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積極心理學邁入2.0時代,幸福感、希望感、心理復原力、感恩、寬恕的定位及價值更加凸顯。這些變化意味著積極心理學本身的革新與探索正在鞏固自身在心理學領域的地位,同時也對原本該領域的空白、誤差進行了修正,滿足了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對具備高融合度、適合實施操作的心理學體系的需求。
積極心理學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聯系
時代發展的客觀需求。在人們精神追求超越物質生活的時代背景下,積極心理學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已成為發展積極心理學的重要途徑。《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中提出“心理健康教育課應以活動為主,可以采取多種形式”“注重引導學生心理、人格積極健康發展”。但欲達到這層目標,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更科學、系統、適應學生發展特點的心理學體系的支持。顯然,無論是幸福感、希望感、心理復原力或其他積極心理學基礎概念所涉及的內容,都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具有極高的契合度,這些內容之間的融合能夠成為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基礎。
積極心理學與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現狀。積極心理學正在以一種朝氣蓬勃的姿態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但不可回避的是,作為一種新生的心理學流派,積極心理學還需要時間對其內容、體系進行深刻而科學的研究。目前,積極心理學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不少,但當前實踐研究多從“小處著手”,“大處著眼”的宏觀視野尚待充實。心理健康教育的落實必須回歸課程實踐,這是其在校園中最主要的載體。因此,如何將積極心理學的相關資源與理論,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課程,亟待進一步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積極心理學的兩大困惑
心理健康課程的融合實踐有待驗證推進。傳統心理健康教育已形成較為固定的模式,包括認知心理、人本主義、行為主義等核心流派,一二三關系理論、系統脫敏療法等操作也有涉及,為學生實現自我接納、提升積極情緒等同一性目標,以及個人成長、自我實現等差異性自標。雖然積極心理學所產出的“PERMA模型”“擴展一建構理論”“內隱理論”等對心理健康教育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但在課程設計的過程中,這些模型理論的現實適配度、可操作性還需要進一步論證,即其與現有的課程模型是否兼容、如何進行轉化。如情景選擇是否符合課程目標、設置是否合理等,這是構建具備新特點與新元素的課程體系不可或缺的評價標準。
讓積極心理學與中小學心理健康課程的融合進發特色。文化形態作為一種變量,對追求幸福的動機與實際幸福之間的關系具有重要影響。當下積極心理學的研究中心不可避免地出現西方中心化,難以完全適應我國本土的實際需要,引入者需要根據自身所處的文化環境實現積極心理學的本土化。
積極心理學在課程中充分融合的教育策略
以培養積極心理品質為導向設計課程框架。目前,各省義務教育階段心理健康教材不統一且實際開設內容不同,課程的設計具有鮮明的校本特色,作為一項傳遞積極心理的課程,其設計者理應培養一批擁有深刻幸福感知、充滿希望感、體現人文主義、彰顯感恩品質、實踐寬恕內在、具備強大心理復原力的教師,作為基礎性與拓展性課程的教授者與組織者。在設計該課程時,內容既要引導學生觀照內心,也要讓教師學會汲取積極力量。
筆者以積極心理學核心產物“PERMA模型”為主體,借鑒清華大學相關研究為藍本,嘗試提出一套面向全體師生的心理健康課程框架。該框架涵蓋了積極心理學主要研究的幾大領域,從六大美德二十四項積極心理品質入手,包括教師與學生的發展需求,同時涉及心理健康的基礎性課程與拓展性課程,初步構建了課程體系,其實踐目標與實踐內容貼合積極心理學相關理論,對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導性。
提升最近發展區的基礎性課程。基礎性課程是心理健康課程的主陣地。該板塊主要集中于提升學生的抗挫力、心理復原力、幸福感的鞏固與發展等。六大主體課程所涉及的基礎性課程內容主要分為樂觀情緒教育、感恩情緒教育等,設計者需要鼓勵課程實施對象對已經發生的積極事件進行永久性、普遍性和內在性的歸因,同時對消極事件進行暫時性、特定性和外在性的歸因,并引導實施對象體驗感恩的道德度量功能、道德動機功能與增強功能,以此提升其幸福感,進而促進親社會行為的產生,為拓展性課程的實施奠定基礎。
以樂觀情緒教育、感恩情緒教育與心理復原力練習為例,可通過以下活動積極練習基礎性課程。一是通過引導學生與教師增強路徑思維與中介思維的意識,提升希望水平后,不僅能使實施對象穩定地預測自身的焦慮癥狀,還能使他們產生較高的積極認知。二是在實施基礎性課程時,感恩宣傳教育是增加幸福感與親社會行為不可避免的內容。三是充分激發師生的心理復原力,在基礎性課程中主要表現為正確看待挫折和失敗、在不確定中成長、增強自我控制和管理、接納挑戰導致的消極情緒等。設計者應以師生現實生活為導向,運用共性材料開展教學。如為有效應對挫折,教師應盡量采用學生最近的挫折事件為應對目標,在教學中避免直接套用理論模型,促使學生充分調動自身潛能。

以筆者所在開發的課程為例,學校致力打造一支具有本土特色的師資團隊,拓展教學資源,為教師的心理健康專業發展提供堅實的支持。學校采用教師集中授課的形式,通過一系列精心策劃的課堂活動、實用的心理知識講解、豐富的社會實踐和家校共育的互動,提升學生、教師、家長的心理素養和專業知識。從心理活動課到心靈微課堂,從社會實踐課程到研學課程,從班主任技能大賽、班主任經驗交流到家長課堂,構建了一套全方位的基礎課程體系。通過基礎性課程內容,學校努力培養善思學生、成就善思教師、引導善思家長,希望每一位參與者都能樹立正確的心理健康觀念,逐步解放思維,提升心理復原力,激發生活的熱情,提升滿意度,最終提升幸福感。
辯證看待親社會活動拓展性課程。相較于基礎性課程的場地、形式與內容,在拓展性課程中,師生同時兼具組織者與參與者的身份。該板塊更加注重對于生活元素的運用,也是對基礎性課程教育教學效果的考查,因此主要集中于學生的親社會、依戀關系、能量輻射的生成與深化,設計者可以通過團體輔導、螞蟻行動、集贊活動等形式調動師生現有資源,包括心理資本、同伴關系、安全依戀關系等。
以5月心理月系列拓展活動為例。在該系列活動中,心理小文、繪畫攝影、手抄報是基礎性課程的深化,學生通過寫作、繪畫、攝影等形式,進一步鞏固樂觀情緒教育、感恩情緒教育、心理復原力;集贊活動、游園會、演唱會等則是基礎性課程的延展,其中,集贊活動中師生借用卡片的方形版面,突出對個體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實現自我效能、自我寬恕的躍遷;螞蟻行動、心理小劇場則主要通過心理劇、團隊協同、親子溝通,搭建生生、師生、親子間的“校一家一社”三位一體教育模式,嘗試形成生于實情、富于溫情、長于人情的心理健康教育共同體,進而促進學生人際寬恕、親社會行為水平的提升。
總而言之,積極的品質是個人成功和社會文明進步的動力源泉。積極心理學邁入2.0時代,其在實踐應用中系統化促進與干預策略,為心理健康課程的構建奠基,有力回應了時代對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呼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