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國家安全;制度安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安全;總體國家安全觀;塑造安全中圖分類號:D616;D630.8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25.03.002
引言
制度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維度,是總體國家安全觀理論體系的重要概念和重要命題。維護和塑造國家安全,必須維護和塑造制度安全,其最根本的就是維護和塑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安全。目前學界雖然不乏關于維護和塑造國家安全方面的研究,也有少量涉及維護和塑造制度安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安全方面的研究,但它們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對維護和塑造的不同作細致甄別,大多將兩者放在同一層面使用。從安全的角度講,學界一般認為,維護和塑造至少有以下三種區別:一是著眼點不同,維護主要著眼于當下,特別是在安全風險沖擊已經發生、安全主體已經蒙受一定程度的損害后,往往具有事后性的特點,指向一種被動的“沖擊—應對\"行為[1];塑造主要著眼于長遠,特別是在安全風險沖擊發生、安全主體遭受損害以前,往往具有事前性的特點,指向一種主動的“預防—規避\"行為,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塑造是更高層次更具前瞻性的維護\"[2]218。二是力量性質不同,維護主要強調運用武力、暴力、強力等“硬實力\"維持和保護安全主體免受損害,充斥著高烈度的明爭暗斗;塑造主要強調運用經濟、科技、文化等“軟實力”,潛移默化地改造可能威脅或損害安全主體的要素,緩慢改善安全主體的安全狀況,逐漸形成有利于安全主體的安全態勢[3]。三是結果導向不同,維護的結果導向主要在于復原安全,塑造的結果導向主要在于實現更高水平的安全。新時代維護和塑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安全是維護和塑造國家安全的題中應有之義。與維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安全相比,塑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安全更具有突出的現實意義,也更需要重點關注。本文擬以塑造為關鍵點,探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安全的塑造何以必要、何以可能、何以實現,以深化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安全塑造的認識。
一、新時代塑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安全何以必要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在安全訴求、安全環境、安全風險等方面都發生了深刻的時代性變化,使塑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安全的必要性凸顯。
(一)滿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安全訴求的必然要求
安全訴求是指安全主體對自身免于危險或損害的合理要求和期望,其有生存型(即活下去)和發展型(即活得更好)之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安全訴求是生存型,即以“堅持和鞏固”為主。“堅持”體現在四項基本原則上,即“必須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必須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必須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4]164-165,其核心就是“社會主義制度和黨的領導,這是我們立國和團結全國人民奮斗的根本\"[5]44。“鞏固\"體現在政治體制改革的目的上。1986年,鄧小平在相關談話中提出了政治體制改革的三大總目標,其中之一為“鞏固社會主義制度\"[5]178。1987年,黨的十三大進一步明確\"政治體制改革提上全黨日程的時機已經成熟”,其目的與經濟體制改革一樣,“都是為了在黨的領導下和社會主義制度下更好地發展社會生產力,充分發揮社會主義的優越性\"[6]4-35,由此豐富了“鞏固社會主義制度\"的表述。維護是滿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生存型安全訴求的基本方式,尤其是借助憲法法律的強制性手段。例如,1982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中國人民對敵視和破壞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內外的敵對勢力和敵對分子,必須進行斗爭。\"[7]1993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開宗明義地指出:“為了維護國家安全,保衛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保障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根據憲法,制定本法。\"[8這些都是建基于國家“硬實力”。
