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辦高等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擴大教育資源供給、培養應用型人才、服務區域經濟發展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戰略作用。然而,在規模擴張的表象之下,師資與教學的系統性困境已成為制約其可持續發展的深層隱憂。系統剖析諸問題的原因和影響,從而破解師資與教學之“困”,不僅關乎民辦高校生存質量,更對其真正肩負培養新時代應用型人才的使命起到關鍵作用。
教師隊伍結構不合理
伴隨著民辦高校招生規模持續擴張,師資缺口問題日益凸顯,青年教師在數量上的優勢使其成為緩解教學壓力的重要力量。此外,聘用青年教師有助于降低人力成本,提升辦學效益,且其在新興專業領域更易適應教學科研需求。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民辦高校的青年教師比例偏高,中年骨干教師和資深教授相對匱乏。這種結構性失衡容易導致師資梯隊斷層:青年教師雖充滿活力,但教學經驗和科研能力相對不足;作為承上啟下關鍵力量的中年骨干教師短缺,難以承擔學術傳承的重任;資深教授雖經驗豐富,但多為退休返聘,精力有限,難以深度參與前沿科研,整體師資隊伍結構的不合理特征制約了教學質量和科研能力的提升。
究其根源,在于教師引進和培養機制的系統性缺陷。在教師引進方面,民辦高校受制于資金限制,難以吸引高層次中年骨干教師和資深教授,更傾向于招聘低成本的應屆畢業生以填補崗位空缺。在培養方面,培訓體系薄弱,民辦高校往往將專項資金優先投入學科建設,用于教師發展的資金不足,導致青年教師缺乏持續成長的支持。個別民辦高校過度追求短期效益,缺乏梯度培養計劃,最終形成青年教師“批量涌入卻難以沉淀”的不良循環,進一步加劇了師資結構的失衡。
教師流動性大
民辦高校教師群體普遍面臨薪酬待遇不高、社會保障體 系不完善等挑戰。譬如民辦高校往往按照最低標準繳納社會 保險,企業年金等補充保障的覆蓋率遠低于公辦高校,導致 民辦高校教師普遍缺乏職業安全感。在職業發展與激勵方面, 部分民辦高校管理層傾向于將資源優先配置于招生擴張和成 本控制,過度關注硬件設施和品牌營銷等“顯性”的短期性 投入,而對教師培養和發展的長期性投入相對不足。
與公辦高校相比,民辦高校普遍缺乏專項經費支持,青年教師參與培訓、學術會議以及申報研究項目的機會受限,校內學術指導團隊和交流平臺也相對匱乏。社會保障偏低以及職業發展支持體系的薄弱,使得部分青年教師將民辦高校視為職業生涯的過渡階段,在積累一定經驗后傾向于流向公辦院校或其他行業,從而造成青年教師的人才流失。
這種高流動性對民辦高校產生了不利影響:其一,教學方面,青年教師承擔大量教學任務,其頻繁離職易導致課程銜接中斷,教學風格的頻繁變動亦不利于學生構建系統化知識體系;其二,科研方面,青年教師是科研團隊的重要組成部分,核心成員的流失可能導致團隊解散,研究項目被迫中止,學術積累難以持續,進而制約學校整體科研水平的提升。
教師評價機制單一
民辦高校教師評價機制單一的問題,是民辦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的結構性困境。其主要表現在評價維度單一化、評價主體單一化和結果應用單一化。評價維度單一化是指主要以“課時量”和“學生評教分數”為教師評價核心指標,科研、教研、社會服務等指標權重偏低或缺位。評價主體單一化是指評價主體集中于學生、督導與院系領導,教師自評環節流于形式。結果應用單一化是指評價結果主要與課時費、獎金掛鉤,對職稱普升、專業培訓的支持不足。
究其原因有三。一是資源約束。民辦高校辦學經費來源 主要是學費收入,需嚴格控制人力成本;建立多元評價體系需 要配套數據平臺、專家資源和相關培訓,但多數民辦高校缺乏 資金投入。二是制度依賴。許多民辦高校直接套用公辦高校的 考核框架,未結合自身應用型定位來調整指標。三是定位模糊。 民辦高校面臨生存壓力,常將招生就業率作為辦學核心目標, 教師評價因而傾向于服務短期成效,忽視長期學術能力建設。 民辦高校教師評價機制單一容易抑制教師發展動力,導致教 師科研能力退化和職業認同感降低;與公辦高校評價趨同也容 易導致同質化競爭,削弱民辦高校特色化發展。
