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881(2025)18-0007-04
鄉土小說是文學創作的重要類型,承擔著記錄并書寫鄉村生活以及地域文化的重任。地域文化記憶包含特定地域的歷史、風俗、價值觀等諸多內涵,經由符號化表述融入鄉土小說,給作品增添了獨有的魅力和深厚的底蘊。上自古老的農耕文明,下迄現代的鄉村變革,地域文化記憶一直都是鄉土小說創作的源泉。然而,在當前的鄉土小說創作過程中,地域文化記憶的符號化表達遇到了不少難題。深入探究其中的價值、問題及應對辦法,對于推動鄉土小說創作發展以及傳承地域文化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地域文化記憶在鄉土小說中符號化表達具有的價值
1.傳承地域文化,延續精神根脈
不同時代、民族和地域所特有的文明以不同的文本形式呈現,構成重要的文化表現形態。透過文學研究人類文明,不僅能了解不同民族和地域人文精神的開放程度,而且還能探尋文學與人類學的關聯。因此,文學即人學,文學人類學這門學科研究從出現到發展至今,亦是必然的趨勢。當代民眾對精神文化的迫切需求,凸顯了鄉土小說作為文化載體的時代價值。這類作品以文學符號為“文化基因”載體,將地域特色元素轉化為可感知的文本記憶。如陳忠實的《白鹿原》中,“白鹿”意象貫穿始終,既象征關中土地的神性底蘊,又承載著百姓對和美生活的集體想象;書中對秦腔吼唱、農耕禮俗、婚喪儀軌的細膩書寫,以符號化形式構建起鮮活的地域文化圖譜。這些文學表達不僅為后世留存了民俗文化的“活態標本”,更讓讀者在文字中觸摸到先輩的生存智慧與精神脈絡,使地域文化在現代化浪潮中得以存續傳承,成為當代群眾追溯文化根源、構建精神家園的重要鏡像。這些符號化表達使地域文化在文學作品中得以傳承,讓后人能夠通過小說了解和感受先輩們的生活方式與精神世界,延續了地域文化的精神根脈,避免文化在時代發展中逐漸消逝[
2.塑造小說獨特風格,增強藝術感染力
符號化表達有益于塑造鄉土小說的獨特風格,提升作品的藝術影響力。不同地域有著獨特的自然景觀、人文風貌,把這些元素經過提煉變成文學符號,可以使小說具備鮮明的地域特色。沈從文的《邊城》以湘西茶峒小鎮為背景,作品通過清澈的酉水、古樸的吊腳樓、端午賽龍舟的習俗等符號,描繪出一個如詩如畫、寧靜祥和的湘西世界,形成了清新自然、浪漫抒情的獨特風格。這些帶有地域特色的符號,不僅使小說在諸多作品中脫穎而出,還能將讀者帶入特定的情境之中,讓其仿若親臨其境一般去感受湘西的風土人情,進而提升了作品的藝術影響力,引起讀者的情感共鳴,讓讀者在閱讀中收獲獨特的審美體驗。
3.喚醒集體記憶,構建文化認同感
鄉土小說中地域文化記憶的符號化表達,具有激發讀者情感共鳴、喚醒集體記憶的功能,從而有效構建群體間的文化認同感。在鄉土文學中,許多符號不僅是個體生命經驗的記錄,更是一個地域群體共同生活方式與價值觀念的體現。這些符號往往勾連著人們的童年記憶、家族敘事與鄉土情結,具有高度的情感投射力。比如20世紀20年代的浙東鄉土小說作家群,以其獨特的地域文化視角,不僅為中國文學注入鮮活的鄉土因子,展現浙東地區獨具特色的民風民俗,而且還深刻反映了時代的文化轉型與社會變遷。再比如賈平凹的《廢都》,書中大量描繪西安城鄉接合部的市井圖景和方言俗語,這些語言與場景的符號編碼,使得本土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回憶起熟悉的生活片段,從而激發深層次的文化共鳴。此種通過文學符號建構的文化記憶,能夠促使分散的個體在共享的情感基礎上形成文化上的歸屬感與認同感。尤其在現代社會人口流動加速、城鄉差異加劇的背景下,這類文學表達成為彌合人群精神裂隙、重塑共同文化身份的重要手段。因此,地域文化記憶的符號化不僅承載著過去,也連接著當下,是當代鄉土小說強化文化紐帶、實現人文凝聚的重要方式。
