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D23;D61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25.03.008
團結是中國共產黨鮮明的政治品格。中國共產黨建立百余年來,始終堅持言說團結、踐行團結,團結話語體系成為了中國共產黨獨具特色的政治語言符號。“團結\"話語的生成和建構反映著中國共產黨在特定時代背景下的思想理論觀點和價值觀念導向,也以話語的力量持續影響著中國共產黨的前途與中華民族的命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用中國理論闡釋中國實踐,用中國實踐升華中國理論”1]。考察中國共產黨圍繞團結所形成的一系列話語表達,能夠為新時代豐富黨的政治話語體系提供語料資源,為講述鮮活生動的中國故事注人新的生命力。
一、源流:中國共產黨“團結”話語的生成語境
話語是一定思想理論和價值觀念的表達載體。話語的產生離不開特定的生成語境。中國共產黨“團結\"話語的生成,有其特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語境、中華文明的歷史文化語境、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語境。
(一)理論語境:汲取馬克思主義理論內蘊的團結智慧
黨的“團結\"話語可溯源于無產階級聯合話語。“聯合\"首先是作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政治口號出場,“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2]435吹響了無產階級團結的號角。馬克思、恩格斯提出無產階級聯合的重要論斷,認為無產階級只有聯合起來才能戰勝資產階級,而以往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之所以沒有收到效果,是由于每個國家里各個不同勞動部門的工人彼此不夠團結,由于各國工人階級彼此間缺乏親密的聯合\"[21136。同時,他們不僅主張無產階級內部的團結,而且始終強調實現世界的大團結、大聯合。馬克思在總結第一國際的經驗教訓時指出,團結世界范圍內的廣大同盟者,是“國際的一個基本原則”,有了團結“我們就一定會達到我們所向往的偉大目標”。在這里,馬克思、恩格斯將團結和聯合視為實現“自由人聯合體”的力量保證,并要求“在一切國家的一切工人中間牢牢地鞏固這個富有生氣的原則\"[3]。因此,在實現無產階級歷史使命的目標層面上,團結和聯合作為共產主義運動的重要原則,二者具有相同的意蘊。
黨的\"團結\"話語建立在馬克思主義的人民性之上,并克服了資本主義團結話語的虛偽性。馬克思認為,由于私有制的產生,造成了個人利益分裂和對抗于社會利益,并凌駕于社會利益之上。這意味著,以私有制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經濟制度下“虛幻的共同體\"團結表象的背后,是人民內部根本利益不一致基礎上的、對抗性的尖銳矛盾。列寧認為,資本主義經濟制度之下是不可能實現真正的團結的,因為“帝國主義的聯盟,是強盜的聯盟,而強盜是無法團結起來的,他們沒有一種持久的、使他們聯合起來的真正共同關心的東西\"[4],而無產階級的團結是為人民的團結,無產階級及其政黨追求自身利益的歷史活動,是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活動,必然要求無產階級政黨把自身和人民群眾緊密團結起來。這種基于共同利益形成的“為人民\"的團結話語,克服了資本主義團結話語的抽象性、形式性,是超越政黨自身利益的先進理論對人民的思想解放,其所體現的哲學觀點與精神實質構成了中國共產黨“團結\"話語的人民立場,彰顯了無產階級政黨的歷史使命和價值遵循。
(二)文化語境:賡續中華文明統一性之深厚底蘊
黨的“團結\"話語根植于中華文明突出的統一性。統一性是國土不可分、國家不可亂、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的共同信念的集中體現,是五千多年華夏文明連續發展的文化基因。從甲骨文的“和”“合”二字到《周易·系辭(上)》“二人同心,其利斷金”的樸素道理,從《三國志》“能用眾力,則無敵于天下\"的政治智慧到中華民族通過和合團結迎來文景之治、康乾盛世的社會狀態,自古以來,中華文化在“和為貴\"\"和而不同\"“協和萬邦”為主要內涵的“和合思想\"規范下,華夏文明大部分時期均呈現“六合同風,九州同貫\"的大一統政治文化秩序。在這種秩序演變的過程中,中華民族“和合\"的價值觀念逐漸融為各民族崇尚團結內聚、反對分裂動蕩的文化基因,最終匯于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團結如一格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團結統一是福,分裂動蕩是禍,是中國人用血的代價換來的寶貴經驗教訓\"[5]。中國共產黨深刻把握馬克思主義和中華文明統一性之間的契合性,強調“中國人民是具有偉大團結精神的人民\"[6]。在中國共產黨的倡導和傳承下,團結統一的價值追求已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符號和形象構件,更成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向心力的現代性表達。
