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916(2025)15-0005-05
Research on the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Path of County-Leve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hree Industries in Shaanxi Province
Bai Zhaona’Wang Zonghan2 (1.Ofce ofScienceandTechnology;2.Schoolof Management,NorthwesternPolytechnical University,Xian710021)
Abstract:Promoting thecordinateddevelopmentofcounty-levelscientifcandtechnologicalinnovationandtheintegratioofthe threeindustris(priarycodaryderiardustris)isfgreatsigificaceteigqualitydvelopntofoutiitifc andecholoalotiseleatfoitegatiofusditegatiofusisa alystnditegatorfotfcdoloicalioatioAtteelontlevloftegatioftusin Shaanxirovedtproedthiltofetiateddevelontnditeatediovaissunttelot of inovationcapabilitymongoutiesiunbalancedovationresourcesareliitedandtelevelofsviceguaranteeisothigh promotehecordiateddevelopentofcounty-evelsitficndechologicaliovationadteintegratioofthreeiustrisin ShanxiProvinc,wemustadheretothadersipofPartyuildingandayasolidorganizatioalfoundation;strengthntheto-levelde signandcordinatethedevelopmentlayout;improveiovationmechanismsandpursuesustainabledevelopment;reateiovatioie and build an innovation ecology; improve the service system and optimize th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Keywords:county-level;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 innovation;theintegrationofthethree industries;developmentpath
產業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和關鍵動力,創新是引領發展的首要動力,二者均有助于加速我國高質量發展。2020年4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聽取陜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匯報時強調,“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產業化進程”。2022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指出,“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要效益,強龍頭、補鏈條、興業態、樹品牌,推動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因此,產業鏈和創新鏈協同與融合發展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一二三產業融合(以下簡稱三產融合)是產業間的組合,更是產業的重構與再造,是產業鏈不斷完善的途徑[1]。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科技創新能力提升可以加速新質生產力形成,為創新鏈持續延伸提供能量[2]。