二、地域文化記憶在鄉土小說中符號化表達存在的問題
1.符號運用趨于同質化,缺乏地域特色
如今鄉土小說創作存在符號同質化現象,這導致作品較難體現地域獨特性。不少作家創作時受到思維定式和創作慣性的左右,頻繁選取老槐樹、石磨、古井之類常見的鄉土符號,造成不同地域背景的小說在場景描繪及民俗表現方面極為相似。比如描寫江南水鄉和北方鄉村的作品,常常都會把“炊煙裊裊”“田園風光”當作主要符號,卻忽視了江南獨有的小橋流水、烏篷船以及北方特有的窯洞、大炕等標志性元素。此類符號的泛化既導致作品缺乏地域可識別性,又令讀者難以感受到不同地域文化的差別與魅力[2]。
以莫言的《紅高粱家族》來說,該部作品憑借“紅高粱”這一象征性符號,彰顯山東鄉村的自然環境以及人文底蘊。相比之下,諸多有關江南水鄉的作品常常在符號化方面缺乏革新之處,難以凸顯江南獨有的水鄉文化。在東北鄉村小說中,不少作品只是簡略提到“白雪”和“熱炕頭”,而“二人轉”演出、冬捕風俗之類獨具特色的文化符號卻很少被觸及。因此,東北文化所具有的生命力及獨特之處無法完全展現出來。若鄉土小說不能深入地去探尋地域特有的符號,既會影響到其自身的文學魅力,也會制約地域文化的傳承。
2.文化挖掘流于表面,符號內涵匱乏
不少鄉土小說對于地域文化的挖掘流于表層,符號含義較為單薄,難以引發讀者深思與共鳴。作家常常著眼于地域文化的外在表現形式,諸如節日歡慶的熱鬧場景、傳統服飾的精致樣式等,并未深入探究此類符號背后的文化意蘊、歷史淵源以及價值觀念。以端午節為例,很多小說只是呈現出賽龍舟、包粽子之類的活動表象,卻忽視了該節日所承載的愛國情感以及屈原所處的歷史文化背景。
比如,莫言創作《紅高梁家族》時,并不只是借助高梁地這一象征形象體現山東地區的風土人情,而且通過描述高梁酒的釀造過程,深入地展現當地人民堅韌不拔的生命力以及自力更生的精神品格。然而,很多鄉土小說僅停留在對傳統節慶或者服飾等元素的淺層表述上,并沒有將其中蘊含的文化意義有效地傳達出來。以少數民族服飾的描述為例,現有文本大多只是簡單提及外觀特點,并未涉及諸如圖騰崇拜、家族延續之類的深層次文化內涵,這使得作品缺乏應有的文化底蘊,無法讓讀者真切體會到地域文化特有的韻味[3]。
3.與時代結合欠缺,符號表達滯后
現代社會瞬息萬變,鄉土社會也出現了很大的變革。很多鄉土小說關于地域文化記憶的符號化表達卻并沒有跟上時代發展的腳步,不少作品還是圍繞傳統的農耕生活場景展開敘述,忽視了鄉村生活中的新情況,比如互聯網、電商以及現代化建設給鄉村帶來的影響。現在的鄉村不再僅僅從事傳統農業生產,直播帶貨、制作短視頻等新型產業早已深刻地改變了鄉村的生活與經濟模式,然而鄉土小說卻極少提及這些方面。
以沈從文的《邊城》為例,這本小說確實很出色地表現了湘西的傳統文化和風土人情,但是現代背景之下的鄉土小說應該要恰當地加人當今鄉村正在發生的變革。在《白鹿原》中,陳忠實將現代化同傳統文化之間存在的沖突融入小說,從而逼真地描繪出農耕社會朝著現代社會轉型的情形。這使得作品既體現了過去那個時代背景之下的鄉土生活,又能讓讀者感受到現代性給鄉土文化帶來的沖擊及其產生的影響。如果鄉土小說不能夠很好地將時代背景與現代元素融合,那么這種符號化表達就會顯得滯后,很難引發現代讀者內心的共鳴。