黨的“團結”話語彰顯世界大同的理想追求,是中華文明對“西方中心論”邏輯框架的解構和超越。“西方中心主義\"是西方文明優越性邏輯的核心理念。美國學者亨廷頓認為,“文明之間最引人注目的和最重要的交往是來自一個文明的人戰勝、消滅或征服來自另一個文明的人”7],其“對抗\"\"沖突\"性話語從側面反映出西方對外擴張、殖民侵略的思想認識以及由此換取現代化的發展模式,也意味著西方中心主義思潮在肯定一種理念的同時,往往會忽視否定另一種理念的價值誤區。在這種“非此即彼\"的邏輯框架下,通過設立標準與話語傳播,西方文明的一般性膨脹為普世性,世界上各個主權國家的政治動蕩、經濟落后和文化不昌等現象,都可以被歸結為沒有遵循這種“終極價值認知\"的必然后果。與之相對,數千年來中華民族追求和平、親仁善鄰、美美與共的歷史傳統,以及民胞物與、天下一家的理想憧憬,所反映的是中華文明鮮明的整體世界觀和強烈的共同體意識。中華文明所秉持的世界大同的崇高理想,正是中國共產黨“團結\"話語的核心精髓與靈魂所在。“人類命運共同體\"話語正是中國共產黨為尋求人類的共同利益和共同價值,推動全球團結合作和發展繁榮的現代表達,中華民族協和萬邦、為世界謀大同的發展理念在黨的創新理論表達中實現了創造性轉換和創新性發展。
(三)實踐語境:總結凝練黨百余年來的偉大實踐經驗
黨的“團結”話語同黨百余年來波瀾壯闊的實踐經驗聯系在一起,在實踐中建構,在實踐中發展。首先,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成就是中國共產黨“團結\"話語產生和發展的語料庫。中國共產黨從小小\"紅船\"成長為巍巍“巨輪”,足以證明百余年來黨的團結工作是成功的,這種話語自信來自黨革命建設、治國理政的偉大歷史、偉大現實和偉大成就。其次,中國共產黨的“團結\"話語體系是在實踐中建構的。作為團結實踐的話語表達,團結話語結合了不同時期的實際情況對黨的團結工作為何做、具體應該如何做進行有效的闡釋和表達,從長期實踐探索中提煉科學合理、令人信服的話語體系。最后,中國共產黨“團結\"話語體系隨著實踐的發展而動態發展,具有開放性的品質。黨的“團結”話語不是窮盡所有實踐經驗的永久性表達,在其建構過程中依然需要根據實踐的變化,把黨的團結工作的寶貴經驗轉化為解決現實問題的方案,并吸收世界范圍內具有積極意義的理論,逐漸完善自身內涵和表達。
作為團結實踐的話語表達,“團結\"話語的真理性需要回到實踐中檢驗。黨的“團結\"話語始終具有現實的目標指向性,內容豐富的實踐目標為團結事業提供了堅定不移的話語方向。救亡圖存、祖國統一、民族復興、中國式現代化等等,是我們黨一以貫之的奮斗目標,也是團結話語的真理性指向。“團結”話語體系的建構不僅指向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團結實踐最鮮明、最根本的目標,即實現“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斗\"這個主題,最終也將指向中國的團結故事未來怎樣才能繼續成功。正所謂“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現在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個目標,越是接近目標,越是風高浪急,越需要把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來,在明確的目標指向下依靠黨領導的各方團結,形成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奮斗的強大合力,以創造新的歷史偉業。
二、演進:中國共產黨“團結”話語的歷史圖景
中國共產黨“團結\"話語的建構具有鮮明的時空標識性和社會歷史性,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改革和復興的主題轉換中自主自覺的歷史主動精神。在中國共產黨和黨的歷代領導人理論求真與實踐求索的往復中,黨的團結工作之“實\"的言語表達始終保持一定的連續性和穩定性,但團結話語之“名\"的具體內容因時而變,呈現不同的表達樣態,在不同的歷史情境中演化遞進。
(一)以革命為主題的初步探索
中國共產黨作為無產階級政黨,其內在屬性決定了“團結\"首先作為一種階級自覺體現在中國早期的工人運動中。瞿秋白曾說:“中國的民族運動,得最宜于組織最易有團結的無產階級之猛進。”8]無產階級具有善于團結的基因密碼,近代中國的勞動者便“以全階級的大同團結,謀全階級的根本利益。\"[9]建黨初期,中國共產黨將自己的主要任務定位于領導工人運動,一經成立便提出“我們應當團結所有的人,竭盡全力與共同的敵人作斗爭\"[10]的綱領原則。在這面旗幟下,全黨發出“聯合一切勞動群眾”“勞工團結起來\"“國民團結”的號召,在各地通過工農商學的聯合發動起義、開展演說,并建立了工會、農會、學生聯合會等。雖然這一時期尚處于話語體系建構的初步探索階段,話語風格呈現出鏗鏘有力的口號式的剛性表達,但幼年時期的中國共產黨已經敏銳意識到,只有有覺悟的工農群眾的團結才能匯聚雄厚的革命力量。
隨著中國共產黨在領導革命過程中的日益成熟,黨在堅守自身理念主體性的前提下,進一步闡釋團結理念,以“團結\"話語凝聚人心力量。“盧溝橋事變\"后,中國共產黨發出“團結起來,筑成民族統一戰線的堅固長城”[11]的莊嚴宣告,以形成全國同胞對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接受和認同,在民族革命事業中起到鼓舞人心和戰爭動員的關鍵作用。全面抗戰時期的中國共產黨不僅僅局限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話語的動員功能,同時更加追求話語背后的理論建設。例如,“抗戰、團結、進步\"[12]719 的方針話語,凸顯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指向;“團結我們的真正朋友\"的論斷解決了革命同盟軍問題,團結范圍實現了從強調階級分殊到“中華民族\"的話語轉變;“以斗爭求團結則團結存\"的論斷蘊含著團結與斗爭辯證關系的真理性認識,“斗爭是團結的手段,團結是斗爭的目的”[12]745 則是對團結的手段問題的回應。另外,在話語表達方式上協同推進內容創新和形式創新,要求各級黨委的宣傳工作必須“適應于民族革命統一戰線而急劇的轉變”,采取逢場口頭宣講、挨戶張貼標語的方式,以“改正過去一些高談闊論使人厭煩的宣傳\"[13]。此后,1945年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大規模集中教育和整風運動,推動形成了“團結全黨同志如同一個和睦的家庭一樣,如同一塊堅固的鋼鐵一樣”14]的良好話語氛圍,“團結\"話語就有了統一的思想基礎,黨的“七大\"也因此被稱為“團結的模范”。