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辦公廳2016年發布的《關于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意見》,首次由國家層面指出要全面提升學生體育素養,并將此作為評價學校體育教育的標準之一,這說明提升青少年的體育素養已不再是空談,而是轉為“躬行”。同時,該文件全方面評價了與體育活動有關的環節,并提出了多種方法和措施,以全面保障青少年體育活動的開展,促進他們身心健康全面發展。2023年,教育部等十三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的意見》提到,“增強協同育人共識,積極構建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新格局,著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以上文件表明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我國青少年的體育教育,充分說明推動家校社協同育人的重要性。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校要全面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必須建構育人聯動共同體,以學校為核心,全面發揮家校社的合力作用。
豐滿學校大課程之翼,助力體教融合
學校體育團隊集體研討,分年級制定教學目標,確保國家課程有效實施。七年級以學習廣播體操和基礎運動技能為重點,八、九年級在以“學一練一賽”的方式進行中考專項訓練的同時,注重學生個性化的培養。針對體育基礎較為薄弱的學生,學校專門制定了基礎輔導課程,通過開展足球、籃球、排球等輔導活動搭建學生間的交流平臺。
學校大力開發校本課程。一是不斷豐富體育項目,將飛盤、橄欖球、武術等運動引入課堂。二是堅持早鍛煉,由體育教師組織全校學生有序參與,保證每天不少于兩個小時的體育活動時間。三是打造特色大課間,自編韻律操、籃球操、步操,并將其融入大課間活動。四是每年定期舉辦籃球、足球、廣播體操、韻律操比賽,豐富校本課程體系。五是開展中考專項訓練,體育教師全員參與,定時定人定項目,助力九年級學生決勝體育中考。
學校還關注學生體育個性特長的培養,組建了籃球、足球、排球、冰壺、輪滑等項目的校隊,任用業務能力強的教師擔任教練員,并針對性地開發系統性訓練課程,保證運動隊的訓練時間和訓練強度。
豐滿家庭大教育之翼,加持體教融合
家長課程多元化。學校開辦家長學校,開發體育類家校共育課程,通過線上線下的體育知識宣講、體育技能指導等方式,促使家長轉變觀念,讓家長成為學生體育發展的助力者。
家校協同常態化。各班構建家校育人共同體,將體育鍛煉的習慣延伸到校園之外,通過開放校園鍛煉設施等形式,讓家長成為學生體育鍛煉的陪伴者。同時,運動隊特長生的訓練和參賽也得到了家長的大力支持。
豐滿社會大協作之翼,賦能體教融合
加強專業資源交流。學校主動對接省內外更高規格的體育訓練學校和機構,通過“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方式,不定期舉行指導交流活動,如與湖南省婁底市第一中學、遵義市南白中學等體育強校合作舉辦邀請賽,邀請俱樂部教練指導學生訓練。
社團活動引進校外師資。學校開設了籃球、乒乓球、羽毛球、輪滑、射擊等運動類社團,外聘專業教師對學生進行指導,真正實現校內外師資的融合,為學生的體育技能提升搭建了更加專業的平臺。
開展國內外研學活動。本著“最好的課堂在路上”的理念,學校不斷開辟多條體教融合新路徑,研發“英國全真體驗營”“粵港澳山海營”等精品研學線路,帶學生走進英國體育課堂,切身體會國內外體育課堂的不同魅力,參訪香港、澳門等地,感受當地民眾對體育的熱情。
在此模式下,學校、家庭和社會構建了“同價值理念、同過程交互、同成果共享”的育人新生態,繪就了家校社協同育人的“同心圓”,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了堅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