三、地域文化記憶在鄉土小說中符號化表達的優化策略
1.地域特色挖掘與文化符號提煉
若想有效地解決鄉土小說符號同質化這個問題,那么作家就務必深人地去探尋地域特色,從而提煉出極具地方色彩的文化符號。符號具備獨特性與地域性,是鄉土小說的核心所在,可給整部作品帶來濃郁的文化氣息。要凸顯地域特色,作家需深入當地開展沉浸式田野考察,盡力找出那些少有人知且被忽視的文化要素,而不是單純依靠那些已被過度運用的符號。作家應通過細致的觀察以及透徹的認識,將地域的文化根源轉化為富有表現力的文學符號。
以閩東地區的鄉土小說創作為例,除了常見的漁村風景之外,作家還可以將目光投向“福船”的制造技藝。福船既是閩東地區特有的船只類型,其制造工藝也體現出當地民眾的海洋智慧和工匠精神。福船對材料的選擇十分嚴苛,必須采用耐腐蝕性較強的杉木,而且在建造過程中會用到榫卯結構,這樣的制作技藝顯示出閩東工匠與海洋環境相互適應的智慧。通過描述福船的制作流程,作家可展現閩東獨有的海洋文化,使其成為具備文化象征意義的文學符號,進而提升作品的地域特色及文化底蘊。
同樣,在創作東北鄉土小說時,作家可將“二人轉”這種富有地方色彩的戲曲樣式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符號。在《山鄉巨變》這部作品中,作家通過對“二人轉”這種文化現象予以細致入微的描繪,既能體現出東北鄉村獨有的風土人情,又能使讀者體會到地域文化所具有的韻味。借助敘述二人轉演員的演出過程,以及觀眾同表演者之間的交流互動情形,作家能夠展現東北人樂觀堅韌的精神風貌。當把這種地方性的藝術樣式注入到小說的情節中時,不僅會使得整部作品充滿濃濃的地域風情,而且還能使讀者通過這些符號去領略東北文化所特有的魅力。
2.挖掘文化內核,充實符號意義
只是憑借表面的符號,并不能深入地體現地域文化的精神實質。作家要從歷史、哲學、社會學等諸多層面,深刻地解讀文化符號背后深層次意義。在文學作品中,符號并非僅僅是文化的表象,還是地區情感與社會心理的承載物。因此,作家有必要深人探尋符號所蘊含的意義,使得這些符號既可以傳達出地域的外在之景,又能夠承載住文化深處的精神理念與價值觀念。
以江南水鄉的“橋文化”來說,橋既是水鄉交通的基礎設施,又蘊含著濃厚的文化內涵。很多鄉土小說中,橋往往作為游子思念家鄉的寄托,還是感情交流、親情維系的關鍵所在。作家通過描繪人物在橋上相逢、分離、凝視等情景,表現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聯系以及濃濃的鄉愁。江南水鄉的橋將往昔的歷史與當下的回憶銜接起來,每一塊石板、每一道欄桿都目睹過多少代人的喜怒哀樂。作家在創作時,可以利用人物在橋上行走之際的內心獨白,探尋人和環境之間的感情聯系,把橋當作地域文化的一種標志,融人人物的生活及命運。
同樣在《百年孤獨》中,加西亞·馬爾克斯通過描繪馬孔多小鎮,讓土地、家族傳承以及地域文化符號彼此交融,體現出土地與人的命運休戚相關。在該部作品中,土地充當著家族歷史的見證者,家族的興衰更迭、文化的衰落與重生均同這片土地緊密相連。通過深入探究“土地”這一符號,作家展現出地域文化在時光流轉中傳承與消逝的歷程。因此,作家在創作鄉土小說時,不能僅著眼于描繪外在的文化符號,還要從符號所蘊含的歷史及文化背景出發,探尋隱藏在符號背面的深層次意義,從而讓符號變得更為豐滿且飽含深情。
