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身人工智能浪潮奔涌的時代,人才培養的內涵與外延正經歷著深刻的變革。一方面,科技的迅猛發展不斷重塑知識體系與職業版圖,對人才的綜合素質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另一方面,社會加速運轉造成的學業壓力、就業焦慮與人際疏離,正悄然侵蝕著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與幸福感。在此背景下,社會情感能力日益成為大學生認知自我、融入社會、適應未來的關鍵因素。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定義,社會情感能力是個體實現自身成功并適應社會所需的一系列能力,涵蓋行為傾向、心理狀態、任務策略及情緒管理與控制,同時也涉及個體對自我與世界的認知,以及與周遭建立關系的信念模式。高等教育作為教育強國建設的龍頭,肩負著培養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這一重要使命。面對時代挑戰與國家戰略要求,系統化建設高校社會情感能力課程已成為當務之急。
高校社會情感能力課程建設的價值意蘊
高校社會情感能力課程超越了傳統知識傳授的邊界,更加注重學生內在情感世界的構建與外部社會關系的和諧發展。開設社會情感能力課程,對于服務國家戰略需求、豐富高校育人內涵、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深遠的價值意蘊。
有利于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夯實教育強國的人才根基。在知識經濟時代,國家核心競爭力的提升愈發依賴于具備高度適應能力、良好協作能力、強大心理韌性與創新精神的高素質人才。推動高校社會情感能力課程建設,有助于更好地落實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協同融合發展的國家戰略,厚植新時代人才培養的社會和心理基礎。社會情感能力也是支撐大學生形成積極價值觀、健康心態與責任擔當的內核素養。高校系統開設社會情感能力課程,能夠有效提升學生對社會問題的理解力、對多元文化的包容力、對復雜局勢的判斷力,從而為國家在科技創新、社會治理、文化傳播等領域提供更具綜合素質與穩定心理的人才支撐。
有利于豐富高校育人內涵,完善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長期以來,高等教育存在重智輕情、重知輕行的傾向,育人內涵和體系存在結構性短板。社會情感能力課程的建設,是推動高校育人內涵從“知識本位”轉向“素養本位”、育人目標從“專業成才”拓展至“精神成人”的關鍵,能夠填補情感教育在高等教育體系中的缺位。將社會情感能力課程聯動思政課、通識課、專業課,有助于形成協同育人的良性生態。這不僅能夠豐富“三全育人”的內涵,更能驅動高校反思并優化其教育目標、評價體系與資源配置,構建一個更加完整、更具人性化、更能回應學生成長需求的育人新生態。
有利于促進學生社會性發展,助力身心健康與全面成長。大學階段是學生學業和職業發展的關鍵期,也是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逐步成熟的重要時期,這段時光往往伴隨著身份探索、關系適應和壓力應對等多重挑戰。社會情感能力所包含的自我認知、情緒管理、人際交往技能等要素,是學生適應大學生活、提高學業成就、完成社會化過程,并為其未來人生奠基的關鍵。高校社會情感能力課程通過系統化的學習與實踐,為學生提供一個探索自我、理解他人、融入集體的重要平臺,幫助他們增強心理韌性和人際適應力,最終實現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的目標。
高校社會情感能力課程建設的現實困境
盡管高校社會情感能力課程的價值凸顯,但其建設之路仍布滿荊棘,亟待突破理念、制度、實踐等層面的多重困境。
