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A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25.03.007
所謂爭取戰略主動,就是在一定客觀環境的限制下,通過各種符合客觀規律的手段,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從而獲得的引導戰略局勢的能力。無產階級政黨是革命性的政黨,要實現黨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總任務,黨就必須具有化戰略被動為戰略主動的能力。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中國共產黨積累了豐富的斗爭經驗,特別善于轉危為機,掌握戰略主動,尤其是中國共產黨的第一代領袖毛澤東,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和建設的偉大實踐中,多次帶領全黨走出危局,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勝利。不僅如此,毛澤東還在很多文獻著作中,系統地思考了無產階級政黨如何爭取戰略主動這一重大問題。本文以毛澤東在抗日戰爭期間撰寫的《論持久戰》一文為依據,系統探討了毛澤東關于無產階級政黨如何爭取戰略主動的思想以及這一思想所蘊含的當代價值。
一、抗戰初期的戰略被動與《論持久戰》的發表
1937年“七七事變\"之后,日本帝國主義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攻占了我國華北、華東的大片國土,北平、天津、南京等大城市相繼淪陷,中國的抗日戰爭陷入到最為緊迫的時刻。面對窮兇極惡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者,兩種觀點當時大行其道,一種是以汪精衛為代表的投降派主張“亡國論”,認為中日的經濟、技術和軍事力量懸殊,抗戰必亡;一種則是無視中日雙方綜合國力的差距而宣揚“速勝論”,以抗戰之初的臺兒莊戰役和平型關大捷所取得的勝利為依據,盲目樂觀地認為在美蘇等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下,中國抗日戰爭將會迅速取得全面勝利。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毛澤東在延安抗日研究會上針對這兩種錯誤的觀點,進行了深入批判,全面分析了抗日戰爭的總體形勢,明確指出抗日戰爭一定是持久戰[1]。隨后這個系列演講以《論持久戰》為名迅速由延安的《解放》雜志結集刊出單行本。
毛澤東堅決反對社會上流行的上述兩種錯誤觀點,在《論持久戰》中毛澤東開宗明義,一上來就問出了當時人們的疑慮與困惑:“然而戰爭的過程究竟會要怎樣?能勝利還是不能勝利?…很多人都說最后勝利,但是為什么會有最后勝利?怎樣爭取最后勝利?\"[2]1。接著毛澤東從敵我雙方的強弱、國情、軍力、經濟實力、政治組織、國際關系和戰爭的正義性出發,詳盡分析了中日雙方的力量對比,并預言了雙方的力量此消彼長的變化,并明確指出“這些特點,規定了和規定著雙方一切政治上的政策和軍事上的戰略戰術,規定了和規定著戰爭的持久性和最后勝利屬于中國而不屬于日本。戰爭就是這些特點的比賽。\"[2]15 他還一針見血地指出,中日戰爭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和帝國主義的日本之間在 20 世紀30 年代進行的一個決死的戰爭\"[2]12,日本是一個強的帝國主義國家,但它的侵略戰爭是退步的、野蠻的;中國的國力雖然比較弱,但它的反侵略戰爭是進步的、正義的;日本是一個小國,經不起長期的戰爭,中國是一個大國,能夠支持長期的戰爭;日本的非正義戰爭失道寡助,中國的正義戰爭得道多助。毛澤東明確地說:“中國會亡嗎?答復:不會亡,最后勝利是中國的。中國能夠速勝嗎?答復:不能速勝,抗日戰爭是持久戰。\"[2]41從而有力地駁斥了主觀片面的“亡國論\"和“速勝論”。
為贏得中國抗戰的全面勝利,在提出基本戰略是持久戰的情況下,毛澤東又提出了抗戰的三個階段,即“敵之戰略進攻、我之戰略防御的時期”,“敵之戰略保守、我之準備反攻的時期”,“我之戰略反攻、敵之戰略退卻的時期\"[2]32,而其中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是第二階段,是“整個戰爭的過渡階段,也將是最困難的時期,然而它是轉變的樞紐。…堅持抗戰,堅持統一戰線和堅持持久戰,中國將在此階段中獲得轉弱為勝的力量\"[236。毛澤東同時還斷言了戰爭的形式,即犬牙交錯的戰爭形態,而為了適應這種戰爭形式,毛澤東對“怎樣做”的問題作出了一系列回答,即“能動性在戰爭中,戰爭和政治,…乘敵之隙的可能性,抗日戰爭的決戰問題,兵民是勝利之本\"[2]52。這一系列論述為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中如何爭取戰略主動、轉劣勢為優勢提供了理論指導。
在這一系列論述中,毛澤東首先提出的就是能動性在戰爭中的作用問題,強調人在戰爭中的自覺能動性對于戰爭的決定性作用。毛澤東指出:“思想等等是主觀的東西,做或行動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東西,都是人類特殊的能動性。這種能動性,我們名之曰‘自覺的能動性’,是人之所以區別于物的特點。\"[2]52 要想在戰爭中爭取戰略主動,就“必須發揚這種自覺的能動性\"[2]52,化被動為主動,“坐著不動,只有被滅亡\"[2]52。毛澤東之所以能作出這樣的科學論斷,首先是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其次也源自于他對過往中國革命勝利經驗的總結。紅軍長征途中,在毛澤東的正確指揮下,紅軍將士發揮主觀能動性,通過“四渡赤水\"的戰役壯舉,一舉扭轉了紅軍長征初期的戰略被動。所謂轉危為機、急中生智,本質上是無產階級政黨長期堅持發揮革命軍隊的主觀能動性而爭取戰略主動的必然結果。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是中國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經濟文化落后,無產階級力量勢單力薄,這是近代中國革命的最大戰略被動。也正因為如此,毛澤東特別重視黨在領導中國人民革命的進程中,如何通過發揮革命力量的主觀能動性,牢牢把控戰略主動權的問題。因此,在抗日戰爭即將進人第二階段的關鍵時刻,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一書中不僅提出了抗日戰爭必然是持久戰的科學戰略判斷,而且重點探討了如何在持久戰中爭取戰略主動的方略。