3.創新融合時代特征,更新符號表達方式
隨著時代的發展,鄉村社會正逐步由傳統走向現代化,其社會形態、文化面貌也隨之發生著深刻變化。面對這種轉型,鄉土小說的創作也應及時感知并回應社會變遷,積極探索將現代元素與傳統文化符號融合的表達方式。通過創新性的敘述策略,使作品既能呈現出傳統文化的延續性,又能準確捕捉新時代鄉村的發展風貌,從而增強文學作品的時代感與現實性,
在創作中,作家可以引入數字技術、社交媒體、現代生活方式等當下社會中廣泛存在的元素作為敘述資源,與鄉土題材進行有機融合。比如在描繪農村青年的創業故事時,作家可以展現人物如何利用電商平臺銷售本地特產、如何通過短視頻傳播鄉村文化等新興現象。此類現代手段不僅提升了鄉村經濟的活力,也成為新時代鄉村文化傳播的重要渠道。通過這些具有時代氣息的文化符號,鄉土小說得以重構傳統與現代之間的關系,為鄉土文化賦予新的傳播形態和文化意義。此外,現代鄉土小說還應注重對傳統地域文化的重新審視與創造性轉化,使其在當代語境下煥發出新的生命力。作家應避免將傳統元素機械復現,而應結合現代審美與價值觀念,對地方民俗、語言、節慶、飲食等文化要素進行文學化重構,使之既具文化傳承性,又能體現當代性表達的審美價值。如此一來,鄉土小說不僅能夠在當下讀者中獲得認同,還能在全球化語境中展現出獨具地域特色的文化魅力。
4.構建多元傳播體系以提升符號影響力
在數字化時代,新媒體已成為信息傳播的關鍵途徑。作家可憑借社交媒體、短視頻平臺、影視改編這些多樣化的傳播手段,拓展地域文化符號的影響范圍。通過新媒體平臺,作家能與讀者進行直接交流,進而優化作品的曝光率及其文化影響力。影視改編是提升鄉土小說文化符號影響力的關鍵渠道。諸如《白鹿原》,其被改編為電視劇之后,憑借著唯美的畫面與細致的演繹,展現出關中地區的風土人情,從而令“白鹿”這一文化符號成為眾人皆知的文化標志。在影視改編期間,制作團隊通過場景布置、服裝道具規劃以及方言運用等方式,重現小說中的地方特色,進而將文化符號傳遞給更多的觀眾。這樣多樣化的傳播手段既擴大了作品的影響力,也促使更多人認識到鄉土小說當中所蘊含的地域文化意義。
四、結語
地域文化記憶在鄉土小說中的符號化表達雖具有重要意義,但也面臨著不少困境。深入挖掘地域特征、找尋文化核心、更新融合時代要素并構建多元傳播體系等舉措,可以切實提升鄉土小說對地域文化記憶的符號化表達水平。這既有益于鄉土小說創作的興盛發展,又能助力地域文化的傳承與更新。在未來的文學創作中,作家需持續留意地域文化記憶與鄉土小說的關聯,不斷探索更新,使地域文化記憶在鄉土小說中展現出更為迷人的魅力,給讀者呈現更多帶有地域特點和文化底蘊的優質著作。
參考文獻
[1] 巨寶山.論青海蒙古文鄉土小說研究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問題Ⅲ].西部蒙古論壇,2024(4):
[2] 趙沈怡,李伊寒.20世紀30年代中國鄉土小說的人文精神書寫Ⅲ.中原文學,2024(47).
[3] 崔濤.中國式現代化的鄉土書寫:新時代鄉土小說研究[J].昭通學院學報,2025,47(1).
[4] 王小燕.打撈土地的故事:論苗秀俠的鄉土小說創作U].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3,41(5).
(特約編輯余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