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I05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881(2025)18-0107-04
兒童視角的文學作品常以純真的筆觸書寫童年趣事,在嬉笑中蘊含深意[。范錫林的散文《竹節人》正是這樣一篇佳作:文章以第一人稱回憶兒時制作和玩耍竹節人的經歷,細膩展現了童年游戲的無窮樂趣及其中流淌的真摯情感。故事中,“我”和同桌迷上了斗竹節人的游戲,并在課上偷玩導致竹節人被老師收走,課下卻驚奇地發現老師也玩得忘乎所以。這一情節既充滿童趣又飽含情感張力。作品語言樸實自然,如同與讀者閑話家常,句式簡短而飽含溫度,以平實親切的口吻述說故事。這種生活化的語言風格拉近了作品與讀者的距離,讓讀者仿佛身臨其境,體味到文字背后的情感。本文擬從語言風格、人物形象和敘事結構與情感意蘊三方面展開分析,探討《竹節人》如何將童趣與情感水乳交融地呈現在敘事之中,從而深化對作品主題和風格的理解。
一、語言風格分析
《竹節人》的語言風格以樸素自然而富有表現力見長。一方面,作品通篇采用口語化的表達,貼近兒童視角的真實語感[2。作者運用了大量日常生活中的詞語和慣用語,如開篇寫道:“有一段時間,我們全迷上了斗竹節人。”“迷上”“斗竹節人”等用語簡潔直白,生動地還原了孩童癡迷玩具時的神態。文中人物對話和心理獨白也帶有明顯的口語色彩,如在偷看老師玩竹節人時,描寫“我”探頭張望的驚奇反應:“我也湊過去,一探頭,咦,看見了什么?”“咦”這樣的感嘆詞使讀者仿佛聽到了孩子脫口而出的驚訝聲,具有很強的現場感和親切感。《竹節人》也通過白描般的口語化敘述,讓讀者感受到一種平易近人、浸透生活氣息的風格,從而帶領讀者走進作品情境。另一方面,作品的語言又充滿生動形象的細節描寫和巧妙的修辭手法,營造出濃厚的童趣氛圍。文章在描寫“斗竹節人”時大量運用了四字成語和擬聲、夸張等修辭手法,把孩子們的玩鬧場景渲染得如同武俠大戰般精彩。例如,兩竹節人對戰時,作者連用短句和感嘆描寫其激烈。“將鞋線一松一緊,那竹節人就手舞之、身擺之地動起來。兩個竹節人放在一起,那就是搏斗了,沒頭沒腦地對打著”,寥寥數語,便將竹節人對打的情景刻畫得栩栩如生。它們無休無止地廝打,“不知疲倦,也永不會倒下”,這種夸張的描寫既突出了游戲的樂趣與刺激,也流露出作者童年時期對竹節人搏斗入迷的喜愛之情。緊接著,文章以一系列武俠色彩濃厚的詞句模擬孩子們觀戰時的想象:“黑虎掏心!泰山壓頂!雙龍搶珠!”這些原本形容激烈打斗的成語在此處變成了孩童為竹節人的戰斗所配的解說詞,不僅貼切傳神,而且充滿了幽默感,仿佛能讓讀者聽見孩子們在課桌邊小聲喊招式的稚嫩語調。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還運用了一些對比和反差的語言細節來增強幽默效果,深化了作品主題。比如,作者描寫在課堂上偷玩竹節人時,老師出現的一系列動作神態,用詞嚴厲而急促:“老師大步流星走過來,怒氣沖沖伸手一拂,‘屏風’頹然倒了,一切秘密暴露無遺。”這里“怒氣沖沖”等成語將老師當時不茍言笑、威嚴十足的形象刻畫得淋漓盡致。然而在結尾,當老師獨自一人玩竹節人時,敘述語言發生了明顯的轉變—“老師在他自己的辦公桌上,玩著剛才收去的那竹節人。雙手在抽屜里扯著線,嘴里念念有詞,全神貫注,忘乎所以”,一下子把老師沉浸于童玩時專注投入的神態描繪出來,語調也由先前的冷峻緊張變得生動有趣。這種反差不僅呈現出幽默效果,更巧妙地塑造出人物的立體形象一一語言風格的轉變暗示著老師形象由威嚴轉向可親,凸顯出其內心深處葆有的童真。