作為縣級行政區劃范圍內的綜合區域,縣域是我國最基本的行政區劃和經濟發展單元。縣域覆蓋整個陜西省 79.8% 的土地面積,總產值達到全省的48%[3] ,對于全省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陜西省的縣域發展具有明顯的地域性和多樣性,關中、陜北、陜南等地縣域生產總值占全省縣域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 35.7%.46.7%.17.6%[4] ,但區域間的發展平衡性仍需提升。因此,推進縣域科技創新與三產融合協同發展,既是縣域建設的內在要求,也是促進陜西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區域間協調發展的必然要求。
一、縣域科技創新與三產融合協同發展的邏輯機理
推進縣域科技創新與三產融合協同發展是一項具有艱巨性、復雜性的系統工程,需要明晰二者協同作用的機理,建立高效的協同發展路徑,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科技創新是三產融合的助燃劑
一是通過科技創新轉變第一產業的生產方式,形成智能化、數字化、信息化的生產模式[5]。當前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已超過 63% ,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 73% ,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 96% 以上[6。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有助于實現農業生產的精準化管理,提高生產效率,降低資源消耗,提升產品質量。例如,無人機噴灑農藥、智能灌溉系統等技術的普及,使得農業生產更加高效和環保,其中無人機的使用使農產品運輸效率提升了17倍[7]。
二是通過科技創新提升第二產業的生產效益,實現農產品的多種價值[5]。通過科技創新提高農產品加工、儲存和運輸等環節的效率,賦能農產品的價值鏈。例如,冷鏈物流技術有助于維持農產品的新鮮度,擴大銷售半徑,促進農產品加工產業的發展,延長了產業鏈。《2024年中國冷鏈物流行業研究報告》指出,2026年中國冷鏈物流市場將增長至9371億元,通過電商平臺建立的互聯網 + 冷鏈物流的交易平臺,正加速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
三是通過科技創新提高第三產業的產品質量,提供服務的智慧化方案[5]。科技創新在服務業中的應用,不僅提升了服務質量,還創造了新的服務形式。例如,電子商務平臺使農產品直接對接消費者,縮短流通環節降低成本,同時通過大數據分析實現個性化服務,提高客戶滿意度。
(二)三產融合是科技創新的催化劑
一是三產融合轉變原有的生產模式,發掘新的技術需求。三產融合過程中,傳統的生產方式和經營模式不斷被突破,新興產業和新興技術需求不斷涌現,推動著科技創新和經濟發展。例如,“農旅 + 數字化\"模式使農旅融合通過運用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數字化技術,為提升農業生產和旅游體驗的智能化水平,提供更多的就業創業機會,提高了農業收人。僅2024年1一2月,隨著鄉村旅游產業市場的持續帶動,我國農村居民的人均第三產業營業凈收入增長了 14.1%[8] (204號
二是三產融合凸顯現有技術的不足,加速技術的更新迭代。三產融合過程中,各產業間的交叉和滲透,使現有技術在新的應用場景中暴露出不足,促使技術研發和創新速度加快。例如,陜西省渭南市大荔縣推進“冬棗 + ”模式,多元化推動延長產業鏈條,實現三產融合發展,通過“冬棗 + 加工”“冬棗 + 輔助產業”“冬棗 + 旅游”和“冬棗 + 電商服務業”等模式,新增工業產值15.74億元,帶動400多家電商企業、1300多家網店、100多家供應鏈企業、3萬多家微商發展,冬棗網上交易額達33億元[9]
(三)三產融合是科技創新的整合劑
一是三產融合承載多樣化科技創新,實現科技創新的集中應用,構建科技創新的新場景,在不同產業間交叉應用,形成協同效應。據統計,2023年我國智慧農業行業市場規模達到713億元,同比增長 9.18% 。近五年我國農業機器人需求量保持 38.6% 的增長率[10]
二是凸顯多種科技創新的溢出效應,實現科技創新的協同升級。三產融合使得不同產業間的技術創新相互借鑒、相互促進,形成創新網絡。例如,截至2023年10月,225萬戶農業經營主體通過直通車平臺批復申請,申請金額達到3745億元,成為金融機構打通農村服務渠道主體獲得貸款的數字平臺載體[1],形成科技創新的綜合效應。
二、陜西省縣域科技創新與三產融合協同發展需求分析
(一)縣域科技創新與三產融合協同發展的理論需求
較多學者分別針對縣域科技創新能力和三產融合發展進行了研究。關于縣域科技創新能力方面,近十年來(2014年1月至2024年10月)中國知網發表相關期刊論文共計1066篇,僅2023年和2024年就發表338篇,學者們主要從縣域科技創新能力評價[12,13]、現有不足[14]、影響因素[15]和能力提升[16]等方面展開了系統的研究。關于三產融合發展方面,近十年來(2014年1月至2024年10月)中國知網發表相關期刊論文共計3277篇,僅2023年和2024年就發表788篇,涵蓋了發展模式[17,18]、發展水平[19]、發展問題[20]和發展路徑[21,22]等研究。然而,現有成果往往將縣域科技創新能力或三產融合獨立研究,忽略了二者間的關聯關系,未能很好地發揮二者之間協同發展效應。因此,應從理論需求角度探索二者發展的內在邏輯關系,并提出協同發展的理論框架和方法。