進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安全訴求也由生存型轉變為發展型,即以“完善和發展”為主。這種轉變并非不需要“堅持和鞏固”,而是將“堅持和鞏固\"嵌人“完善和發展\"當中,以完善和發展制度的眼光看待堅持和鞏固制度,謀求實現制度發展與制度安全的有機統一。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的“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就是“堅持和鞏固”與“完善和發展\"的核心凝練。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決定,“全面回答了在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上應該堅持和鞏固什么、完善和發展什么這個重大政治問題\"[2]118。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發展型安全訴求具有雙重內涵:一是要形成更加科學有效、更加成熟定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二是要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將制度優勢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這樣的訴求已不再是“維護\"所能滿足的,僅憑憲法法律賦予的強制性很難形成制度體系和發揮制度優勢。形成制度體系和發揮制度優勢都是龐大的系統工程,正如制度本身那樣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軍隊、外交等多個領域。涉及的領域越多,影響因素就越多,需要統籌考慮的事項也就越多,不能僅從政治、政權的角度著眼而忽略其他方面,而是必須綜合運用“硬實力”和“軟實力”,甚至更加積極主動地發揮“軟實力”的作用,以塑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安全,滿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發展型安全訴求。
(二)適應和引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安全環境的必然選擇
安全環境是指安全主體所處的客觀環境,其有確定性(即確定性因素占主導地位)和不確定性(即不確定性因素占主導地位)之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基本處于確定性安全環境。從國內看,這種確定性體現在黨明確以經濟建設、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為中心任務,正如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所提出的,“把全黨工作的著重點和全國人民的注意力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9]。爾后,鄧小平在全國政協五屆二次會議上也強調:“我們的國家進人了以實現四個現代化為中心任務的新的歷史時期\"[4]185。黨下定決心把新時期的中心任務確定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更深刻的緣由在于當時國家總體上已經處于一個“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4]251。從國外看,這種確定性體現在黨明確認識到當今世界的時代主題是“和平與發展”。1985年,鄧小平提出:“現在世界上真正大的問題,帶全球性的戰略問題,一個是和平問題,一個是經濟問題或者說發展問題。\"[5]1051987 年,黨的十三大報告進一步將之歸結為“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的主題\"[6]57。在確定性安全環境下,當時一些人缺乏制度安全意識和警惕性,容易被誤導或引入歧途,甚至給國家和人民帶來極大危害,使黨不得已選擇強力方式維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安全。
進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安全環境從確定性因素占主導地位轉變為確定性因素與不確定性因素相互交織。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安全環境的確定性因素。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也是一百多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主題,更是新時代的中心任務。這說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既定目標,它作為一種確定性因素嵌人并主導新時代國內安全環境,使諸多安全要素都統攬于其架構下,因而稱之為“戰略全局”。同時,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10]的重大判斷,進一步彰顯了新時代國內安全環境的確定性。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安全環境的不確定性因素。盡管和平與發展仍是當今時代主題,但“黑天鵝\"“灰犀牛\"\"瘋狗浪\"事件頻發,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權主義大行其道,恐怖主義襲擊、俄烏沖突、巴以沖突等加劇了世界動蕩不安的局勢。諸如此類現象充分表明世界正在經歷充斥不確定性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種不確定性正是新時代國際安全環境的現實寫照。在確定性與不確定性交織的安全環境下,塑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安全成為必然選擇,我們必須充分發揮積極性、主動性,努力適應和引領“兩個大局”主導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安全環境。
(三)防范化解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安全風險的必要方式
安全風險是指安全主體遭遇與預期不一致的負面后果的可能性。安全風險是多種多樣的,隨著時代的變化發展,安全主體面臨的風險會愈發紛繁復雜、愈發具有系統性。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安全風險主要來自思想領域。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巨大經濟“正效應\"的同時,也對中國造成一定思想上的“負效應”,特別是西方政治思潮的涌進,深刻影響了當時的知識分子。他們當中一些人認為中國的啟蒙遠未完成,需要一場文藝復興,試圖用西方政治、經濟和文化理念改造社會主義中國,由此形成一股強大的“西化\"思潮,并冠以“新啟蒙主義”之名。11]這種“西化\"思潮實質是“資產階級自由化”,“崇拜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民主’、‘自由’,否定社會主義\"[5]123。“資產階級自由化”及其產生的后果,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造成嚴重危害,具有運用強力手段一面的“維護”方式成為必然選擇。
