他能釋懷超脫于塵世紛擾,回歸自然山水之間,找尋內心深處的寧靜港灣。佛家空靈禪意的滋養,助力他在紛繁復雜的世事中保持一顆澄澈之心,敏銳洞察人心善惡,深入思索生命的真諦與意義。莫礪鋒在《漫話東坡》中這樣評價蘇軾:“蘇軾能夠把儒釋道三家思想融會貫通,這使得他的文學作品具有獨特的深度和廣度。他的詩詞既有著儒家的家國情懷,又有著道家的空靈意境,還蘊含著佛家的禪悟哲理,這種多元思想融合成就了他文學史上的卓越地位,也鑄就了他豁達灑脫的處世之道。”
跨學科學習理念倡導打破學科之間的壁壘,整合多元知識。蘇軾將儒釋道三家思想融合,正是跨學科思維在古代的典范。從現代教育心理學視角看,構建多元知識體系有助于培養批判性、創造性和系統性等高階思維能力。蘇軾的思想融合表明,不同學科的知識和理念可以相互滲透、有機結合。通過跨學科學習,學生可以拓寬自己的知識視野,培養多元思維方式,提高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就像蘇軾在面對人生問題時,能夠綜合運用儒釋道三家的思想,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當代學生也可以通過跨學科學習,從多角度思考問題,獲得更全面深入的認識,更好地應對未來社會的挑戰。
二、當代大學生終身學習的現實問題與歸因
(一)動機缺失:外部驅動與內在目標的斷裂
高考作為一種外部動機,雖能驅動學生的學習行為,但進入大學這一相對寬松自由的環境時,部分學生因缺乏明確的自標而陷人“動機真空”狀態。在專業選擇階段,一些學生盲目跟風或聽從他人建議,未充分考慮自身的興趣和特長,導致人學后對所學專業缺乏熱情和動力。在學習行為中,有的大學生往往只是為了應付考試而機械被動地學習,將學習簡化為完成作業、背誦知識點,缺乏深入探究和思考的動力,容易陷人學習倦怠。
依據自我決定理論,外在動機(如高考壓力)一旦撤離,若內在動機未能及時補位,大學生極易陷人學習動力匱乏的泥沼,也就是說未能將學習目標、長遠的人生規劃與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的自我實現需求有機結合,導致學習動力不足,學習效果不佳。這種狀態使他們難以主動探索專業知識的深度和廣度,易產生學習倦怠情緒。
(二)挫折應對:習得性無助的群體癥結
習得性無助是指個體經歷多次失敗后形成的無望心理狀態,由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提出。在大學學習中,許多學生面臨課程難度增加、考試成績不理想、科研遭遇瓶頸、團隊成員意見不合等狀況,容易陷入焦慮和自我否定,難以調整心態、重拾信心。這種薄弱的抗挫折能力成為阻礙他們實現個人成長的沉重枷鎖,導致學習抵觸情緒增加、缺勤率上升,甚至放棄挑戰性任務。面對人生挫折時,他們往往預想失敗而非積極嘗試解決問題。
當代部分大學生抗挫折能力薄弱,一方面,源于成長過程中挫折教育的缺失,未能培養應對逆境的心理韌性;另一方面,缺乏有效的情緒調節策略,難以運用諸如認知重評、情緒表達等方法及時排解焦慮、沮喪等負面情緒,進而影響后續學習行為,陷人惡性循環。因此,加強挫折教育和情緒管理能力的培養,對于提升大學生的抗挫折能力和學習效能具有重要意義。
(三)學科壁壘:單向度知識建構的局限
長期受應試教育模式的深刻影響,部分大學生形成了固化的學習思維,局限于教材和課堂筆記,對于豐富多彩的課外知識拓展,他們或是無暇顧及,或是缺乏興趣,從未主動邁出探索的腳步。這種單一的知識結構使他們難以適應新時代對復合型人才的要求,在面對復雜多變的現實問題時,常常力不從心,在未來的人生競爭中漸處劣勢。
建構主義理論強調,學習是個體主動建構知識體系的過程,應與豐富的現實情境相結合,通過與他人的互動和合作,將新知識與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整合,從而構建起對知識的深刻理解。然而,應試教育使得大學生知識建構過于依賴課本,忽視課外知識與跨學科知識的融人。同時學校課程設置在學科融合方面存在短板,學生接觸多元知識的機會較少,難以突破現有認知結構,從而限制了知識視野的拓展。
三、蘇軾的人生境界對當代大學生終身學習的啟示
(一)情緒調節:從“壓力耐受”到“意義重構”
蘇軾的樂觀豁達宛如一盞明燈,為身處學習迷茫中的大學生照亮前行的道路。當面對枯燥乏味的專業課程,或是晦澀難懂的理論知識時,大學生應學習蘇軾那般,將這些困難視作磨礪心智、豐富人生閱歷的珍貴契機,以積極樂觀的心態去深度挖掘知識背后隱藏的趣味性。比如在鉆研數學難題時,不要僅僅將其視為繁瑣的數字游戲,而應感受每一步邏輯推理過程中所蘊含的嚴謹之美,如同拆解精妙的謎題,在層層遞進中領略思維的魅力;在外語學習中,不要局限于單詞背誦與語法記憶,而要透過語言的表象,領略異國文化的獨特魅力,從異國的文學作品、風俗習慣中汲取知識養分,讓學習不再是令人望而生畏的苦差事,而是一場充滿驚喜與樂趣的探索旅程,從而有效激發主動學習的強烈欲望。從積極心理學角度著,積極情緒能夠增強個體的認知靈活性與創造力。大學生以樂觀心態面對學習,能更好地理解知識內涵,發現知識間的聯系,提升學習效果。為此,學校可以開發文化療愈課,設計“東坡心理課”,將蘇軾詩詞與認知行為療法(CBT)結合。例如,用《水調歌頭》的“人有悲歡離合”闡釋情緒接納原理,通過角色扮演模擬蘇軾應對貶謫的心理過程。同時,這種積極情緒具有感染力,通過在宿舍、班級等學習群體中傳播,營造良好學習氛圍,從而進一步促進大學生主動學習,培養終身學習能力。