(二)縣域科技創新與三產融合協同發展的實踐需求
目前陜西省縣域科技創新與三產融合協同發展存在如下需求。一是三產融合水平有待提高,農業競爭力弱,規模經濟有待擴大,如2023年陜西省第一產業增加值2649.75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16068.9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5067.42億元[23],農業產業一產較大、二產滯后、三產薄弱。二是區域間三產融合發展差異化不足,項目或產業同質化嚴重,導致區域間發展競爭激烈、不協調,如關中地區大約有60家仿古建筑村落,多效仿袁家村,缺乏獨有的文化底蘊,在鄉村旅游市場中難以可持續發展。三是農業資源要素匱乏,有的縣區缺乏人才和資金支撐,導致發展保障不足,如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存在短板,鄉村人才主要集中在第一產業,第二、第三產業創新人才和專業人才不足。四是三產融合創新能力不足,農業升級轉型困難,農產品深加工不夠,附加值不高,如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比例為 2:1 ,低于全國 2.5:1 的平均水平。
此外,雖然陜西省創新能力在全國名列前茅,但縣域科技創新仍有以下問題需要解決。一是縣域間創新能力發展不平衡,關中地區全社會研發經費占全省的近九成,投入強度達到 3.35% ,高于全國平均水平0.8個百分點[24]。二是縣域創新資源不足,科技創新資金和科技人才缺乏,科技創新企業數量較少,如陜西全省 79% 的縣(市)本級地方財政科技支出占本級財政支出比重低于 1% 。三是科技創新服務水平有待提高,科技創新管理制度和流程有待完善,如超過80% 的縣(市)沒有設置單獨的科技管理部門。
三、陜西省縣域科技創新與三產融合協同發展的路徑
推進陜西省縣域科技創新與三產融合協同發展,需要黨組織引領,從戰略層面制定陜西省全域發展規劃;完善創新機制,將動力賦予良好的創新載體,加強實施保障,從而為二者協同發展提供持續動力。
(一)堅持黨建引領,筑牢組織根基
將黨建融入縣域科技創新能力發展體系,全面加強黨對縣域科技創新的領導,把科技創新能力提升擺在縣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位置,加強統籌協調、頂層設計、總體布局、整體推進和督促落實,發揮制度優勢,形成發展合力。一是充分發揮政府科技創新組織者的作用。通過培訓、學習和實踐,提升縣域領導干部的科學素養和創新思維,引導各級政府重視科技創新、投入科技創新、支持科技創新。二是將科技創新作為“一把手”工程。明確各部門在科技創新工作中的職責和分工,形成部門聯動、整體推進的工作體系和責任機制。三是推進縣級科技管理機構單設工作。建議設立縣級科技創新委員會,由縣長任一把手,縣直相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在縣科技局設立領導小組辦公室,科技局長兼任辦公室主任,負責抓好行動計劃中的各項日常工作,確保科技創新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干。
(二)加強頂層設計,統籌發展布局
加強頂層設計是實現陜西省縣域科技創新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要堅持系統思維,科學謀劃縣域科技創新發展布局,確保科技創新工作有序推進。一是促進平衡發展。構建陜西省內科技創新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確立“關中帶動、陜南陜北提升、三域協調推進”的發展基調,以解決區域間發展同質化、不協調等問題。二是促進合作發展。發揮西安市以及發展速度較快縣(市)的帶頭作用,充分利用科技創新的溢出效應,借助區位優勢,促進創新資源在區域間的流動,加強與周邊發展速度較快以及開放區域間的深度合作。三是促進充分發展。建立省、市、縣三級科技投人穩定增長機制,優化財政科技支撐結構,確保財政資金精準用于科技創新工作。四是促進特色發展。立足資源稟賦,結合縣域產業特點與三產融合發展需求點,制定陜西省縣域科技創新發展規劃,加速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新質生產力。五是促進差異化發展。加強鄰近縣域間科技創新合作互補,實現多縣域協同發展。六是促進綠色發展。構建省一市一縣多維一體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加快綠色技術推廣應用,推動傳統產業綠色化發展。基于上述六大發展思路,以縣為點,以市或區域為線,建立陜西全省縣域科技創新網絡,保障科技創新資源科學、精準、有序地分配與利用。