進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安全風險在領域、層次、形態上都發生了深刻變化。一是從較為單一的思想領域轉變為全覆蓋的社會生活領域,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具有復雜性和系統性特點。復雜性是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在某一領域的風險包含其他領域的影響因素,各種影響因素交織在一起共同作用,形成這個領域的風險。系統性是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在某一領域的風險一旦變成現實,很可能“引爆\"其他領域的風險,從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安全造成整體性損害。二是從較為單一的宏觀層次轉變為宏觀、中觀、微觀兼有的復合層次。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愈發成熟定型,不僅形成了橫向覆蓋的制度體系,也形成了縱向聯結的制度機制,即在宏觀的國家層面有管總的制度,在中觀的地方層面有自適的制度,在微觀的實際生活中有契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成文或不成文約定,每個層次的制度機制都潛藏獨特的安全風險。三是從較為抽象的形態轉變為更加具體的形態。這種轉變與制度本身的發展有莫大關系,但其更強調制度發展不足或設計缺陷的一面。例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不完善、某些方面制度機制的缺失,容易增加人民群眾在實際生活中的非制度化成本,削弱他們的制度安全感、激勵感、認同感,從而帶來制度認同風險[12]。上述安全風險沖擊一旦發生,難免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造成損害,進而危害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走在事情的前面,做好防范化解工作。塑造作為一種積極主動的“預防—規避\"行為,與“防范化解\"的要求相吻合。只有積極主動地塑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安全,才能有效防范化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安全風險。
二、新時代塑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安全何以可能
新時代以來,我們在發展中逐漸形成的理論、政治、物質、人才、社會等有利條件,為塑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安全奠定了重要基礎。
(一)理論條件:總體國家安全觀
從理論條件的角度講,新時代塑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之所以可能,主要因為有總體國家安全觀作指導。首先,總體國家安全觀是馬克思主義國家安全理論的最新成果,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時代國家安全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制度安全是國家安全的一個重要維度,制度安全工作是國家安全工作的重要內容,新時代做好制度安全工作、維護和塑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安全必須以總體國家安全觀為指導。其次,總體國家安全觀內含深厚的安全哲學思維,為新時代塑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安全提供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例如,總體國家安全觀高度強調統籌兼顧的系統思維,要求“統籌外部安全和內部安全、國土安全和國民安全、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統籌維護和塑造國家安全\"[13]。統籌兼顧的系統思維啟示新時代塑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安全應當將各種可能的影響因素納入考慮范圍并系統整體地把握和運用。最后,總體國家安全觀內含豐富的關于制度安全的理論闡釋,為新時代塑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安全提供直接的理論依據。在總體國家安全觀的理論體系中,政治安全是國家安全之根本,其核心在于政權安全、制度安全、意識形態安全,最根本的就是“維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執政地位、維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14]以及維護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由此可見,制度安全是政治安全的核心內涵之一,其與政權安全、意識形態安全是有機統一的。新時代塑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安全,應當把政治安全作為突出重點,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安全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執政安全、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安全充分聯系起來。
(二)政治條件:黨的領導與中國特色大國外交