二、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時期爭取戰略主動的主要方略
《論持久戰》是中國共產黨人領導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取得最終勝利的行動指南,不僅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集大成之作,而且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在被動局面下如何爭取戰略主動的高超政治藝術。中國抗日戰爭的最終全面勝利,也有力證明了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所提出的“能動性在戰爭中\"的觀點無比正確。具體而言,在《論持久戰》一書中,毛澤東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如何爭取戰略主動進行了科學論述。
(一)爭取戰略主動必須堅持實事求是
“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理論成果,也是毛澤東思想得以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思想基礎。早在第一次大革命時期,毛澤東就堅持實事求是原則,深入調查研究,逐步幫助中國共產黨走出了“左傾\"教條主義的思想泥沼。在全面抗戰爆發后,特別是在抗戰處于全面被動的戰略態勢下,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一文中反復強調從客觀實際出發,堅持實事求是的重要性,明確指出:“指導戰爭的人們不能超越客觀條件許可的限度期求戰爭的勝利,然而可以而且必須在客觀條件的限度之內,能動地爭取戰爭的勝利\"[2]53。“實事求是\"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在抗戰即將勝利前夕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七次代表大會上,“實事求是\"被正式寫人中國共產黨黨章,成為黨的思想路線。
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一文中首先全面客觀地分析了抗戰初期中國所處的形勢,來以此作為戰略判斷的依據。就國內來看:政治上,國民黨統治下的中國四分五裂,名義上合法的國民政府腐敗不堪,行政效率低下,地方上軍閥割據,無法形成有效的政治組織能力;經濟上,帝國主義、封建主義與官僚買辦資產階級控制著中國的經濟命脈,經濟發展落后,城鄉經濟不平衡極其嚴重;軍事上,國民黨控制的大部分軍事力量依然沿用舊軍隊的組織模式,裝備落后,軍隊戰斗力低下。就國際來看,世界整體走向一個動蕩不安的時期。在《論持久戰》成文的時期,正是國際上法西斯主義大行其道之時,而美國等西方國家又基于自身利益考慮,首鼠兩端,對德日法西斯國家持綏靖政策,中國的國際地位相對孤立。正是這些不利因素的存在,導致亡國論在當時頗為流行。
亡國論之所以是錯誤的,是因為中國所擁有的不全是不利因素,抗戰時期的中國也存在著自身的有利因素。首先是當時中國同之前相比,已經有了一個長足的發展,“中國自己比較起來,卻有了比任何一個歷史時期更為進步的因素。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軍隊,就是這種進步因素的代表”3]。其次是中國擁有遠遠多于日本的領土、人口,擁有大量的潛在兵員和物質基礎。在國際上,中國同日本的戰爭是防御性戰爭,是弱國同強國的戰爭,隨著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建立,中國在國際上勢必受到同情,得到包括美國、蘇聯等大國在內的國際援助[4。
這些就是中國所面對的客觀情況,這些客觀情況決定中國要想取得勝利,就只能采用能夠揚中國之長的\"持久戰”總方針,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戰爭既不可能失敗,因為中國抗戰是正義戰爭,但是也不可能速勝,因為短期內敵強我弱的局面不可能迅速改變。由此可見,毛澤東在探討爭取戰略主動時,首先強調的是必須深人了解國內外形勢,堅持實事求是。這是無產階級政黨發揮主觀能動性、爭取戰略主動的認識論前提。
(二)爭取戰略主動必須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敢于斗爭并善于斗爭
面對戰略被動的局面時,無產階級政黨要塑造戰略主動,在深刻認識客觀形勢的前提下,不能坐等客觀規律發揮作用,必須發揚偉大的斗爭精神,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敢于斗爭并善于斗爭。正如毛澤東所強調的,“在既定的客觀物質的基礎之上,抗日戰爭的指揮員就要發揮他們的威力,提挈全軍,去打倒那些民族的敵人,這里就用得著而且必須用我們的主觀指導的能力。\"[2]53