借助黨報黨刊設置政治議題是中國共產黨組織和團結群眾的有力武器。1946年7月,民主進步人士李公樸、聞一多先后在昆明遇刺,郭沫若、茅盾、葉圣陶等各界民主人士出席國統區文化界紀念“李聞二烈士”大會。中國共產黨匯聚“第二條戰線\"的力量,借助在國統區公開發行的《新華日報》完整呈現“李聞血案”,圍繞“反對國民黨專制暴力統治、爭取政治民主\"設置話語議題[15]。“到會作家沉痛發言,歷述各地特務暴行,要求大家團結一致,粉碎法西斯統治\"[16]。1948年11月,為紀念蘇俄十月革命、團結世界上所有被壓迫民族與和平民主友好力量,毛澤東借助歐洲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機關刊物,提出“每一個國家內部的一切革命力量必須團結起來,一切國家的革命力量必須團結起來”[17]。這表明,隨著解放全中國任務的即將實現,中國共產黨\"團結\"話語的視野逐漸拓展到國際范圍,從而為未來中國的政權建設贏得更廣泛的世界認同。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在組織開展工人運動、推動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爭取反帝反封建斗爭的勝利以及解放全中國等革命實踐中,對“團結”話語的中國化重塑進行了初步嘗試,并逐漸認識到,必須團結全國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才能建立一個光明的新中國。
(二)以建設為主線的多維延展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敏銳地認識到,“我們的各項具體工作,包括工業、農業、商業、文化教育等工作,百分之九十不是黨員做的,而是非黨員做的。所以,要好好團結群眾,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一道工作。”[18]面對過渡時期紛繁復雜的社會矛盾,黨在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和實踐統一中,對黨內團結和政治、經濟、民族以及社會生活各領域的團結建設進行了新的話語探索。
早在 1943年延安干部大會上,毛澤東就將黨內團結視作“戰勝艱難環境的無價之寶\"[19]之一,并號召全黨同志珍愛這個無價之寶。1954年召開的七屆四中全會通過了《關于增強黨的團結的決議》,規定了增強黨的團結的六條具體措施,并作出“黨的團結是黨的生命\"的著名論斷。這一論斷表明在過去取得勝利的根本原因之一,是我黨堅固如鋼的團結,今后在極其復雜尖銳的斗爭中取得勝利依然要依靠黨內團結。伴隨政治團結由中國共產黨的內部團結向外部擴展,中國共產黨認識到在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黨內團結帶動全國各族人民團結的重要性,毛澤東指出“國家的統一,人民的團結,國內各民族的團結,這是我們的事業必定要勝利的基本保證”。新中國成立后,“團結\"話語成為凝聚國內外一切積極因素并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寶貴資源。毛澤東指出“我們人民民主專政的制度,較之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制度具有極大的優越性”,這種政治制度的優越性就在于“我們人民能夠發揮其無窮無盡的力量。這種力量,是任何敵人所不能戰勝的”20],團結人民、凝聚人民力量作為制度優勢話語,嵌入到人民民主專政的制度建設之中。為凝聚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力量,中國共產黨堅持統籌兼顧各方利益關系,讓社會主義成為不同群體增進團結的價值共識,經濟領域的團結話語成為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過程中安定團結局面的保障[2]。在團結全國各族人民方面,中國共產黨把民族團結作為必須共同遵守的一條普遍原則,并推動各民族平等互助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形成和發展。毛澤東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闡述言論行為的是非標準時,第一條就是“有利于團結全國各族人民,而不是分裂人民”。1950年7月,鄧小平在歡迎赴西南地區的中央民族訪問團大會上指出,“搞好團結,消除隔閡”是該時期民族工作的中心任務[22],不能患“急性病”,要穩步地做。周恩來曾在多個場合巧用修辭話語闡述“民族不分大小,應相互依存,相互團結才有利\"[23]的理念,1956年,他首次將民族團結形象地類比為“愛護眼睛\"[24],以語言的藝術使得團結\"56 朵花\"這項政治工作更具情感溫度。軍民團結是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優良作風的真實寫照,毛澤東在《雜言詩·八連頌》中寫道:“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這首詩從連隊寫到全國,贊頌60年代初全黨全國人民團結一致、萬眾一心的局面,在宏大敘事中再現軍民團結堅如磐石的優良傳統。在重視黨內、國內團結的基礎上,中國共產黨對外注重展現和平、團結的東方大國形象,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指導下,中國共產黨團結世界上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團結所有愛好和平的國家和人民,與亞非國家一道弘揚“團結、友誼、合作\"的萬隆精神,外交上的建交高潮揭開了推動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歷史新篇章。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面對建設社會主義新政權這一嶄新課題,中國共產黨在“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中將“團結\"話語凝結在建設社會主義的大潮中,適時推進團結話語從革命主題到建設主題的轉變。實踐的多維延展使得“團結\"話語在不同領域逐次展開,并且隨著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經濟大規模建設,話語領域出現從政治范疇擴展至涵蓋社會生活的多個領域,中國共產黨“團結\"話語體系在多維構建中更加豐富。