黨的領導是新時代塑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安全最根本的國內政治條件。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任何方面的國家安全工作都不能離開黨的領導。新時代以來,黨對國家安全工作逐漸形成強大有效的領導體制和領導力量,為塑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安全提供了不可或缺的領導保障。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劃時代地提出:“設立國家安全委員會,完善國家安全體制和國家安全戰略,確保國家安全。\"[15]不久,中央和地方國家安全委員會紛紛成立和運行,成為新時代國家安全工作的領導機構。2015年《國家安全法》規定,“堅持中國共產黨對國家安全工作的領導,建立集中統一、高效權威的國家安全領導體制”16],在國家法律上明確了黨對國家安全工作的領導。2018年,十九屆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審議通過的《黨委(黨組)國家安全責任制規定》,明確了各級黨委(黨組)在國家安全工作中的主體責任;2021年出臺的《中國共產黨領導國家安全工作條例》,“系統回答了國家安全工作‘誰來領導’、領導什么’、‘怎么領導'等重大問題\"17],兩者都從黨內法規層面明確了黨對國家安全工作的領導。這些舉措有利于全面貫徹落實黨對國家安全工作的領導,充分發揮黨對國家安全工作的領導體制效能,形成黨對國家安全工作的強大領導力,從而塑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安全。
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是新時代塑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安全的基礎性國際政治條件。我們要塑造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安全是相對安全,而非絕對安全,不能以犧牲他國制度安全、他國人民利益為代價,應當積極爭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國際話語權和國際認同,合理對待他國在制度安全上的重大利益關切,謀求實現共同安全。這要求中國首先具備友好合作共贏的國際關系和負責任大國的國際形象,而中國特色的大國外交就發揮了這樣的作用。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全面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取得顯著外交成就,包括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發展全球伙伴關系,積極運籌大國關系,深化與周邊國家關系,加強同廣大發展中國家團結合作,參與和引領全球治理體系和國際秩序變革,等等。這些成就充分說明,新時代中國正在努力構建友好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正在努力塑造負責任大國的國際形象,為進一步塑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安全創造有利的國際環境。
(三)物質條件:經濟發展與財政支出
經濟發展和財政支出是新時代塑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安全必需的物質條件。“安全不是無成本或零代價的\"[18],需要各種資源投人,尤其是資金投入。影響國家安全資金投入的因素首先在于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一般來說,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越高,就越有實力投資各種安全事項。維護和塑造國家安全、制度安全需要投入的資金不菲,沒有一定的經濟實力就難以維系。就塑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安全而言,高水平的經濟發展為其提供充裕的資金來源。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經濟發展奇跡,逐漸穩定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強大動力引擎,經濟增速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這充分表明,我們“有更好的條件、更大的能力來實現更高水平、更高層次的安全\"[19],能夠承擔塑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安全必需的資金投入。
需要注意的是,高水平經濟發展不一定能對國家安全產生高資金投人效應,其實際情況與國家財政支出有關。中國國家安全實際資金投人主要反映在財政公共安全支出上。統計2013—2022年相關財政數據發現,國家財政支出和國家財政公共安全支出幾乎逐年上漲,前者漲幅遠高于后者,后者占前者比重在 5.3% 到 6.3% 之間浮動(詳見圖1)。雖然這種浮動并不算小,但考慮到存在其他事項支出擠占的可能性,加上公共安全支出本身并無明顯的削減趨勢,因此可以說,我國國家財政公共安全支出保持總體穩定。這種穩定的財政支出以及高水平的經濟發展基本盤,為新時代塑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安全提供了堅實的物質保障。

(四)人才條件:工作隊伍與學科建設
人才是國家安全投入的又一項重要資源,做好國家安全工作,離不開一支專業化的工作隊伍。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國家安全機關建設和國家安全人才培養,著力鍛造一支專業化的“國安鐵軍”。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國家安全機關表彰大會上指出,“國家安全機關是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殊力量,為保衛社會主義國家政權、保持社會和諧穩定、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提出要“努力打造一支堅定純潔、讓黨放心、甘于奉獻、能拼善贏的干部隊伍”20]。新時代國家安全工作隊伍繼承黨的隱蔽戰線的紅色基因和優良傳統,默默無聞地奮戰在反滲透、反顛覆、反分裂、反恐怖斗爭一線,“堅決反對一切削弱、歪曲、否定黨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言行堅決捍衛黨的執政安全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安全\"[21]。在維護國家安全的實踐中,國家安全工作隊伍逐漸練就過硬的塑造國家安全的能力和本領,為新時代塑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安全提供了專業化工作隊伍支持。
