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靜安區教育科研氛圍濃厚,每年有大量的教育教學科研成果誕生。如何將它們運用到實際的教育教學、教育管理過程中并產生效益,是值得思考的問題。靜安區在調查中發現,這些成果大多產生于某一所學校,研究成果除了在本校運用外,真正走出校門的并不多;在教學成果推廣應用方面,實質性的校際研討交流機會不多;教學成果推廣轉化率不高,束縛成果轉化的困難依然存在。事實證明,僅憑一校之力推動教學成果應用效果有限。為此,區域的作為就顯得格外重要。
推什么
作為基礎教育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推廣應用示范區,上海市靜安區既是成果的應用方,又是成果的持有方,經充分討論選擇了上海市電化教育館“研究型課程大規模實施智能支持平臺研發及實施模式探索”、上海市靜安區教育學院附屬學?!昂蟆桊^式’教學一走向‘輕負擔、高質量’的實踐研究”和上海市靜安區芷江中路幼兒園“以幼兒自主學習為核心的幼兒園低結構活動探索”三項成果在全區進行為期三年的推廣應用實踐,主要出于以下幾方面的考慮。
成果的前沿性。作為有著教育改革傳統和深厚教育積淀的上海中心城區,靜安區對教學成果有著前沿的區域解讀與區域要求。譬如,這項成果不僅要有本土影響,還要有一定的全國影響乃至國際影響;要瞄準未來教育的發展方向;成果本身要內涵豐富飽滿,有較強的內在張力;等等。
成果的應用情境。優秀成果作為一粒“種子”,要落地生根、開花結果,需要合適的土壤,也就是適合成果推廣應用的教育情境。從應用情境的角度考慮,這三項成果符合進入實驗校、應用校的標準。
成果的覆蓋面。在擬推廣應用成果的選擇上,要保證本區教育單位參與的積極性,不管是中小學還是幼兒園,只要有意愿,都能選擇自己想應用的優秀教學成果。因此,靜安區選擇的三項成果覆蓋了從幼兒園到高中整個基礎教育學段。

怎么推
優秀教學成果推廣應用作為一項專項工作,靜安區從區教育局、教育學院,到成果持有方、成果應用方,均配備了一定的保障力量,創新性地運用已有機制,同時探索新機制。
靜安教育學術季。該機制承載著多種功能,其中,加快區內學校交流融合,促進優秀教學成果展示、交流和推廣,加大優質教育品牌的輻射力度是主要功能。靜安教育學術季既是不同學校成果展示交流的平臺,也是孕育、孵化、催化新成果的重要平臺。該平臺以優秀經驗傳承和教學成果展示推廣為目標,充分彰顯“專業為本、學術至上”的價值取向,增強區域學術氛圍,在全區形成以專業力量引領區域教育發展的新風尚,形成潛心研究、科學總結、熱情傳播的良好局面。經過九年的實踐探索,靜安區形成了以智慧共享為核心、以實踐問題解決為目標、以主體權利共享為激勵、以區域協同聯動為保障的運作機制。這一運作機制體現了高結構設計、低結構實施的特征。目前,全區170多所學校和教育單位、10000多名教師和專家學者,以不同形式參與了各類優秀教學成果的推廣活動,體現了靜安教育學術季的引領性作用。
科研流動站?;A教育科研管理基本采用自上而下的條線式管理,科層制管理特征明顯。因此,如何創新區域基礎教育科研管理機制和模式,助推基層學校發揮區域科研成果的效益,是個值得探索的問題。2019年,靜安區嘗試建立區教育科研流動站。目前,首批三個流動站已完成第一輪試點。從運作情況看,這一機制體現了如下特點。
一是扁平化運作機制,科研流動站試行站長負責制,站長有權選擇結對合作學校,遴選進站教師;有權支配和使用教育局撥付的經費和其他資源;可以為學員教師申請課題研修學分直報。這些舉措提升了流動站的工作效率,開闊了學員的眼界,提高了學員與專家間溝通的效率。二是成果轉化的“發酵場”。科研流動站站長本人或者所在單位要擁有一定級別和較高推廣價值的研究成果。學員進站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沉浸到這些研究成果的應用場景之中,具身參與這些成果在一線教育教學中的應用,使得優秀的研究成果充分發酵、流動、碰撞、轉化。三是激發鏈動效應。借由研修學習,學員不僅開闊了科研視域,還提升了關鍵能力。