(三)以改革為中心的轉換革新
經歷了十年的“文革\"浩劫,中國共產黨在黨和國家面臨何去何從的重大歷史關頭,以思想上的團結統一凝聚起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的強大力量。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廣泛凝聚共識、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對順利推進改革十分重要”[25]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社會安定團結的秩序得到恢復,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逐漸成為黨和國家工作的中心,黨適時發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號召,思想上的團結一致凝聚起干事創業的強大行動力。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正確評價了“文化大革命\"這段歷史和黨的主要領導人是非功過,統一了全黨和全國人民的思想。以思想上的團結一致為出發點,全國各族人民投身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火熱浪潮。1979年6月,鄧小平在全國政協五屆二次會議上指出,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同心同德,群策群力,維護和發展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為把我國建設成為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強國而奮斗\"[26]187。自此“服務現代化建設\"成為新時期鼓勵團結的新關鍵詞。江澤民曾指出:“如果不堅持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實行改革開放,沒有經濟的發展,也不可能有鞏固的團結和穩定。”[26]252只有在安定團結的局面下搞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才有出路,否則就會“使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在剛剛邁出第一步的時候就遇到嚴重的障礙\"[26]252。回顧改革幾十年艱苦奮斗的經驗,鄧小平深刻指出“最重要的是人的團結。要團結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27]。中國共產黨既以理想信念凝聚干事創業的精氣神,又在精神文化層面充實“團結\"的動力話語敘事,現代化建設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二者實現共時發展。
實現祖國統一,始終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團結呼聲。在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下,中國快速融入經濟全球化浪潮,提出“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香港澳門順利回歸后,中國共產黨以“一國兩制”為制度遵循,團結海外僑胞共同致力于祖國統一事業。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任務背景下,胡錦濤在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時首次提出“同心思想”的重要理論,并將其表述為“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標上同心同向、行動上同心同行”[28],確定了“團結”話語凝聚愛國情感、增進民心認同的基本目標取向,為新時期統一戰線理論的演進路徑開辟了創新路向。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團結\"話語的建構服從和服務于改革開放的需要,順應和平與發展的時代潮流,以更加主動和開放的姿態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發展,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撐。
(四)以復興為進路的體系構建
新時代以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中國共產黨扎根中國實際,不斷賦予“團結\"以中國化時代化意涵,構建起獨具中國特色和時代特點的中國共產黨“團結\"話語體系,是關于科學理論、發展成就和政黨建設的重要話語呈現。