國家安全學學科建設是國家安全人才培養的重要支撐,也是推動國家安全工作隊伍更加專業化的必然要求。2020年底,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決定新設立“交叉學科\"門類,明確將國家安全學置于其下,正式開啟國家安全學學科建設的新階段。爾后,吉林大學、北京師范大學、西南政法大學、國防大學、南京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國際關系學院、外交學院、中國人民公安大學、陜西師范大學、西北政法大學等高等院校紛紛深人開展國家安全學學科建設,其中不乏獲批碩士點、博士點以及專設國家安全學院或研究院者,使國家安全人才培養步人快車道。同時,國家安全學的學術體系、教材體系乃至自主知識體系建構已經起步,與學科體系同頻共振,有利于提高國家安全工作隊伍的專業化水平。
(五)社會條件:宣傳教育與公眾認知
從社會條件看,新時代塑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安全之所以可能,主要因為國家安全宣傳教育的加強和公眾對國家安全認知的發展。2015年《國家安全法》明確規定每年4月15日為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此后,國家安全\"漸漸成為一個高頻詞匯出現在人們生活中,張貼在墻上的海報和標語、居民社區的宣傳欄、公交站牌的廣告牌、瀏覽器里的新聞等不乏國家安全的“身影”。加上信息時代互聯網技術賦能,人們只要點擊瀏覽有關國家安全的內容或字眼,就很可能被數據后臺“町上\"而接收更多相關信息,這在無形中增加了國家安全宣傳教育的廣度甚至深度。同時,教育部先后印發《關于加強大中小學國家安全教育的實施意見》和《大中小學國家安全教育指導綱要》,將國家安全教育全面納人國民教育體系,并把制度安全作為政治安全的一級知識點,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作為政治安全的二級知識點,有利于增強青少年學生對國家安全和制度安全的認知,為日后形成“塑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安全”的廣泛社會共識創造前提。事實上,鋪天蓋地的國家安全宣傳教育是有一定效果的。2023年我國公眾安全觀與安全感調查報告呈現了兩個重要發現:第一,超七成受訪者認為,近些年安全問題在我國發展中的“重要性上升” (73.73%) ,全社會對安全問題日趨關注;第二,超七成受訪者認為,維護國家安全、防范重大風險與自身“關系密切” (75.73% ),每個人都要當好守護國家安全的“主角\"[22]。這兩個重要發現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國家安全宣傳教育能夠促進公眾對國家安全認知的發展,國家安全在公眾心目中的重要地位正在提升,維護和塑造國家安全的社會認同正在形成,有利于增強公眾參與塑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安全的主動性和精神動力。
三、新時代塑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安全何以實現
塑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安全是一項系統工程,應當抓住主體、指標、次序、方法、過程、結果、循環等關鍵要素,構建相應的塑造模型(如圖2所示),為充分發揮積極性主動性、增強“預防—規避\"行為效益和實現更高水平安全提供科學工具。
圖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安全的塑造模型

(一)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安全的塑造主體
在主體視域下,國家安全的塑造可以分為“自塑”和“他塑”兩種。“自塑”是指由自我塑造本國國家安全,主要以自身實力為依托,往往會形成自主型國家安全;“他塑”是指由他者塑造本國國家安全,主要以他者實力為依托,往往會形成依附型國家安全。現代世界很少有純粹的自主型國家安全和依附型國家安全,前者通常會嵌合“他塑\"的影響,后者往往會內生“自塑\"的因素。或許大多數國家都盼望實現完全自主型國家安全,但這很可能掉人“絕對安全\"陷阱而產生高度“安全焦慮”,甚至吞下“不安全\"苦果,損害國家發展機遇,正如有學者所指出的,“期盼安全最大化一定是把發展機遇最小化甚至喪失殆盡的伴隨者\"[23]。換言之,塑造國家安全的一種理想狀態是堅持以“自塑\"為主,又允許“他塑”發揮積極的輔助性作用,使“自塑”與“他塑\"適度結合起來,塑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安全亦需如此。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安全的“自塑\"主體主要有三類:一是國家安全領導機構,負責總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安全全局,系統謀劃塑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安全戰略,統籌調配塑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各種有利條件,包括上述理論條件、政治條件、物質條件、人才條件、社會條件等;二是國家安全部門和工作隊伍,負責執行落實塑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安全的具體措施,預防和應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安全的重大威脅,如防止“和平演變”“顏色革命\"等;三是黨委政府乃至全社會,同樣負責執行落實塑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安全的具體措施,但更主要是融入治理層面的常態化工作,發現和疏解制度問題,消除潛在的制度安全隱患,通過完善和發展制度來塑造制度安全[24]。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安全的“他塑\"主體主要是對華友好的、有特定國際影響力的國家、地區、組織和人士(包括留學生)。就塑造而言,“他塑”是不可或缺的。例如在中國國家形象上,他塑\"有著重要意義,境外人員等“他塑\"主體“在中國的嵌入式和沉浸式體驗重構了他們對于中國各個領域的認知,也幫助其二次傳播中國形象\"[25],從而與“自塑\"形成緊密的聯動關系。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安全的“他塑\"來說,道理同樣如此。制度安全的“他塑”主體特別是外國留學生來華學習中國知識,深入地、直觀地體驗中國生活,感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有利于樹立良好的制度形象,其回國后可以幫助傳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相關知識,進而有利于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國際話語權。“自塑”主體與“他塑\"主體密切合作,可以共同塑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安全。