二、人物形象分析
1.兒童形象:“我”和同桌的童真與創意
文章中的“我”和同桌是一對典型的小學生伙伴,他們身上體現了兒童天真爛漫的性格和豐富的創造力。首先,兩人對玩具充滿熱情和執著。“有一段時間,我們全迷上了斗竹節人”,短短一句交代出在那個物質并不豐富的年代里,竹節人作為新奇玩意兒在孩子中引發的熱潮。“迷上”一詞生動地表現了兒童對游戲的癡迷程度:他們為了斗竹節人可以廢寢忘食,甚至不惜在課堂上違規偷玩,可見竹節人游戲在“我”童年生活中占據著重要位置。其次,“我”和同桌展現出驚人的動手能力和想象創造力。文章詳細描寫了制作竹節人的過程:“把毛筆桿鋸成寸把長的一截再鋸八截短的,分別當四肢。用一根納鞋底的線把它們穿在一起,就成了。”在買不到現成玩具的情況下,孩子們充分發揮奇思妙想,自己動手制作玩具。正如文中所言,這既是因為玩具稀缺所迫,更體現出“新鮮的玩意”帶來的巨大快樂和成就感。當一個孩子發明出新玩具,馬上就會“風靡全班”,可見大家爭相效仿、共同沉浸于創造游戲的氛圍中。這種群體性的熱情反映了兒童世界特有的感染力和共享精神。
在性格上,“我”和同桌也具備典型的兒童特征:頑皮機靈卻又單純可愛。他們在課堂上“意興依然不減,手癢癢的,將課本豎在面前當屏風”偷玩,說明了孩子愛玩天性與紀律要求之間的矛盾心理:既想繼續“戰斗”,又害怕被老師發現,于是機智地用課本遮擋。然而“紙終究包不住火”,后排入迷觀看的同學露出了破綻,被老師逮個正著。此時兩個當事人“費了許多功夫做出來”的竹節人被老師“一把抓去”,課間只能“眼巴巴看別的同學重新開戰,玩得歡,不禁沮喪得要命”。“眼巴巴”“沮喪得要命”等詞語傳神地寫出了孩子目睹心愛之物被沒收卻無可奈何的神情與心情。這短暫的挫折展示了兒童世界中歡樂與失落的瞬息轉換:上一刻還是得意揚揚,下一刻便垂頭喪氣。然而,當他們意外發現老師也在聚精會神地擺弄竹節人時,情緒又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一—文章結尾寫道:“于是,我跟同桌相視一笑,雖兩手空空,但心滿意足,輕手輕腳地溜了。方才的那份小小的怨恨和沮喪化為烏有。”這種心理變化凸顯了兒童的寬厚與善良一—孩子的怨恨來得快去得也快,只要發現了令他們高興的新理由,先前的不快便煙消云散。《竹節人》所刻畫的兒童形象既具文學表現力,也富有育人價值。教師可借助“角色扮演”“手工制作”“情境寫作”等活動,引導學生還原斗竹節人的場景,體驗創作樂趣與進行情感表達。通過“制作 + 表達”相融合的任務,激發學生動手與書面表達能力;結合“童年回憶”主題進行拓展寫作,引導其深人理解人物心理與文本情感。
2.老師形象:嚴肅外表下童心未泯的“老頑童”
相較于孩童形象的明快活潑,文中的老師形象則更加立體豐富,具有鮮明的反差色彩。起初,老師以典型“嚴師”的面貌出現:他不茍言笑、威嚴無比,對上課玩鬧的學生毫不留情地予以訓誡和制止。當發現有人偷玩竹節人時,老師“虎視眈眈”地町著,幾大步沖過來,一揮手打倒了孩子們用作掩護的課本“屏風”,當場繳獲了戰利品。這一系列動作展現出老師雷厲風行、嚴肅認真的一面,令學生既敬又畏。從這些細節可以看出,當時課堂上的老師形象是典型的傳統權威形象:他維護課堂紀律,不容許學生分心玩耍,神情舉止透著成年人特有的威嚴感。