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齊開足心理健康課
在當前社會快速發展的背景下,高中生面臨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突出,在情緒管理、積極認知等心理韌性指標上亟待提升。對此,開展了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學生心理輔導室是心理健康教師開展輔導,幫助學生疏導和解決心理問題,排解學生心理困擾和防范心理障礙的專門場所,是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陣地。
建設高標準心理輔導室
作為一所鄉鎮高中,學校曾在經費極度緊張的情況下建立了簡易的心理輔導室,但隨著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需求的日益增長,該輔導室已經難以充分發揮作用。2023年,學校爭取到“東西部協作珠海幫扶正安縣第二中學項目”資金60余萬元,打造了210平方米的心理輔導室,設有心理辦公室、個體咨詢室、團體輔導室、生涯活動室、宣泄室、沙盤室6個功能室。高標準心理輔導室的建成和使用,在提高學生心理素質,預防和解決學生心理及行為問題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實現心理教師專職化
學校配有2名專職心理教師,自從實現心理教師專職化后,針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教師的核心價值更加凸顯,相關工作的開展也更加順暢。
其一,專業性賦能。專職心理教師具備心理學、教育學專業背景,能夠運用量表評估、個案咨詢等技術精準識別學生心理風險,避免班主任或學科教師因專業局限導致的誤判。
其二,科學規劃。專職心理教師能夠基于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按年級設計心理健康教育方案。
其三,角色定位清晰化、去邊緣化。專職化打破了“心理教師等于臨時救火員”這一困境,推動心理健康工作從“附屬職能”升級為學校核心工作。
其四,職能聚焦。專職心理教師專注于心理課程研發、個案研究、團輔活動、危機干預、家校協同等任務,避免教師兼任行政職務導致的精力分散。其五,連續跟蹤、長效服務。專職心理教師為學生建立心理檔案,對高危個體實施長期跟蹤(每學期1次心理測評 + 動態訪談),以降低危機事件突發風險。其六,資源整合。專職心理教師作為樞紐,可聯動精神科醫生、校外心理咨詢師、社工,構建“家校醫社”協同支持網絡。
心理教師專職化與心理健康課程規范化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雙引擎’。
預防性教育常態化。學校開設系統課程(每兩周1課時,涵蓋情緒管理、人際交往、壓力應對等模塊),幫助學生掌握心理調適技能,防患于未然,而非依賴事后補救。通過常態化課程傳遞“心理問題可防可治”的理念,減少學生對心理咨詢的抵觸情緒,提升求助率。
發展性目標落地。課程設計融入積極心理學理念,通過“優勢探索”“記錄3件好事”等練習提升學生心理韌性。確保所有學生平等獲得心理健康教育資源,彌補、矯正家庭教育的不足。
優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園生態。學校以課程為載體,營造“關注心理健康”的整體氛圍,通過“525心理健康活動月”、“高三減壓團輔活動”、家長講座、學生講座等延伸心理健康課程的價值。
心理教師專職化與心理健康課程規范化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雙引擎”。專職心理教師主導課程開發與實施,確保課程內容的科學性與專業性,課程規范化倒逼學校配置專職心理教師,二者互為支撐,有效避免“有課無教師\"或“有教師無課”的資源錯配。前者提供專業驅動力量,后者構建普惠支持網絡,二者協同,實現從“治已病”到“治未病”的轉型。未來,學校將繼續探索更加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為學生的發展提供全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