(二)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安全的塑造指標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安全的塑造指標可分為指標對象和具體標準兩部分。指標對象主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僅就宏觀層面而言,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概括的十三個方面的制度體系是一級指標對象,在這十三個方面的制度體系之下的各項制度機制是二級指標對象。具體標準主要在于“安全”。這種\"安全\"有兩方面的意涵:一方面是否定式或負向描述,即各項制度機制的風險得以預防、威脅得以消除、危險得以規避。(1)風險得以預防強調要適時降低風險沖擊發生的可能性;(2)威脅是誘發安全事件的潛在因素,消除這種潛在因素可以降低安全事件發生的概率;(3)危險是風險超出可接受范圍的狀態,規避危險即是要將風險控制在可接受范圍內,防止風險向危險甚至危機轉變。另一方面是肯定式或正向描述,即各項制度機制得以堅持完善、合理配置、正常運作、發揮優勢、獲得認同。(4)堅持完善強調各項制度機制能夠在毫不動搖的堅持中實現有特定資源保障或依托的自我完善和發展;(5)合理配置強調各項制度機制具有明確的獨立地位和穩定的相互關系,能夠相輔相成、相得益彰;(6)正常運作是指各項制度機制基本都在預設的軌道上運行,各司其職;(7)發揮優勢是指各項制度機制的功能和優勢得到有效發揮;(8)獲得認同強調各項制度機制能夠使廣大人民群眾受益并形成制度認同和制度自信。
(三)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安全的塑造次序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內的各項制度機制有根本、基本、重要之分,這決定了它們之間的排列次序。根本制度主要是黨的領導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起頂層決定性、全域覆蓋性、全局指導性作用,處于第一次序,塑造它們的安全屬于最高優先事項。基本制度主要是政治領域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和經濟領域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制度、“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制度、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它們通過貫徹和體現國家政治生活、經濟生活的基本原則,對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發揮重大影響,處于第二次序,塑造它們的安全屬于次級優先事項。重要制度由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派生而來,它們種類繁多,全面覆蓋國家治理各領域、深刻滲人社會生活各方面,處于第三次序,塑造它們的安全屬于第三優先事項[26]。
(四)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安全的塑造方法
運用\"軟實力\"是塑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安全的基本方法。“軟實力\"是一個由美國政治學學者約瑟夫·奈提出的與“硬實力\"相區別的概念。約瑟夫·奈認為,“硬實力\"的潛在資源是武力、制裁、交易、賄賂,在行為上凸顯脅迫和誘導,“軟實力\"的潛在資源是制度、價值觀、文化、政策,在行為上凸顯議程設置和吸引[27]。經濟力量和科技力量既有“硬實力\"的成分,又有“軟實力\"的成分,既可以用來脅迫和誘導,又可以用來設置議程和吸引。運用“軟實力\"塑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安全,主要用的是經濟力量、科技力量、文化力量等。運用經濟力量是指一方面設立塑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安全的專項財政資金,形成專門議程,另一方面凸顯中國經濟發展奇跡背后的制度密鑰,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吸引力,增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認同和自信;再一方面就是援助和支持“他塑\"主體,使塑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安全潛在地成為他者議程。運用科技力量是指通過互聯網數據后臺,更多地推送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內容,通過各種網絡平臺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傳播,主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社會議程設置,潛移默化地提升公眾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認知乃至認同水平。運用文化力量是指宣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內在價值觀與全人類共同價值相一致,搭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與中華文明相互聯通的“橋梁”,利用中華文明的吸引力來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知名度,打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文明名片。
(五)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安全的塑造過程
