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體育作為青少年文化啟蒙的重要陣地,如何通過馬克思主義精神生產理論的指導,將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體育非遺”)轉化為教育資源,成為亟待探索的課題。本文以國家級非遺項目“太極拳”為切入點,揭示當前中小學體育非遺傳承面臨的現實困境并提出優化策略,探討體育非遺在中小學教育中的轉化與傳承路徑。
邏輯關系與現存問題
馬克思主義精神生產理論與非遺傳承和發展的邏輯關系緊密相連。一方面,馬克思主義精神生產理論對精神生產具有普遍的指導性,為師生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另一方面,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發展本身就具備精神生產的屬性,通過保護和弘揚這些文化遺產,可以促進文化價值和社會意義的再生產。
體育非遺作為中華民族的產物,其教育傳承應遵循“生產主體一生產對象一生產媒介一生產平臺一受眾”的系統聯動邏輯。然而,當前其面臨三重矛盾。一是文化獨特性與教育同質化的沖突,多數學校將體育課程簡化為競技技能訓練,忽視非遺項目的歷史內涵。二是傳承方式單一與現代教育需求的脫節,傳統師徒制難以適應班級授課制。三是資源分配不均與傳承效果的差異,一些學校受限于設備與師資,非遺項目
難以落地。
理論對體育非遺的適切性
理論邏輯的適配性。首先,精神生產的實踐性特點和太極拳“具身化”傳承方式具有高度同構性。其次,能動的精神生產對于太極拳文化認同具有建構作用。最后,精神生產對文化認同的能動塑造作用。例如,北京景山學校將“簡化二十四式太極拳”納入校本課程,通過“武醫融合”模式,既保留了傳統技擊精髓,又融入了運動解剖學知識。
實踐路徑的適切性。一是對教育場域精神生產的物質基礎進行重構。二是對課程體系的精神生產價值維度予以延展。三是在傳承機制下釋放學生的主體性。例如,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浦江高級中學開設“太極與中醫”跨學科課程,結合“十三勢歌訣”“按曉導引”等運動技術與經絡學說,以實驗驗證“以意領氣”對植物神經系統的調節作用。這一課程不僅有利于實現“知行合一”的教育目標,還促進了精神生產價值、科學思維、傳統文化與現代教育的有機結合。
促進非遺傳承和發展的路徑
自2018年起,太原理工大學附屬中學將太極拳納入校本課程體系,探索出一條“理論一實踐一文化浸潤”的傳承路徑。生產主體方面,構建“傳承人 + 教師”的雙師隊伍:學校聘請陳氏太極拳傳承人定期駐校授課,同時組織體育教師參與非遺研修班,系統學習太極拳的文化內涵與教學方法。生產媒介方面,數字化賦能教學創新:為解決學生興趣不足的問題,學校引入VR技術模擬太極拳的實戰場景。生產平臺方面,課內外聯動深化文化認同:學校將太極拳教學延伸至大課間活動、文化節展演等場景。例如,在“非遺文化周”中,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圍繞太極拳創編情景劇,通過角色扮演還原楊氏太極拳創始人楊露禪的相關歷史故事。此類活動不僅提升了參與度,更讓學生在沉浸式體驗中感悟非遺的精神力量。
結合實踐經驗,中小學體育非遺傳承須從四個方面突破。第一,以“精神生產”重構課程目標,摒棄技能優先的功利導向,將非遺傳承定位為文化再生產的過程。第二,在動態平衡中優化資源配置,針對城鄉差異,教育部門可建立“非遺教育資源共享平臺”,通過線上師資培訓、教學案例庫建設等方式,縮小區域差距。第三,以辯證創新激活生命力,在保留非遺核心要素的前提下,可結合現代教育理念進行適應性改造。例如,將太極拳的“挪捋擠按”動作拆解為游戲關卡,學生需團隊協作完成挑戰,以此強化集體意識與策略思維。第四,以“共同體意識”凝聚傳承合力,學校須聯動家庭、社區與非遺保護機構,構建“家校社一體”的傳承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