新時代的話語活力來自鮮活理論。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準確把握復興之路上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提出一系列關于團結的新思想、新理念、新論斷,進一步豐富了“團結\"話語表述的內容和細節。例如,“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斗\"這一標識性表達表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團結的目標所向;二十大報告中“團結奮斗是創造歷史偉業的必由之路\"這一重大判斷揭示了團結是過去成功經驗的關鍵詞,未來也需要靠團結奮斗才能繼續成功;凝練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團結奮斗作為一種精神力量,成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最顯著的精神標識;“中國人民是具有偉大團結精神的人民\"的闡述為偉大民族精神注人了新的思想內涵;毫不動搖維護黨的團結和集中統一,全黨團結成“一塊堅硬的鋼鐵\"的光榮傳統,展現了黨的團結統一的政治優勢;民族工作方面,“石榴籽\"已成為各民族團結的符號象征和重要話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團結奮斗”“團結帶領”“團結合作\"等話語表達從多個層面展開,體現了團結的新視野和新特質,極大地深化了團結的內涵,為新時代“團結\"話語的建構提供了科學理論指引。
新時代的話語底氣源于發展成就。新時代的十多年來,黨緊密團結和依靠全國人民穩定經濟增長、促進高質量發展,擺脫絕對貧困、實現全面小康,科學應對變局、有效化解危機,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取得了偉大的歷史性成就,具有世界范圍的示范意義。正是基于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的日漸增強,我們才能說,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需要全國人民大團結的力量;在前進道路上屢創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的重要經驗之一,就是依靠緊密的團結。用發展的硬實力“說話”,把當今中國的發展進步全面地展示給世界,書寫依靠緊密團結實現奮斗目標的新篇章,“團結\"話語的闡釋力在新時代精準而有力。
新時代的話語力量來自政黨建設。黨的團結統一是話語體系建構的重大主題,也是黨的生命和力量所在。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管黨治黨、全面從嚴治黨,高度重視黨內法規體系建設,把黨建設得更加堅強有力。針對實踐中出現的團結弱化問題,從戰略高度修訂和完善了包括《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中共中央政治局關于加強和維護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的若干規定》在內的一系列黨內法規,使黨內團結逐步走向法制化、規范化、科學化。隨著制度治黨的成效日益顯現,從源頭上遏制了黨內不團結的一些行為,為塑造中國共產黨安定團結的執政黨形象,營造了風清氣正的話語氛圍。
回首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和建設的百余年歷程,中國共產黨根據不同歷史時期的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務,在推動團結事業進程中聚焦客觀性和現實性,從話語主體、主題、模式、場域、載體、地位等方面著手,逐步建構起獨具特色的“團結\"話語體系。“團結\"話語在歷史演進中經歷了由黨政機關主導到大眾參與的多元化、大眾化話語主體下沉;話語內容上經歷了革命、建設、改革,歸結起來就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一個主題的演變;話語模式從自上而下的單向傳播逐漸演進為上下互動的邏輯樣式;話語場域由工人運動向政治、經濟、文化、民族、外交等多領域展開;話語載體實現了由抽象的講話式、統一教科書式向通俗、口頭、生動的多途徑承載形式轉變;話語地位也從標語口號提升為指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原則綱領。展望新時代新征程,團結作為中國共產黨的鮮明政治品格,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其內容體系和內涵表征還將隨著時代發展而不斷豐富和完善。
三、賡續:中國共產黨“團結”話語的建構進路
中國共產黨“團結\"話語在復興主題下賡續,與時俱進地建構結構完整、邏輯嚴密的“團結”話語體系,可以從話語的人民性立場、學理性觀點、哲學性思維、自主性表達、有效性傳播五個要素出發,使其話語體系在日臻完善中更加凸顯其真理性、道義性、人類性,并符合規律性,富有創造性。
(一)守牢“團結\"話語的人民性立場
“團結”話語有其鮮明的價值立場,守牢話語立場就是要站在人民的立場講述“團結為了誰”“團結依靠誰\"的問題。中國共產黨作為“團結\"話語的言說者,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言說出發點,始終認為團結是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工作,同時兼顧不同群體、不同階段、不同領域的利益訴求,內蘊著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這種團結不僅僅指向中華兒女的大團結,更以“為全人類\"作為最高理想追求,不僅超越了階級和國家利益,還指向新的更高更豐富的團結。在社會生活和國際交往等新的語境下,團結話語常常以凝聚力、共同體等形式出現,需要依靠人民群眾在話語建構過程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不斷把人民群眾的智慧轉化為“團結\"話語體系建構的創新力量。