塑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安全是一個動態過程,其以“自塑”主體的塑造行為為主要內容,呈現五個環節。第一是頂層設計環節,國家安全領導機構進行頂層設計,包括作出決策、規劃戰略、明確重點、配置資源等。第二是執行落實環節,國家安全部門和工作隊伍、黨委政府乃至全社會分別根據自身職責要求和任務特點執行落實頂層設計,國家安全部門和工作隊伍需要獲取和分析情報信息、形成和執行具體方案,黨委政府需要調查研究、吸納民意、落實戰略,全社會可以表達訴求、反映意見、提出建議。頂層設計環節和執行落實環節內嵌對塑造優先次序的考量和“軟實力\"方法的運用。第三是安全對標環節,國家安全部門和工作隊伍、黨委政府乃至全社會在執行落實頂層設計過程中,要對應各個塑造指標,爭取理想結果。第四和第五分別為結果形成環節和反饋調適環節,兩者將在下文展開。
(六)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安全的塑造結果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安全的塑造結果可簡單歸納為躍升型、漸進型、穩定型、下降型四種。躍升型是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安全的塑造發揮極大作用,完全實現上述安全指標(8個達標),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安全狀態躍升到更高水平,標示一種理想結果。漸進型是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安全的塑造發揮顯著作用,大部分實現上述安全指標(5—7個達標,其中風險項、威脅項、危險項必須達標),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安全狀態產生向好轉變的趨勢,但又未能實現質變。穩定型是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安全的塑造發揮一定或有限作用,小部分實現上述安全指標(1—4個達標,其中危險項必須達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安全狀態并未得到明顯改善,仍然穩定在原來水平。下降型是指塑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安全難以起作用,甚至起反作用,沒有實現上述安全指標(O個達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安全水平倒退,變得“不安全\"或“危機降臨”。
(七)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安全的塑造循環
結果形成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安全的塑造過程會進入反饋調適環節。這個環節主要有兩條進路,由上述四種結果決定,形成塑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安全的兩類循環。第一條進路由躍升型、漸進型和穩定型結果產生,主要是反饋實踐中存在的問題或不足,并提出改進方案,返回頂層設計環節以進一步完善,從而形成再塑造型循環。第二條進路由下降型結果產生,主要是督查和反饋違紀違法犯罪行為,進行嚴肅的紀律問責和法律追責,嚴格糾正錯誤和偏差,嵌入維護的強力方式復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安全狀態,再返回頂層設計環節以重新出發。這實際上使塑造降格為維護,形成的是維護型循環。新時代強調塑造并不意味著不需要維護,相反,維護體現的是底線,在某種意義上也是保留性手段一—當塑造失效時,維護必須補位。
結語
新時代塑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安全充分運用上述系統模型,需要遵循以下原則:第一,堅持統籌兼顧的原則,把握系統模型的內在要素,統籌兼顧主體、指標、次序、方法、過程、結果、循環等,從整體上充分發揮系統模型的實踐效能。第二,堅持問題導向的原則,深人調查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安全面臨的現實問題和挑戰,發現塑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安全各環節中存在的不足之處,以解決問題、促進發展為切人口,有針對性地運用系統模型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安全水平。第三,堅持制度主線的原則,將系統模型內的各要素制度化,并嵌人到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中,以制度化的方式、在制度軌道上不斷塑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安全。新時代塑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安全,歸根結底必須統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安全和發展,以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發展為塑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安全的基本路徑,在不斷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中塑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安全。同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建設發展必須堅持以安全為底線的“破立\"統_[28],在確保根本穩定的大前提下以制度發展促進制度安全,共同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新發展格局和新安全格局。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發展機遇不會缺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風險挑戰也不會自動消除。只有堅持運用強調積極性主動性、強調\"預防—規避”強調“軟實力\"的塑造方式,才能靈活應對和防范化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各種風險挑戰,才能實現更高水平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安全,也才能安全穩定地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發展機遇轉化為發展成果。
[參考文獻]
[1]王林.總體國家安全觀視野下“塑造國家安全\"的內涵及實現路徑研究[J].河南警察學院學報,2022(6):20-28.