然而作者并未止步于刻畫老師的表面形象,而是在后文進行了精彩的反轉描寫。當課后孩子們躲在老師辦公室窗外偷看時,他們看到的竟是與課堂上表現截然不同的老師:這位剛剛還怒斥學生的嚴師,此刻正全神貫注地玩著剛沒收的竹節人一一只見他雙手在抽屜里拉扯細線,嘴里模仿著孩童般“念念有詞”,神情投入而專注,完全沉浸在竹節人大戰的趣味中,對窗外學生的偷看毫無察覺。更令人莞爾的是,“他臉上的神情,跟我們玩得入迷時一模一樣”。這一細節將老師的“童心”暴露無遺:原來在看似嚴厲的外表之下,老師內心依舊保留著孩子般的好奇與愛玩之心。
竹節人不僅連接了孩子們彼此的歡樂,也在無形中連接了兩代人共同的童年記憶。老師當眾沒收竹節人是出于職責,但在無人注意時也情不自禁地把玩起來,這一細節使老師這一人物形象瞬間豐滿真實:他既有作為師長的原則與威嚴,也有普通人難以遏制的童真與愛玩之心。對于學生而言,窺見老師這一可愛的一面,無疑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使他們對老師由畏懼轉為親近、由怨意化為理解。在文學塑造上,范錫林成功地運用對比手法和細節描繪,刻畫出老師復雜又可愛的人物形象,既維持了故事的合理性和真實性,又賦予角色人情味和童趣,使主題得以深化。教師形象的反差性為開展“換位思考”與“角色體驗”等教學活動提供了良好契機。教師可引導學生圍繞“課上威嚴”“課下童心”展開討論,通過模擬對話、小組辨析等方式,探討師生之間的情感誤讀與理解轉化,提升學生的共情力與表達力。
三、敘事結構與情感意蘊分析
《竹節人》的敘事結構精巧緊湊,采用線性回憶的方式娓娓道來,在起承轉合中逐步交織童趣與情感,最終達到動人心弦的效果。作品可大致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概述竹節人在孩童群體中風靡的情形,交代時代背景和孩子們迷戀竹節人的總體狀況;第二部分詳細描述竹節人的制作過程,呈現孩子們動手創造的樂趣和成就感;第三部分描寫斗竹節人的熱鬧場景及課堂上偷玩的緊張情節,將孩子們的童趣展現得淋漓盡致;第四部分則講述老師沒收竹節人卻又偷偷玩耍的情景,情節在此出現反轉,引出情感層面的深化。這樣的結構安排張弛有度,前半部分著力渲染童年的純真歡樂,后半部分則通過戲劇性的情節轉折賦予故事溫暖的人情味和意味深長的收束。尤其是在第三、四部分之間形成強烈的戲劇對比:先是矛盾沖突一老師沒收玩具使孩子沮喪,再是矛盾被出人意料地解決一—老師也沉迷玩具讓孩子釋懷。這個峰回路轉的情節設計既增強了故事的可讀性和趣味性,又在結構上實現了童趣與情感的完美交匯:童趣推動了故事的發展,而情感升華賦予故事以深刻的意義。
從敘事視角看,文章采用第一人稱敘事,將讀者帶入“我”的童年世界。敘事口吻貼近孩子的所見所感,比如對竹節人戰斗的描寫完全是從兒童視角出發,無拘無束地夸大其詞,展現出當時“我們”眼中的巨大精彩。而在某些段落又能看到成年的“我”在回憶中穿插的感悟:例如,“其實,竹節人的動作壓根不由扯線人做主可看上去,卻挺像那么回事”這一句,語氣略帶成年人的調侃和總結,點明了竹節人戰斗的原理及“看似像那么回事”背后的兒童想象。這樣的視角融合讓敘事多了一層縱深:既有幼時身臨其境的生動,又有事過境遷后的達觀。到了結尾處,“方才的那份小小的怨恨和沮喪化為烏有”,這是成年敘述者對當時心理變化的凝練總結,也透出一絲對老師的感念和對童年往事的溫馨回味[3]。