(三)完善創新機制,促進可持續發展
數字化引領,實施“優勢資源一科技創新一三產融合”可持續循環發展機制。一是深入挖掘科技創新的有利條件,精準定位縣域資源稟賦,厘清縣域優勢資源和產業發展優勢。二是以縣域資源稟賦和特色產業為基礎,精準定位縣域科技創新錨點。找準縣域科技創新發展著力點,加大創新資源投人,加速創新成果產出。三是以三產融合發展需求為切入點,以三產融合項目為主體。尋找契合的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場景,實現科技創新成果實踐轉化,以促進三產融合良性發展,豐富三產融合發展成果,進一步創造和產出優勢資源。實現優勢資源支撐科技創新,三產融合發展應用科技創新成果,科技創新成果促使三產融合產出優勢資源,形成“優勢資源—科技創新一三產融合”的循環發展機制。將三產融合項目作為載體,實現多種創新成果的集成與二次創造,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做到三產融合與科技創新相互促進、可持續發展。
(四)打造創新載體,構建創新生態
建立陜西省縣域科技創新平臺,打造產業融合發展科技園區,形成產業融合科技項目集群,實現“一園區、數項目、多功效”,建立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的創新發展生態。以園區為招商引資平臺,將三產融合發展技術需求作為重點,設立一批三產融合發展科技創新項目,鼓勵企業揭榜掛帥,吸引企業入駐園區,實現多企業研發的創新溢出效應。以園區為企業培育平臺,制定園區內企業培育發展規劃,構建“科技型中小企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高成長型企業”梯次培育機制,加快創新型企業培育。以園區為成果轉化平臺,通過研發合作、技術轉讓、技術許可等多種形式,實施一批三產融合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實現科技成果的市場價值。以園區為產學研合作平臺,加強園區內企業與高等院校、研究所的合作,促進產學研合作項目落地,加速科技成果產出。以園區為人才引進與發展平臺,強化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引進一批高層次科技人才,充分調動人才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成立創新創業專業人才培養基地,培養一批農業農村科技創新人才。
(五)完善服務體系,優化發展環境
一是強化金融服務。充分發揮政府的投資導向功能,設立產業發展基金,加強金融服務對縣域中小企業尤其是科技創新企業的支持力度,健全金融機構信息共享機制,為縣域科技創新提供低成本、全周期、多元化的金融支撐和扶持。二是強化信息共享。加強技術交易、知識產權專利等數據庫建設,構建科技成果轉化信息共享服務網絡,助推中小企業信息化進程。三是強化政策支持。依法實施科技創新企業所得稅減免、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普惠性科技創新政策,加強企業知識產權保護。四是優化營商環境。建立科技創新服務機構,加強政策培訓解讀和指導落實,解決企業科技創新的相關急難愁盼問題。組建科技創新企業發展專班,做好企業發展的全流程服務以及全要素保障工作。五是強化項目管理。加強產業融合科技項目全過程管理,突出項目立項評估、過程監督、后期評價等環節,實施評優激勵政策。六是強化人才服務。為產業融合科技園區統一提供人才服務,加強工作與生活保障。七是強化科學知識普及。把科普工作擺在與縣域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實施全民科學普及工程,提升創新意識,培育創新文化。加強三產融合新興技術推廣,建立縣一鎮一村三級聯動的科技信息渠道,在促進科技創新在基層轉化與應用的同時,充分反映基層三產融合的創新發展需求。
參考文獻:
[1]蘇毅清,游玉婷,王志剛.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理論探討、現狀分析與對策建議[J].中國軟科學,2016(8):17-28.
[2]賈品榮,楊雨萌.準確把握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十大關系[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24(6):1-8.
[3]看縣域經濟如何撐起陜西的“半壁江山\"[EB/OL].(2024-09-18).http://gxt. shaanxi. gov. cn/webfile/xygy/7242055840482463744. html.
[4]前三季度全省縣域經濟實現較快增長[EB/OL].(2024-11-08).http://www.shaanxi.gov.cn/sj/zxfb/202411/t20241108_3164139.html.