[2]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3] 劉躍進.論國家安全領域的七個統籌[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6):61-72.
[4]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7.
[8] 國家安全部法制辦公室選.國家安全有關法規選編:(三)[G].北京:時事出版社,1995:46.
[9]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4.
[10]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12.
[11]郭忠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主要社會思潮:階段與本質[J].政治學研究,2022(4):76-88,158.
[12]孟憲平,姚潤田.國家治理語境中的非制度化生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45-246.
[13]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52.
[14]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辦公室.總體國家安全觀學習綱要[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2:58.
[15]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文件匯編[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72.
[16]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3.
[17]鐘國安.深入把握新時代國家安全偉大成就[J].求是,2022(10):17-23.
[18]張宇燕,馮維江.新時代國家安全學論綱[J].中國社會科學,2021(7):140-162.
[19]鐘開斌.統籌發展和安全:概念演化與理論轉化[J].政治學研究,2022(3):74-87.
[20]習近平在會見全國國家安全機關總結表彰大會代表時強調扎實深人貫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與時俱進開創國家安全工作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5-05-20(1).
[21]本報報道組.初探國家安全機關人民警察[N].光明日報,2021-01-09(2).
[22]劉明.我國公眾安全觀與安全感調查報告(2023)[J].國家治理,2023(16):76-80.
[23]高小平.整體性治理塑造新安全格局:理念與政策之斷想[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4):121-130.
[24]張楊.塑造國家安全態勢研究:基于模型的闡釋[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23(5):72-82.
[25]漆亞林.中國國家形象建構的歷史進路與路徑選擇[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23(24):5-14.
[26]本書編寫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75-176[27]約瑟夫·奈.軟實力[M].馬娟娟,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12.
[28]陳金龍,吳智楠.中國共產黨制度建設的“破立\"方法[J].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5):1-11.
(責任編輯文格)
On Shaping the Security of the Socialist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WU Zhi-nan (School of Marxism,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1,Guangdong ,China)
Abstract:Systems security is an important dimension of national security. To maintain and shape national security,it is necessry to maintainand shape systems security,and the most fundamental is to maintain and shape the security of the socialist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In the new era,compared to maintaining the security of the socialist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shaping the security of the socialist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more crucia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cesity,,shaping is aninevitable requirement to meet the security demands of the socialist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an inevitable choice to adapt to and lead the security environment of the socialist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and a necessary way to prevent and resolve the security risks of the socialist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From a posible perspective,the holistic approach to national security,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the diplomacy of a major countr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high-leve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relativelystable fiscal expenditures,a professional national security work team and the flourishing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security disciplines,the strengthening of national security popularization and education,and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awareness of national security provide theoretical,political,material,talent,and social conditions for shaping the securityof the socialist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In shaping the security of socialist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a shaping model should be constructed that includes elements such as subjects,indicators,sequence, methods,processes,results,and cycles,providing corresponding scientific tools for the realization of shaping.
Key words: national security; systems security; the security of the socialist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holistic approach to national security;shaping secur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