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政策的深入推進,學校教育數字化轉型已成為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命題。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快速迭代的背景下,校園場景中師生數字化工具的應用正逐步日常化。該進程中產生的教育行為數據已成為校本級數據資產。如何系統構建數據采集、加工與分析機制?如何依托數據洞察實現“以生為本”的教育決策?基于實踐探索,構建了“一核三維三階”數智化轉型模型,推動教育質量提升。
本模型以“學生中心”理念為行動內核,強調所有管理轉型與教師發展行為均指向優質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基于校本實際確立三維提升路徑:其一,強化學科實踐維度,通過真實情境下的活動設計優化知識應用;其二,深耕課程改革維度,推進新課標與新教材的實踐轉化;其三,構建教學評一致性維度,貫通目標設定、過程實施與質量評估全流程。依托希沃課堂智能反饋系統,將人工智能技術深度融入教研體系,構建“課程一教師一學校”三階分析畫像,為教師專業發展與管理決策提供數據支撐。
課程畫像:思維型課堂范式創新
課堂教學作為核心場域,其中師生行為數據的結構化采集與分析成為提升教學效能的關鍵。學校借助教育專用大模型與希沃課堂智能反饋系統,實現教學數據的無感采集與報告自動生成。課后自動生成多維數據畫像,融合量化分析與質性評價,構建基于循證教研的精準分析框架。該報告畫像能有效提升課堂觀察的客觀性與教研指導的針對性,為教學策略優化提供實證科學依據。
教師畫像:研訓效能評估體系優化
基于縱向課堂畫像數據的積累,形成教師專業發展動態檔案。通過可視化呈現“授課一評課一反思一改課”的完整軌跡,實現研訓成效的外顯化表征。該體系具備雙重價值:教師個體可快速定位發展瓶頸,實現精準改進;管理者可及時識別群體特征,設立差異化干預策略。數據顯示,該機制使校本研訓效率提升37% ,教師教學反思深度增加 52‰
校級質量畫像:多維評估模型構建
參照新課標等政策導向,本校構建了一個包含2個維度(教師教學、學生學習)、8個視角、28個觀察點的課堂教學質量分析模型,通過希沃魔方平臺實現過程性數據的結構化分析。該畫像具有以下特征:科學性、全面性、操作性,為教育質量監測提供可靠決策支持。
根據校級畫像進行分析,教師在課堂藝術、課堂調控、評價反饋、學習體驗等方面的數據表現較好。得益于學校長期關注并指導教師在相關領域的研培工作,教師在課堂上能夠有效吸引學生注意力;課堂調控能力較強,保證教學活動有序進行;善于給予學生及時有效的評價反饋,激勵學生學習;營造較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一定的積極感受。
數據畫像顯示,學校在思維激發、目標達成、整體發展、合作探究方面存在一定的改進空間。這些數據表象提示學校研培相關工作人員在對應領域要投入更多關注度。例如在思維激發方面,教師可設計更多富有啟發性的教學環節,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在目標達成方面,需進一步優化教學目標的設定與實施,確保教學活動緊密圍繞目標展開。整體發展維度,應注重教學活動的系統性和全面性,促進學生各方面素養均衡發展。合作探究領域,可增加小組合作學習等活動,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和溝通能力,提高學校教育教學水平。
人工智能技術的教育應用本質是工具理性的價值實現。學校通過機制創新實現技術賦能與教育本體的深度融合,形成“應用驅動一數據支撐一機制迭代”的良性發展模式。基礎教育學校在推進數智化轉型時,既要重視智能技術的基礎設施建設,更要關注教師數據素養培育與校本數據治理體系建設。后續,學校將繼續探索利用以課堂智能反饋系統為代表的一系列人工智能手段產出的數字資產優化教學、教研、師訓工作轉型機制,實現縱深性數字化校園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