將“以人民為中心”作為團結的價值底色,是中國共產黨“團結”話語人民性建構的應有之義。雖然“團結”的話語表達隨著不同發展階段的具體任務變化而有所不同,但究其根本,都是黨從團結的愿望出發,抓住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真誠為人民發聲,達成團結的目的。團結因黨的言說不再僅僅是中國儒家傳統的倫理規范性觀念,更加成為人民共同參與政治、創造美好生活的邏輯起點和終點,這也為我們深入理解社會主義民主的基本內涵提供了新的維度。在新時代語境下,黨倍加珍視團結、堅持言說團結更加需要繼承和發揚密切聯系群眾的優良傳統,將廣大人民群眾有效地動員組織起來投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才能充分發揮話語在引領社會思潮、增進社會認同、規范社會行為等方面的獨特優勢。
(二)深化“團結”話語的學理性觀點
以三大規律提升話語說服力,即從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高度深化解讀闡釋團結理念。具體來講,就是從共產黨執政規律的高度,認識到百年大黨永葆先進性和純潔性、永葆青春活力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團結賦予民主蓬勃生機,團結事業淬煉自我革命刀刃向內的勇氣;從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高度,理解中國式現代化是黨領導人民在社會主義道路上團結奮斗的產物,理解團結是保障人民當家作主,使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行穩致遠的動力;從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高度,把握在人類社會發展道路中不同社會形態基于團結統一的相同價值導向,以中國共產黨原創性話語體系的建構,深化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美好圖景的探索。
以“兩個結合\"提高話語解釋力。“團結\"話語在建構過程中要有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作為指導,這是關于團結及其規律最一般的認識,還要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才能建構符合時代要求和人民需要的話語體系。團結是具有諸多共性的社會道德和倫理規范。中國共產黨的\"團結\"話語與建立在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價值觀基礎上且正日益遭遇社會撕裂挑戰的“團結\"不同,這是建立在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個人與社會辯證關系基礎之上,是能夠真正實現中華民族和世界人民的大團結。共享的思想、價值和文化是提升話語說服力的保障,將中國傳統中的團結智慧作為新時代“團結\"話語在建構過程中的素材,提煉與創造扎根于中華文化的馬克思主義團結概念,是新時代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
(三)把握“團結”話語的哲學性思維
堅持歷史和現實相貫通,在時代使命中把握新時代“團結”與“奮斗”的相輔相成。團結奮斗是貫穿百年黨史的重要主線,黨的團結奮斗所肩負的是民族復興的使命,所回答的是關乎“向何處去\"的歷史向度問題。這就表明,中國共產黨的“團結\"話語在某種意義上作為一種歷時性的敘事,與在一定階段承擔的使命任務是一脈相承的;由于這種使命任務具有超越時空的普遍性意義,因而能夠呈現特定時空內話語體系建構的中國化時代化意義。黨的二十大報告主題強調“為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斗\"[29],在報告主題中團結和奮斗結合在一起,呈現出遞進的鏈式邏輯關系,即團結才能共同奮斗。從團結對奮斗方式的規定出發,立足中國具體實際和歷史使命,就能發現“依靠緊密團結進行的奮斗才是最有力的奮斗\"[30]。
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統一,在敘事旨歸中把握新時代“團結\"與“斗爭\"的對立統一。馬克思主義辯證法告訴我們,團結有賴于正確、必要的斗爭來維護。團結并不是同一性的簡單集聚,而是建立在有差別的對立基礎之上;所有的斗爭也不都是為了團結的斗爭,只有建立在人民根本利益之上的斗爭,才是真正為了人民團結的斗爭。中國共產黨繼承優良傳統堅持講斗爭,并不是為了講斗爭而講斗爭,也不是無限度地完全講對立,而是站在黨和人民的根本立場和共同利益上力圖破解現實問題,這“不同于階級斗爭,從根本上是為了維護黨的團結\"[31]。使斗爭歸根到底體現在回答現實問題上,斗爭帶來的團結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推進“團結\"話語從應然要求到實然狀態的轉換。
(四)整合“團結\"話語的自主性表達
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話語,生成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團結概念。作為一種基于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的話語創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出場既立足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又遵循中華民族形成發展的內在規律。加快構建科學完備的中華民族共同體話語,客觀上需要史料體系建設、學科建設、高水平人才隊伍建設等協同推進,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推進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32],從而有利于發揮話語“向內凝聚”的功能,內化為人們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外化為維護共同體的高度行為自覺。