為了改變敵強我弱的局面,毛澤東提出了具體的戰略方針和斗爭策略,即“防御中的進攻、持久中的速決、內線中的外線”。這種主觀能動性在戰術上具體表現為主動性、靈活性、計劃性。關于主動性,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就指出:“主動是和戰爭力量的優勢不能分離的,而被動則和戰爭力量的劣勢分不開。戰爭力量的優勢或劣勢,是主動或被動的客觀基礎\"[2]66。人民軍隊利用中國游擊戰爭的廣大活動空間和靈活的運動戰的優勢,在戰術上逼迫日本侵略軍轉入防御。“通過這樣許多戰役的局部優勢和局部主動地位,就能逐漸地造成戰略的優勢和戰略的主動地位,戰略的劣勢和被動地位就能脫出了\"[2]68-69。關于靈活性,毛澤東認為就是“具體地實現主動性于作戰中的東西,就是靈活地使用兵力\"[2]74,這是戰爭指揮的中心任務。“依據敵我部隊、敵我地形的情況,及時地恰當地給以變換,是靈活性的指揮之重要任務。\"[2]75在強調靈活斗爭的同時,毛澤東也意識到了革命戰爭中制定周密計劃的重要性,雖然“戰爭的計劃性就很難完全和固定”,因而需要發揮主觀能動性對各個計劃“依其范圍和情況而確定而改變\"[2176。正是由于在戰爭中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依據各種不同客觀情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積小勝為大勝,將日本拖入持久戰、消耗戰,使得日本付出巨大代價,實現了從戰略被動到戰略主動的轉變,為最終徹底戰勝日本帝國主義奠定了基礎。
(三)爭取戰略主動必須依靠人民群眾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是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最堅實可靠的力量,爭取戰略主動最主要的就是發揮人民群眾的主觀能動性。毛澤東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尊重人民群眾的歷史主體地位,在抗日戰爭中提出了“兵民是勝利之本\"這一重要戰略論斷,認為“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并堅信,只要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充分動員人民群眾,“個把日本帝國主義是不夠打的\"[5]。為此,毛澤東還從以下幾個方面思考了戰爭期間爭取人民群眾的方法和策略。
首先,要爭取戰略主動,就必須進行抗日戰爭的全面動員,“動員了全國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敵于滅頂之災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彌補武器等等缺陷的補救條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戰爭困難的前提”[2]56。只有人民群眾被充分動員起來,才能發揮人民群眾的歷史自覺性、能動性、創造性。要想動員人民群眾,首先就要站穩人民立場,堅定人民至上。抗戰是人民的抗戰,也是為了人民而戰,因為“為著自己民族的生存而奮斗的每一個中國人,無日不在渴望戰爭的勝利”6]。在事關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中國各階級、各政黨應該放棄成見,團結一致對外,將日本帝國主義陷入到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
其次,要爭取戰略主動,就必須貫徹群眾路線,發揮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寫道:“武器是戰爭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決定的因素,決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力量對比不但是軍力和經濟力的對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對比。軍力和經濟力是要人去掌握的。\"[241而在全民族抗戰的背景下,在充分發動人民群眾進行抗日戰爭的中國共產黨這里,充分掌握軍力和經濟力,依靠的是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只有堅決地廣泛地發動全體的民眾,方能在戰爭的一切需要上給以無窮無盡的供給\"[2]72,這樣能夠激發人民首創精神,讓日本帝國主義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為此,首先需要教育人民群眾戰爭的政治目的,堅定“驅逐日本帝國主義,建立自由平等的新中國\"的目標。同時,從“尊重士兵、尊重人民和尊重已經放下武器的敵軍俘虜的人格這種根本態度出發\"[2199,踐行\"軍隊政治工作的三大原則:第一是官兵一致,第二是軍民一致,第三是瓦解敵軍\"[2]99。這樣,就可實現《論持久戰》中所言的“使軍隊在民眾眼睛中看成是自己的軍隊\"[5],就能最大限度激發官兵的抗戰熱情,一切技術和戰術就能得到最好的基礎去發揮它們應有的效力。毛澤東還明確指出要開展依靠群眾力量的靈活流動的游擊戰,開展依靠群眾智慧的水上游擊戰、鐵道游擊戰等因地制宜的作戰形式,以及分散和集中、分進和合擊等在內的戰術方法,給予日本侵略者以沉重的打擊。
最后,爭取戰略主動,還要善于發揮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的政治優勢。統一戰線是中國革命的“三大法寶\"之一,也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化的一個重要成果。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多次闡述了構建統一戰線的理論和重要性。毛澤東認為這場戰爭將會改造中日兩國:“只要中國堅持抗戰和堅持統一戰線,就一定能把舊日本化為新日本,把舊中國化為新中國,中日兩國的人和物都將在這次中日戰爭后獲得改造\"[25。毛澤東在\"持久戰的三個階段\"中也闡述了統一戰線的作用:“此時(這里指戰略的相持階段)我們的任務,在于動員全國民眾,齊心一致,絕不動搖地堅持戰爭,把統一戰線擴大和鞏固起來,排除一切悲觀主義和妥協論,提倡艱苦奮斗,實行新的戰時政策,熬過這一艱難的路程。\"[2]35“一切想要縮短戰爭時間的人們,惟有努力于增加自己力量減少敵人力量之一法。具體地說,惟有努力于多打勝仗,消耗敵人的軍隊,努力于發展游擊戰爭,使敵之占領地限制于最小的范圍,努力于鞏固和擴大統一戰線,團結全國力量,做到這一切,才能縮短戰爭的時間,此外不能有任何取巧圖便的法門。\"[2]43-44 通過統一戰線這一政治法寶,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中國各階級由此集合成最磅礴的力量。除了在國內建立在愛國主義基礎上的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之外,毛澤東還特別重視爭取世界范圍內的一切同情支持中國的進步力量,依靠國際性的反法西斯的統一戰線,來進一步在國際上孤立日本帝國主義。
