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黨建的引領作用深度融于中小學生課程思政,讓思政課堂煥發新生,成為點燃學生心中愛國情懷與責任擔當的“心”火種,是教育者面臨的時代課題。
課程思政獲得感是學生在課堂或活動中滿足自身發展需求后形成的正向情感體驗,受學生對課程的認知、喜愛程度以及教師教學質量的影響,是衡量教育成效的重要指標。本文旨在探討黨建引領下,如何賦能中小學生課程思政獲得感,切實提高課程思政育人效果,通過理論剖析與實踐案例,展現這一教育創新模式的獨特魅力與意義。
黨建引領與課程思政的“同頻共振”
在中小學生課程思政中,黨建引領是將黨的教育方針融入課程設計與教學實踐,確保思政教育的正確方向和高質量實施,實現價值引領與知識傳授的有機統一。黨建與課程思政的“同頻共振”,強調在所有學科中融入思政元素,形成協同效應,讓學生在學習時潛移默化地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種結合如同“鹽溶于水”,既保持教育的“味道”,又讓思政元素自然融入,使學生易于接受。
學校通過黨建引領,提升學生課程思政獲得感,既是落實新課標、培養學生正確價值觀和關鍵能力的重要路徑,也是提升教師隊伍素質、適應現代教育要求的關鍵舉措。
課程思政獲得感的“冷熱不均”
調研發現,學生對課程思政認同感強,但獲得感較低,主要原因有三。第一,教師的“思政功力”不高:教師須具備思政意識,精準挖掘思政元素并融入教學,善用資源提升學生獲得感。第二,內容的“時代感”不新:課程思政內容需與時俱進、貼近生活、解決實際問題,避免內容過時或抽象導致學生“無感”。第三,方法的“吸引力”不強: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如案例分析、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能增強學生的參與感和情感共鳴,而“灌輸式”教學則往往容易導致學生喪失興趣。
解鎖課程思政的“獲得感密碼”
課程思政要“圈粉”,教師須\"硬核”、內容要“走心”、方法要“吸晴”。學校探索出“三大法寶”,讓思政教育從“高大上”走向“接地氣”。
一是黨組織領航,教師課程思政能力再升級。學校制定了《課程思政實施方案》,邀請專家開展課程思政專題培訓,幫助教師精準挖掘思政元素,提升課程思政能力。
二是黨小組把關,課程思政內容精準對接。黨支部建在年級組,黨小組設在備課組,為課程思政提供組織保障。在備課中,黨小組重點研討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和內容適切性,推動教師從知識傳授向價值觀引領轉變。
三是黨員帶頭,課程思政方法大創新。黨員教師通過示范課、互相觀課、同課異構等形式,帶動非黨員教師共同研討,提升課程思政的吸引力。例如黨員教師開展跨學科合作,以“黃豆的一生”為主題,讓學生了解農作物生長,培養節儉意識。創新做法通過“亮點分享”在全體教師研討會上交流,共同提升教學和育人水平。
黨建引領新篇章:打造課程思政新生態
黨建為舵:教師思政能力揚帆起航。構建課程思政工作體系,明確責任分工,定期開展黨的理論和政策培訓,建立科學評價體系,通過領導班子聽課反饋,提升教師的課程思政能力。
理論與實踐“并蒂”:課程思政內容綻“新顏”。課程思政不僅要“有理”,更要“有料”。針對不同學段學生特性,融合黨的理論與實踐,貼近學生生活,緊跟時代脈搏。例如:紅色研學之旅,黨史館里尋根脈,分階段講述黨的故事;春游研學時,“綠水青山”理念在山水間生動演繹;主題教育觸動心靈,深化情感體驗。
教學新法破浪:課程思政效果再提質。好的教學方法是提升學生獲得感的“金鑰匙”。教師利用人工智能和數字資源,拓展網絡育人空間,如AI技術革新思政教學模式、VR技術重現歷史場景,增強學生沉浸感。學校通過短視頻、動漫等形式傳播思政知識。家校攜手,以多樣的溝通機制,為學生營造全方位育人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