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話語,積極探索具有國際共識、體現時代價值的“團結”話語矩陣。在過去的國際舞臺上,中國形象不是由中國人自己描繪,而是由他國漢學家、媒體、政客以其慣用的思維方式、價值導向和話語邏輯來塑造,從而造成中國在國際話語場域的“失聲\"局面。當今中國通過友好包容的“敞開大門\"“彌合鴻溝\"等表達代替過去的封閉隔絕,努力打造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國際話語共同體;通過主動設置“一國兩制\"“一帶一路”“全過程人民民主”“全人類共同價值”等關系人類共性的世界性議題,爭取國際社會的身份認同,是為世界大同貢獻中國力量和中國方案所在。將團結元素有效整合進國際話語體系,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故事“向外對話\"就有了更多更大實現的可能。
(五)增進“團結”話語的有效性傳播
話語的生命在于傳播,離開一定的物質載體,話語建構就無法進行,話語體系就無法存在。團結話語作為象征符號,不僅是傳遞思想觀念和價值理念的重要中介,也是儀式系統的有機組成要素。“儀式的運作過程就是象征符號展演的過程”33],以修辭化、視覺化、音樂化等大眾化手段打造融通中外的新表述,通過創設具有特殊意義的情境,將高度概括和抽象凝練的“團結\"話語變得可聽、可視、可感,能夠促使主體產生情感共鳴,實現海內外中華兒女大團結故事的有效性傳播。
表述形式是話語在不同群體中接受程度和傳播能力的基礎。講好海內外中華兒女大團結的故事是呈現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實踐和解決國際話語失聲問題的現實需要。如今,國家領導人著作譯本、中國紀錄片、影視劇等已經成為開放包容的跨國界傳播“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新興傳播媒介,這正是在正視中外文化差異的基礎上,以創新性表述形式打破話語藩籬的范式表達。明確表達中華民族是團結的民族,明確表達中國是開放包容、兼收并蓄的國家,明確表達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各文明交流交融的共同體,向國際社會及時傳遞中國共產黨“團結\"的價值取向,向世界客觀展示中國共產黨和平發展的政黨形象,對于中國式現代化語境下增進“團結\"話語的有效性傳播具有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N].人民日報.2021-06-02(01).
[2]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180.
[4]列寧.列寧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52.
[5]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J].求是,2023(17):1.
[6]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167.
[7]塞繆爾·亨廷頓.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等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09:36.
[8]瞿秋白.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論編):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90.
[9]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4.
[10]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1冊[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23.
[11]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14冊[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357.
[12]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19.
[13]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13冊[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18.
[14]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55.
[15]耿密.《新華日報》與李聞血案的公共輿論話語場域構建[J].上海黨史與黨建,2024(01):23.
[16]為李聞二先生被暗殺事件中華文協總會召開大會[N].新華日報,1946-07-23(1).
[17]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58.
[18]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88.
[19]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2.
[20]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84.