(四)爭取戰略主動必須始終堅持黨的全面領導
堅持中國共產黨堅強有力的政治領導是爭取戰略主動的根本政治保障。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說明中國堅持抗戰的因素時寫道:“共產黨,這是領導人民抗日的可靠力量。”[3]抗日戰爭是一場中國人民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全面戰爭,形勢嚴峻,任務艱巨,更需要一個政治理論先進、組織動員能力超強的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在《論持久戰》一文中,毛澤東主要從三個方面闡述了黨的領導在抗日戰爭中的關鍵作用。
首先,堅持黨的領導,在全面抗戰期間的關鍵就是通過加強對人民軍隊的政治工作,來加強對抗日武裝力量的領導。毛澤東指出:“軍隊的使用需要進步的靈活的戰略戰術,沒有這一點,也是不能勝利的。然而軍隊的基礎在士兵,沒有進步的政治精神貫注于軍隊之中,沒有進步的政治工作去執行這種貫注,就不能達到真正的官長和士兵的一致,就不能激發官兵最大限度的抗戰熱忱,一切技術和戰術就不能得著最好的基礎去發揮它們應有的效力。\"[2]97-98為了強化軍隊的政治工作,以激發廣大基層官兵在戰爭中的主觀能動性,毛澤東還指出:“軍隊應實行一定的民主化,這樣一來,官兵一致的目的就達到了,軍隊就增加了絕大的戰斗力\"[2]98,抗日武裝基層官兵在戰爭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就能不斷提高,就能靈活機動地執行戰略戰術。
其次,堅持黨的領導,在于通過不斷加強黨的組織建設,以黨的團結統一來領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通過不斷健全建立在民主集中制組織原則之上的黨的各級組織,既能通過民主制來發揮基層組織和黨員群眾的積極性,又通過嚴格的集中制來確保黨在關鍵時刻能夠自主地作出重要決策,并在全黨得到貫徹。為此,中國共產黨在各抗日根據地實行“三三制\"民主模式,既團結了一切可以團結的政治團體和社會力量參與到全民族抗日的大局中來,又宣傳了中國共產黨的抗日主張和新民主主義革命思想,調動了社會各個階層的主觀能動性,維護了抗日大局[7]。中國共產黨通過“延安整風”,改善了當時嚴重的主觀主義的行事作風,使得廣大黨員干部在實際工作中能夠更好地按照實際情況進行工作,在爭取戰略主動時能更好地貼合實際情況,使得黨更好地實現了革命事業。
最后,堅持黨的領導才能動員組織廣大人民群眾投身到抗日戰爭中來。在敵強我弱的戰略格局下,必須充分發揮中國共產黨善于動員和組織群眾的政治優勢,貫徹黨的群眾路線,這樣就能使以分散小農為主的人民群眾,緊密團結組織在黨的周圍,形成人民戰爭的磅礴偉力[8]。在黨的領導下,通過組織人民群眾發動敵后游擊戰爭,發動社會各階層愛國人士積極募捐,組織人民軍隊依據自身情況進行戰時生產,實現自力更生。
總之,以堅持實事求是為前提、以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為政治保證,緊緊依靠人民群眾,發揮統一戰線的優勢,充分發揚主觀能動性,不僅敢于斗爭,而且善于斗爭,就是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抗日戰爭期間領導中國人民實現戰略被動轉向戰略主動的關鍵舉措。中國人民經過艱苦卓絕的英勇抗爭最終贏得了抗日戰爭的全面勝利,客觀證明了毛澤東《論持久戰》一文中所表達的爭取戰略主動思想的無比正確性。
三、《論持久戰》中爭取戰略主動思想的當代意蘊
在復雜多變的形勢下,爭取戰略主動,化被動為主動,是中國共產黨政治領導力的重要體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當下,中國迎來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但同時也面臨著諸多重大的風險與挑戰。就國內看,全面深化改革不斷深入,正進入改革攻堅期。就國際看,隨著俄烏沖突、巴以沖突的相繼爆發,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愈演愈烈。與此同時,美國在特朗普上臺執政后,悍然發動以關稅為武器的對華貿易戰,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給不斷融入全球的中國經濟設置巨大障礙。對此,習近平總書記高瞻遠矚指出:“有效應對這些風險挑戰,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戰略主動,需要我們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用完善的制度防范化解風險、有效應對挑戰,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9]。新時代的中國,機遇和挑戰并存,某些特殊時期,中國甚至將面臨挑戰大于機遇的嚴峻局面以及驚濤駭浪的考驗。因此,充分吸取毛澤東《論持久戰》中關于爭取戰略主動的政治智慧,對于不斷提升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駕馭復雜局面的能力無疑能夠提供特別重要的借鑒與啟示。