教育理念滯后,認知共識有待凝聚。在傳統“知識本位”和“專業至上”觀念的影響下,社會情感能力常被視作可有可無的“軟技能”、心理健康教育的“附屬品”或僅適用于基礎教育階段的“小兒科”。部分高校管理者、教師乃至學生自身,對其在人才培養體系中的重要地位認識不足,尚未將其視為支撐個體全面發展的核心素養進行統籌謀劃。這種認知偏差導致社會情感能力課程的價值未能有效轉化為學校發展的共同愿景和行動共識,使得社會情感能力的培養缺乏內在驅動力和廣泛認同感,難以融入人才培養的核心環節。
頂層設計薄弱,課程體系尚顯零散。理念的模糊直接導致制度保障層面的匱乏與滯后。在頂層設計上,大多數高校缺乏專門針對社會情感能力課程的統籌規劃和支持,尚未建立系統的制度方案與實施機制,相關政策落實也缺乏剛性約束。從課程體系來看,社會情感能力課程多依附于講座、工作坊、課外實踐等短期活動,往往呈碎片化狀態。更關鍵的是,未能將社會情感能力的培養有機滲透到專業課程教學之中,導致課程設置零散、覆蓋面有限和實施深度不足。
專業化師資匱乏,評價方式仍需明晰。在實踐層面,高校社會情感能力課程建設面臨師資與評價的雙重困境。一方面,精通社會情感學習理論與方法、能夠勝任系統課程開發與教學的專任教師鳳毛麟角,大多數專任教師對如何在專業教學中融入社會情感能力要素感到迷茫。同時,缺乏與學生工作部門、心理健康中心等跨部門之間的協同,難以形成教育合力。另一方面,社會情感能力具有內隱性、情境性和發展性,難以被精準測量,目前普遍缺乏科學有效的評價工具與方法,易導致課程質量監控與教學效果反饋不足,進而影響課程的持續改進及其在人才培養體系中的地位。
高校社會情感能力課程建設的改進策略
針對高校社會情感能力課程建設面臨的多重困境,亟須采取系統性改進策略,精準發力,實現破局。
強化價值引領,凝聚育人共識。破解高校社會情感能力課程建設的困局,首先要扭轉理念偏差,強化價值引領,形成社會情感能力教育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高校決策層必須深刻認識社會情感能力培養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響應國家戰略需求、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中的重要意義,將其明確提升至學校發展的戰略高度和人才培養的核心目標。高校應通過專題研討、師生座談、教育宣講等形式,面向管理者、專任教師和大學生,深入闡釋社會情感能力的豐富內涵和育人價值。同時,高校應注重將社會情感能力培養融入校風學風與校園文化,借助多元媒介與主題活動持續營造社會情感學習的濃厚氛圍,使之內化為全校師生的共同信念與自覺追求,為課程建設奠定堅實的思想根基和廣泛的認同基礎。

完善頂層設計,構建系統課程體系。針對頂層設計薄弱、課程零散的問題,亟須構建強有力的制度支撐體系。在頂層設計上,高校應將社會情感能力培養納入中長期發展規劃與人才培養整體方案,出臺針對社會情感能力課程的專項指導意見或行動方案。同時,成立由校領導掛帥、多部門協同的專項工作組,并設立穩定持續的專項經費投入機制,統籌協調資源調配與任務推進。在課程體系上,既要開設面向全體學生的通識必修課,保障基本覆蓋與系統學習,又要結合不同學科特點,推動社會情感能力元素與專業課程有機融合。此外,還應積極探索協同聯動機制,整合課堂教學、實踐活動、心理輔導等多元渠道,確保育人資源同頻共振。
加強師資建設,健全科學評價方式。實踐層面的破局關鍵在于補齊師資短板并構建科學有效的評價機制,確保高校社會情感能力課程的有效落地與推進。社會情感能力課程的師資建設需“雙軌”并進:一方面,高校應設立專門崗位,積極引進或培養一批精通社會情感學習理論與實踐的高水平專任教師,承擔主干課程開發、示范教學任務,形成穩定可靠的專業支撐力量;另一方面,將社會情感能力培養理念與教學技能納入教師發展體系,通過全員培訓、專題工作坊及優秀案例分享,提升全體高校教師在該領域的實踐能力。針對評價難題,亟須探索多元化、過程性、成長導向的評價機制,通過建立學生成長檔案袋、設計基于真實情境的表現性任務,并實施融合自評、互評與他評的評價反饋機制,動態展現學生在社會情感能力各要素上的成長與變化。最后,應將評價結果與持續改進相結合,為課程體系優化、課程質量提升提供科學實證依據,形成高校社會情感能力課程建設的完整閉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