[21]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4冊[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630.
[22]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4.
[23]白靜源.周恩來同志對民族問題與民族政策論述選編[M].北京:中央民族學院民族研究所,1981:35.
[24]周總理把黨的溫暖送到各族人民心間[N],云南日報.1977-01-11(1).
[25]廣泛凝聚共識,順利推進改革:論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重要講話[N].人民日報2024-11-02(01).
[26]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7]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90.
[28]胡錦濤.胡錦濤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636.
[29]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8.
[30]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554.
[31]張云飛.馬克思主義發展史: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37.
[32]王延中.加快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話語體系[J].紅旗文稿,2024(20):36.
[33]王崎峰,曾佳敏.儀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探析:內涵、功能與作用機理[J].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3(06) :158-164.
(責任編輯 文格)
The Discourse of “Unit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Origin ,Evolution and Continuity
WANG Qi-feng1,LIANG Yu-xin1,SHEN Hui-ru2
(1. School of Marxism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Wuhan 43oo7o,Hubei,China ;
2.Department of the Party Committee Organization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 Wuhan 430070,Hubei,China)
Abstract:Unity is a distinctive political trait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The CPC has always advocated and practiced unity,and its discourse of“Unity” can be traced from the wisdom of solidarity embedded in Marxist theory,the unity of Chinese civilization,and the Party’s practical experience over the past hundred years. Over the past century,the discourse of“Unity” has gone through the initial exploration with revolution as the theme,the multi-dimensional extension with construction as the main line,th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on centered on reform,and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with revitalization as the way forward,and its specific content has shown different expression patterns in the evolution of the historical theme.To continue to build the\"unity”discourse system of the CPC,we can start from the five-dimensional approach of defending the discourse stance: eforts can be made from five dimensions:maintaining the discourse position,deepening the discourse perspective,grasping the discourse method,integrating discourse expresson,and innovating discourse dissemination,to tell vivid and lively Chinese stories.
Key words: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unity; discourse system; ideological fl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