首先,要爭取戰略主動,首先需要實事求是,保持戰略定力。在新時代新征程上,中國要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爭取戰略主動,就必須堅持實事求是原則,尊重事物發展規律,尤其在形勢復雜多變時,必須保持戰略定力。中國共產黨正是因為在抗日戰爭期間一直堅持了毛澤東從中國抗戰實際出發而制定的持久戰總體戰略,保持住了戰略定力,才實現了抗日戰爭的全面勝利。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步人新時代的背景下,我們也必須從中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堅持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以經濟建設中心的基本路線不動搖。只有堅持實事求是,保持戰略定力,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就一定能實現。當下要特別警惕的是,在中國改革開放取得重大成就的情況下,一些領導干部開始頭腦發熱,謀求不切實際的大躍進,而在遇到困難時,又六神無主,失去戰略定力。對此,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毛澤東誕辰120周年講話時明確指出:“實現我們確定的奮斗目標,我們既要有‘亂云飛度仍從容‘的戰略定力,又要有‘不到長城非好漢‘的進取精神\"[10]。在當下,重要的是緊緊抓住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全面深化改革,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習近平對此強調:“面對新的形勢和任務,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繼續完善各方面制度機制,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不斷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11]。在立足中國國情的情況下發揮主觀能動性,有助于抓住歷史機遇,牢牢掌握戰略主動。
其次,中國共產黨在新時代要把握戰略主動,必須堅持黨的群眾路線,發揮統一戰線的政治優勢。在《論持久戰》中,毛澤東堅定人民立場,堅持抗戰為了群眾、抗戰依靠群眾,提出“兵民乃勝利之本\"的人民戰爭思想,指導中國人民在戰爭中發揮人民首創精神,發揮廣大人民群眾的主觀能動性,化被動為主動,最終取得戰爭勝利。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人民至上的價值理念,強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國共產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12],并對新時代加強黨群關系,堅持黨的群眾路線作了周密的戰略部署。此外,在新時代,我們還必須發揮黨的統一戰線的政治優勢,團結國內外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以分化、孤立和打擊阻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敵對勢力,以爭取和保持我們的戰略主動。
最后,在新時代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是爭取戰略主動的政治保證。中國人民之所以能夠贏得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就是因為中國共產黨在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中始終保持著中流砥柱的角色,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領域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領導作用。新時代,中國面臨著極其復雜的國內外環境,國際競爭日趨激烈。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大國,要想進一步鞏固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良好發展勢頭,保持戰略主動,尤其需要一個政治上的主心骨,以確保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以及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戰略目標的實現。習近平總書記堅持了毛澤東有關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的重要思想,并在理論上予以豐富和發展,明確指出:“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最本質特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政治優勢。\"[13]“黨的領導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保證\"[11]。因此,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現代化強國建設的關鍵時刻,任何試圖動搖黨的領導的思想和行為,任何試圖在中國施行西方多黨制的政治企圖,都要堅決反對。一旦放棄黨的領導,改革開放和中國現代化建設事業的最大政治優勢就將蕩然無存,中國也必將陷入到一盤散沙、四分五裂的狀態之中,這絕非危言聳聽,而是近代以來中國歷史已經證明了的歷史事實。與此同時,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未雨綢繆,全面謀劃了新時代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的建設,通過不斷開展黨的自我革命,加強黨的自身建設,來提高黨治國理政的能力和水平,以實現其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政治領導功能。
結語