目前,教育科研流動站正在開展第二輪深化試點,力爭將科研流動站打造為區域教育科研骨干隊伍的培養基地、教育科研成果孵化與推廣基地,積極探索提升學校教育科研質量與推廣教育科研成果的技術路徑與方法,推廣具有典型性、可行性與實效性的校本化或區域性的教育科研成果,促使已有成果在多情境的實踐推廣應用中進一步深化,進而充分發揮其在教育教學改革中的示范與引領功能。
區域共享課程。一是區域設計,專業開發。靜安區鼓勵把優秀教育教學成果轉化為區級共享課程,對于課程的開發者,區域會賦予一定的區級培訓學分。對于全區推廣的三項優秀教學成果,教育局明確提出了區級共享培訓課程的開發要求。為了順利推進這項工作,區成果推廣應用工作小組召開專題研討會,教育學院等相關部門對區級共享課程開發的背景、意義及要求進行講解,并現場解答各成果持有方的有關問題。二是定期發布,個性化實施。教育學院定期發布依托優秀教學成果開發的區級共享課程資源,供全區教師選修。三是研制載體,提高效益。靜安區在優秀教學成果推廣應用中開展“可視化載體”的嘗試,針對不同成果運用不同的可視化方案?!耙杂變鹤灾鲗W習為核心的幼兒園低結構活動探索”本身具有產品研發特色,因此將可視化載體定位為低結構教玩具。但“后‘茶館式’教學—走向‘輕負擔、高質量’的實踐研究”作為一種自由度極高的教學模式,不具備具體可感的教學產品,因此其可視化載體是持有方和應用方合作共建的“后‘茶館式教學應用資源平臺”,以供實驗校教師共同參與資源共建、資源共享。在實際推廣中更注重在不同學校的“轉化”與“創生”過程中,形成一校一方案的個性化推廣路徑。有了可視化載體的加持,共享課程的效果更加明顯。
推廣成效如何體現
教育本身是極具情境性的活動,而優秀教學成果的推廣成效更是受項目各異、學校不同等因素影響,很難構建統一的評估標準。針對這一現實問題,靜安區聚焦教學成果推廣應用中的證據因素,以循證實踐的方式,評估成果推廣的有效性,形成對現有工作模式的實時反饋。
一是經驗證據。經驗的獲取方法主要是訪談,例如靜安區三個項目的持有方通過定期對實驗校進行訪談,了解項目在推廣過程中的做法與成效,并總結經驗。該經驗的優點在于易獲取,是最為快捷有效的證據之一;缺點則是較為主觀,其結果的普適性有待考證。二是典型案例。靜安區結合區域優秀研究成果推廣應用的實踐,通過質性觀察、深度訪談、實物采集等方式,挖掘成果推廣應用中的典型案例,剖析成果轉化的關鍵環節和要素。三是量化證據。比如,截至目前,“后‘茶館式’教學一走向‘輕負擔、高質量’的實踐研究”課程累計有1319人次報名學習,覆蓋100多所學校,可見該成果的受歡迎度相當高,從側面反映了推廣應用工作在培訓環節取得了較好的成效。四是理論證據。優秀教學成果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際應用價值,其最終價值體現在向更廣范圍的教育教學實踐轉化。靜安區建立研究機制,在區級課題申報管理中常設“優秀教學成果轉化應用領域”專項,鼓勵學校和教師開展相關研究,通過對一線教學工作的反思總結,凝練升華成相關教學模式或理論機制,再經由新一輪的落地實踐進行驗證,從而考察理論的信效度與普適性。
優秀教學成果的推廣應用是一項長周期的持續性工作,作為成果推廣應用示范區,靜安區已經取得初步成效,也積累了一定經驗。接下來,靜安區將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在相關領域不斷探索、深化、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