教材編寫與評價機制不完善
民辦高校當前使用的教材版本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其深層原因在于教材編寫與更新機制的不完善,以及與行業發展動態的脫節。在機制層面,一些民辦高校缺乏系統性的教材建設規劃,缺少專業化的評審與更新機制。同時,教材編寫激勵機制的缺失亦是重要因素。繁重的教學任務占據了教師大量精力,使其難以充分投入教材的研發與創新。
此外,科研支持的相對薄弱也制約了教材內容的迭代更新。民辦高校的專項資金往往優先投向學科建設與基礎設施建設,而用于教材研發的經費占比則較低。在行業協同層面,民辦高校與企業之間的產學研合作深度尚顯不足,缺乏對行業的動態實時追蹤,導致教材內容的更新速度遠落后于產業升級的節奏,未能有效地將最新的行業案例融入教學資源,導致教材內容與實際脫節,進而影響人才培養的質量。
課堂教學理念陳舊
一些民辦高校教師課堂效率低下,主要表現為教學模式的單一固化,互動性與創新性不足,進而導致學生參與度低。目前不少民辦高校教師仍然傾向于采用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模式,過度依賴教材與課件等輔助工具,缺乏案例分析、小組討論等互動教學環節,難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另外,部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的即時反饋回應不足,課堂氛圍較為沉悶,導致學生只能被動聽課。其原因既有教師教學方法相對陳舊和專業能力存在的短板,也源于對學生需求多樣性應對能力的不足。
具體而言,在教學理念層面,不少民辦高校教師缺乏現代教育理念的系統培養,入職培訓往往側重于規章制度的講解,對建構主義、翻轉課堂等新型教學模式的認知較為欠缺,難以真正將學生視為學習的主體。在教學技能層面,民辦高校的培訓體系相對薄弱,教師難以獲得諸如信息化教學工具使用、課堂管理技巧等實用性培訓。同時,由于教學任務繁重,不少教師無暇鉆研教學方法創新,導致教學技能水平提升滯后。民辦高校學生群體背景差異顯著,學生需求呈現多樣化,而教師未能有效針對不同學習基礎和興趣特點設計分層教學方案,加之非教學工作負擔重,使得不少教師陷入“教得累、學得倦”的低效教學循環。
產教融合與實踐教學不強
當前,部分民辦高校的實踐課程設置側重模擬操作和案例分析,缺乏實操訓練,學生動手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有待提升。盡管一些民辦高校的部分工科專業已開設實訓課程,但受限于設備陳舊、場地不足等因素,學生人均實操時間受限,技能掌握深度不足。從本質上看,一些民辦高校在實踐教學資源、師資力量及校企合作等方面存在系統性短板。
以上問題的出現,主要有三方面原因。在資源層面,民辦高校專項資金多用于學科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用于實踐平臺建設的資金相對不足。在師資方面,“雙師型”教師比例偏低,且學校對教師實踐能力培養的支持力度不足。在校企合作層面,現有合作模式多停留在淺層階段,企業參與教學的積極性不高,民辦高校較難充分獲得企業提供的實踐崗位和指導,且缺乏長期有效的合作機制。部分民辦高校尚未建立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實踐課程與理論課程銜接不夠緊密,考核標準不夠明確,難以對學生的實踐成果進行有效評估。
基于上述問題,民辦高校應以制度公平保障師資尊嚴,以技術勇氣重塑教學形態,以產教融合提升教育質量。這不僅是解困之道,更是回應國家創新發展戰略、書寫應用型人才培育時代答卷的必由之路。
【本文系2023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育學一般項目“民辦高校分類管理政策執行制約因素與優化策略研究”(課題編號:BIA230178)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