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教育強國,龍頭是高等教育。民辦高校是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建設教育強國的重要力量。在高等教育普及化和人口變化的背景下,民辦高校的高質量發展、創新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尤為重要。
當前,在國家分類推進高校改革發展的實踐中,大多數民辦高校定位為“應用型”,聚焦應用型人才培養,憑借靈活的辦學機制、敏銳的市場觸角,基于對學生發展的深度關切和對實踐能力的高度重視,在特色專業建設、師資隊伍優化、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產教深度融合、創業素養培育等方面,探索出頗具特色的發展路徑。
緊扣產業,凝練優勢特色專業
在高等教育同質化競爭日益激烈的浪潮中,高校特色化發展的重要性愈加凸顯。一些民辦高校借助與市場緊密結合的組織優勢,保持對產業發展的敏銳洞察,實時更新“產業人才地圖”,聚焦區域重點產業布局,打造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王牌專業,實現“教育鏈對接產業鏈”。
一是把專業建在產業上,緊密圍繞區域主導產業打造優勢特色專業。學校專業調整與區域產業發展同頻共振,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攜手共進,做到“專業圍著產業轉,課程隨著企業變”,形成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優勢特色。如四川工商學院秉持“沒有產業不建專業”的理念,專業群均與龍頭企業共建。大連東軟信息學院立足軟件產業的迫切需求,深度依托東軟集團豐富的IT服務經驗和大連高新區強大的產業基礎,將軟件工程專業打造成學校的“王牌專業”。2019年,該校軟件工程專業入選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至今仍是學校特色化發展的“名片”。
二是瞄準產業前沿需求,以產業鏈與教育鏈深度融合為抓手,探索校企協同育人新路徑,推動教育內容與產業前沿同步更新。如無錫太湖學院深度融合地方政府產業規劃數據、行業協會技術發展報告及龍頭企業崗位需求圖譜,精準捕捉產業前沿動態,前瞻性增設人工智能、集成電路、機器人工程等30余個新興專業,裁撤7個服務方向滯后的傳統專業,確保專業設置始終與區域戰略產業同步升級。成都錦城學院根據新技術和新產業的發展趨勢,研究探索跨學科、跨專業的文科教育組織模式,打造“技術型文科”專業,利用人工智能、網絡技術、大數據、數字化課程對文科類專業課進行更新迭代。
校企共生,打造“雙師隊伍”新范式
打造一支校企融通的“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質量保障。一些民辦高校通過動態調整師資結構、建立企業人才柔性引進機制等方式,打造“行業專家 + 專業教師\"的復合型教學團隊,為應用型人才培養注入新動能。
一是充分發揮企業人才資源優勢,柔性引進企業高級工程師擔任特聘教授,優化行業專家教師隊伍。相較于傳統高校較為剛性的體制,民辦高校以市場化用人機制吸引企業高管、技術骨干深度參與教學,突破理論與實踐割裂的師資結構局限。如茅臺學院依托茅臺集團的產業資源,打造了“名企辦學、校企一體、產教融合”的特色師資建設路徑。該校秉持“師資與企業工匠融合”的教師隊伍建設理念,聘請釀酒大師、釀造師,以及國家級、省級評酒委員擔任實習實訓教師,引入茅臺集團技術骨干擔任產業教授,組建“雙師型”教學團隊。
二是立足校企合作平臺建設,搭建校企人才隊伍“雙向進修”發展通道,夯實“雙師教師”成長路徑。如鄭州健康學院與公立醫院、醫療企業共同制定兼職教師“共建共管、互聘互用”機制,學校與醫院共建“雙師型”教師培養基地、教師醫院實踐流動站,與醫藥行業領域頂尖的國醫館、連鎖藥店等企業單位合作建立教師企業實踐流動站,搭建高校教師頂崗實踐的穩定平臺,為教師在高校、醫院、企業的多元流動提供機制保障。
扎根當地,在“真項目”上練本領