(二)動機內化:從“工具理性”到“價值理性”
蘇軾在知杭州期間,主持疏浚西湖、修筑蘇堤,不僅解決了水利灌溉問題,還為后世留下美景,展現出了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蘇軾的這一實踐,體現了他將個人的才能與社會的需求緊密結合,通過實際行動為百姓謀福祉的人生境界。
鄉村振興作為國家重要戰略,涉及產業發展、生態保護、文化傳承等現實問題,為高校課程設計提供了豐富素材。學校可以借鑒蘇軾的“杭州治水”實踐,設計“社會問題導向”的服務學習課程。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學生需要綜合運用農業、經濟、管理、社會學等多個學科的知識,深人農村地區進行調研和實踐。他們可以幫助農民制訂科學的種植計劃,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也可以協助農村發展特色產業,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還可以關注農村的文化、基礎教育建設和社會治理,促進農村的全面進步。這種服務學習模式使學生將個人學習目標與社會需求緊密結合,從機械被動地學習轉變為主動服務地學習,調整學習策略,體會學習對于社會的意義和價值,激發持續學習動力。
(三)知識融合:從“專業深耕”到\"跨界創新”
蘇軾一生涉獵廣泛,在文學、書法、繪畫、哲學、政治等多個領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的思想體系融合儒釋道三家的精華,這種多元的知識結構和廣闊的視野,使他能夠在不同的領域中自由馳騁,展現出非凡的創造力和智慧。大學生若能效仿蘇軾融會貫通多元思想的智慧之舉,必將開啟全新的學習視野。
建議學校開設豐富多樣的跨學科課程,涵蓋人文、社科、理工、藝術等多個領域,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求進行選擇。設置“文學與哲學”“科學與藝術”“歷史與社會”等跨學科課程,引導學生從不同學科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培養他們的跨學科思維能力。對于理工科學生來說,選修人文課程能夠幫助他們提升人文素養,培養批判性思維和表達能力。對于文科生來說,參與科創項目則能夠培養他們的邏輯思維和實踐能力。在學習文學的同時,參與科技創新項目,能夠讓學生將文學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與科學的嚴謹性相結合,提升自己的創新能力[6。在“鄉村振興”社會問題導向課程實施中,匯聚文理工不同領域學生,鼓勵他們打破學科壁壘,積極與不同專業的同學合作,共同完成項目研究。可以組織學生成立“學科破壁黑客松”研究小組,每個小組由來自不同專業的學生組成,共同探討和解決問題。在小組合作中,學生可以相互學習、相互啟發,拓寬自己的思維視野,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知識框架,形成獨特的思維方式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和變化。
四、結語
蘇軾的人生境界為當代大學生終身學習提供了文化基因與心理資源。蘇軾的樂觀豁達心態,是當代大學生應對學習壓力和挫折的一劑良方;執著進取的精神,是蘇軾一生的真實寫照,也為當代大學生樹立了學習的榜樣;蘇軾融通儒釋道思想,體現了他博采眾長的特質,為當代大學生的跨學科學習提供了重要的啟示。通過情緒調節、動機內化與知識融合三重機制,可有效破解大學生的學習困境,幫助他們在終身學習的道路上不斷前行,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參考文獻:
[1]林語堂.蘇東坡傳[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6:12.
[2]錢穆.中國文學論叢[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9:128.
[3]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積極情緒的力量[M].王珺,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52.
[4]葉嘉瑩.唐宋詞十七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188.
[5]張劍,張微,宋亞輝.自我決定理論的發展及研究進展評述[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4):131-137.
[6]魯子簫.知識的智育困境與德性本質:面向智能時代的思考[J].中國電化教育,2022(12):44-52.
作者簡介:任弘(1982—),女,漢族,四川眉山人,眉山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心理等。
(責任編輯:馮小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