[5]蘇暢.讓科技創新成為“三產融合”發展的“助燃劑\"[EB/OL].(2023-11-05).https://app.cqrb.cn/html/2023-11-05/1662154.html.
[6]李珮.以科技創新推動加快形成農業新質生產力[EB/OL].(2024-04-22).https://www. financialnews.com.cn/kj/jrcx/202404/t20240422_291317. html.
[7]無人機技術革新:農產品運輸效率提升17倍[EB/OL].(2024-08-01).https://www. sohu. com/a/797683510_122009701.
[8]榮潔,張太宇.農文旅融合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EB/OL].(2024-08-30).https://www.cssn.cn/jjx/jjx_jjxp/202408/t20240830_5774977. shtml.
[9]陜西大荔\"冬棗 + 實現三產融合[EB/OL].(2024-01-09).http://lyj.zj.gov.cn/art/2024/1/9/art_1276367_59064716.html.
[10]幫助農民實現從“會種田\"到\"慧種田”的轉變——智慧農業有了發展\"路線圖\"[EB/OL].(2024-11-06).https ://paper. people. com. cn/hwbwap/html/2024-11/06/content_26089212.htm.
[11]王瑾.數字科技助推農村普惠金融[EB/OL].(2023-12-11).https://bj. mof.gov. cn/ztdd/czysjg/jyjl/202312/t20231211_3920974. htm.
[12]張旭,魏福麗,袁旭梅.縣域科技創新與經濟高質量發展耦合協調評價[J].統計與決策,2021(20):120-124.
[13]王守文,胡向陽,徐麗潔.基于全要素生產率視角下的中國縣域科技創新能力評價研究:依據東中西部30縣市區的相關數據[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3):91-98.
[14]肖松,鄒小偉,張永薇,等.我國五大城市群縣域科技創新效率空間分異與障礙因子分析[J].科技進步與對策,2024(12) :35-46.
[15]董克勤,鄒小偉,張玲穎.國家創新型縣(市)創新效率測度變化及影響因素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21(23):49-55.
[16]袁旭梅,張明,魏福麗,等.組態視角下縣域創新水平提升路徑研究:河北省136個縣市的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fsQCA)[J].科技管理研究,2023(12):119-127.
[17]郝漢,辛嶺.農村三產融合發展的國際經驗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農業經濟,2023(12):107-109.
[18]鄭永君,李春雨,劉海穎.旅游驅動的三產融合型鄉村振興模式研究:基于共享發展理論視角的案例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23(6):97-110.
[19]林娜,顏華.鄉村振興背景下黑龍江省農民合作社三產融合水平評價及對策研究[J].北方園藝,2020(22):144-154.
[20]肖衛東,杜志雄.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內涵要解、發展現狀與未來思路[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6):120-129.
[21]朱媛媛,羅源,羅靜,等.資源型地區鄉村三產融合及其內生動力提升:以湖北省大冶市為例[J].自然資源學報,2023(8):1989-2008.
[22]黃婉婷,藍紅星,施帝斌.數字經濟對農村三產融合發展的影響機理及空間溢出效應[J].統計與決策,2023(16):106-110.
[23]陜西省統計局,國家統計局陜西調查總隊.2023年陜西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N].陜西日報,2024-03-26(5).
[24]鄒星.陜西:把發展縣域經濟作為戰略抓手推動區域協同發展[EB/OL].(2024-06-06).http://sn. people.c0m.cn/n2/2024/0606/c226647-40870658.html.
作者簡介:白趙娜(1985—),女,漢族,陜西西安人,單位為西北工業大學科學技術研究院,研究方向為城鄉融合、高等教育等。
通信作者:王宗韓(1996—),男,漢族,山東濟寧人,單位為西北工業大學管理學院,研究方向為項目管理、鄉村振興。
(責任編輯:馮小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