綜上所述,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步人新時代的歷史背景下,重新學習毛澤東的《論持久戰》一文,理解和領會毛澤東關于爭取戰略主動中的主觀能動性的重要論述,對于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走出當下風高浪急的歷史關口,顯然能給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以極大的政治勇氣與政治智慧。只要我們黨能堅持實事求是、堅持群眾路線、發揮統一戰線的優勢,不斷推進黨的建設偉大工程,中國就一定能在當今全球戰略博弈中將“和平與發展\"的戰略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任何勢力都無法阻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
[參考文獻]
[1]但卓澄.《論持久戰》的辯證思想及其對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啟示[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4(27):66-69.
[2]毛澤東.論持久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07.
[3] 王淼.在不確定性中把握確定性的經典之作:重讀《論持久戰》[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03):88-98.
[4]楊東.歷史主動何自來:毛澤東《論持久戰》中的方法論指向[J].馬克思主義研究,2024(02):140-151.
[5] 桑田.把握歷史大勢,涵養戰略定力:再讀《論持久戰》[J].湘潮,2022(09):21-22.
[6]李慧,聶家華.《論持久戰》蘊含的歷史主動精神及其當代啟示[J].菏澤學院學報,2024,46(04):1-8.
[7] 王士花.新世紀以來中共抗戰史研究綜述[J].中共黨史研究,2020(04):101-116.
[8]彭敦文.毛澤東《論持久戰》的當代價值[J].人民論壇,2020(28):78-81.
[9]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J].先鋒,2024(07):9-27.
[10]習近平.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12-27(02).
[11]習近平.關于《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的說明[J].先鋒,2024(07):4-8.
[12]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1-07-02(02).
[13]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N].人民日報,2017-10-28(01).
(責任編輯 文格)
The Thought of Striving for Strategic Initiative in \"On Protracted War” and Its Contemporary Implications
YANG Ming-jia1,2,LI Yan-han1 (1.School of Marxism,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Wuhan 430o7o,Hubei ,China ; 2.School of Marxism,Xinjiang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 Tumushuke 832003,Xinjiang,China)
Abstract: The CPC has accumulated valuable political experience in the long-term revolutionary struggle on how to firmly strive for strategic initiative.Mao Zedong systematically expounded the idea of striving for strategic initiative in implementing the general policy of protracted war in his book“On Protracted War\".He advocated adhering to the ideological line of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and the fundamental working method of adhering to the mas line under the political premise of upholding the leadership of the Party,and playing the role of the united front to achiev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Anti-Japanese War from strategic passivity to strategic initiative. In the current era wher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entered a new era and there have been no major changes in the world for a century,Mao Zedong's idea of“initiative in war” still shines with political wisdom.
KeyWords:On Protracted War;subjective initiative;strategic initia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