民辦高校的發展與區域發展深度綁定,是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民辦高校具有生存壓力和市場機制驅動的強大內生動力,能夠以務實深入、利益共享的校企合作模式以及精準聚焦區域中微觀需求的服務能力,發揮民辦高校在社會服務領域的相對優勢,特別是在服務中小企業和基層需求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是立足區域發展痛點,以“小切口”撬動“大服務”。鼓勵并引導教師以解決當地現實需求為導向擬定研究選題,充分釋放高校的社會服務價值和創造效能。如珠??萍紝W院美術設計與建筑學院“共生鄉建工坊”落地三灶鎮屋邊村,駐村導師帶領設計專業學生扎根鄉村,依托“實驗室 + 村落5公里”協作圈,開展景觀微改造、農產品推廣及三灶編織等非遺活態傳承實踐,量身定制村落IP及文旅方案,致力將設計資源轉化為村民收益,實現從規劃設計到產業運營的全鏈條賦能,探索鄉村振興的融合創新發展新路徑。
二是帶領學生團隊“真刀真槍”在真實項目上實踐操練。引入企業真實項目,讓學生有機會親身體驗項目從無到有的全過程,通過多層次、沉浸式實踐教育體系突破傳統課堂教學瓶頸,在真實的問題情境中鍛造學生的綜合實踐素養。如無錫太湖學院智能建造學院要求學生畢業設計“真題真做”,優秀方案可直接進入產業鏈,把學習成果切實轉化為生產力。西安歐亞學院財經類會計學院學生團隊連續三年參與陜西省中小企業審計服務項目,累計為百余家企業提供財務咨詢。
錨定就業,為學生發展保駕護航
生源是民辦高校的“命根子”,是民辦高校賴以生存和 發展的根基。學生培養成效是民辦高校辦學質量的最集中體 現。在應用型人才培養實踐中,“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絕不 能只是一句口號,而是民辦高校的生存之本、競爭之策、發 展之道。
一是將專業成長與職業探索相結合,培育學生就業競爭優勢。建立覆蓋學生專業成長全過程的生涯發展規劃指導,充分運用人工智能、數據大模型等數字化手段,為學生定制專屬的個性化專業成長輔導,幫助學生實現從“盲目探索”到“精準成長”的蛻變。如西安歐亞學院將人工智能、數字化系統與學生生涯規劃指導工作相結合,自主研發“職業畫像智能評估系統”,基于學生職業興趣、MBTI性格分析、技能基線測評等,在開學第一周為每個學生生成包含職業適配度、能力短板、發展路徑的專屬分析報告,多維精準定位,實時動態更新,用“一人一方案”形成從新生入學到畢業就業的全過程生涯規劃指導。
二是以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培植學生多樣化成長的沃土。培養學生在專業學習之外的興趣特長和能力,提高學生的自我效能感,激發其內在成就動機,使其明確未來努力方向,打造差異化優勢,在未來競爭中脫穎而出。如成都錦城學院新生進校即開展“長板普測”全覆蓋,形成“長板畫像”,建立“學業長板庫”與“非學業長板庫”,助力學生長板更長、亮點更亮,現已涌現出“全球華語科幻星云獎金獎”“211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等3萬余名“長板”受益者。
分層賦能,激發創業教育新活力
民辦高校天然具有創業基因,在資源整合、模式創新和市場響應方面具備獨特優勢。一些學校通過構建分層遞進的課程體系、創新以賽促創的實踐機制、打造政校企協同的孵化生態等舉措,彰顯民辦高校在創業教育領域的組織活力與制度優勢。
一是依托各級各類競賽,構建全周期的創業素養培育體系。充分利用競賽激發學生的自主探究熱情,為學生的自由探索與銳意創新保駕護航,引導學生在備賽中成長、在競賽中收獲、在完賽后轉化。如重慶對外經貿學院依托“一杯四賽”競賽體系,構建覆蓋項目遴選、專家指導、經費支持、動態調整的創業項目全周期支持機制。通過“以賽促學 + 項目驅動”模式,實現創新創業教育與產業需求的精準對接,形成“教學一實踐一轉化”的良性循環。
二是以市場化成果為導向,構建全鏈條的學生創業孵化機制。為學生的創新觀點提供“產業資源 + 學術資源”雙重輔助,借助學校產教融合資源優勢,助力學生作品實現從課堂/實驗室向市場的商業轉化,逐步孕育形成市場化運作的學生企業。如黃河科技學院構建“創客工作室一創客工廠—眾創空間一孵化器一加速器一產業園”全鏈條孵化生態體系,通過專創深度融合打通“意識培養—精神塑造一專業融入一實踐孵化”四重維度,創新“校友導師 + 雙師型師資”精準幫扶機制,孵化出近200家學生企業,學校創業園入選團中央首批“全國大學生創業示范園”。
【本文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中央級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助項目(項目編號:GYJ2024026)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