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藏著豐富的育人智慧,有待被深入挖掘,服務當代教育實踐。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立德樹人的重要方面,亟須探索更具文化底蘊和情感共鳴的有效路徑。筆者聚焦成語文化與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融合,通過跨學科理論建構與實證研究,探索傳統文化資源在心理育人中的創新應用路徑,基于敘事療法、積極心理學與課程思政理論,構建“心理一思政一成語”三維映射模型,系統挖掘成語文化的心理隱喻功能,并通過教學實驗驗證其對學生心理韌性、文化認同的促進作用。研究發現,成語文化的敘事結構與隱喻特征可有效激活學生的具身認知,實現心理調適與價值塑造的協同效應,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論支撐和實踐范式。
研究背景與理論基礎
研究脈絡
國內研究:從文化自覺到實踐探索。國內學界對傳統文化與心理教育的融合研究始于文化自覺意識的覺醒。王欣等學者指出,成語典故的敘事性特征契合青少年認知規律,其隱喻結構可作為價值觀傳遞的“認知腳手架”。多地實踐探索已形成多元樣態:某校師生共創《胡服騎射》實景微短劇,通過角色扮演實現“自我效能感”的具身建構;某中學“成語文化長廊”采用中英雙語注釋,在跨文化對比中增強學生的文化身份認同;數字化傳播方面,“成語心理劇”短視頻在網絡平臺播放量超百萬,展現出青少年群體對傳統文化敘事的接受度。然而,現有研究存在顯著局限:一是系統性不足,成語文化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多以主題活動形式碎片化呈現,尚未形成“文化浸潤一心理認知一行為干預”的閉環體系;二是實證研究匱乏,雖然多數教師認可成語文化的育人價值,但缺乏量化數據證明其對心理韌性的具體影響。
國外研究:從敘事療法到文化局限。西方敘事療法理論為文化敘事的心理干預提供了方法論基礎。澳大利亞心理治療師邁克爾·懷特(MichaelWhite)和大衛·埃普斯頓(DavidEpston)提出的“故事重構”技術,通過外化問題、重寫故事等步驟幫助個體重建積極認知模式;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威廉·E.康諾利(WilliamE.Connolly)則強調文化敘事在公民教育中的價值傳遞功能。但西方研究存在兩大局限:一是文化特異性缺失,難以適配集體主義文化中的“關系自我”認知結構;二是應用場景單一,尚未涉及成語典故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融合。
我國擁有豐富的成語典故資源,但其教育價值尚未充分釋放。現有研究多聚焦語言學分析,心理學視角的隱喻解碼不足,尤其缺乏“成語語義一心理認知一思政價值”的跨學科研究。例如,“負荊請罪\"蘊含的沖突解決模式、“毛遂自薦”體現的自我效能感等心理元素,尚未被系統轉化為課程內容。
理論框架
本研究基于敘事療法、積極心理學與課程思政理論,構建“心理一思政一成語”三維映射模型。以成語文化為載體,通過“隱喻解碼一認知重構一價值內化”三重機制,實現心理教育與思政教育的協同。心理維度:運用隱喻認知理論,解析成語中的心理隱喻,揭示其對情緒認知、自我認知的影響機制。思政維度:挖掘成語中的家國情懷、職業倫理、生命教育等要素,構建文化認同與價值觀培育的敘事鏈條。成語維度:依據《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篩選60條典型成語,構建心理資源庫,形成“課程專題一典型成語一心理隱喻一干預目標”的對應關系。

研究方法與設計
跨學科文獻分析法:理論根基的夯實
系統梳理語言學、心理學、教育學領域文獻,建立“文化敘事一心理干預一課程思政”的融合框架。通過NVivo軟件對126篇相關文獻進行關鍵詞共現分析,以“隱喻”“敘事”“文化認同”等節點形成核心聚類,為模型構建提供理論支撐。
行動研究法:實踐方案的迭代優化
一方面,開發“成語心理啟示錄”模塊,設計12個教學案例,通過學生小組訪談收集反饋,優化隱喻解析深度。另一方面,引入“隱喻寫作訓練”,要求學生用成語重構成長故事。文本分析發現,學生在作文中表現出更積極的自我認知。
實驗法:效果驗證的科學路徑
研究對象。選取3所學校600名學生作為研究樣本,隨機分為實驗組(300人)與對照組(300人)。實驗組參與基于成語文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模式。
評估工具。使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心理韌性量表(CD-RISC)、文化認同量表(CIS)進行前測與后測,間隔為6個月。
數據處理。采用SPSS26.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實驗數據顯示:實驗組SCL-90總分顯著低于對照組( plt;0.01 ),心理韌性得分提高 23.5% ,文化認同度提升 18.7% 0

成語文化的心理教育應用路徑
課程體系的立體化建構
核心模塊設計。通過“成語講解一隱喻解析一認知練習”三環節,引導學生識別成語中的心理機制。例如,講解“圍魏救趙”時,結合“問題解決策略”理論,分析孫臏的逆向思維對應對現代壓力的啟示。隱喻寫作訓練:學生以“破繭成蝶”為題,撰寫自我成長故事,通過敘事重構技巧幫助個體外化心理困擾,重建積極的自我敘事。將《將相和》等典故改編為心理劇本,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體驗沖突解決過程,在具身認知中提升人際溝通能力。實踐顯示,參與學生的沖突應對效能感提升 31.2% ( plt;0.05 )
課程資源開發。文本庫:組建專家團隊解讀成語隱喻,編制《成語心智慧》心理讀本。視頻庫:將動畫演示與實景拍攝相結合,制作40集成語心理微課
教學方法的創新融合
AI技術賦能敘事體驗。引入AI對話機器人,基于成語知識庫,為學生提供個性化心理疏導。例如,當學生輸入“最近壓力大\"時,系統自動匹配“負薪掛角”“懸梁刺股”等典故,結合壓力認知理論生成疏導方案。
在地文化的具身化實踐。設計“成語文化研學路線”:認知層,參觀歷史遺址,通過相關雕塑群解析身份認同理論;情感層,在典故發生地開展“寬恕心理”團體輔導,通過場景重現引發情感共鳴;行為層,在成語典故苑進行“心理韌性挑戰賽”,結合歷史故事設計拓展訓練項目。
評價體系的構建
過程性評價:通過課堂觀察、隱喻寫作、心理劇表現等,評估學生的認知參與度與情感體驗。結果性評價:采用癥狀自評量表、心理韌性量表等工具,對比實驗前后心理指標的變化。
創新價值與實踐啟示
理論創新:心理教育本土化的新范式
心理隱喻分析框架的構建:從價值觀、情緒、認知、行為四個維度,系統解析成語文化的心理干預機制,填補了傳統文化與心理學相結合的理論空白。
課程思政的跨學科拓展:突破傳統思政教育的知識傳授模式,將成語文化轉化為“隱性思政”載體,通過敘事隱喻實現“心理調適一價值引領”的同向而行,為課程思政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提供理論模型。
實踐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轉化模式
“資源庫一課程群一數字平臺”的立體化應用:開發包含60個案例的心理讀本、數字資源及AI交互平臺,形成可復制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轉化路徑。
本研究的創新價值在于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轉化為心理教育的“活態教材”,構建了“文化解碼一隱喻干預一價值傳導”的本土化路徑。研究成果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兼具文化深度與心理溫度的實踐范式,未來研究將進一步拓展成語文化的應用,深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心理教育的融合維度。