在情感意蘊方面,作品通過這一系列妙趣橫生的故事片段,深刻表達了童年生活中純真的快樂及人與人之間相通的情感。首先,文章歌頌了童年的游戲之樂和創造之樂。從自己動手做竹節人到沉迷其間斗個不休,再到課間全班圍觀、熱火朝天,這些描寫喚醒了人們對童年時代簡單而美好的集體記憶:物資匱乏的年代,一個小小竹節人就能給孩子帶來無窮的歡樂,它凝聚著孩子們的智慧和友情,也是那個年代兒童精神世界的寫照。文章字里行間流露出對這份童真歡樂的珍惜與眷戀一一那是簡易的兒時玩具帶來的心靈快樂,是一經失去長大成人便難以重現的美好經驗。其次,作品蘊含著作者對師生情誼與代際共通的真摯情感。老師偷玩竹節人的情節將全篇情感推向高潮:它不僅令孩子們感到驚喜和親切,也令讀者強烈地感受到一種心靈觸動一—原來嚴師和頑童之間有著一道隱秘的情感橋梁,那就是人類共同的童心與歡樂。正如結尾所展示的,老師對竹節人的“青睞”從側面烘托出這個游戲是何等有趣,同時也使孩子們心中油然升騰出喜悅、滿足與自豪之情。這種喜悅源于他們發現了與老師的共鳴:原來大人也和孩子一樣愛玩,如此一來,師生之間的隔閡感消除了,取而代之的是惺惺相惜的理解和親近。
更進一步來看,老師形象的轉變和孩子心態的變化,寄寓了一種對童心的禮贊。明代思想家李勢曾提出,“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意指最好的文學作品源于一顆赤子之心。童心者,絕假純真,是一切真情與美好之源[4在《竹節人》中,范錫林正是以一顆童心在書寫,整篇作品的靈魂也正在于此。竹節人,這個兒時簡單的玩具,在作者筆下升華為情感的紐帶,成為童趣與情感交織的載體,承載著作者對童年的美好回憶和對人性真誠的贊頌。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基于文本的敘事層次與情感節奏,設計“結構復盤一角色共情一情感遷移”三段式教學流程,引導學生理清故事線索、重構情節邏輯,理解情感起伏背后的敘事張力。通過“情節拼圖”“反轉劇場”等活動,鼓勵學生用第一人稱改寫關鍵片段、模擬故事反轉前后作者的心理變化,增強學生敘事視角意識與情境表達能力。
四、結語
范錫林的《竹節人》以其獨特的語言風格和巧妙的敘事手法,將童年的趣味與真情融為一體。在語言上,作品樸素自然卻不失靈動,生活化的口語搭配精彩的細節描寫,在營造出濃濃的童趣氛圍的同時,也傳遞出溫暖親切的情感力量。在人物塑造上,兒童形象活潑靈慧、充滿創造力,老師形象外嚴內慈、童心未泯,兩相對照使主題更見豐厚。敘事結構則通過曲折有致的情節安排和第一人稱視角的深入淺出,引領讀者經歷了一個從歡欣到波折再到感動的情感旅程,深刻體會到童真之可貴和人情之美好。童趣與情感在《竹節人》中交織成文,既讓人開懷一笑,又引人帳然感動。范錫林用樸實的筆墨刻畫出雋永的童年畫卷,豐富了現代文學中回憶童年題材的表現維度,亦向讀者昭示:歲月流逝,唯有童心不泯者,方能長守真情,收獲文學與生活中最動人的至味。
參考文獻
[1] 劉陽揚.論黃蓓佳兒童文學的文化審美建構Ⅲ.揚子江文學評論,2025(1).
[2] 陳艷.學習任務群視域下的小學現代詩歌文本解讀及教學思考Ⅲ].語文課內外,2022(28).
[3] 鄭紅娜.教學中的學生學習情感:發展性意蘊、現實反思與升華路徑Ⅲ].中國教育學刊,2023(10).
[4] 宋繼東.童心教育的理論與實踐Ⅲ}.基礎教育參考,2011(13).
(特約編輯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