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國中小學科學教育實驗校和義務教育教學改革實驗校,始終堅守“為創新而學”的育人目標,憑借十五年一貫制的獨特優勢,積極探索工程教育革新之路。
創設真實情境,讓科學學習回歸生活
打破課堂邊界,構建多元實踐場域。在校內,學校精心打造了10個主題實驗室,如“海洋特色工坊”“AI創客空間”;在家庭,推廣“廚房科學實驗”“家庭科創項目”,鼓勵家長和孩子一起制作“水循環模型”“太陽能小車”;在社區,聯合科技館、高校實驗室和企業研發中心,開展星空觀察、海島潮汐實踐觀測等活動。
開展跨學科項目,解決真實問題。學校以真實問題為導向,設計長周期跨學科項目。幼兒園開展“自然探秘”活動,引導幼兒觀察動植物生長;小學實施“校園生態改造”計劃,組織學生分組設計雨水收集系統等項目;初高中推進“海洋資源開發”“智慧居室建模”等課題研究。
協同家校社力量,凝聚教育合力。學校成立科學教育家長聯盟,聘請工程師、科研人員擔任校外導師;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設立實踐基地;開發“科學協同匯”小程序,實現資源共享。近三年,家校聯合開展“家庭實驗室”活動500余次,社會專家入校講座120場,形成了良好的科學教育生態。
構建多元課程體系,提升科學素養
基礎課程:激發興趣,夯實概念。面向幼小學段,以國家課程為基礎開發校本課程。幼兒園通過“趣味實驗箱\"“彩虹泡泡”等游戲滲透科學原理;小學開設“正經玩”等課程,將教材內容與生活現象相結合。
應用課程:強化實踐,培育思維。面向初中學段,設計“做中學”主題課程。學校開設“工程實踐入門”課程,利用“科創工坊”,聚焦人工智能等領域。“智能垃圾分類系統”項目中,學生完成從調研到測試的全流程,其作品在市級科技節展出并被社區試用。學校還與舟山市帆船帆板運動協會合作“打造一艘能載人的帆船”項目,獲評省級精品課程。
創新課程:突破壁壘,孵化成果。面向高中學段,為拔尖學生定制“創中學”挑戰課程。聯合高校開設前沿選修課,依托南海區少科院選拔學員參與課題。高中團隊與浙江大學海洋學院合作研發“水下機器人”課程。近三年,學生獲得國家級科技創新獎1項、省級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獎12項。
借數字化改革,創新科學教學模式
建設“南海云”平臺,實現精準教學。教師可通過平臺追蹤學生的學習情況,智能推送分層任務;學生可自由操作“電路故障排查”“化學反應模擬”等實驗。平臺收錄大量實驗視頻和微課,師生使用率達 98% ,課堂效率提升 40%
創新評價工具,促進個性發展。成立教學評價研究和監測中心,引入AI技術構建“科學素養畫像”,從多維度對學生進行評估。通過小程序記錄實踐數據,利用VR技術模擬場景考查學生能力。
打造云端生態,擴大輻射影響。開發“科學協同匯”微信小程序,打造奇思妙問、家庭實踐、等你挑戰等多個場景,引導學生完成序列化專題學習任務。目前已有50多所科學教育實驗校進駐小程序,常態開展線上互動、資源共享。
完善銜接保障機制,貫通人才成長通道
學段銜接:分層培養,螺旋上升。學校探索動態跟蹤機制,從小學開始追蹤學生科學素養發展軌跡,持續定制個性化培養方案;借助“學生專項課題”申報和實施,為拔尖學生配備校內科技教師與高校科研導師,定期開展項目研討,共同探索貫通創新人才成長通道。
資源整合:縱橫融合,協同發展。學校建立“大中小學協同創新聯盟”,與高校簽訂合作協議,共享實驗室、導師和課題資源。初中開展科學生活化實踐成果顯著,高中學段對接各類人才培養計劃,開展拔尖創新人才培養。
機制保障:全程跟蹤,持續賦能。學校設立“創新人才檔案庫”,實施“雙導師制”,搭建“升學綠色通道”,建立“學生專項課題”機制。兩年來,遴選105個學生項目,探索創新人才成長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